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七十八卷

舆图部汇考三十六

唐十

按《通典》: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灊既道,蒙、蔡旅平,和夷底绩,厥土青黎。自汉川已下诸郡,皆其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周礼以梁州并雍州。梁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于天文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又得楚之交。秦平天下,置郡为汉中、巴蜀。陇西郡之南境,内史之南境。其馀土境,自汉以后,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亦曰疆壤益大。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后汉建武中,平之,置益州。至献帝末,刘备复据其地。魏末平之,遂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后又分益州南境置宁州。惠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收复。宋梁、益、宁三州并因前代。更置秦州。齐及梁初多因之。后魏得汉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复入于梁。梁灭,再复其地。自西魏以后,所置州郡,割裂无常,不可详记。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西道、山南东道、剑南道。兼分入京畿、陇右道及黔中道。

汉中郡 东至洋川郡一百二十里。南至符阳郡三百里。西至益昌郡五百里。北至扶风郡六百七十里。东南到洋川郡三百九十里。西南到益昌郡五百里。西北到顺政郡二百八十里。东北到洋川郡兴道县界八十六里。去西京,取骆谷路六百五十二里,斜谷路九百三十三里,驿路一千二百二十三里。去东京,取骆谷路二千五百八十里,取斜谷一千七百八十九里,驿路二千七十八里。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十八,口十四万五千二百二十九。

梁州 今之梁州,春秋至战国并楚地。秦置汉中郡,二汉因之。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征汉中,走张鲁,复曰汉中郡。后刘备破魏将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以为重镇。魏末平蜀,又置梁州。晋、宋、齐、梁皆为梁州。宋以后更置秦州。汉中常以巴蜀捍蔽,故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氐虏邻接,常为威禦之镇。后魏亦置梁州。及汉中郡,西魏因之。后周改曰汉川郡。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大唐为梁州。开元十三年,改褒州,或为汉中郡。领县六:

南郑 汉旧县。有梁山、汉水、黄牛山、古白云县。汉中郡故城在县东北。

褒城 汉褒中。汉有褒水、褒谷。又有汉阳平关,在县西北,即蜀先主破魏军,杀大将夏侯妙才于此地。有甘泉关,隋置。

城固 犍为县。有黑水。

金牛 汉犍为县地。有嶓冢山,禹导漾水,至此为汉水,亦曰沔水。颜师古云:汉上曰沔。今县南有故白水关,即汉李固解印绶处。

西 后魏置嶓冢县,隋为西县。故西乐城在县西南,诸葛亮所立,甚险固。关城俗名张鲁城,在县西四十里。隋置关在县西南,今名百牢关。诸葛亮墓在县东南。

三泉

洋川郡 东至安康郡五百里。南至始宁郡六百一十五里。西至汉中郡二百二十里。北至京兆府六百二十一里。东南到通川郡宣汉县界三百三十一里。西南到符阳郡四百里。西北到汉中郡三百七十里。东北到安康郡安康县界二百五十一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五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五十里。户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二百二十七。

洋州 春秋、战国皆楚地。秦属汉中郡,二汉因之。三国时,蜀之重镇。晋、宋、齐、梁亦属汉中郡。西魏、后周并为洋州及洋川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郡。大唐复置洋州,或为洋川郡。领县五:

西乡 汉成固县地。有洋水。汉班超封定远侯,故城在今南。晋置西乡县。

兴道 汉成固县地。今县城即后魏傥城郡。因自然陇势,形似盆,缘外险,内有大谷,为盘道,上数里及门。汉龙亭县东明月池在其侧。后魏置兴势县。贞观初改。

黄金 汉安阳县。故黄金城在县西北八十里,张鲁所筑。南接汉川,北枕右道,险固之极。西魏置今县。

洋源 汉成固县地。武德初置县。

华阳 天宝中改为真符。

上洛郡 东至南阳郡六百四十里。南至安康郡七百二十里。西至安康郡七百二十里。北至弘农郡四百里。东南到武当郡丰和县六百六十里。西南到安康郡七百二十里。西北到华阴郡三百里。东北到弘农郡四百里。去西京三百里,去东京八十六里。户八千六百三十三,口五万三千七百。

商州 古商国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秦,即卫鞅所封商邑也。秦平天下,属内史地。汉属弘农郡。后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后置上洛郡。后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后周改为商州。隋炀帝复置上都郡。大唐为商州,或为上洛郡。领县五:

上洛 汉旧县,有秦岭山、熊耳山、洛水、丹水。有商山,亦名地胏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隐。其地险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级曰:绕霤之固,南当荆楚。绕霤者,言四面塞阨,屈曲,水回绕而霤,即今七盘十二绕。上津 汉长利县。宋置北上洛郡,梁改为南洛州,西魏又改为上州。隋废。有天柱山。

商洛 古商邑,卨所封也。检地志云商、于中,盖今南阳郡界。所商于地,亦汉商县地。有武关。

丰阳 汉商县地,卫鞅封在此。

洛南 汉上洛县地,西晋拒阳郡。有元扈山,有冢领山,洛水所出。

安康郡 东至武当郡七百二十里。南至云安郡九百五十四里。西至洋川郡二百里。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里。东南到房陵郡五百四十七里。西南到通川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京兆府长安县界五百九十里。东北到上洛郡七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九十一里,去东京一千九百五十六里。户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六,口七万七千七百三十三。

金州 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战国时属楚。秦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以汉中遗人在东垂者置魏兴郡,即其地也。晋、宋、齐皆因之。梁寻改为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后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隋初因之,炀帝初改置西城郡。大唐为金州,或为安康郡。领县六:

西城 汉旧县。有妫墟。晋吉挹为梁州督,为苻坚所攻,于县南九里峻山筑垒,三年不下。

石泉 齐置晋昌郡于此。

安康 汉安阳县,晋改安康县。

洵阳 汉旧县。有洵水、马迹山。

淯阳 西魏置淯阳郡。后曰黄土,因山为名也。平利 汉西城县地。武德中置县。

房陵郡 东至襄阳郡四百九十里。南至巴东郡五百里。西至安康郡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当郡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襄阳郡界四百九十里。西南到安康郡五百七十八里。西北到房陵郡界五百四十七里。东北到襄阳郡界一百七十八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八十五里。户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口六万八百七十九。

房州 古麇、庸二国之地。春秋楚子败麇师于防渚,即此地也。战国时楚地。秦灭赵,徙赵王迁于此。其地四塞险固,及平天下,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文帝置新城郡。蜀将孟达降魏,为新城守,后叛归蜀,司马宣王讨平之。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地。梁末置岐州。西魏置光迁国。后周国废,置迁州。隋炀帝初置房陵郡。大唐武德初,于竹山县置房州。贞观十年,移于今所。或为房陵郡。领县四:

房陵 汉初曰防陵,后改曰房陵县。有房山、筑水。竹山 古庸国,汉上庸县。有白马塞山,孟达尝登之,叹曰:此金城千里。

永清 汉房陵县地。后周为县。

上庸 汉上庸县也。

通川郡 东至盛山郡三百里。南至南浦郡四百里。西至潾山郡六百里。北至洋川郡一百九十六里。东南到盛山郡三百里。西南到潾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清化郡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安康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取益昌郡驿路,二千五里;东取洋川郡骆谷路,约有一千五百七十六里。去东京,取盛山郡下水,经三峡,出江陵、襄阳、南阳、临汝等郡至东京,水陆相承,二千八百七十五里。户四千四百六十一,口十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七。

通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巴国。秦属巴郡,二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为巴渠郡。梁于此兼置万州。及东关郡。西魏改为通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领县七:

通川 汉宕渠县之地。后汉分置宣汉县。隋改之。

三冈

石鼓 西魏属迁州。后周置临清郡。

宣汉 西魏置并州及永昌郡。

新宁

永穆 梁置永康县。隋改之。

东乡 西魏置石州。后周置三巴郡。

潾山郡 东至南浦郡四百五十里。南至巴川郡新明县界百七十里。西至南充郡二百八十里。北至通川郡六百里。东南到涪陵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南充郡岳池县界一百二十九里。西北到成安郡二百里。东北到通川郡六百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一百九里。户五千六百七十六,口一万五千二百。

渠州 宋、齐以上与通州同。梁置梁州。后魏置流江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宕渠郡。大唐为渠州,或为潾山郡。临渠口。领县四:

流江 汉宕渠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俗号车骑城是也。今县后周置。

潾水 梁置县及潾州。后魏改为潾山郡。

潾山 梁置。潾水所出。

渠江

南平郡 东至涪陵郡四百六十里。南至南川郡二百六十里。西至巴川郡二百里。北至潾山郡四百四十里。东南到巴川郡二百九十三里。西南到泸川郡七百五十里。西北到潾山郡潾水县二百里。东北到涪陵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三十七里,去东京三千四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九十三,口二万八千九十八。

渝州 古巴国,谓之三巴。秦惠王虏巴王而取其地。秦汉并属巴郡,晋亦属巴郡,宋齐因之。梁于此置楚州。隋初改为渝州,炀帝初州废,置巴郡。大唐为渝州,或为南平郡。领县四:

巴 汉江州县,故城在今县西。有涂山,又有明月峡,其山上石壁有圆孔,形如满月,故以为名。

江津

南平 贞观中置霸州,兼置此县,后州废。

万寿 武德三年置县。

涪陵郡 东至南宾郡三百五十里。南至黔中郡三百六十里。西至南平郡四百六十里。北至南宾郡三百九十六里。东南到黔中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南平郡二百七十里。西北到潾山郡二百七十里。东北到南宾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五十七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九十里。户九千四百五,口四万四千七百二十三。

涪州 亦巴国之境,秦、二汉巴郡之鄙也。蜀置涪陵郡,晋因之,宋、齐亦同。隋初属渝州,炀帝废渝州,属巴郡。大唐为涪州,或为涪陵郡。领县四:

涪陵 汉旧县地。后汉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即此,今谓之黄石滩。

武龙

乐温

宾化 已上并武德初置。

南川郡 东至南平郡界一十里。南至秦溪郡界五十里。西至南平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平郡二百六十里。东南到秦溪界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秦溪郡界七十里。西北到南平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南平郡五十七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里,去东京三千六百里。户二千四百七十七,口一万三百七十五。

南州 亦巴国之地,秦汉巴郡之境。大唐武德三年,置僰州。四年,又改为南州。或为南川郡。领县二:

南川

三溪

泸川郡 东至南平郡七百五十里。南至遂宁郡五百二十七里。西至南溪郡三百五十里。北至巴川郡五百九十里。东南到巴川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南溪郡南溪县一百九十七里。西北到和义郡四百五十里。东北到南平郡七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八十四里,去东京四千一百九十六里。户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口三万八千一百九十七。

泸州 古巴子之国。秦属巴郡。汉属犍为郡,后汉因之。晋为江阳郡,宋、齐因之。梁置泸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泸州郡。大唐为滤州,或为泸州郡。领县六:

泸川 汉江阳县。

富义 有富义盐井,因为名。

江安 汉江阳县地。晋汉安县。隋改为今县。绵水 晋置。

泾南 贞观中置。

合江

清化郡 东至始宁郡一百五十里。南至咸安郡二百一十里。西至阆中郡二百八十里。北至扶阳郡二百里。东南到通川郡四百五十里。西南到咸安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益昌郡三百三十九里。东北到符阳郡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八十二里。户二万七千七百二十,口八万六千六。

巴州 古巴国。秦、二汉蜀巴郡。晋宋之间为夷獠所据,不置郡县。宋末于岭南置归化郡,即今郡是也。齐因之。梁置归化、木兰二郡。后魏得其地,置太谷郡。隋初郡废,置巴州;炀帝初州废,置清化郡。大唐因之。领县十:

化城 汉宕渠县地。后汉置汉昌县。梁曰大谷。后周改之。

清化 汉葭萌县地。有清水。梁置伏强县。隋改之。曾口 汉宕渠县地。梁置今县。

始宁 梁置。

其章 汉宕渠县地。梁置今县。

归仁 汉宕渠县地。梁置平州。隋改为县。

恩阳 汉阆中县地。隋置今县。

盘道 有龙腹山。梁置难江县,后魏改之。

七盘

大牟 有大牟山。武德元年置县。

始宁郡 东至通川郡一百六十二里。南至郡内广纳县六十里。西至清化郡一百五十里。北至符阳郡符阳县界一十里。东南到广纳县东北界八十里。西南到咸安郡五百六十里。西北到符阳郡五百里。东北到郡内白石县一百里。去西京二千八十二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户一万一千八百二十,口五万三千六百六十五。

壁州 历代与清化郡同。大唐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之东境置壁州,或为始宁郡。领县四:

渃水 后魏置。

广纳 武德初置。歌籁山在县七十里,上有城,极崄峻。

白石

东巴

咸安郡 东至通川郡四百四十里。南至潾山郡七十里。西至阆中郡三百里。北至清化郡二百一十里。东南到盛山郡六百八十里。西南到南充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益昌郡五百五十二里。东北到始宁郡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一十里,去东京三千一百五里。户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二,口五万三千二百五十三。

蓬州 古巴国之分。秦、二汉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末属归化郡。梁置伏虞郡。后周置蓬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大唐复置蓬州,或为咸安郡。领县七:

大寅 汉阆中县地。有蓬山。梁置县。

仪陇 汉阆中县地。梁置。今县城在崇城山上,凭崄为理,即梁崇城郡地也。

伏虞

咸安 梁置绥安县,隋改之。

大竹

良山

宕渠 汉旧县。梁置景阳郡。

符阳郡 东至始宁郡三百六十里。南至清化郡二百里。西至益昌郡三百里。北至汉中郡三百里。东南到始宁郡五百里。西南到清化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益昌郡界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洋川郡四百里。去西京,取郡北巴路,至汉中郡郭下,过县,取斜谷路,一千四百二十里。去东京,取郡内地平县至益昌郡驿路,二千六百里。户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口六千八百一十二。

集州 秦属巴郡。二汉属广汉、巴二郡地。晋属巴西郡。梁置东巴州,后改为集州。后周兼置平桑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清化二郡。大唐置集州,或为符阳郡。领县三:

难江 汉宕渠县地。后周置县。有巴岭、难江。符阳 后魏置县。有符水。

地平 汉葭萌县地。武德初置县,盖取天成地平之义。

巴川郡 东至南平郡二百里。南至泸川郡界六百六十二里。西至遂宁郡三百八十里。北至南充郡四百四十里。东南到南平郡二百里。西南到泸川郡五百九十里。西北到安岳郡六百六十里。东北到遂宁郡三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十三里,去东京三千六百四十二里。户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二,口九万二百八十。

合州 秦、二汉属巴郡。宋置东宕渠郡。西魏置合州。后周为宕渠郡。隋初郡废,改合州为涪州;炀帝初州废,置涪陵郡。大唐为合州,或为巴川郡。领县六:

石镜 秦汉塾江县地。有青石山。汉时巴属争界,久不决,一朝密雾石裂,自上及下,直如引绳,遂分郡界,至今犹以为界焉。

汉初 梁置新兴郡。

铜梁 因山为名。蜀都赋曰外负铜梁。

赤水 隋置,因山为名。

巴川

新明

南宾郡 东至南浦郡水路二百六十里。南至黔中郡六百五十里。西至信陵郡三百五十里。北至潾山郡五百十四里。东南到南浦郡界四百五十六里。西南到黔中郡水路六百六十里。西北到潾山郡四百三十三里。东北到南浦郡三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八百八十五里,去东京二千七百三十七里。户六千五百三十九,口四万二百三。

忠州 秦、二汉之巴郡地,晋、宋皆因之。梁置临江郡,后周兼置临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大唐置忠州,或为南宾郡。领县五:

临江 汉旧县。有彭溪。

丰都 汉枳县地。

垫江 汉旧县。

南宾 汉临江县地。武德初置今县。

桂溪

南浦郡 东至云安郡二百九十八里。南至清江县六百八十三里。西至潾山郡四百五十里。北至盛山郡二百三十二里。东南到云安郡三百二十二里。西南到南宾郡界九十六里。西北到通川郡四百一里。西南到泸溪盛山两郡界一百七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四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三百三十里。户五千一百七十七,口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

万州 秦、二汉巴郡之地。晋属巴东郡,宋及齐皆因之。后周置安乡郡,后改为万川郡兼置南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大唐武德初置浦州,后改为万州,或为南浦郡。领县三:

南浦 汉胊䏰县地。梁山 有高梁山。后周置县。

武宁 汉临江县地。后周初置源阳县,又改为武宁县。

阆中郡 东至咸安郡三百里。南至南充郡三百里。西至普安郡三百里。北至益昌郡二百八十八里。东南到南充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梓潼郡三百一十五里。西北到普安郡二百里。东北到清化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一十五里,去东京二千六百六十里。户一万八千二百二十,口十一万七百二十六。

阆州 秦、二汉属巴郡。晋为巴郡,宋、齐因之,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梁置北巴州及北巴郡。西魏平蜀,置崇州及盘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巴西郡。大唐为崇州,先天中,改为阆州,或为阆中郡。领县九:

阆中 汉旧县。有灵山、天柱山。

苍溪

晋安

西水 梁置,有掌天山。

奉国 梁置白马、义阳二郡。后魏为县。

南部 汉充国县地。后周置县。

新井

新政

岐坪

南充郡 东至潾山郡二百八十里。南至巴川郡四百四十里。西至梓潼郡三百五十里。北至阆中郡三百里。东南到潾山郡二百八十六里。西南到遂宁郡一百七十五里。西北到梓潼郡三百六十五里。东北到咸安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四百二十里。户三万五千四百四十一,口六万八千六百七十二。

