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十一卷

石部汇考五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慈石释名

陈藏器曰:慈石取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李时珍曰:石之不慈者,不能引铁,谓之元石,而别录复出元石于后。

集解

《别录》曰:慈石,生太山川谷及慈山山阴,有铁处则生其阳,采无时。

陶弘景曰: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悬吸铁虚连三为佳,仙经丹房黄白术中多用之。

陈藏器曰:出雄州北山。

苏颂曰:今慈州、徐州及南海傍山中皆有之。慈州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数十铁或一二斤刀器回转不落者,尤良。采无时。其石中有孔,孔中有黄赤色,其上有细毛,功用更胜。按南川异物志云:涨海崎头水浅而多慈石,徼外大舟以铁叶固之者,至此皆不得过。以此言之,海南所出尤多也。

雷敩曰:凡使勿误用元中石、并中麻石,此二石俱似慈石,只是吸铁不得,而中麻石心有赤皮粗,是铁山石也。误服令人生恶疮,不可疗。真慈石一片四面吸铁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只吸铁八两者,名续采石。四面吸五两者,名慈石。

寇宗奭曰:慈石,其毛轻紫,石上颇涩可吸连铁,俗谓之铁石。其元石即慈石之黑色者,慈磨铁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铁腰,无风处垂之则铁常指南,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受其制理相感尔。

土宿真君曰:铁受太阳之气始生之,初石产焉,一百五十年而成慈石,又二百年孕而成铁。

修治

雷敩曰:凡修事一斤用五花皮一镒,地榆一镒,取绵十五两,二件并剉于石上,搥碎,作二三十块,将石入瓷瓶中,下草药,以东流水煮三日夜,漉出拭乾,布裹再搥,细乃碾如尘,水飞过再碾用。

寇宗奭曰:入药须用火烧醋淬,研末,水飞或醋煮三日夜。

气味

辛、寒、无毒。

甄权曰:咸,有小毒。

大明曰:甘,涩平。

陈藏器曰:性温,云寒,误也。

徐之才曰:柴胡为之,使杀铁毒,消金,恶牡丹、莽草,畏黄石脂。

独孤滔曰:伏丹砂养汞,去铜晕。

主治

《本经》曰: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火锻醋淬、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别录》曰:养肾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鍊水饮之,亦令人有子。甄权曰: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大明曰:治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眼昏,除烦躁,小儿误吞针铁等。即研细末,以有筋肉,莫令碎断,与末同吞下之。

李时珍曰:明目、聪耳、止金疮血。

发明

寇宗奭曰:养肾气,填精髓,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陈藏器曰: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类是也。

李时珍曰:慈石法水色黑而入肾,故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频病目渐觉昏矇,生翳。时珍用东垣羌活胜风汤加减法与服,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遂如故。盖慈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滞气,生熟并用,温养脾胃发生之气,乃道家黄婆媒合婴奼之理制方者,宜窥造化之奥乎。方见孙真人千金方神曲,丸但云明目百岁可读细书,而未发用药微义也。孰谓古方不可治今病耶。独孤淊云,慈石乃坚顽之物,无融化之气,止可假其服食而不可久服,渣滓必有大患。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砒硵犹可饵服,何独慈石不可服耶。慈石既鍊末,亦匪坚顽之物,惟在用者能得病情而中的尔。《淮南万毕术》云:慈石悬井,亡人自归。注云:以亡人衣裹慈石,悬于井中,逃人自反也。

附方〈旧三新一十二〉

耳卒聋闭:铁石半钱,入病耳内,铁砂末入不病耳内,自然通透。〈《直指方》〉

肾虚耳聋:真慈石一豆,大穿山甲烧存,性研,一字新绵,塞耳内,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声即通。〈《济生方》〉

老人耳聋:慈石一斤,捣末,水淘去赤汁,绵裹之猪肾一具,细切,以水五斤煮石,取二斤入肾,下盐豉作羹,食之米,煮粥食亦可。〈《养老方》〉

老人虚损、风湿、腰肢痹痛:慈石三十两,白石英二十两,搥碎,瓮盛水二斗浸于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经年,气力强盛,颜如童子。〈《养老方》〉

阳事不起:慈石五斤,研清酒渍二七日。每服三合。日三夜一。〈《千金方》〉

眼昏内障:慈朱丸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花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淡白色者,真慈石火锻,醋淬七次,二两,朱砂一两,神曲生用三两,为末,更以神曲末一两,煮糊,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饮汤下,服后俯视不见,仰视微见星月。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发者,服之永不更作。〈《倪徵德原饯启徵集》〉小儿惊痫:慈石鍊水饮之。〈《圣济录》〉

子宫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慈石丸,用慈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卧时滑石汤下四十丸,次早用慈石散米汤服二钱,散用慈石酒浸半两,铁粉二钱半,当归五钱,为末。

大肠脱肛,直指方慈石半两,火煅酢淬七次,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一钱。简便方,用慈石末面糊调涂,上入后洗去。

