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八十一卷

舆图部汇考三十九

唐十三

按《通典》: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厥土黑坟,其草繇,其木条。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于汶,达于济。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曰兖州。其山岱,薮曰大野。川曰河、沛,寖曰卢、潍。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谷宜四种。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兼得魏、宋、齐、赵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砀郡之东北境,齐郡之北境,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后汉并因前代。魏晋亦置兖州,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宋末,其地入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

灵昌郡 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一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

滑州 其地豕韦氏之国。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后属后魏,亦为东郡。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 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 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 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古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

灵昌 汉南燕县。

韦城 古豕韦国。

卫南 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 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 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濮州,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阳郡、濮阳国,兼置兖州。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置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 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 汉郕阳县。郭缘生述征记云: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 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 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 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 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阴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九十。

济州 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太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领县五:

卢 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为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 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 汉顺昌县地。

东阿 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平,钜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长清 汉卢县地。春秋时,齐二窌邑。

魏郡 东至博平郡武水县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去西京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九百二十,口一百六十万八千五。

魏州 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为冀州,仍置大都督府。寻复旧,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 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 汉旧城。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折树杀庞涓之处。

馆陶 汉旧县。

临黄 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是也。

莘 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 汉旧县。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顿丘 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有秋山,帝喾葬处。

昌乐 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 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十七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口四十七万六百五十。

博州 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县六:

聊城 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庄平县故县,在今县东。

博平 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 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 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 汉旧县。

武水 汉阳平县也。隋改今县。

东平郡 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一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一十。

郓州 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战国时属宋。秦属碣石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帝初为东平郡。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 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直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𩰚,即此。钜野 有大野泽,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春秋云西狩获麟,亦在此也。

寿张 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 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 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万七千五百二十。

德州 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领县七:

安德 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釜二河在此。安陵 汉循陵县地。

平原 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蓨 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平昌 汉旧县。

将陵 汉安德县地。

长河 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 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棣州,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

厌次 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滴河 汉初县。

阳信 汉旧县。

渤海

蒲台 汉漯沃县。

景城郡 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三百。

沧州 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以其地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 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 汉参户县地。

乐陵 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 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景城 汉旧县。

弓高 汉旧县。

饶安 汉安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 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东光 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 汉章武县。

无棣 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礼曰川曰河,谓此县界。

清河郡 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一十里。西至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二千五百。贝州,兖、冀二州之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 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 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 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 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芦城。

临清 汉清泉县。

经城 汉经县也。有枯降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宋城 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

历亭 汉东阳县。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濒广泻。莱夷作牧。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猪,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鱼。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琅琊之东境,辽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齐、济北。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后汉因之。魏晋亦因之。晋又置平州,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剋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以为幽州。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后为刘裕所剋,复置青州。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二州,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河北道。

北海郡 东至东莱郡界二百十六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郡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乐安郡三百十九里。西南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 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末有逢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秦属齐郡。汉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地,兼置青州。永嘉末,陷于石勒。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宋置青州,后入后魏,又置青州。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 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捡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 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临淄 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宁戚所歌。有时水。

寿光 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台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 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 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沛,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曰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地南有贝丘是也。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贝丘清河郡贝丘县齐侯田于此,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胊 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阳州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

济南郡 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口三十五万八千八。齐州,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景帝改为济南郡,乐安郡地。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 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其山直上如笋。

临济 汉朝阳县。

章丘 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蹠死处。

丰齐 汉山荏县,天宝初改。

禹城 汉高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阿,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 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 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土人李君求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 汉平陵县也。

淄川郡 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阙〉。东南到琅琊郡五百五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阙〉。东北到北海郡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一千三百。

淄州 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五:

淄川 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 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 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 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

济阳

高密郡 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琊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琊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 战国时属齐。秦属琅琊郡。汉属琅琊郡、高密国、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琊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炀帝改为高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 汉东武郡,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琊山。

莒 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与樊崇、谢禄等将兵十馀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汉向县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 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 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 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 春秋莱子国也。齐侯迁莱子于郳,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郡。领县四:

掖 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 汉胶东国地。

即墨 汉旧县。又有汉不其县故城,在今县西。有乐毅城。又有沽水,左传云沽尤以东,即此也。今县东南有大劳山、小劳山,燕乐毅破齐,田单守,不下。又有汉壮武县故城,在其西也。

昌阳 汉旧县。有奚养津,周礼曰,幽州其薮奚养。

又有汉挺县故城,在其西北。

东牟郡 东至文登县东海四百九十里。南至东莱郡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海四里。北至海三里。东南到文登县东界海四百六十里。西南到东莱郡四百里。西北到海四里。东北到海五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二万一百八十五,口十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二。

登州 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领县四:

蓬莱

文登 汉腄县地。有文登山。又有之罘山,秦始皇立颂之所。有始皇石桥。

黄 有莱山。汉旧县。

牟平 汉旧县。

安东郡 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南至柳城郡界九十里。西至契丹界八十里。北至渤海一千九百五十里。东南到〈阙〉。西南到鱼胞栅五十里。西北到契丹衙帐一千里。东南到契丹界八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四十里。户〈阙〉,口〈阙〉。安东大都护府,舜分青州为营州,置牧,宜辽水之东是也。春秋及战国并属燕。秦、汉曰辽东郡,东通乐浪。晋因之,兼置平州。大唐置安东都护府,前上元中,移于今所。

禹贡曰:海岱及淮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厥土赤殖,草木渐苞。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浮于淮、泗,达于河。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兼得宋、齐、吴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琅琊之西境、薛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后汉并因之。魏晋亦曰徐州。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宋初因之,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

彭城郡 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界。西至谯郡五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琅琊郡三百五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 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后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宋因之,又为彭城、沛二郡地。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 大彭国。有侯水,一名汴水,自萧县界来。有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 汉旧县,即广威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 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

滕 古小邾国。汉番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 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 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 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璧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 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钟离郡二百一十里。北至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流为界。西南到钟离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琊郡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十,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泗州,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领县六:

临淮 新置。

宿迁 春秋时,钟离子国之地。东晋置宿迁郡。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义熙中,置城,在今县东南。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历宋、齐、梁、陈,俱为边方重镇。又有汉僮县故城在县西南。秦下相故城在县西北,项羽即下相人。

下邳 夏时邳国。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即今县城。汉临淮郡在此。又有汉武原故县城,在今县北。又有汉睢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又有汉郯县故城,在其北。

涟水 汉厹犹县。魏曰海安郡。萧齐常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

虹 汉下丘故城,即今县城。

徐城 古徐子国。汉以为县。有徐君墓,季札挂剑处。

鲁郡 东至琅琊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百九十六里。西至东平郡二百里。北至济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睢阳郡四百十七里。西北到东平郡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济南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六十里。户八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万三千八百一十四。

今之兖州 古少皞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并鲁国,亦邾国之境,后亦为宋、齐所侵,东岳太山在焉。秦为薛郡。汉高后更为鲁郡及太山、山阳郡地。后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晋改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及兖州。后魏亦为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州,炀帝改为鲁郡。大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剋平,后改为兖州,后为鲁郡。领县十一:

瑕丘 汉旧县。东北有檀乡。又有汉楚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金乡 汉东缗县,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即此地。又有汉昌邑县故城也。

任城 古任国,汉为县。又有汉元父县城,在今县南。

邹 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四十里,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穷崄因之。胜景有邹山、峄山。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

曲阜 故鲁国郡也。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孔子庙、旧,宅并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之圃在东北,又有汉鲁恭王殿,阶犹存。有沂水、孔子墓。汉鲁县也。

泗水 汉汴县地,亦泗水国也。又有汉汶阳故城,在今县东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汉梁父县故城在北。

乾封 有太山。

方舆 汉旧县。

中都 古中都城也。

龚丘 汉曰宁阳县。桃乡县故城在东北也。莱芜 汉旧县地。汶水所出,南流出沛。

东海郡 东至东海县水路十九里。南至临淮郡五百四十里。西至临淮郡下邳县五百五里。北至高密郡四百七十二里。东南到临淮郡涟水县二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沭阳县一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琅琊郡二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海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户二万七千五百二十二,口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四。海州,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后属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而不改。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后入后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大唐为海州,或为东海郡。领县四:

胊山 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琊山。汉胊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开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东海 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都州。汉赣榆县也。宋明帝太始以后,青冀二州倘立于此。后东魏于此置临海镇。

沭阳 汉原丘县地。梁置潼阳郡。有沭水。

怀仁 东魏置义塘郡。有夹山,即夹谷,齐鲁会处。

琅琊郡 东至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临淮郡六百里。西至鲁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五十一里。东南到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东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 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琊郡。汉为东海、琅琊二郡地,后置琅琊国。魏晋亦置琅琊国。宋为琅琊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琊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琊郡。领县五:

临沂 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况丘是也。又有汉广阳国故城在今县南,又有汉襄贲县故城在南。

沂水 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穆陵。汉阳都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地南面崄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 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 古鲁费邑,后为李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所宰即此。新太 汉蒙阳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其山、堂阜,今县东也。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一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四晋〈武帝泰始六则 咸宁三则 太康五则 惠帝元康二则 永康一则 永宁一则 太安一则 永兴一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四则 悯帝建兴三则 元帝太兴二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二则 成帝咸和三则 咸康四..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