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

2025-08-30 15:08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周書蘇綽傳》: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爲浮華,遂成風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群臣畢至,乃命綽爲《大誥》奏行之。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然《王褒傳》稱江陵之陷:褒與王克、劉瑴、宗懍、殷不害等數十人,俱至長安。太祖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陸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賢畢至,可謂過之矣。《庾信傳》又稱:陳氏與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數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並留而不遣。世宗、高祖並雅好文學,特蒙恩禮,至於趙、滕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誌,多相請托。唯王褒頗與信相埒,自餘文人莫有逮者。由此論之,所謂自綽之後,文筆皆依此體者,爲期極短。及滕、趙同游,文學翩翩,遂能步武子山,觀庾信《趙國公集序》,及滕王逌《庾信集序》二篇可知,則周代風會,略可見矣。

隋開皇四年,普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録。李諤承旨上書,評論前代文體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子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惟矜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虚逐微,競一韻之奇,争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説,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爲清虚,以緣情爲勳績,指儒素爲古拙,用辭賦爲君子。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

然諤書中猶稱外州遠縣,仍踵敝風,選吏擇人,未遵典則,是開皇四年之詔不能盡行,蓋亦可見。又秦王俊遣人撰集字書,名爲《韻纂》,潘徽爲之序,稱王質潤珪璋,文兼黼黻,以李登《聲類》,吕靜《韻集》,全無引證,過傷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爲用,遂躬紆睿旨,創立新意。仁壽元年,陸法言序《切韻》,稱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雖序論所及,不過韻書,原其致用,實在文藻。固知文章流變,自有步趨,初非科條所能逆挽,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於子也。

《中説》十卷,題稱隋王通撰。按舊説或以爲實無王通其人,其書出阮逸僞撰。《四庫全書提要》云:考《楊炯集》,有《王勃集序》,稱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户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講藝于龍門。其卒也,門人諡之曰文中子。炯爲其孫作序,則記其祖事必不誤。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從而興乎二語,亦與今本相合。知所謂文中子者實有其人;所謂《中説》者,其子福郊、福疇等,纂述遺言,虚相誇飾,亦實有其書。清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亦無由確定其作者,然其書盛行唐世,則爲事實,不待辨也。書中論文之處,顯然爲儒家思想所籠罩,然論及《詩》《書》二經,其見解與經生之言亦不盡同:

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無散乎。故齊、魯、毛、韓,《詩》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書》殘於古今,《詩》失于齊魯。

子曰:詩有天下之作焉,有一國之作焉,有神明之作焉。吴季札曰:《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樂而不淫乎!子曰:孰謂季子知樂?《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豳》烏乎樂,其勤而不怨乎。

其論《詩》,一破齊、魯、毛、韓之師説,認爲白黑相渝,是非相擾,又舉季札之言,力攻其失。此種識力,正自不凡。其論漢魏以來諸作家者如下:

子謂荀悦史乎史乎,陸機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當作均)、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其文誕。或問孝綽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問湘東王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其文捷。江總詭人也,其文虚。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謂顔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

子曰: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太原府君曰:温子昇何人也?子曰:險人也,智小謀大。

子曰:《大風》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秋風》樂極哀來,其悔志之萌乎。

《文中子》之書出於何人,無從確定,然其説既屢爲後人所引用,則其在文學批評史上之價值,自不可盡廢。其論文獨重約以則、深以典二者;至於急以怨、怪以怒,此則狂狷之文,亦非所棄;若夫傲冶碎誕,淫繁捷虚,此則小人之文,概所勿取矣。要而言之,蓋以儒家宗旨,評論文學者也。《天地》篇云:

李伯藥見子而論詩,子不答。伯藥退謂薛收曰:吾上陳應、劉,下述沈、謝,分四聲八病,剛柔清濁,各有端序,音若塤箎,而夫子不應,我其未達歟?薛收曰:吾嘗聞夫子之論詩矣,上明三綱,下達五常,於是徵存亡,辯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貢其俗,君子賦之以見其志,聖人采之以觀其變。今子營營馳騁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則有由矣。(《天地》)

子曰:學者博誦云乎哉,必也貫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濟乎義。(《天地》)

合上二者觀之,文中子言文言詩之説可見。唐韓愈之言文,元、白之言詩,其義先發於此。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1]

    毛奇齡字大可,蕭山人,學者稱西河先生,明季諸生,明亡竄身山谷,康熙中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著書甚富,喜爲駁辯以求勝,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有集二百三十四卷。其評論詩詞者,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

  •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1]

    清初作家,一時稱盛,侯方域、魏禧、毛奇齡、陳其年、朱彝尊、王士禛等,先後繼起,牧齋、梅村有聲前代者,尤無論矣。然溯諸人師承所在,多半出自明人,蓋承天啓、崇禎文盛之後,始克臻此,非無故也。今述侯、魏二家..

  •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夫之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明崇禎舉人,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尋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爲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三百餘卷。有《詩譯》一卷、《夕堂永日緒論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其尚論詩文者見於..

  • 第五十五 黄宗羲

    明代遺民以大儒稱者,黄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弘光既敗,南都瓦解,於是魯王監國於海上,永曆稱帝于嶺南,黄、王二君子,皆身與其役。既而朱明潛耀,新朝代興,炎武猶往來關隴,爲復興之計,功雖不成,其事偉矣。三..