金疮肠出,纳入以慈石、滑石各三两,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日再。〈刘涓子《鬼递方》〉

金疮血出:慈石末傅之,止痛断血。〈《千金方》〉

误吞针铁:真慈石,枣核大,钻孔线穿,吞,拽之立出。〈《钱相公箧中方》〉

丁肿热毒:慈石末酢和封之,拔根立出。〈《外台秘要》〉诸般肿毒:吸铁石三钱,金银藤四两,黄丹八两,香油一斤,如常熬膏贴之。〈《乾坤秘韫》〉

磁石毛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补绝伤,益阳道,止小便,白数,治腰脚,去疮瘘,长肌肤,令人有子,宜入酒。

陈藏器曰:《本经》言:石不言毛,毛石功状殊也。

元石释名

李时珍曰:元以色名。

集解

《别录》曰:元石,生太山之阳,山阴有铜。铜者雌,铁者雄。陶弘景曰:《本经》:慈石一名元石。别录又出元石一名处石。名既同,疗体又相似,而寒温,铜铁畏恶有异,俗方不用亦无识者,不知与磁石相类否。

苏恭曰:此物铁液也。慈石中有细孔,孔中黄赤色,初破好者能拾铁吸铁,其无孔而光泽纯黑者,元石也。不能拾疗体,亦劣于慈石。

苏颂曰:今北番以慈石作礼物,其块多光泽,吸铁无力,疑即此元石也。医方罕用。

李时珍曰:慈石生山之阴,有铁处。元石生山之阳有铜处。形虽相似,性则不同,故元石不能吸铁。

气味

咸、温、无毒。

徐之才曰:畏松脂、柏实、菌桂。

主治

《别录》曰:大人小儿惊痫,女子绝孕,小腹冷痛,少精身重。服之令人有子。

代赭石释名

《别录》曰:出代郡者,名代赭。出姑幕者,名须丸。

李时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门也。今俗呼为土朱、铁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铁。铁朱之名或缘此。不独因其形色也。

集解

《别录》曰:代赭生齐国山谷,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采无时。

陶弘景曰:是代郡城门下赤土也。江东久绝。俗用乃疏,而为仙方之要与戎盐、卤、咸皆是急须。

苏恭曰:此石多从代州来。云山中采得,非城门下土也。今齐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红青者,其赤者亦如鸡冠,且润泽。土人惟采以丹楹,赤而紫色且暗,与代州出者相似。古来用之,今灵州、鸣沙县界、河北平地掘深四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鸡肝,大胜齐代所出者。

苏颂曰:今河东江东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北山经》云:少阳之山中多美赭。《西山经》云:石脆之山灌水出焉,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郭璞注云:赭,赤土也。今人以涂牛角云辟恶。李时珍曰:赭石处处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为良。宋时虔州岁贡万斤。崔昉《外丹本草》云:代赭,阳石也。与太乙馀粮并生峡中,研之作朱色,可点书,又可罨金益,色赤。张华以赤土拭宝剑,倍益精明,即此也。

修治

雷敩曰:凡使研细,以腊水重重飞过,水面上有赤色如薄云者,去之。乃用细茶脚汤煮一伏,时取出,又研一万匝,以净铁铛烧赤,下白蜜蜡一两,待化投新汲水冲之,再煮一二十沸,取出晒乾用。

李时珍曰:今人惟锻赤,以酢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相感志云:代赭,以酒酢煮之,插铁钉于内扇之成汁。

气味

苦,寒,无毒。

《别录》曰:甘。

甄权曰:甘平。

徐之才曰:畏天雄附子,乾姜为之使。

主治

《本经》曰: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别录》曰:带下百病,产难,胞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痢,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大明曰:安胎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衄、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泻痢,脱精,遗溺,夜多小儿惊痫,疳疾,金疮长肉,辟鬼魅。

发明

王好古曰:代赭,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怯则气浮重所。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故张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深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李时珍曰:代赭乃肝与包络二经血分药也。故所主治皆二经血分之病。昔有小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目黄如金,气将绝有,名医曰此慢惊风也。宜治肝,用水飞代赭石末,每服半钱,冬瓜仁煎汤调下果愈。

附方〈旧二新一十四〉

哮呷有声,卧睡不得。土朱末,米酢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伤寒无汗。代赭石、乾姜等分,为末,热酢调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汗出乃愈。〈《伤寒蕴要》〉婴儿疟疾,无计可施。代赭石五枚,锻红酢淬,朱砂五分,砒霜一豆大,同以纸包七重,打湿煨乾,入麝香少许,为末,香油调一字,涂鼻尖上,及眉心四肢神应。〈《保幼大全》〉

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酢淬,十次,细研,水飞,日乾。每服一钱或半钱,煎真金汤调下,连进三服,儿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直指方》〉

