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 陈梦雷

第十七卷

第十七卷目录

 天变部汇考一

汉书〈五行志〉

隋书〈天文志〉

观象玩占〈杂变〉

管窥辑要〈天变色占 天阴晦占 天鸣占〉

 天变部汇考二

周〈懿王一则〉

汉〈惠帝一则 昭帝一则〉

后汉〈顺帝阳嘉一则〉

魏〈高贵乡公正元一则 陈留王景元一则〉

吴〈景帝永安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惠帝元康一则 太安一则 怀帝永嘉一则 元帝太兴二则 成帝咸和一则 穆帝升平一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安帝隆安二则 义熙一则〉

宋〈武帝大明一则 后废帝元徽二则〉

南齐〈武帝永明一则〉

梁〈武帝太清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宣帝太建二则 后主至德一则 祯明一则〉

魏〈太祖天兴二则 世宗正始一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一则〉

北周〈武帝建德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宗咸亨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顺宗永贞一则 宪宗元和二则 文宗太和一则 懿宗咸通二则 僖宗乾符一则 中和一则 光启一则 昭宗景福一则 天复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太宗淳化一则 仁宗康定一则 神宗熙宁三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五则 孝宗隆兴一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开禧一则 端宗景炎一则〉

金〈章宗承安一则 泰和一则 宣宗兴定一则〉

元〈文宗至顺一则 顺帝至正一则〉

明〈太祖吴一则 洪武二则 宪宗成化二则 孝宗弘治四则 武宗正德六则 世宗嘉靖十则 穆宗隆庆四则 神宗万历十一则 光宗泰昌一则 熹宗天启一则 悯帝崇祯八则〉

 天变部艺文

六月来常阴不雨       明赵南星

 天变部纪事

 天变部杂录

庶徵典第十七卷

天变部汇考一

《汉书》《五行志》

传曰:思心之不,是谓不圣,厥咎霿,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

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之妖。一曰,有脂物而夜为妖,若脂水夜污人衣,淫之象也。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

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皇之不极,是谓不建,皇,君也。极,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视听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失在眊悖,故其咎眊也。王者自下承天理物。云起于山,而弥于天;天气乱,故其罚常阴也。一曰,上失中,则下强盛而蔽君明也。

《隋书》《天文志》

《鸿范五行传》曰:清而明者,天之体也,天忽变色,是谓易常。天裂,阳不足,是谓臣强,下将害上,国后分裂,其下之主当之。天开见光,流血滂滂。天裂见人,兵起国亡。天鸣有声,至尊忧且惊。皆乱国之所生也。

《观象玩占》《杂变》

天怒变色,是谓异常。四夷来侵,不出八年,有兵战。天色赤黄如火浊,气四塞,天子蔽贤绝道,人主绝世。京房曰: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中。

天日入,时忽有赤光烛地,行人有影,有反者。

天昼晦,臣制君,昼晦见星,国亡。

天沉阴,日月无光,昼不见日,夜不见星,有云障而无雨,此谓君臣俱有阴谋。若两敌相当,则为阴相图谋,若昼阴,而夜月出,为君谋臣,夜阴而昼日出,为臣谋君。夏侯胜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谋上。刘向曰:王者失中,下蔽其明,则久阴。一曰:有风不害,无风凶殃。天裂,阳不足也。是谓臣强,下将害上,国欲分裂其下。王当之《洪范传》曰:作乱之臣,无道之君,欲裂其国也。天裂见人,兵起国亡。

天裂下人而言者善恶,如其言。

天裂见牛、马、豕,天子庶民皆忧。

天裂见光,血流。

天鸣有声,至尊受惊,此乱之所生也。或曰:天鸣有声,君死民灾。京房曰:万姓劳厥,妖天鸣世,主失守不出三年。 曰:天鸣如风水相薄,乱臣作,人主忧。一曰:天鸣其下,有主王。一曰:刑杀失当,人流亡。

《管窥辑要》《天变色占》

天以轻清为体。色变昏黑者,君不明;惨白者,丧忧。赤如火血,兵起,天下乱。黄为土功兴,惨黄大风灾,天色惨白昏蒙,游气往来蔽覆,日月失色,必有蔽主明者。黄气四塞,天下浊乱,兵灾俱起。京房易传曰:易称观其生,言大臣之义当观贤人,知其性行,推而贡之,否则为闻善不与,兹谓不智厥异,黄厥灾,不嗣黄者,日上黄光不散,如光然也。黄浊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至绝世也。

