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八十三卷

舆图部汇考四十一

唐十五

按《通典》: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同归于海,九江孔殷,沱灊既道,云土梦作乂。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瞢,川曰江汉,浸曰颍湛。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之国,槃瓠之种,诗人所谓蛮荆也。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翼、轸则楚之分野,兼得韩秦之交。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黔中、长沙。南阳之东境。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后,历代开拓,后汉并因之。汉末,曹公赤壁败后,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晋亦置荆州。宋分置荆州、司州、郢州、雍州、湘州。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其后割裂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兼分入淮南道,今岭南道。江陵郡 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夷陵郡建安县界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澧阳郡三百五里。东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二,口一十三万七千五十四。

荆州 今之荆州,春秋以来,战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后复故。后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蜀先主得之,后属吴,常为重镇。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东晋以为重镇,宋齐并因之。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后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大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领县七:

江陵 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县,今县界有故郢城。有枝回州。有夏水口,左传所云沈尹戌奔命于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缢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纪南城,楚渚宫。汉津乡故城在今县东也。

枝江 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杨。其旧丹杨,在今巴东郡。

松滋 东晋孝武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馀里地,北接大江,西接三峡,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遂为重镇。今县西废大明城,即冲所筑。亦汉高城县地。有巴山。其乐乡城,即吴陆抗所筑。

当阳 汉旧县。又汉临沮侯国故城,在今县北。有绿林山,王莽末,贼所起。有漳沮二水,左传曰楚攻王师于漳澨,即此也。

公安 汉作唐县故城在西,亦二汉孱陵县也。后汉末,刘备为荆州牧,镇油口,即此。马头故城在今县西北,陆抗所屯,以对羊祜。陈亦为重镇,及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之。

长林 有章山及云梦泽,郭璞曰:云梦泽,湖丘。是。石首 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为名。即汉华容县。

夷陵郡 东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二百三十七里。西至巴陵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东郡界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十七,口十万二千六百六十八。

硖州 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硖州。大唐为硖州,或为夷陵郡,以扼三硖之口,故为硖州,西通蜀江。领县五:

夷陵 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间有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迂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县西有温泉。

宜都 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将作浮桥处,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间,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也。荆门、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滩。

远安 汉临沮县。

长扬 汉很山县。孟康云:很音𢘆,出𢘆山。古直城在今县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

巴山 古捍关,楚肃王拒蜀处。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武落钟山有石穴,即廪君掷剑处。又有夷水,即廪君乘土船所也。

巴东郡 东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北到夷陵郡界三百一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户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四。

归州 历代土地与云安郡同,唯秦时属南郡,二汉为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晋亦为建平郡,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夔州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后为巴东郡。领县三:

秭归 汉旧县界。屈原即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空舲峡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今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在江陵。后又移都寿春,亦曰郢。吴置建康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

巴东 汉巫县地。有石门山,陆逊追刘备处。兴山 初吴主孙休置,后废。武德中,又分秭归置。汉王嫱即此县人。

竟陵郡 东至汉阳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东南到蜀江水中流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东北到安陆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户七千六百九十,口三万六千九百九十九。

复州 自春秋以来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南郡、江夏二郡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其地置郢、复二州。隋炀帝初州废,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于旧复州置沔阳郡。大唐改为复州,或为竟陵郡。领县三:

监利 汉华容县。乾溪水涌出。春秋时,楚章华台在城内。陶朱公家在华容县西,碑见在。又有荆台是也。

沔阳 汉云杜县故城在县西北。又有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又夏水、沔水。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阳口,达巴陵,径千馀里,内避长江之险,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 汉旧县。又有汉邾县故城,在今县东。

富水郡 东至安陆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阳郡三百一十六里。东南到竟陵界一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阳界三百一十六里。东北到汉东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九里。户一万一千七百二,口五万五百九十。

郢州 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晋、宋以来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蜀安州。后周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竟陵、安陆二郡。大唐并二郡为温州,后为郢州,或为富水郡。领县三:

长寿 汉竟陵县故城在今县南。晋宋以来为长寿县。

京山 晋宋以来曰新阳。梁置新州。西魏置新州。富水 后汉新市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安陆郡 东至齐安郡三百十二里。南至汉阳郡三百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义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汉东郡一百五十五里。东北到弋阳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户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春秋郧子之国,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郧,封𩰚辛为郧公,即其地也。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晋初亦属江夏郡,后分置安陆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周置涢州及安陆郡。隋初废,炀帝初复为安陆郡。大唐为安州,或为安陆郡。领县六:

安陆 汉旧县。有涢水,亦谓之涢口。有横山,即古陪尾山也。云梦泽在焉。

吉阳 梁置汝南郡。

应山 梁置应州及县。北有石龙山。

应城 宋置。古蒲骚城在此。

云梦 汉江夏郡故城在今县东南。

孝昌 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齐安郡 东至蕲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陆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阳郡三百五十里。东南到寻阳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汉阳郡三百三十五里。西北到义阳郡五百六十里。东北到寿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五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万四千一百八十二。

黄州 春秋时邾国之地,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魏亦为重镇。吴后得邾城。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废衡州。后周又置衡州及黄州。隋初改衡州为黄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安郡。大唐为黄州,或为齐安郡。领县三:

黄冈 汉西阳县地。齐曰南安。北齐置巴州。后周置弋阳州。

黄陂 北齐置南司州,后置黄州。武湖在县东,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为武湖戍主执,即此。麻城

汉阳郡 东至江夏大江中流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齐安郡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陵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户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 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魏初有之,为重镇。后属吴,亦为重镇。晋宋以来,并属江夏郡。后周置复州。隋炀帝初改为沔州,寻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为沔州,或为汉阳郡。领县二:

汉阳 汉安陆县地。隋初置汉津县,后改为汉阳。有汉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滠水、鲁山。

汊川 汉安陆县地。后魏为汊川郡,后废郡为县也。

江夏郡 东至寻阳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汉阳郡渡江二里。北至齐安郡二百八十五里。东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汉阳界七里。西北到汉阳北界汉江四里。东北到蕲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万三千。鄂州,自春秋以来皆属楚,有江汉二水。秦属南郡。汉高祖置江夏郡。后汉因之,荆州牧刘表将黄祖守在此。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孙权尝都之,孙皓又徙都之,常为重镇。历代亦为兵冲,其地亦曰夏口,亦曰鲁口。晋宋并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齐因之,亦为重镇。梁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置上、富、徊、泉、豪五州。隋平陈,改置鄂州;炀帝初州废,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萧铣,改为鄂州,或为江夏郡。领县五:

江夏 汉以来沙羡县也。晋武改为沙阳,东晋侨置汝南郡,此为汝南县。有黄鹤山。

永兴 汉鄂县。

武昌 故东鄂也。孙权改为武昌,遂建都于此。东晋时,谢尚、庾翼并屯守于此。有樊山,谢朓诗曰樊山开广宴,即此。有峥嵘洲,晋将刘毅破桓元处。

蒲圻 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主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并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义阳郡 东至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陆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东南到弋阳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汉东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东北到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九百四十二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万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 春秋时申国之地,其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宋又置司州。齐并因之。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后复置司州。后魏改为郢州。后周改为申州。隋炀帝改为义州,寻为义阳郡。大唐为申州,或为义阳郡。领县三:

义阳 汉平氏县。有浉水。

罗山 汉郢县。

钟山 汉郢县地。齐置齐安郡。又有汉钟武故城,在今县西南。石城山在今县东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晋于山上置义阳郡城。

长沙郡 东至章郡一千二百三里。南至衡阳郡四百五十里。西至卢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东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阳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东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东京二千四百里。户三万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一十四万六千六百。