慢肝惊风。〈《方见发明》〉

小肠疝气:代赭石火锻,酢淬为末,每白汤服二钱。〈《李威方》〉

肠风下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酢淬尽,酢一升,捣罗如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吐血,衄血。〈方同上〉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日三五次,以瘥为度。〈《圣济录》〉

妇人血崩:赭石火煅,酢淬七次,为末,白汤下二钱。〈《普济方》〉

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傅眼头尾及太阳穴。〈《直指方》〉

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牙宣有𧏾:土朱、荆芥同研揩之三日。〈《普济方》〉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蜜水调下,仍外傅之。〈《直指方》〉

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滓傅之,乾再上。〈《朱氏集验方》〉

百合病发,已汗,下复发者:百合七个,劈破,泉水浸一宿,赭石一两,滑石三两,泉水二钟,煎一钟,入百合汁再煎一钟,温服。〈《伤寒蕴要》〉

附录

陈藏器曰:出淄川、北海山谷土石中,如赤土、代赭之类。土人以当朱呼为赤石。一名零陵。恐是代赭之类。味甘、平、温、无毒。主惊恐,身热,邪气,镇心,久服令人眼明悦泽。

李时珍曰:此亦他方代赭耳,故其功效不甚相远也。

禹馀粮石释名

李时珍曰: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曰馀粮,俗呼为太乙禹馀粮,见太乙下。

陈承曰: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馀粮者,本为此尔。

集解

《别录》曰:禹馀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陶弘景曰: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无复。《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蓣,谓为禹馀粮。此与生池泽者复有髣髴,或疑今石即是太乙也。

苏颂曰:今惟泽州、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张华《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蒒草,其实食之如大麦,名自然谷,亦名禹馀粮。世传禹治水弃其所馀食于江中,而为药。则蒒草与此异物同名,抑与生池泽者同种乎。

李时珍曰:禹馀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其生山谷者为太乙馀粮。本文明白,陶引藤生禹馀粮,苏引草生禹馀粮,虽名同而实不同,殊为迂远。详太乙馀粮下。

修治

陶弘景曰:凡用细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雷敩曰:见太乙下。

气味

甘、寒、无毒。

《别录》曰:平。

甄权曰:咸。

徐之才曰:牡丹为之,使伏五金,制三黄。

主治

《本经》曰:欬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鍊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别录》曰:疗小腹痛结烦疼。

甄权曰:治崩中。

大明曰: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瘘等疾。久服耐寒暑。

李时珍曰:催生,固大肠。

发明

成无己曰:重可去怯。禹馀粮之重为镇固之剂。李时珍曰:禹馀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馀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馀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负担远行,身轻,不极其方药多不录。

附方〈旧三新六〉

大肠欬,嗽欬,则遗矢者:赤石脂、禹馀粮汤主之方同下。〈《洁古家珍》〉

冷劳肠泄不止,神效。太乙丹、禹馀粮四两,火煅,酢淬。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焙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温水下五丸。〈《圣惠方》〉

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靳,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馀粮汤主之,赤石脂、禹馀粮各一斤,并碎之,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分再服。〈仲景《伤寒论要》〉

赤白带下:禹馀粮火锻,醋淬,乾姜等分。赤下乾姜减半,为末,空心服二钱匕。〈《胜金方》〉

崩中漏下,青黄赤白,使人无子:禹馀粮煅研,赤石脂煅研,牡蛎煅研,乌贼骨、伏龙肝、炒桂心等分,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服,忌葱蒜。〈张文仲《备急方》〉

育肠气痛,妇人小腹痛:禹馀粮为末,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极效。〈《卫生易简方》〉

产后烦躁:禹馀粮一枚,状如酸者。入地埋一半,紧筑炭灰一斤,煅之湿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里面细者,研水,淘五七度,日乾再研万遍。用甘草汤服二钱,一服立效。〈《经验方》〉

身而瘢痕:禹馀粮、半夏等分,为末,鸡子黄和傅,先以布拭乾,勿见风日三十日十年者亦灭。〈《圣济录》〉大风疠疾,眉发落落,遍身顽痹:禹馀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暴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太乙馀粮石释名

陈藏器曰:太乙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乙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尝服之,故有太乙之名。张司空云:还魂石中,黄子鬼物,禽兽守之不可妄得。会稽有地名蓼,出馀粮,土人掘之,以物请买,所请有数,依数必得,此犹有神,岂非太乙乎。

集解

《别录》曰:太乙馀粮,生太山山谷,九月采。

吴普曰: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采无时。

陶弘景曰:本草有太乙馀粮、禹馀粮两种,治体相同。而今世惟有禹馀粮,不复识太乙。登真隐诀长生四镇丸云:太乙禹馀粮,定六腑,镇五脏,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今人亦总呼为太乙禹馀粮。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馀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乙也。彼人呼为雌黄,涂物正如雄色。