《天阴晦占》

天阴连日,解而复合,必有乱臣。

天阴雨,土烟埃蒙,密不见人,阴风悽惨,臣主离心,庶民愁怨,兵革乃兴。

天气暴昏,作雨不常,大臣罔上行私,天下不安。

《天鸣占》

天鸣或如雷声,或如泻水,或如风水相激,皆为人主忧百姓劳苦。故曰:天所鸣之,方有革位。

天变部汇考二

懿王元年春正月,天再旦。

按《竹书纪年》: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天再旦于郑。

惠帝二年,天裂。

按《汉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馀丈,长二十馀丈。地动,阴有馀;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将害上之变也。其后有吕氏之乱。

昭帝元平元年,天常阴。

按《汉书昭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昭帝元平元年四月崩,亡嗣,立昌邑王贺。贺即位,天阴,昼夜不见日月。贺欲出,光禄大夫夏侯胜当车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欲何之。贺怒,缚胜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时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泄,召问胜。胜上洪范五行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不敢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读之,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数日卒共废贺,此常阴之明效也。

后汉

顺帝阳嘉二年,久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郎顗传》: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正月,公车徵,顗诣阙拜章有曰:窃见正月以来,阴闇连日。《易内传》曰:久阴不雨,乱气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乱也。又曰:贤德不用,厥异常阴。夫贤者化之本,云者雨之具也。得贤而不用,犹久阴而不雨也。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昼晦。

按《三国志魏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五行志》: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正月戊戌,景帝讨毋丘俭,大风晦暝,行者皆顿伏,近夜妖也。刘向曰:正昼而暝,阴为阳,臣制君也。

陈留王景元三年,昼晦。

按《三国志魏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五行志》:元帝景元三年十月,京都大震,昼晦,此夜妖也。班固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暝,故与常风同象也。刘向春秋说云: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令专事。暝晦,公室卑矣。魏见此妖,晋有天下之应也。

景帝永安元年,沉阴不雨四十馀日。〈按是年即废主亮太平三年变 在景帝未即位前〉

按《三国志吴孙亮传》:太平三年自八月,沉阴不雨四十馀日。亮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诛綝。九月戊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杀丞于苍龙门外,召大臣会宫门,黜亮为会稽王。

按《宋书五行志》:此常阴之罚也。

武帝泰始二年,天久阴不雨。

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吴孙皓宝鼎元年十二月,太史奏久阴不雨,将有阴谋。孙皓惊惧。时陆凯等谋因其谒庙废之。及出,留平领兵前驱,凯先语平,平不许,是以不果。皓既肆虐,群下多怀异图,终至降亡。泰始三年三月丁未,昼昏。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惠帝元康二年,天西北大裂。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天文志》: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大裂。案刘向说:天裂,阳不足;地动,阴有馀。是时人主昏瞀,妃后专制。〈按《元经》:天裂西北作三年正月事,今从《正史》编

二年下

〉太安三年八月,天裂。十一月,天鸣。

按《晋书惠帝本纪》:八月庚午,天中裂,无云而雷。十一月壬寅夜,赤气竟天,隐隐有声。 按《天文志》:太安三年八月庚午,天中裂为二,有声如雷者三。君道亏而臣下专僭之象也。是日,长沙王奉帝出距成都、河间二王,后成都、河间、东海又迭专威命,是其应也。

怀帝永嘉四年,昼昏。

按《晋书怀帝本纪》:永嘉四年十月辛卯,昼昏至于庚子。 按《五行志》:永嘉四年十一月〈按《志》作十一月,与本纪不符〉辛卯,昼昏,至于庚子,此夜妖也。后年,刘曜寇洛川,王师频为贼所败,帝蒙尘于平阳。

元帝太兴二年,天鸣。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帝太兴二年八月戊戌,天鸣东南,有声如风水相薄。京房易妖占曰:天有声,人主忧。

太兴三年,天鸣。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十月壬辰,天又鸣,甲午止。其后王敦入石头,王师败绩。元帝屈辱,制于强臣,既而晏驾,大耻不雪。