  • 第五十四 陳子龍 [1] 吴偉業

    公安、竟陵之焰既熄,牧齋與程孟陽等倡和于虞山,默庵兄弟自衍其説,要之俱爲虞山之派。與諸人同時者,華亭夏允彝、陳子龍,是爲雲間之派。太倉吴偉業又自爲婁東之派。雲間、婁東,皆導源於復社,始末具見偉業《復社..

  • 第五十三 馮班 [1]

    牧齋之論,一意排斥嚴羽、高棅、前後七子以及竟陵之説,負一世盛名。同邑後輩,大張其議,轉而倡道崑體,以力攻江西派者,則有馮舒、馮班兄弟。舒字己蒼,號默庵,有《默庵遺稿》。班字定遠,號鈍吟,有《定遠集》《..

  • 第五十二 錢謙益

    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坐事削籍歸,福王建號南京,召爲禮部尚書,多鐸南下後,牧齋迎降。有《初學集》百卷,刊於明代,《有學集》五十卷,則亡國後之作。至於《列朝詩集》,則仿元遺..

  • 第五十一 鍾惺 譚元春

    繼中郎之後,有竟陵派代興,其説創于鍾惺、譚元春。惺字伯敬,萬曆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有《隱秀軒集》。元春字友夏,舉天啓丁卯鄉試第一,有《嶽歸堂集》。二人皆竟陵人,有合選《詩歸》五十一卷,凡《古詩..

  • 第五十 袁宏道 [1]

    有明中葉而後,士氣狂囂,敢於謾駡,其風自七子始,而大播于文學批評之中。前後七子之詆諆時人,及其互相詆諆者,無論矣。萬曆間王元美官南都,湯顯祖囊括獻吉、于鱗、元美文賦,標其中用事出處,及增減漢史唐詩字面..

  •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驥德 [1]

    萬曆之間,戲曲大盛,其時作家之中,各樹一幟,均足領袖當代者,得二人焉,曰沈璟、湯顯祖。璟字伯英,號寧庵,吴江人,世稱詞隱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光禄寺丞,精於音律,有傳奇十七種。王驥德《曲律》稱其于曲學,..

  •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沈德符 [1]

    北曲盛行,始于金元,至明初而南曲復盛,是後二者争爲雄長,而南曲之邁進,迄非北曲所能比擬。至於中葉以後,崑曲完成,而南曲獨擅一時矣。 [2] 明代嘉、隆以後,論曲者多,今節其緒餘,述諸此篇,以備諸家之論,其..

  •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1]

    明代中世以後,前後七子之議論,成爲當時文學批評之中心,然持反對之論者亦蜂起。當王元美睥睨一世之秋,力持異論者於言詩之方面,有七子中之謝榛。于言曲之方面,有臧懋循、王驥德。于言文之方面,有歸有光。紛亂之..

  •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1]

    艾南英《答陳子龍論文書》曰:古文至嘉、隆之間,壞亂極矣。荆川、震川、遵巖三君子當其時,天下之言不歸王則歸李,而三君子寂寞著書,傲然不屑,受其極口醜詆,不稍易志。古文一線得留天壤,使後生尚知讀書者,三君..

  •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1]

    嘉靖、隆慶之間,後七子之焰復熾。後七子者,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吴國倫。諸人之中,攀龍之名最著,世貞之才最高,然其初實皆以謝榛爲魁。榛字茂秦,臨清人,自號四溟山人,刻意爲歌詩,有..

  • 第四十四 楊慎

    明人詩論,好言宗派,而宗派之説,有時不能盡合,如空同、大復皆出西涯門下,而其後論詩,顯相違忤者是。西涯之門,又有楊慎,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人,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嘉靖中以議大禮杖謫永昌,嘉靖..

  •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附李東陽 [1]

    明代文壇派别之紛雜,與兩宋相類似。自弘、正後,迄于隆、萬,其時主持壇坫者,則有前後七子,一呼百應,奔走天下,譽之者謂爲盛唐復生,漢魏不遠,而詆之者呼爲贗體,爲古人影子。此中諸人亦有異同,何、李有隙末之..

  • 第四十二 高棅

    南宋之末,江西派、四靈派、江湖派,三派鼎立,而江湖之勢最盛,冗雜繁碎,詩以大弊。宋社既屋,元人以新豔奇麗矯之,及其末流,妖冶俶詭,而詩道又大弊。此則宋元兩代之失也。元有楊士弘者,字伯謙,襄城人,選《唐..

  • 第四十一 貫雲石 周德清 喬吉

    元代之文學批評專書,有《文説》《修辭鑒衡》《詩法家數》《木天禁語》《詩學禁臠》等書。《文説》陳繹曾撰,爲當時制舉而作。《修辭鑒衡》王構撰,擷取宋人詩話及文集説部爲之,不待論述。其餘三書,或托諸楊載,或..

  • 第四十 元好問 [1]

    靖康之後,女真入主中原,文物之盛,自非契丹之遠據邊陲者可比。及其晚季,詩人如李汾、元好問,皆雄肆瓌麗,其氣勢之偉岸,有非南宋諸人可及者。好問尤以論詩自負,今著其説於此。好問生在宋末諸人前,以講述所及,..

  • 第三十九 方回

    自吕居仁、韓子蒼後,百有餘載而有方回。此時期中,南宋之詩壇,經過江西派及反江西派之紛争,爲日既久,而江西派之議論亦漸變,與黄、陳、吕、韓諸人之旨趣不盡合。方回生于宋末,以詩自負,宋亡主講東南,爲此派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