苏恭曰:太乙馀粮及禹馀粮乃一物,而以精粗为名尔。其壳若瓷方圆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紫及赤者,俱名太乙。其诸色通谓禹馀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而会稽,王屋,泽潞州诸山皆有。陶云:黄赤色,疑是太乙,然无壳裹殊非的称。雷敩曰:凡使勿误用。石中黄并卵石黄二石,真相似。其石中黄,内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卬卬内有子一块,不堪用,若误饵之,令人肠乾。太乙馀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如粉。兼重重如叶子雌黄也。

寇宗奭曰:太乙馀粮是用其壳也。故入药须火烧,酢淬。石中黄是壳中乾者及细末者。石中黄水是未成馀粮黄浊水也。

李时珍曰:按《别录》言:禹馀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太乙馀粮生太山山谷,石中黄出馀粮处有之,乃壳中未成馀粮,黄浊水也。据此则三者一物也。生于池泽者,为禹馀粮。生于山谷者,为太乙馀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馀粮。凝乾如石者,为石中黄。其说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义晦。晋宋以来,不分山谷、池泽所产,故通呼为太乙禹馀粮。而苏恭复以紫赤色者为太乙,诸色为禹馀粮,皆由未加详究本文也。寇宗奭及医方乃用石壳为禹馀粮,殊不察未成馀粮黄浊水之文也。其壳粗顽不入药,《庚辛玉册》云:太乙禹馀粮,阴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层叠。深紫色,中有黄土,名曰石黄。其性最热,冬月有馀粮处其雪先消。《云林石谱》云: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乙馀粮,色紫黑,礨瑰大小圆扁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滴丹。《方鉴》云:五色馀粮及石中黄皆可乾末出金色。

修治

雷敩曰: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馀粮四两,煮之旋添,汁尽为度,其药气自然,香如新米,捣了又研一万杵方用。

气味

甘、平、无毒。

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云:甘、平。李当之云:小寒。扁鹊云:甘,无毒。

徐之才曰: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主治

《本经》曰:欬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

《别录》曰:治大饱,绝力身重。

雷敩曰:益脾安脏气。陶弘景曰:定六腑,镇五脏。

发明

李时珍曰:禹馀粮、太乙馀粮、石中黄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药有精粗之等尔,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太乙次之,禹馀粮又次之。《列仙传》言:巴戎赤斧上华山饵禹馀粮,即此。

石中黄子释名

寇宗奭曰:子当作水,既云黄浊水焉,得名子。

集解

苏恭曰:此禹馀粮壳中未成馀粮黄浊水也。出馀粮处有之。

苏颂曰:今惟河中府中条山谷出之,其石形如面剂,紫黑色,石皮内黄色者,谓之中黄。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沁水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其石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中也。即当未坚时饮之,不尔便渐坚凝如石,不中服也。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数合,顿服之。汪机曰:石中乾者及细末者当名馀粮,不当名石中黄。详本文未成馀粮四字可见。

李时珍曰:馀粮乃石中已凝细粉也。石中黄则坚凝如石者也。石中黄水则未凝者也。故雷敩云:用馀粮,勿用石中黄,是矣。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唐本曰: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空青石释名

李时珍曰:空言质青,言色杨梅,言似也。

集解

《别录》曰:空青在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采,亦无时。能化铜、铁、铅、锡作金。

陶弘景曰:越巂属益州,益州诸郡无复有,恐人不采之,故也。今出铜官者,色最鲜,深出始兴者,弗如凉州。高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圆实如铁珠,无空腹者,皆凿土石中取之,而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诸石药中,惟此最贵,医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画色,殊为可惜。

苏恭曰:出铜处兼有诸青,但空青为难得。今出蔚州、兰州、宣州、梓州。宣州者最好。块段细时,有腹中空者。蔚州、兰州者片块大,色极深,无空腹者。陶氏所谓圆质如铁珠者,乃白青也。

大明曰:空青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壳,其内有浆酸甜。

陈藏器曰: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次即空青也。苏颂曰:今饶信州亦时有之,状若杨梅,故名杨梅青。其腹上空破之有浆者,绝难得。

寇宗奭曰:真宗常诏取空青,中有水者。久而方得其杨梅青。信州穴山而取,极难得。治瞖极有功。中亦或有水者,用与空青同第,有优劣尔。

李时珍曰:张果《玉洞要诀》云:空青似杨梅,受赤金之精,甲乙阴灵之气,近泉而生,久而含润,新从坎中,出钻破中有水,久即乾如珠,金星灿灿。《庚辛玉册》云:空青,阴石也。产上饶。似钟乳者佳。大片,含紫色,有光采,次出蜀、严道、及北代山,生金坎中,生生不已,故青,为之丹有如拳大及卵形者,中空有水,如油治盲立效。出铜坑者,亦佳,堪画。又有杨梅青、石青皆是,一体而气有精粗点化。以曾青为上,空青次之,杨梅青又次之。《造化指南》云: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二百年而生石绿。铜始生其中焉。曾空二青则石绿之得道者,均谓之矿。又二百年得青阳之气化为鍮石。观此诸说,则空青有金坑、铜坑二种,或大如拳卵,小如豆粒,或成片块,或若杨梅,虽有精粗之异,皆以有浆为上,不空无浆者,为下也。方家以药涂铜物,生青刮下为作空青者,终是铜青,非石绿之得道者也。