成帝咸和四年,天裂西北。

按《晋书成帝本纪》云云。

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己卯夜,天裂,广数丈,有声如雷。按《晋书穆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升平五年八月己卯夜,天中裂,广三四丈,有声如雷,野雉皆鸣。是后

哀帝荒疾,海西失德,皇太后临朝,太宗总万机,桓温专权,威振内外,阴气盛,阳道微。

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十二月,昼晦。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太元十三年十二月乙未,大风晦暝。其后帝崩,而诸侯违命,干戈内侮,权夺于元显,祸成于桓元。

安帝隆安五年,天鸣。

十六年,天鸣。

按《晋书安帝本纪》俱不载。 按《五行志》:安帝隆安五年闰月癸丑,天东南鸣。十六年九月戊子,天东南又鸣。是后桓元篡位,安帝播越,忧莫大焉。鸣每东南者,盖中兴江外,天随之而鸣也。

义熙元年八月,天鸣。

按《晋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义熙元年八月,天鸣,在东南。京房易传曰:万姓劳,厥妖天鸣。是时安帝虽反政,而兵革岁动,众庶勤劳也。

武帝大明二年,天裂。

按《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南齐书天文志》:宋武帝大明二年,天裂。占曰阳不足。

后废帝元徽三年四月、八月,天阴不雨。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后废帝元徽三年四月,连阴不雨。八月,多阴,后二废帝殒。

元徽四年,天裂。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南齐书天文志》:后废帝元徽四年,天裂。占曰:阳不足。

南齐

武帝永明元年十一月,天鸣。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明元年十一月癸卯夜,天东北有声,至戊夜。

武帝太清二年,天裂。

按《梁书武帝本纪》:太清二年十二月戊申,天西北中裂,有光如火。

元帝承圣二年,天昼晦。

按《梁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五行志》:梁承圣二年十月丁卯,大风,昼晦,天地昏暗。近夜妖也。京房《易飞候》曰:羽日风,天下昏,人大疾。不然,多寇盗。三年为西魏所灭。

宣帝太建十二年,天鸣。

按《陈书宣帝本纪》:太建十二年九月癸未夜,天东南有声,如风水相击,三夜乃止。

太建十四年,后主即位。秋八月,天鸣。

按《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正月即位。八月癸未夜,天有声如风水相击。乙酉夜亦如之。九月辛亥夜,天东北有声如虫飞,渐移西北。

后主至德元年秋九月,天鸣。十二月,天开而鸣。

按《陈书后主本纪》:至德元年九月丁巳,天东南有声如虫飞。冬十二月戊午夜,天开自西北至东南,其内有青黄色,隆隆若雷声。

祯明三年正月朔旦,昼晦。

按《陈书后主本纪》不载。 按《隋书五行志》:陈祯明三年正月朔旦,云雾晦冥,入鼻辛酸。后主昏昧,近夜妖也。《洪范五行传》曰:王失中,臣下强盛,以蔽君明,则云阴。是时北军临江,柳庄、任蛮奴并进中款,后主惑佞臣孔范之言,而昏闇不能用,以致覆败。

太祖天兴五年八月,天鸣。

六年九月,天鸣。

按《魏书太祖本纪》并不载。 按《天象志》云云。

世宗正始元年六月乙巳,晦。八月甲辰,昼晦。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北齐

文宣帝天保四年,天鸣。

按《北齐书文宣帝本纪》:天保四年四月戊午,西南有大声如雷。

北周

武帝建德六年春正月,西方有声如雷者一。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春正月,帝率诸军围齐,大破之,获其齐昌王莫多娄敬。显帝责以有死罪者三,遂斩之。是日西方有声如雷者一。

文帝开皇二十年四月,天鸣。冬十月,久阴不雨。

按《隋书高祖本纪》:开皇二十年四月乙亥,天有声如泻水,自南而北。 按《五行志》:开皇二十年十月,久阴不雨。刘向曰:王者失中,臣下强盛而蔽君明,则云阴。是时,独孤后遂与杨素阴谮太子勇,废为庶人。