果州 亦巴子国地。秦、二汉并属巴郡。晋为巴西郡,宋、齐因之。隋并其地入巴西郡。大唐初,属崇州。武德四年,分置果州,或为南充郡。领县六:

南充

西充 武德中置。

相如 梁置梓潼郡。有司马相如故宅,因以为名。流溪

岳池

朗池 宋南宕渠郡在此置。有汉司马相如琴台。

安岳郡 东至巴川郡六百六十里。南至资阳郡三百七十八里。西至安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遂宁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巴川郡六百六十里。西南到资阳郡三百四十八里。西北到梓潼郡三百四十八里。东北到遂宁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三里。户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九,口五万五千一百六十九。

普州 秦时巴郡之西境及夜郎国之地。汉犍为、巴郡之境。李雄之乱,为羌夷所据。梁置普慈郡。后周置普州。隋炀帝初州废,以地入资阳郡。大唐复置普州,或为安岳郡。领县六:

安岳 后周置。

安居 后周曰柔刚县,因山为名。

普康

乐至 武德中置县,西有乐至地。

崇龛

普慈

盛山郡 东至云安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南浦郡二百六十二里。西至通川郡三百里。北至通川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南浦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南浦郡梁山县一百五十三里。西北到通川郡石鼓县一百三十八里。东北到云安郡界二百八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二十七里;去东京从郡水路至江陵郡一千四百六十八里,从江陵郡水陆相承至京二千六百七十九里。户五千六百四十四,口三万一百二十五。开州,秦、二汉属巴郡。晋、宋以来,并属巴东郡。后周为同安郡。隋废之,以属巴东郡。大唐置开州,或为盛山郡。领县三:

盛山 汉朐䏰县地。蜀先主置汉丰县。

万岁 宋武帝置巴渠县,后周改之。

新浦 宋武帝置。旧本盛山。后周置同安郡。

云安郡 东至巴东郡三百三十三里。南至清江郡五百里。西至南浦郡一百九十八里。北至通川郡一百二十六里。东南到巴东郡三百三十里。西南到盛山郡二百八里。西北到南浦郡一百九十七里。东北到巴东郡三百三十二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四十二里,去东京二千一百七十五里。户一万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七万七千三百三十一。

夔州 春秋时为鱼国,后属楚。秦、二汉属巴郡。三国时为蜀重镇。晋、宋、齐并属巴东郡,齐兼置巴州。梁置信州。隋亦为巴东郡。大唐武德三年,避皇外祖讳,改信州为夔州,其后或为云安郡。领县四:

奉节 汉鱼复县地。又有鱼复县故城在北,赤甲城是也,即汉之江关。有白帝城及诸葛亮八阵图,聚石焉。

云安 汉朐䏰县地。今县西万户故城是。下湿,各高五尺,多朐䏰虫,故名焉。巫山 楚置巫山郡。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是也。汉为巫郡县,故城在今县北。有巫山及高郁山,即楚词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阴也。晋置建平郡于此。

大昌 晋武帝太康初置。

犍为郡 东至和义郡三百一十里。南至南溪郡界,岭峻崄,不知里数。西至通义郡洪雅县界九十里。北至通义郡一百三十九里。东南到南溪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越巂郡生蛮界五百九十里。西北到通义郡洪雅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到仁寿郡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三十里,去东京水陆相承四千七百七里。户三万五千八百四十二,口九万九千四百九十。

嘉州 故夜郎国,汉武开之,置犍为郡,后汉、晋、宋、齐皆因之。西魏置眉州。后周改为青州,寻又改为嘉州,并置平羌郡。隋炀帝置眉山郡。大唐为嘉州,或为犍为郡。领县八:

龙游 汉曰青衣。地在文江、青衣二水之会。玉津 汉南安郡。

夹江

峨眉 有峨眉山。

犍为

平羌

罗山

绥山 汉武阳县,故城在今县东。

阳安郡 东至安南郡一百八十里。南至资阳郡二百里。西至蜀郡一百二十里。北至梓潼郡一百五十五里。东南到资阳县二百二十里。西南到仁寿郡一百八十里。西北到蜀郡一百五十里。东北到梓潼郡一百五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九里,去东京三千三百六十六里。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万九千六百九。

简州 汉属犍为、广汉二郡地,后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蜀、广汉二郡地。西魏于此置资州。后周明帝移资州于资阳县。隋置简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大唐复置简州,或为阳安郡。领县三:

阳安 汉牛鞞县地。后魏置县。

金水 汉新都县地。西魏置金水郡。有铜官山,汉文帝以赐邓通铸钱。

平泉

仁寿郡 东至资阳郡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和义郡三百六十里。西至通义郡八十里。北至蜀郡二百里。东南到和义郡三百三十里。西南到犍为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通义郡一百里。东北到阳安郡一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去东京三千四百八十里。户九百二十四,口八万九千一百九十六。陵州,二汉属犍为、蜀二郡地,晋因之。宋、齐属犍为、宁蜀二郡地。梁置怀仁郡。西魏置陵州。隋置崇山郡。大唐为陵州,或为仁寿郡。领县六:

仁寿 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隋开皇中改之。

唐福

贵平 汉广都县,后周置今县,有贵平山,因以为名。

井研 汉武阳县地。

始建 亦汉武阳县地。

籍 梁席郡也。

通义郡 东至仁寿郡八十里。南至犍为郡一百三十里。西至临邛郡二百里。北至唐安郡二百里。东南到仁寿郡一百里。西南到卢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临邛郡一百六十里。东北到仁寿郡籍县一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八十里。户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四,口一十七万五千四百。

眉州 汉属犍为郡地,后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亦然。梁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青州为眉州。隋炀帝以其地入眉山郡。大唐复置眉州,或为通义郡。领县五:

通义

彭山 汉武阳县地。有彭亡聚,即岑彭死处。洪雅

青神 县在青衣江西。后周置郡。

丹棱

和义郡 东至巴西郡四百九十里。南至犍为郡三百里。西至南溪郡四百里。北至仁寿郡二百六十里。东南到泸州郡四百一十里。西南到犍为郡六百十里。西北到仁寿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资阳郡界二百一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一十里,去东京三千七百四十里。户五千一百九十,口一万六千四百九十。

荣州 汉属犍为郡,后汉、晋、宋皆因之。齐置南安郡。隋属资阳郡。大唐置荣州,或为和义郡。领县六:

旭川 汉南安县地。隋置大牢县,贞观初改之。威远

公井

应灵

资官

和义 隋置。

资阳郡 东至巴川郡五百六十五里。南至和义郡一百六十里。西至仁寿郡二百三十里。北至安岳郡二百七十里。东南到和义郡旭川县一百四十里。西南到仁寿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阳安郡阳安县二百二十里。东北到安岳郡安岳县三百三十里。去西京二千六百六十一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一十一里。户二万八千五百一十四,口九万六百六十二。资州,汉属犍为郡,后汉、晋、宋、齐并同。西魏置资州。后周置资中郡。隋炀帝初,置资阳郡。大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领县八:

盘石

资阳 有天合山。

内江

丹山

龙水

月山

银山

清溪 并汉资中县地。

南溪郡 东至泸川郡三百五十里。南至南溪郡胡门獠界三百一十里。西至犍为郡至津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和义郡二百八十一里。东南到泸川郡泸川县三百五十里。西南到羁縻协州四百一十里。西北到犍为郡龙游县三百五十里。东北到和义郡旭川县四百里。去西京三千四百四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十里。户四千三十九,口一万三千七百七十。戎州,故僰侯国。汉属犍为郡,后汉、晋、宋、齐皆因之。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置犍为郡。大唐为戎州,或为南溪郡。领县五:

南溪 有青衣水,又黑水自北南流经于此。义宾

僰道 秦时破滇,通五尺道,汉开蜀故檄,使唐蒙发蜀卒理道,自僰道抵牂牁,即此。

开边

归顺 贞观中,獠归复,因置县。并汉僰道县地。

河池郡 东至扶风郡四百里。南至汉中郡三百九十五里。西至同谷郡四百五十里。北至汧阳郡四百三十里。东南到汉中郡褒城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顺政郡长举县界百九十里。西北到天水郡五百三十里。东北到扶风郡陈仓县界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九十里,去东京千四百五十里。户五千五百七十,口二万五千五百二十。

凤州 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属陇西郡。两汉属武都郡,晋因之。惠帝时,没于杨茂搜。后魏置固道郡,兼置南岐州。后周废郡,置凤州。隋炀帝初,废州,置河池郡。大唐为凤州,或为河池郡。领县四:

梁泉 汉故道县地。后魏置今县。

两当 汉故县地。后魏置两当郡。

河池 汉旧县。一名仇池。因川为名。

黄花 有黄花川为名。

武都郡 东至同谷郡三百三十里。南至阴平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怀道郡怀道县二百七十里。北至同谷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阴平郡曲水县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同昌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怀道郡良恭县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同谷郡同谷县三百四十里。去西京千二百里,去东京千八百五十里。户二千九百二十,口万四千八百五十。

武州 古白马氐之国,西戎之别种也。天池大泽在其西。汉武帝置武都郡,后汉因之。蜀后主时得之。晋为武都郡,后没于杨茂搜。后魏亦为武都郡。西魏置武州。后周亦为武都郡。隋初废,炀帝又置武都郡。大唐为武州,或为武都郡。领县三:

将利

覆津 后魏置武卫郡,仍置覆津县。

盘堤 汉河池县地。后魏置县。

同谷郡 东至河池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怀道郡五百八十里。南至武都郡三百三十里。北至天水郡四百三十里。东南到顺政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武都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陇西郡三百八十里。东北到天水郡三百里。去西京千三十里,去东京千八百三十里。户四千七百二十二,口万九千六百九十。成州,古白马氐国。二汉属武都郡。晋置仇池郡,后没于杨茂搜等。后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汉阳郡。大唐为成州,或为同谷郡。领县三:

上禄 汉旧县。有仇池山。晋永嘉末,为杨茂搜所据。其土地方百顷,四面壁立,峭绝险固,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东西二门,盘道可七里,上有冈阜泉源。王于上立宫室囷仓,皆为板屋土墙。所理处名洛谷。

长道 汉上禄县地。有祁山,上有城,极高严。蜀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攻魏军,不拔。

同谷 汉下辩县。旧名武卫城。

顺政郡 东至汉中郡二百四十里。南至益昌郡五百四十九里。西至同谷郡三百四十里。北至河池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汉中郡二百八十七里。西北到同谷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武都覆津县界二百里。东北到河池郡河池县界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三十五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十里。户千九百七十九,口一万九百六十。

兴州 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二汉属武都郡。晋惠帝时亦为杨茂搜所据。其后为梁所破,置武兴蕃王国。后魏置东益州。西魏改为兴州,兼置顺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大唐为兴州,或为顺政郡。领县三:

顺政 汉沮县地。后魏置略阳县。沔水发源于此,一名沮水。有小丙山,有穴方圆二尺馀,有水潜流,穴口面丙,因以为名,左思蜀都赋所谓嘉鱼出于丙穴。

长举 西魏置槃头郡。有通溪。

鸣水 西魏置落丛郡。

怀道郡 东至武都郡二百七十里。南至同昌郡四百十里。西至合川郡二百四十里。北至和政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和政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同谷郡上禄县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千四百七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八十里。户千二百六十,口七千四十。

宕州 秦汉以来为诸羌之地,后魏始封为蕃国。后周置宕昌国,武帝置宕州。隋置宕昌郡。大唐为宕州,或为怀道郡。领县二:

怀道 后周置。

良恭 亦周置阳宕县,隋改之。

同昌郡 东至武都郡三百二十里。南至油江郡六百里。西至交川三百三十里。北至怀道郡四百一十里。东南到阴平郡百六十里。西南到交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故芳州三百二十里。东北到武都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千六百一十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一十里。户二千三百二十,口万三千七百七。

扶风,历代西戎之地。西魏逐吐谷浑,于此置邓州及邓宁郡。隋初改曰扶州,又改曰同昌郡。大唐因之,或为同昌郡。领县四:

同昌

帖夷

尚安 有黑水,东南流入白水。

钳川

阴平郡 东至益昌郡四百九十里。南至油江郡五百二十里。西至同昌郡百六十里。北至武昌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益昌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同昌郡同昌县二百十里。西北到同昌郡百六十里。东北到武都郡盘堤县百里。去西京千四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九十里。户一千六百七十,口八万四千八十五。文州,古氐羌之境。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陵郡,后汉因之。蜀亦得之。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径油江,出绵竹以灭蜀,即此是也。晋置阴平郡,永嘉末,没于杨茂搜。西魏平定,始置文州及卢北郡。隋废为县,并属武都郡。大唐复置文州,或为阴平郡。领县二:

曲水

长松

油江郡 东至益昌郡四百里。南至巴西郡三百五十里。西至交州郡三百三十里。北至阴平郡三百三十里。东南到普安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通化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同昌郡六百里。东北到益昌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里,去东京三千十五里。户九百二十,口五千二百。

龙州 秦汉及魏为无人之境,晋得之,属阴平郡。宋、齐皆因之。后魏置油江郡。西魏置龙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平武郡。大唐为龙州,或为油江郡。领县二:

油江 有石门山,与氐分界,蜀都赋曰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是也。邓艾伐蜀,自阴平至油江,即此。清川

交川郡 东至同昌郡三百三十里。南至临翼郡百八十里。西至〈阙〉。北至吐蕃界九十里。东南到通化郡三百里。西南到江源郡三百里。西北到吐蕃界五十里。东北到同昌郡三百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五十里。户千五十,口五千六百五十。松州,历代诸羌之域。晋属汶山郡。宋、齐亦得之。后为西魏、后周所有。隋属汶山、同昌二郡。大唐武德元年,置松州,或为交川郡。领县三:

嘉诚 有甘松岭,江水所发之源。

交川

平康

合川郡 东至怀道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吐蕃界三十里。西至吐蕃界九十里。北至临洮郡百八十里。东南到同昌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吐蕃界七十里。西北到吐蕃界七十里。东北到和政郡四百三十里。去西京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里。户千三百十,口七千四百二十五。

叠州 历代羌戎之境。后周逐诸戎而有其地,置五香郡,后置叠州。隋属同昌郡。大唐为叠州,或为合川郡。领县二:

合川

常芬

益昌郡 东至符阳郡三百里。南至阆中郡二百八十里。西至油江郡四百里。北至汉中郡四百三十里。东南到阆中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普安郡二百里。西北到阴平郡四百九十里。东北到汉中郡五百里。去西京千三百四十里,去东京二千百九十里。户万三千九百十,口四万四千六百。

利州 春秋、战国时为蜀侯国。秦灭蜀,其地入蜀郡。二汉属广汉郡。蜀先主分属梓潼郡。晋属晋寿郡,宋、齐因之。后魏立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寻改为利州。后周亦为晋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义成郡。大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领县六:

绵谷 汉葭萌县地也。东晋置兴安县。隋改之。嘉川 汉葭萌地。宋置兴安县。后魏改之。

葭萌 汉旧县地。后魏置新巴郡。

景谷 汉白水县。宋曰平兴县。隋改之。

益昌 古剑阆道,秦使司马错伐蜀所由,为之石牛道。汉葭萌县地。

引山

普安郡 东至益昌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三百六十里。西至巴西郡二百里。北至益昌郡百六十里。东南到阆中郡三百里。西南到巴西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油江郡二百九十里。东北到益昌郡三百里。去西京千六百六十里,去东京二千六十里。户二万二千三百七十,口九万一千六百八十。

剑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属梓潼郡,宋、齐亦然。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大唐为始州,后改为剑州,或为普安郡。领县八:

普安 汉梓潼县地。

武连 宋置武功县,后魏改之。

阴平 宋置阴平郡。魏置龙州。隋废。

梓潼 西魏置潼川郡。隋为梓潼县。有五妇山、拔蛇山。

黄安 旧曰华阳。

剑门 有梁山,亦曰大剑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有剑阁,即张载作铭所。

临津

永归

巴西郡 东至普安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百三十里。西至通化郡四百里。北至油江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梓潼郡百三十里。西南到德阳郡百八十里。西北到油江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普安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五十里。户三万七千二百六十,口十六万八千。

绵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盖涪水之所经焉。晋属梓潼郡,宋、齐亦属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废,改潼州为绵州;炀帝初州废,置金山郡。大唐为绵州,或为巴西郡。领县九:

巴西

涪城 东晋置始平郡。隋改之,昔后汉吴汉入蜀,其裨将臧宫拔涪城,斩公孙恢,即此。

昌明 有廉水、让水。

魏城

罗江

龙安 松岭关在县西北百七十里。

神泉

西昌

盐泉

梓潼郡 东至南充军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岳郡三百四十里。西至德阳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普安郡三百六十里。东南到遂宁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阳安郡百八十里。西北到巴西郡百三十里。东北到阆中郡三百十五里。去西京二千九十里,去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五千五百,口二十万三千一十。梓州,秦属蜀郡。二汉属广汉、巴西二郡地。晋、宋、齐并属广汉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废,改新州为梓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城郡。大唐为梓州,或为梓潼郡。领县八:

郪 汉旧县,故城在西南。

射洪

通泉 汉广汉县地。

盐亭

飞鸟 因山为名。

元武 晋五城县。

铜山

永泰 汉充国县。

遂宁郡 东至南充郡百七十里。南至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至安岳郡百六十里。北至梓潼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巴川郡三百八十里。西南到安岳郡百四十里。西北到梓潼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南充郡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三十里,去东京三千一百六十里。户三万四千百八十,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

遂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及晋并同。宋为遂宁郡。齐、梁置东遂宁郡。后周置遂州及兴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遂宁郡。大唐为遂州,或为遂宁郡。领县五:

方义 汉广汉县地。

长江

蓬溪

青石 晋宋曰晋兴。后魏曰始兴。隋改之。

遂宁

蜀郡 东至阳安郡七十里。南至仁寿郡二百里。西至濛阳郡导江县界八十里。北至德阳郡一百里。东南到阳安郡百五十里。西南到唐安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阳郡九陇县界七十里。东北到德阳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十里。户十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八十五万八千三十。益州,秦置蜀郡,两汉因之。王莽末公孙述,后汉末刘备,西晋末李特,东晋末谯纵,并都于此。初晋武帝改为成都国,寻复旧。宋、齐并为蜀郡。自魏、晋、宋、齐、梁皆为益州。梁置始康郡,西魏废之。后周置蜀郡。隋初废,炀帝初复置。大唐为益州,或为蜀郡。领县十:

成都 汉旧县。有锦城。锦江冲里桥亦曰市桥,在县西南盘古祠。

蜀 贞元中,割成都县置。

郫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北。郫音皮。禹贡,江、沱在其西。

新都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

温江

新繁 有繁江。

双流 汉广都县。

广都 汉旧县地。

犀浦

灵池

德阳郡 东至梓潼郡二百二十里。南至蜀郡一百里。西至濛阳郡七十里。北至巴西郡百八十里。东南到阳安郡金水县界六十里。西南到蜀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阳郡九陇县界六十里。东北到巴西郡百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东京三千一百十里。户六万一千三百七十,口三十六万四千二百。

汉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而兼置益州。晋置新都郡。宋、齐为广汉郡。隋并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县置汉州,或为德阳郡。领县五:

雒 汉旧县。西北有白马羌,又有陇。故城在今县南。又有严君平卜台。

什邡 汉什邡县,雍齿所封。

绵竹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旧置晋熙郡。紫宕山,绵水所出。

德阳 魏将邓艾破蜀将诸葛瞻于此,因为京观。金堂

濛阳郡 东至德阳郡七十里。南至蜀郡百五里。西至通化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德阳郡什邡县六十里。东南到蜀郡新繁县三十里。西南到广安郡青城县七十里。西北到通化郡汶川县二百七十里。东北到德阳郡什邡县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三十里,去东京三千一百六十里。户五万五千八百一十六,口三十三万八千五百十八。

彭州 秦、二汉属郡。晋以后为蜀、遂宁二郡地。梁置东益州。后周废州,置九陇郡。隋初郡废,后置濛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九陇县置彭州,或为濛阳郡。领县四:

九陇 汉繁县。有白鹿山。

导江 有汶山,有玉垒山、灌口山。山西有天彭阙,两石对立如阙。秦以李冰为蜀守,冰壅江作堋以灌田,人大获其利。有蚕崖关、灌口镇。

濛阳 在濛江北。

唐昌 有九陇山,其山连岫盘纡,凡有九陇。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沲。沲水在此。

唐安郡 东至蜀郡一百里。南至临邛郡百十里。西至青山八十里。吐蕃界,不通。北至濛阳郡导江县界四十五里。东南到通义郡二百里。西南到临邛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阳郡一百里。东北到蜀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三千一百七十里。户五万六千二百九十,口三十四万三千一百。

蜀州 秦、二汉属蜀郡。晋初因之,后置晋原郡。宋齐属晋康郡。后周废之。隋属蜀郡。大唐初因之。垂拱二年,分晋原县置蜀州,或为唐安郡。领县四:

晋原 有鸣鹤山,汉张道士隐处。

青城 萧齐置齐基郡,后周改之。有青城山。新津 后周置犍为郡。

唐安

临邛郡 东至唐安郡百十里。南至通义郡三百里。西至夷界百三十里,以山为界。北至唐安郡百十里。东南到通义郡百六十里。西南到卢山郡一百里。东北到唐安郡百里。西北到夷界百二十里,以山为界。去西京二千五百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八千八十五,口十八万八百七十五。

邛州 秦汉并属蜀郡,后汉及晋皆因之。宋齐并属晋康郡。西魏置邛州。后周置临邛郡。隋废为县,并入临邛县。大唐复置邛州,或为临邛郡。领县七:

临邛 汉旧县。有火井。

安仁

大邑

依政

蒲江 西魏置蒲原郡。

临溪

火井

庐山郡 东至临邛郡二百里。南至郡内严道县界百五里。北至临邛郡二百七十里。西至羁縻郡罗岩州界三百八十里。东南到通义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洪源郡二百里。西北到吐蕃野城界五百七十里。东北到临邛郡二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五十里。户九千四百八十,口四万七千八百三十。

雅州 秦汉属蜀郡。晋初属汉嘉郡,永嘉后李雄之时,此地芜废。西魏置蒙山郡。隋初郡废,置雅州;炀帝初州废,置临邛郡。大唐为雅州,或为卢山郡。领县五:

严道 汉旧县。有蒙山。禹贡云蔡蒙旅平,谓此也。百丈 有邛来山,本名邛旅,邛水所出。又有九折坂,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而回。

卢山 有灵山关,关外即夷獠界。

荣经

汉源

通化郡 东至巴西郡四百里。南至濛阳郡三百七十里。西至维川郡二百二十里。北至临翼郡百二十里。东南到德阳郡绵竹、当郡汶山二县界马鞍山二十里。西南到羁縻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到临翼郡二百里。东北到巴西龙安、石泉两县界松岭关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四里,去东京二千三百六十里。东北取临翼交川两郡,去东京二千三百六十四里;南取蜀路,去东京三千五百五十里;东北取临翼、交川郡去东京三千一百十里。户二千四百八十五,口万三千二百。