气味

甘、酸、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

甄权曰:畏兔丝子、酒浸酢拌制,过乃可变化。

主治

《本经》曰: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益肝气,久服轻身、延年。

《别录》曰: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令人不忘志高神仙。

甄权曰:治头风,镇肝瞳,人破者,得再见物。

大明曰:钻孔取浆,点多年青,盲内障翳膜,养精气,其壳摩翳。

李时珍曰:中风口呙,不正以豆,许含咽甚效。

发明

韩保升曰:空青,法水故色青,而主肝。

苏颂曰:治眼翳障,为最要之药。

李时珍曰:东方甲乙是生肝胆,其气之清者为肝血。其精英为胆汁,开窍于目血,五脏之英皆因而注之,为神胆汁,充则目明,汁减则目昏。铜亦青阳之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绿,犹肝血也。其精英为空青之浆,犹胆汁也。其为治目神药。盖亦以类相感应耳。石中空者埋土中三五日自有浆水。

附方〈旧二新三〉

眼目㬻㬻不明:空青少许,渍露一宿点之。〈《千金方》〉黑翳覆瞳,空青、矾石烧各一两,贝子四枚,研细,日点。〈《圣济录》〉

肤翳昏暗:空青二钱,蕤仁去皮一两,片脑三钱,细研,日点。〈《圣济录》〉

一切目疾,雀目、赤目、青盲内外障翳、风眼,用此觉目中凉冷为验,杨梅青洗,净胡、黄连洗各二钱半,槐牙日未出时,勿语采之,入青竹筒内垂于天月二德方候乾,勿见鸡犬,为末,一钱半,为末,入龙脑一字,密收。每卧时嗽口仰头吹一字入两鼻内,便睡,隔夜便明。〈《圣济录》〉

中风,口呙。〈见主治〉

曾青石释名

李时珍曰:曾,音层。其青层层而生故名。或云其生从实至空,从空至层,故曰曾青也。

集解

《别录》曰:曾青生蜀中山谷,及越巂。采无时。能化金铜。吴普曰:生蜀郡石山,其山有铜处,曾青出其阳,青者铜之精。陶弘景曰:旧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官更无曾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相类,空青甚难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金之事法同空青。苏恭曰:出蔚州者好。鄂州者次之。馀州并不任用。李时珍曰:但出铜处年古即生,形如黄连,相缀。又如蚯蚓屎。方棱色深如波斯青黛,层层而生,打之如金声者为真。《造化指南》云:层青生铜矿中,乃石绿之得道者,肌肤得东方正色,可以合鍊大丹,点化与三黄。齐躯《衡山记》云:山有层青,冈出层青,可合仙药。

修治

雷敩曰:凡使勿用夹石及铜青,每一两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湿各一镒,细剉,放瓷锅内,安青于中东流水,二镒,缓缓煮之五昼夜。勿令水火失时,取出以东流水浴过。研乳如粉用。

气味

酸、小寒、无毒。

徐之才曰:畏兔丝子。

独孤滔曰:曾青住火,成膏可结汞,制丹砂。盖含金气所生也,须酒酢渍煮用。

葛洪曰:曾青涂铁色赤如铜。

主治

《本经》曰: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久服身轻不老。

《别录》曰: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

发明

李时珍曰:曾青治目,义同空青。古方辟邪,太乙神精丹用之。扁鹊治积聚留,饮有曾青丸。并见古今录,验方药多不录。

附方〈新三〉

班疮入目,不退者:曾青一钱,丹砂二钱,为末,蛴螬五枚,捣汁和点。〈《圣济录》〉

风热目病:曾青散治一切风热毒气,上攻目赤,或烂怕日羞,明隐涩眵泪,或痒或痛,曾青四两,蔓荆子二两,白姜炮、防风各一两,为末,每以少许畜鼻中,立有功效。〈《和济局方》〉

耳内恶疮:曾青五钱,雄黄七钱半,黄芩二钱五分,为末,傅之。〈《卫生宝鉴》〉

绿青石集解

《别录》:绿青,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陶弘景曰: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挟带,今画工呼为碧青。而呼空青作绿青,正相反矣。

苏恭曰: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苏颂曰:旧不著所出州土,且云生山之阴穴中,次空青条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铜处。此物当是生其山之阴尔。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画工用为绿色者,极有大块,其中青白花文可爱。信州人琢为腰带、器物及妇人服饰。其入药当用颗块,如乳香者佳。

寇宗奭曰:其色黑绿色者佳。

李时珍曰: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而铜生于中,与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为大绿。范成《大桂海志》云:石绿,铜之苗也。出广西右江有铜处,生石中,质如石者名石绿。一种脆烂如碎土者名泥绿,品最下。《大明会典》云:青绿石矿,淘净绿一十一两四钱,暗色绿每矿一斤,淘净绿一十两八钱硵砂一斤,烧造硵砂绿一十五两五钱。