潭州 古三苗国之地。自春秋以来,为黔中地,楚国之南境。秦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初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及景帝,封子发又为长沙王。后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宋长沙国兼置湘州,齐因之,又为长沙郡。夫湘川之奥,人丰土辟,南通岭峤,唇齿荆雍,亦为重镇。梁陈以来,皆因而不改。隋平陈,置潭州。炀帝初州废,置长沙郡。大唐为潭州,或为长沙郡。领县六:

长沙 古清阳地。秦始皇时,荆王献清阳以西,即此也。后汉改为临湘县。有湘水。贾谊宅,井仍存。衡山 汉湘南县,后置衡阳郡。

湘乡 汉湘南县之湘乡也。长沙王子昌封湘乡侯。

益阳 汉旧县。在益水之阳。故城在今县东。浏阳 吴旧县。

醴陵 后汉旧县。有漉水,又名渌水,出县东漉山。

巴陵郡 东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长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阳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东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东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万七千三十二。

岳州 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春秋、战国时,并属楚,亦古罗国之地,楚辞之言汨罗是也。秦属长沙郡,二汉皆因之。吴因之,为重镇。晋因之,东晋亦为重镇。宋分置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巴州,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擒侯景将任约于此。隋平陈,改为岳州。炀帝初,改为罗州,寻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罗县令萧铣为主,起兵于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为岳州,或为巴陵郡。领县五:

巴陵 汉下隽县地。古巴丘也。有石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检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在今县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今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刘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恐备先据江陵,将精骑急追,及当阳之长坂。备与数十骑走,斜趋汉津,济沔,到夏口。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船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被瑜等复败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城一名乌林,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汊川县西八十里,跨汊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巳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汊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检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郡图经及俗流,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證据也。

沅江 汉益阳县地。因以沅水为名。梁置重华县,隋废之。又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湘阴 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梁置岳阳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黄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沉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馀字灭矣。汉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华容 汉孱陵县也。隋置此县。古华容在竟陵郡。昌江

卫阳郡 东至庐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阳郡三百里。北至长沙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桂阳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长沙郡湘潭县五百八十里。东北到庐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东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万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 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桂阳郡地。后汉属长沙、桂阳二郡地。吴以其地置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省湘东、衡阳二郡,置衡州;炀帝初州废,置衡山郡。大唐为衡州,或为衡阳郡。领县六:

衡阳 汉酃县地。有酃水湖,酿酒淳美,所谓酃酒。晋武帝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谓此。有蒸水。湘潭 有南岳衡山。汉阳山县。

耒阳 汉旧县。有耒水。

常宁

荼陵 汉旧县。

零陵郡 东至江华郡三百里。南至平乐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阳郡武冈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阳郡五百八十里。东南到江华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阳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衡阳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五里。户二万九千一十三,口十七万二千八百五十。

永州 春秋楚国之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置零陵郡,后汉及晋皆因之。宋为零陵国。齐为零陵郡,梁、陈皆然。隋平陈,郡废,置永州;炀帝初州废,置零陵郡。大唐为永州,或为零陵郡。领县三:

零陵 汉泉陵县故城在今县北。

湘源 汉洮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祁阳 汉泉陵县地。吴置今县。

江华郡 东至桂阳郡六百里。南至临贺郡四百里。西至平乐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东南到桂阳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险崄无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东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户二万七千四百四十二,口十六万三千二百。

道州 舜封象有庳国,即此也。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魏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营阳郡。梁改营阳为永阳郡。隋平陈,郡废,悉并其地置永州;炀帝初州废,并属零陵郡。大唐既平萧铣,复割其地置营州。武德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或为江华郡。领县四:

营道 汉旧县。有营山,因以为名。

延唐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有舂陵乡,元帝徙于南郡蔡阳县。国初置唐兴县。有九疑山,其山九溪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华

永明 有永明郡。

桂阳郡 东至庐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兴郡五百里。西至江华郡六百里。北至衡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南康郡一千一十里。西南到连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阳郡二百里。东北到庐陵郡界五百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十七里。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万四千一百三十。郴州,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地也。汉初以其地为桂阳郡。后汉、晋、宋、齐皆因之。陈以其地为桂阳、庐阳二郡。隋平陈,废二郡,置郴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桂阳郡。大唐为郴州,或为桂阳郡。领县八:

郴 汉旧县。

南亭

蓝山

义昌

资兴

义章 县北临漳水。亦汉郴县地。

高平

临武 有武溪。汉旧县。

连山郡 东至桂阳郡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临贺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阳郡蓝山县二百五里。东南到始兴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临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华郡五百七十里。东北到桂阳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东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户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口五万六百二十九。

连州 春秋楚地。秦属长沙郡之南境。二汉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后省宋安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梁又分为阳山郡。陈郡废,炀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为连州,或为连山郡。领县三:

桂阳 汉旧县。在桂水之阳,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二,桂岭,贞女硖。有湟水,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地。

阳山 有乳穴十九。

连山

邵阳郡 东至衡阳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卢溪郡八百里。北至长沙郡二百四十里。东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七里。西南到潭阳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卢溪郡八百里。东北到长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东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户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口八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 春秋、战国时皆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零陵郡地。后汉属长沙、零陵二郡地。吴置邵陵郡,晋因之。宋齐邵陵郡,梁陈亦然。隋平陈,废邵陵郡,并入长沙郡。大唐复分置邵州,或为邵阳郡。领县二:

邵阳 汉昭阳县。

武冈 汉都梁县之地。汉夫夷县故城在东北。

武陵郡 东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长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卢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阳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长沙郡四百里。西南到卢溪沅陵县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阳郡石门县界一百里。东北到澧阳郡安乡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户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万九千十七。

朗州 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至魏晋皆因之。宋齐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为朗州;炀帝初州废,置武陵郡。大唐为朗州,或为武陵郡。领县二:

武陵 汉临沅、汉寿二县地。有沅水,至长沙,入洞庭湖。有纯纪陂,今名白马陂,隋开皇中刺史乔难陀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

龙阳 吴时置。沅水入龙阳界,历九洲,洲长三十里,即李衡种甘所。

澧阳郡 东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二百里。东南到武陵郡龙阳县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卢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二百五十九里。东北到江陵郡公安县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户一万六千一百九十,口八万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 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兼置荆州。吴分置天门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炀帝初为澧阳郡。大唐为澧州,或为澧阳郡。领县四:

澧阳 汉零阳县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慈利 汉零阳县地。

石门 汉零阳县地。吴时置石门郡。有溇水。安乡 汉孱陵县地,亦后汉寿县地。南朝置义阳郡。

黔中郡 东至澧阳郡二千里。南至义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宾郡六百五十里。东南到宁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义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二千二百七十七里。户四万一百八十五,口二十万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中,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晋、宋、齐亦然。后周武帝时,蛮帅以其地归附,遂置奉州,后改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炀帝初为黔安郡。大唐为黔州,或为黔中郡。领县六:

彭水 汉酉阳县。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宁

都濡

宁夷郡 东至灵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义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东南到卢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义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二百里。东北到黔中郡黔江县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户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思州,历代土地与黔中郡同。隋属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当牂柯之冲要,遂置务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或为宁夷郡。领县四:

务川 汉酉阳县地。

宁夷

思印 以水名。

思川

卢溪郡 东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阳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卢阳郡六百七十里。北至灵溪郡三百六十八里。东南到邵阳郡八百里。西南到卢阳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大乡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三百一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户四千一百五十,口二万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 古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汉属长沙、武陵二郡地。后汉发南郡人入武溪,击诸蛮,不剋。马援至临沅而击破之,此其地也。后亦属武陵郡。晋、宋、齐并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炀帝初为沅陵郡。大唐为辰州,或为卢溪郡。领县五:

沅陵 汉下隽县也。有壶头山在东,武陵记云:神仙多游集焉,后汉马援军渡处。

溆浦 汉义陵县。

辰溪 汉曰辰阳县。即五溪之一。

卢溪 有武溪水。县西有武山,武陵记云:高可万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盘瓠。汉沅陵县地。