茂州 禹贡岷山导江,发迹于此。本冉駹国,汉武帝开其地,属蜀郡,后汉因之。晋属汶州郡,宋齐皆因之。梁置绳州。后周改为汶山郡。隋初改汶州曰蜀州,寻复为会州;炀帝初州废,置汶山郡。大唐初为南会州,后改为茂州,或为通化郡。领县四:

汶山

石泉 汉岷山县,有岷山。

汶川 汉广柔县故城在西。故桃关,公私经过,唯此路绳桥。

通化

临翼郡 东至通化郡石泉县八十里。南至通化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归城郡一百九十里。北至交川郡百八十里。东南到通化郡二百里。西南到归城郡百五十里。西北到通化郡利溪山为界八十里。东北到交川郡交川县八十里。去西京二千四百二十里,去南京三千二百七十里。户千八百三十四,口九千一百九十。

翼州 二汉属蜀郡。齐梁以上与茂州同。后周属清江郡。隋废之,以其地入汶山郡。大唐为翼州,或为临翼郡。领县四:

卫山

翼水 汉蚕陵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蚕陵山,因以为名。

鸡川

昭德

江源郡 东至临翼郡二百七十里。南至临翼郡翼水县八十里。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归城界三十里。西南到静川郡、归城郡两界。西北到故通轨县镇二百里,以西即是生羌。东北到交川郡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户千九百十,口万四百。

当州 历代诸羌地。后周置覃州并覃川郡。隋废,其地入汶山郡。大唐贞观中置当州,或为江源郡。领县三:

通轨

和利

谷和

归城郡 东至临翼郡百九十里。南至临翼郡二百五十里。西至静川郡六十里。北至静川郡八十里。东南到栖鸡川界百里。西南到临翼郡百九十里。西北到江源界〈阙〉。东北到临翼郡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四里,去东京二千七百六十里。户八百七十八,口三千八百六十。

悉州 大唐显庆中,割当州置悉州,或为归诚郡。领县二:

左封

归诚

静川郡 东至归城郡界六十里。南至维川郡界百三十里。西至平戎城百里。北至江源郡界六十里。东南到临翼县岭岩镇百四十里。西南到恭化郡界六十里。西北到蓬山郡界三十五里。东北到江源郡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二十里,去东京四千二十里。户千六百十五,口七千六百十。

静州 土地与当州同。大唐置静州,或为静川郡。领县二:

悉唐

静川

蓬山郡 东至静川郡三十里。南至维川郡三百里。西至郡内长镇九十里。北至恭化郡柏岭镇八十里。东南到静川郡界〈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二十。

柘州 土地与当州同。大唐置柘州,或为蓬山郡。领县二:

乔珠

恭化郡 东至蓬山郡界三十五里。南至维川郡二百三十里。西至〈阙〉。北至吐蕃白崖镇七十里。东南到通化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平戎城百十里。西北到柏岭镇四十里。东北到静川郡界〈阙〉。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户一千三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五。

恭州 北接吐蕃土地,与当州同。大唐置恭州,或为恭化郡。领县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维川郡 东至羁縻涂州二百三十里。南至江源郡界二百六十里。西至归城郡界二百三十里。北至临翼郡界九十里。东南到吐蕃界百六十里。西南到白狗岭六十二里。西北到罗厥乔百三十里。东北到通化郡二百二十里。东取蜀郡去西京二千七百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六十里。户一千六,口三千九百。维州,古羌夷地。昔姜维北讨汶山叛羌,即其地也。隋置薛城戍。大唐武德初,于姜维故城置维州,或为维川郡。领县三:

薛城

定广

小封

云山郡 东至维川郡风流镇四十里。南至吐蕃野城八十里。西至天保军百三十里。北至莫博大岭七十里。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二千八百里,去东京三千六百里。户三百七十二,口千六百五十二。

奉州 蛮夷之地,南接吐蕃。大唐开置奉州,或为云山郡。领县一:

定廉

越巂郡 东至千费生蛮二百三十里。南至云南郡界五百六十里。西至磨迷生蛮六百六十里。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三千五百七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一十里。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五万七千六十。

巂州 故邛都国,谓之西南夷。汉武开之,置越巂郡,郡有巂水、越水焉。后汉、晋、宋皆因之。齐谓之㺐郡。后周置严州。隋改曰西宁州,后又为巂州,炀帝改为越巂郡。大唐置巂州,或为越巂郡。领县七:

越巂 汉邛都县。

昆明 汉定莋县。

苏祁 汉旧县。

邛部 汉兰县。有巂山。

会川 有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此。

台登 汉旧县。有渑水。

西泸

云南郡 东至〈阙〉。南至〈阙〉。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四千九百里,去东京〈阙〉。户三千七百,口〈阙〉。

姚州 故滇王国,汉武开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泽焉。后汉分其地置永昌郡。蜀置云安郡。晋因之,兼置宁州。宋、齐因之,并为建宁郡。大唐麟德元年,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或为云南郡。领县三:

姚城

长明

泸南

洪源郡 东去一里,即至高山万重,更无郡县。南至越巂郡六百十里。西去郡界廓清镇百六十里。北至卢山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粟蛮部落二百里。西南去郡一里,高山万重。西北去郡二里,高山万重。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七百五十里。户六千八百五十,口一万七千。

黎州 汉沉黎郡之地。宋齐以来并为沉黎郡。后周置黎郡。隋置登州,炀帝初废,并其地入临邛郡。大唐复置黎州,或为洪源郡。领县三:

汉源

飞越

通望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一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四晋〈武帝泰始六则 咸宁三则 太康五则 惠帝元康二则 永康一则 永宁一则 太安一则 永兴一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四则 悯帝建兴三则 元帝太兴二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二则 成帝咸和三则 咸康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