气味

李时珍曰:有小毒。

主治

《别录》曰:益气,止泄痢,疗鼽鼻。

苏颂曰:吐风痰甚效。

发明

苏颂曰:今医家多用吐风痰。其法拣上色精好者研筛,水飞再研,如风痰眩闷,取二三钱同生龙脑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酒温调服之,偃卧须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呕吐。其功速于他药。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著之。

寇宗奭曰:同硵砂作吐上涎药,验则验矣。亦损心。李时珍曰: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须观人之虚实强弱而察其脉乃可投之。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正此意也。金虎丹治风痰,用天雄腻粉诸药者。

附方〈新四〉

急惊昏迷不省人事。石绿四两,轻粉一钱,为末,薄荷汁入酒调,一字服取吐。〈《全婴方》〉

风痰迷闷:碧霞丹用石绿十两,乌头尖附子、尖蠍梢各七十个,为末,糊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入酒半合化下,须臾吐出痰涎。〈《和剂局方》〉

小儿疳疮、肾疳、鼻疳、头疮、耳疮,久不差者。石绿、白芷等分,为末,先以甘草水洗疮拭净傅之,一日愈。〈《集元方》〉腋下狐臭,石绿三钱,轻粉一钱,浓酢调涂,五次断根。〈《集元方》〉

扁青石释名

李时珍曰:扁以形名。

集解

《别录》曰:扁青生朱厓山谷武都朱提。采无时。陶弘景曰:朱提音殊题,在南海中。仙经俗方都,无用者。

吴普曰:生蜀郡。

苏恭曰:此即绿青也。朱厓以南及林邑扶南舶上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武昌者片块小,而色更佳。简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浅。李时珍曰:苏恭言即绿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而回青尤贵。本草所载扁青、层青、碧青、白青皆其类耳。

气味

甘,平,无毒。

吴普曰:神农雷公云:小寒,无毒。

主治

《本经》曰: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久服轻身不老。

《别录》曰: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

吴普曰: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李时珍曰:吐风痰,癫痫,平肝。

附方〈新一〉

顽痰不化。石青一两,石绿半两,并水飞为末,曲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水下,吐去痰一二碗,不损人。〈《瑞竹堂方》〉

白青石集解

《别录》曰:白青生豫章山谷,采无时。可消为铜剑,辟五兵。

陶弘景曰:医方不用,市无卖者。《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在九元子术中。

苏恭曰:此即陶氏所云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而碧,亦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李时珍曰:此即石青之属色深者。为石青淡者。为碧青也。今绘彩家亦用。范子计然云:白青出弘农豫章新淦青色者,善。《淮南万毕术》云:白青得铁即化为铜也。

气味

甘、酸、咸、平、无毒。

吴普曰:神农云:甘,平。雷公云:咸,无毒。

主治

《本经》曰: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

附录绿肤青

《别录》曰:味辛,咸,平,无毒。主虫毒及蛇菜肉诸毒,恶疮,不可久服,令人瘘。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山谷。陶弘景曰:俗方仙经无用,人亦不识。

碧石青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明目,益精去白,延年。

石胆释名

李时珍曰:胆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矾,呼为胆矾。

集解

《别录》曰:石胆生秦州羌道山谷大石间,或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其为石也,青色多白文易破状,似空青,能化铁为铜,合成金银。

陶弘景曰:《仙经》:时用俗方甚少,此药殆绝。今人时有采者,其色青绿,状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梁州信都无复有。俗乃以青色矾当之,殊无髣髴。苏恭曰:此物出铜处有之。形似曾青。兼绿相间。味极酸,苦。磨铁作铜色,此是真者。出蒲州虞乡县东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块如鸡卵者为真。陶云:似琉璃者乃绛矾也。比来人亦以充之,又以酢揉青矾为之,并伪矣。

苏颂曰: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于铜坑中,采得煎鍊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为珍贵。并深碧色。今南方医人多使之。又著其说云:石胆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栗,击之纵横解,皆成叠文,色青,见用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其次出上饶曲江铜坑间者粒细,有廉棱如钗股米粒。本草言伪者以醋揉青矾为之,全不然。但取粗恶石胆合消石销溜而成之。块大色浅,浑浑无脉理,击之则碎,无廉棱者是也。亦气扶石者,乃削取石胆床溜造时投消石中,乃凝,则相著也。

李时珍曰:石胆出蒲州山穴中,鸭觜色者为上。俗呼胆矾。出羌里者色少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此物乃生于石,其经煎鍊者即多伪也。但以火烧之成汁者必伪也。涂于铁及铜上烧之红者真也。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中,及不青碧,数日不异者,真也。《玉洞要诀》云:石胆阳石也。出嵩岳及蒲州中条山禀。灵石异气,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变化无穷。《沈括笔谈》载:铅山有苦泉,流为涧挹,水熬之则成胆矾,所熬之釜,久亦化为铜也。此乃煎熬作伪,非真石胆也。不可入药。