麻阳

卢阳郡 东至卢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龙溪郡渭阳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阳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当郡招喻县界五十里。东南到潭阳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阳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当郡常丰县水路二百里。东北到卢溪郡麻阳县界水路一十五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三百里。户三千一百三十,口一万四千六百九十。

锦州 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锦州,或为卢阳郡。领县五:

卢阳

洛浦

招喻

常丰

渭阳

灵溪郡 东至卢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卢阳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宁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卢溪郡沅陵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当郡三亭县界二百里。西北到卢溪郡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澧阳郡慈和县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东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户二千六十七,口一万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 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大唐为溪州,或为灵溪郡。领县二:

大乡 汉沅县、零阳二县地。梁置今县。

三亭 汉零阳县地。贞观初置今县。

潭阳郡 东至卢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阳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乐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卢溪郡九百里。东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溯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溯巫溪入卢溪郡九百里。东北到邵阳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户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万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 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龙标 汉巫阳县。

朗溪 汉镡城县地。有沅溪水。

潭阳

清江郡 东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宁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云安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八十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三百五十里。东北到巴东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户三千八百一十五,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 春秋巴国之境。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秦属南郡,二汉因之。后周置亭州及业州。隋炀帝初,并置庸州,寻废,置清江郡。大唐为施州,或为清江郡。领县二:

清江 汉巫县地。今县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廪君乘土船于此。

建始

涪川郡 东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宁夷郡思川县界二十七里。西至当郡城乐县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宁夷郡五百里。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东京三千五百里。户二千,口一万一千。

费州 古蛮夷之国,汉属牂柯郡。山川险阻,为俚獠所居,多不宾附。至后周,始置为费州。因水为名。大唐初属务州,贞观初复置费州,或为涪川郡。领县四:

涪川

多田

扶阳 在扶水北。

城乐

夜郎郡 东无路。南至〈阙〉。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东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户二千六百,口一万二千。

珍州 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领县四:

营德

夜郎

丽皋

乐源

播川郡 东至义泉郡三百里。南至〈阙〉。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东京四千九十里。户四千七百,口二万三千。

播州 古蛮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国之东南隅也。汉属牂柯,其后无闻。大唐置播州,或为播川郡。领县四:

播川

遵义

芙蓉

琅川

义泉郡 东至宁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东南到宁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宁夷郡〈阙〉。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户一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夷州 徼外蛮夷之地。汉属牂柯郡。历代恃险,不闻臣附。隋炀帝时,始属明阳郡。大唐武德中,属义州。贞观中开南蛮地,置夷州,或为义泉郡。领县五:

绥阳

义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龙标郡 东至潭阳郡七百里。南至羁縻兖州梓潼县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卢溪郡二百八十四里。东南到潭阳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兖州梓潼县界四百里。西北到卢溪郡界一百八十里。东北到涪川郡多田县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户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业州 古蛮夷之地。大唐置业州,或为龙标郡。领县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 东至〈阙〉。南至〈阙〉。西至〈阙〉。北至〈阙〉。东南到〈阙〉。西南到〈阙〉。西北到〈阙〉。东北到〈阙〉。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四千二百里。户三千一百,口九千二百。溱州,古蛮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为溱溪郡。领县二:

营懿

扶欢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祖太平真君十则 正平一则 高宗兴安一则 兴光一则 太安五则 和平六则 显祖天安一则 皇兴四则 高祖延兴五则 承明一则 太和二十三则〉庶徵典第四十一卷星变部汇考十五北魏二世..

  • 第四十卷

    第四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二则 天兴六则 天赐六则 太宗永兴五则 神瑞三则 泰常八则 世祖始光四则 神麚四则 延和二则 太延五则〉庶徵典第四十卷星变部汇考十四北魏一太祖皇始元年,有星彗于旄头。..

