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于远至美国的剩余农产品政策。毫不夸张地说,王安石理应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像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安石不能被人完全理解,甚至往往遭受彻底的误解。在中国历史上普遍保守的发展进程中,王安石真的是一位卓越而激进的改革家么?或者说因为他拥有高尚的品格,所以仍然身处儒家传统的丰厚遗产之中?如仰慕他的人所宣称的,他是一个务实而有远见的伟大政治家?或者如其他许多认为他不值得称赞的人所坚称的,他是一位坚持乌托邦理念而误入歧途的学者?
这些以及其他许多问题促使我尝试对这一不寻常的人物及其时代进行重新评价。几年前有限的计划初步形成时,目的只是为了一篇简单的专题论文。就目前的成果而言,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尽管如此,重新评价的任务仍旧刚刚起步。关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大量问题,需要许多学者从事新的研究,我们希望由此能够全面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
没有哈佛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计划(Chines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的支持,【xii】本书很难这么快面世。对这一计划成员的感激之情,我的言辞不足以表达万一。感谢杨联陞教授最初对我的鼓励和不断的指导,以及贡献了本书的序言。感谢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教授和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鞭辟入里的批评和有益的建议。与瞿同祖先生以前的两次共事及如今在哈佛结成的持久友谊,使我的研究工作更加愉快。马西森(Elizabeth M. Matheson)夫人的工作价值难以估量,她耐心地多次核对底稿。我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不知疲倦的裘开明馆长和工作人员,我试图在那里通过暑期阅读来减少自己的无知。在陈述这些致谢时,我不禁回想起燕京大学的洪业教授,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引导我从事历史研究。
刘子健
于匹兹堡大学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