气味

酸,辛,寒,有毒。

吴普曰:神农云:酸,小寒。李当之云:大寒。桐君云:辛,有毒。扁鹊云:苦,无毒。

大明曰:酸,涩,无毒。

甄权曰:有大毒。

徐之才曰:水英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微。

主治

《本经》曰: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鍊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

《别录》曰:散症积欬,逆上气及鼠瘘恶疮。大明曰:治虫牙,鼻内息肉。

苏恭曰:带下赤白,面黄女子脏急。

苏颂曰:入吐风痰,药最快。

发明

李时珍曰:石胆,气寒,味酸,而辛。入少阳胆经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水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也。周密《齐东野语》云:密过南浦有老医,授治喉痹极速,垂死方用,真鸭觜胆矾末,酢调灌之,大吐胶痰数升,即瘥。临安一老兵妻苦此,绝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屡用,无不立验,神方也。又周必大阴德录云:治蛊胀及水肿,秘方有用。蒲州、信州、胆矾明亮如翠琉璃,似鸭觜者,米酢煮以君臣之药,服之胜于铁砂、铁蛾。盖胆矾乃铜之精液,味辛酸,入肝胆制脾胃,故也。安城魏清臣肿科黑丸子,消肿甚妙,不传即用此者。

附方〈旧五新一十五〉

老小风痰:胆矾末一钱,小儿一字,温酢汤调下,立吐出涎便醒。〈《谭氏小儿方》〉

女人头运天地转动名曰心眩。非血风也。胆子矾一两,细研,用胡饼剂子一个,按平一指厚,以篦子勒成骰子,大块勿界断,于瓦上焙乾,每服一骰子,为末,灯心竹,茹汤调下。〈许学士《本事方》〉

喉痹喉风。二圣散用鸭觜胆矾二钱半,白僵蚕炒五钱,研,每以少许吹之,吐涎。〈《济生方》〉

齿痛及落细。研石胆以人乳,和膏擦之,日三四次,止痛复生齿,百日后复故乃止,每日以新汲水漱净。〈王焘《外台秘要》〉

口舌生疮,众疗不差。胆矾半两,入银锅内火煅,赤出毒,一夜细研,每以少许傅之,吐出酸涎水二三次,瘥。〈《胜金方》〉

走马牙疳。大枣一枚,去核入鸭觜,胆矾纸包,锻赤出火毒,研末傅之,追涎。〈杨起《简便方》〉

小儿齿疳。鸭觜胆矾一钱,匙上锻红麝香少许,研匀,傅齿上立效。〈《活幼口议》〉

小儿鼻疳蚀烂。胆矾烧烟尽,研末,掺之一二日愈。〈《集简方》〉

风眼赤烂,胆矾三钱,烧研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百虫入耳。胆矾末和,酢灌之即出。〈《千金方》〉

风犬咬毒。胆矾末傅之立愈。〈《济急方》〉

一切诸毒。胆矾末,糯米糊丸如鸡头子大,以朱砂为衣,仍以朱砂养之,冷水化一丸,服立愈。〈《胜金方》〉挑生蛊毒胸口痛者,胆矾二钱,茶清泡服即吐出。〈《岭南卫生方》〉

腋下狐臭。胆矾半生半熟,入腻粉少许,为末,每用半钱,以自然姜汁调涂,十分热痛乃止,数日一用,以愈为度。〈《黎居士简易方》〉

赤白癜风。胆矾、牡蛎粉各半两,生研酢调摩之。〈《圣济录》〉甲疽肿痛。石胆一两,烧烟尽,研末傅之,不过四五度瘥。〈《梅师方》〉

痔疮热肿。鸭觜青、胆矾,锻研,蜜水调傅,可以消脱。〈《直指方》〉

肿毒不破。胆矾、雀屎各少许,点之。〈《直指方》〉

杨梅毒疮。酢调胆矾末,擦之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出恶水一二上即乾。又方:胆矾、白矾、水银各三钱半,研,不见星,入香油、津唾各少许,和匀,坐帐内取药,涂两足心,以两手心对足心,摩擦良久,再涂再擦,尽即卧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秽涎,为验。每一次,强者用四钱,弱者二钱,连用三日,外服疏风散,并澡洗。〈《刘氏经验方》〉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四十七卷

    舆图部汇考五汉三按《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应劭曰:故白马氐羌。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

  • 坤舆典第四十六卷

    舆图部汇考四汉二按《汉书地理志》: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县十八: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

  • 坤舆典第四十五卷

    舆图部汇考三汉一高祖因秦郡县之制,增置郡国二十有六,武帝复增置郡国二十有八。至元成间,凡得郡国一百有三,以十三州部刺史统之。按《汉书地理志》: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

  • 坤舆典第四十四卷

    舆图部汇考二周周制:大司徒以土地人民之数制邦国之封疆,而《夏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按《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订义》〉郑康成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

  • 坤舆典第四十三卷

    舆图部汇考一上古太昊伏羲氏始建方分土。按《路史》:伏羲氏命鸟明奠八方,旌九位,而分九土。〈注〉真源赋:伏羲别九宫,因此置九州。《法语》云: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据共工氏霸九州,则州之九分,不自..