  • 第三十九卷

    第三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三南齐〈高帝建元四则 武帝永明十一则 废帝隆昌一则 明帝永泰一则 后废帝永元一则〉梁〈武帝天监十五则 普通七则 大通二则 中大通六则 大同四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

  •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帝永初三则 少帝景平一则 文帝元嘉二十二则 孝武帝孝建三则 大明八则 前废帝永光一则 景和一则 明帝泰始六则 后废帝元徵三则 顺帝升明一则〉庶徵典第三十八卷星变部汇考十二宋武..

  •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一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四则 太康四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五则 永康二则 永宁二则 太安三则 永兴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永嘉六则 元帝建武一则 太兴四则 永昌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成帝咸和四则..

  •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六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十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十四则 章帝建初四则 元和二则 和帝永元十二则 元兴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五则 元初六则 延光四则 顺帝永建六则 阳嘉三则 永和六则 汉安..

  •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五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九上古〈黄帝一则〉陶唐氏〈帝尧二则〉有虞氏〈帝舜二则〉夏后氏〈帝癸一则〉商〈帝辛一则〉周〈昭王二则 庄王一则 襄王一则 顷王一则 灵王一则 景王二则 敬王二则 元王一则 贞定王一则 显..

  •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四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八天学会通〈日月五星之性 日月五星之权 日月五星之次权 在天经星之性 黄道十二象〉天步真原〈论天气日月五星之能 论天气开门之理 太阴五星杂用 天首天尾 论世界大权 在天大小会 扫星 流火..

  •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三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 乙巳占 紫微宫 太微宫 天市垣 中外宫占〉历学会通中法占验〈贤相通占〉庶徵典第三十三卷星变部汇考七《历学会通古法占验》《洪范八庶徵》八庶徵:曰雨,曰..

  •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二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二卷星变部汇考六《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觜觿三星,为三军之候,行军之藏府,葆旅收,敛万物。明,则军粮足,将得势;动,则盗贼行,葆旅起;暗,则不可..

  •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一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一卷星变部汇考五《宋史》《天文志二十八舍》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为天田,为理,主刑。其南..

  • 第三十卷

    第三十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庶徵典第三十卷星变部汇考四《宋史》《天文志》〈按自星经天官书以下晋隋诸史皆有占法不如宋史之详故存此备考〉《紫微垣》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

  • 第二十九卷

    第二十九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庶徵典第二十九卷星变部汇考三《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注〉索隐曰姚氏案:春秋元命包云宫之为言宣也,宫气立精为神垣。又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

  •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八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二甘石星经〈四辅 六甲 钩陈 天皇 柱下 尚书 内厨 天床 北斗 华盖 五帝座 御女 天柱 女史 阴德 大理 辅星 内阶 文昌 三公 天棓 天枪 传舍 天厨 天一 太一 天牢 角宿 天理 执法 太阳守 相 ..

  •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七卷目录 星变部汇考一新法历书图〈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六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三金〈熙宗天会一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人定七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四则 泰和七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仁宗延祐一则〉明〈太祖洪..

  •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五卷目录 月异部汇考一书经〈洪范〉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礼记〈昏义〉易纬〈京房飞候〉春秋纬〈斗变〉吕子〈明理篇〉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 礼志〉宋史〈天文志〉娄元礼田家..

  •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四卷目录 日异部总论宋张子正蒙〈参两篇〉荆川稗编〈唐一行论日蚀略 史伯璿论日月蚀〉娄元礼田家五行〈论日〉群书备考〈论日蚀〉 日异部艺文一日蚀上表 汉张衡太阳合朔不亏赋唐杨发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 苏颋贺..

  •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三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六金〈太祖天辅四则 太宗天会二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五则 海陵天德二则 贞元二则 正隆三则 世宗大定十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承安二则 泰和五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三..

  •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二卷目录 日异部汇考五唐〈高祖武德四则 太宗贞观十五则 高宗显庆一则 龙朔一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总章一则 咸亨三则 上元二则永隆一则 开耀一则 永淳一则 睿宗文明一则 中宗嗣圣十一则 景龙二则 睿宗太极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