  • 坤舆典第四十二卷

    井部艺文二〈诗〉《书井》周武王原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双桐生空井》梁简文帝季月双桐井,新枝杂旧株。晚叶藏栖凤,朝花拂曙乌。还看西子照,银床系辘轳。《咏井》范云乃鉴长秋曲,有浚广庭前。..

  • 坤舆典第四十一卷

    井部艺文一《井铭》汉李尤井之所尚,寒泉洌清,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多取不损,少汲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井赋》晋郭璞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潜源荐臻,潏潏涓涓,幽溟圆渟,濙洞深元。尔乃冠玉槛..

  • 坤舆典第四十卷

    井部汇考二《浙江通志》杭州府葛洪井 《怀古录》曰:此葛公名元,以吴赤乌年上升。洪字稚川,元从孙也。皆憩龙井葛坞,今并名葛洪,掩其祖矣。吴农祥曰:按孝先居杭,事无可考。此井安知非稚川炼药之所耶。或曰:龙..

  • 坤舆典第三十九卷

    井部汇考一《易经》《井卦》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本义》〉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改邑不改井,故无丧无得,而往者来者,皆..

  • 坤舆典第三十八卷

    温泉部汇考《水经注》《河水注》三水县东有温泉。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鄤水西出娄山,至冬则煖,故世谓之温泉。《滱水注》滱水、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

  • 坤舆典第三十七卷

    泉部纪事《通鉴前编》:太昊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梁州异物志》: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以获济。《后汉书世祖本纪》:中元元年夏,京师醴泉涌..

  • 坤舆典第三十六卷

    泉部艺文三〈诗〉《铉武山圣泉诗》〈并序〉唐王勃铉武山有圣泉焉,浸淫历数百千年。乘流沁涌,接磴分流,下瞰长江。沙堤石岸,咸古人遗迹也。兹乃青蘋绿芰,紫苔苍藓,遂使江湖思远,寤寐寄托。既而崇峦左峙,石壑前..

  • 坤舆典第三十五卷

    泉部艺文二《游悬泉赋》金赵秉文庚午之岁,九月既望。赵子与客游于承天之废关,置酒乎妒女祠之侧。千山暮苍,素月如拭,形与影嬉,山谷互答,一谈一笑,超然自得。既而叹曰:泉不飞则无声,石不耸则无骨。山以秋而渐..

  • 坤舆典第三十四卷

    泉部艺文一《神泉赋》〈并序〉晋傅咸余所居庭前,有涌泉,在夏则冷,涉冬而温,温则水物冬生,冷则冰可以过,每夏游之,不知岁之有暑耳。惟兹神泉,厥理难原,在冬则温,既夏而寒,混混洋洋,载清载澜,遂乃坛以文石..

  • 坤舆典第三十三卷

    泉部汇考三《江南通志》江宁府玉兔泉 在上江两县儒学二门内。秦桧未仕时宿学,夜见白兔入地,掘之得泉。卓锡泉 在江浦县东北二十里定山寺山门之右。梁时僧达摩晏坐石岩,思西域水,以锡杖卓石,遂得泉。珍珠泉 在江..

  • 坤舆典第三十二卷

    泉部汇考二《畿辅通志》顺天府玉泉 在府西北三十里玉泉山。龙泉 自府西金山下涌出,汇而为池,甃石为渠,伏流五里入西湖。卓锡泉 在府西三十里碧云寺后。一亩泉 在昌平州西十五里。大可一亩,东会沙河,经汤山,由高..

  • 坤舆典第三十一卷

    泉部汇考一《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传〉毖、泉水始出,毖然流也。我思肥泉。〈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小雅大东》有洌汍泉。〈《朱注》〉洌、寒意;侧出曰汍泉。《小雅采菽》觱沸槛泉。〈《朱注》〉觱..

  • 坤舆典第三十卷

    冰部艺文二〈诗词〉《咏冰应教》梁沈君攸日华照冰彩,灼烁自相明。阴潭欲半解,阳岸已全轻。未释苔文隐,将销草气生。稍得观鱼上,非独见狐惊。傥逢魏后术,当验可为城。《明冰篇》唐富嘉谟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

  • 坤舆典第二十九卷

    冰部汇考《诗经》《豳风七月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疏〉《正义》曰:月令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而藏之。冲冲,非貌非声,凿冰之意。《天官凌人》云:正岁十有二月,令..

  • 坤舆典第二十八卷

    水部纪事《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于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瑞应图》: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师长以水为号。《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