高宗咸亨元年二月,天鸣。

按《唐书高宗本纪》:咸亨元年二月丁巳,东南有声若雷。

中宗嗣圣二十一年〈即武后长安四年〉,天阴晦。

按《五行志》:长安四年,自九月霖雨阴晦,至于神龙元年正月。

宗天宝十四载,天鸣。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四载五月,天有声于浙西。

按《五行志》:天宝十四载五月,天鸣,声若雷。占曰:人君有忧。

顺宗永贞元年八月,宪宗即位。戊午,天鸣。

按《唐书宪宗本纪》:永贞元年八月,顺宗诏立为皇帝。乙巳,即位。戊午,天有声于西北。 按《五行志》: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天鸣在西北。〈按贞元二十一年即末贞元年〉

宪宗元和十二年正月,天泣。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和十二年正月乙酉,星见而雨。占曰:无云而雨,是谓天泣。

元和十五年正月,天常阴。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元和十五年正月庚辰至于丙申,昼常阴晦,微雨雪,夜则晴霁。占曰:昼雾夜晴,臣志得申。

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戊辰,天昼晦。

按《唐书文宗本纪》云云。

懿宗咸通七年八月辛卯,天昼晦。

按《唐书懿宗本纪》云云。

咸通十四年七月,天阴晦。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通十四年七月,灵州阴晦。

僖宗乾符六年,天晦冥。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乾符六年秋,多云雾晦冥,自旦及禺中乃解。

中和三年,天鸣。

按《唐书僖宗本纪》:中和三年三月,天有声于浙西。按《五行志》:中和三年三月,浙西天鸣,声如转磨。无云而雨。

光启二年夏,天积阴。十一月,淮南昼晦。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光启元年秋,河东大云雾。明年夏,昼阴积六十日。 又按《志》:二年十一月,淮南阴晦雨雪,至明年二月不解。

昭宗景福二年夏,天久阴。

按《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福二年夏,连阴四十馀日。

天复二年三月庚戌,昼晦。

按《唐书昭宗本纪》云云。

后周

世宗显德二年,天裂。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陆游南唐书》:元宗保大十三年,天裂东北,其长二十丈。

太宗淳化三年,天昼晦。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淳化三年六月,黑风昼晦。

仁宗康定元年,天昼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康定元年,黑风昼晦。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天鸣。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熙宁元年七月戊子夜,西南云间有声鸣,如风水相激,寖周四方。主民劳,兵革岁动。

熙宁六年,天鸣。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六年七月丙寅夜,西北云间有声如磨物,主百姓劳。

熙宁七年,天鸣。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七年七月庚子夜,西北天鸣,主惊忧之事。

高宗建炎三年六月,久阴。

按《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三年六月辛酉,以久阴,下诏以四失罪己:一曰昧经邦之大略,二曰昧戡难之远图,三曰无绥人之德,四曰失驭臣之柄。仍榜朝堂,遍喻天下,使知朕悔过之意。 按《五行志》:六月,久阴。

绍兴三年,天阴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自正月阴晦,阳光不舒者四十馀日。

绍兴五年,天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七月,刘豫毁明堂,天地晦冥者累日。

绍兴八年三月甲寅,昼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绍兴十一年,天昼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一年三月庚申,金人居长安,昼晦

绍兴二十一年,天鸣。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一年八月乙亥,天有声如雷,水响于东南,四日乃止。

孝宗隆兴二年六月,积阴弥月。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光宗绍熙四年,天变色。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绍熙四年十月乙未,天有黄赤色,占曰:是为天变。色先赤后黄,近黄赤祥也。

宁宗庆元二年二月己卯,昼暝,四方昏塞。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开禧元年六月壬寅,天鸣有声。

按《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端宗景炎二年,天尽赤。

按《宋史二王本纪》:元至元十四年八月己巳,天尽赤。

章宗承安五年,天阴晦。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五年十月庚子,天久阴。 按《张炜传》:炜累官户部员外郎。承安五年,天色久阴晦,平章政事张万公奏:此由君子小人邪正不分所致,君子宜在内,小人宜在外。章宗问:孰为小人。万公对曰:户部员外郎张炜、文绣署丞田栎、都水监丞张嘉贞虽有干才,无德,而好奔走以取势利。大抵论人当先德后才。诏三人皆与外除。 按《赵秉文传》: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 按《张万公传》:一日奏事,上谓万公曰:卿昨言天久阴晦,亦由人君用人邪正不分。君子当在内,小人当在外,甚有理也,然孰谓小人。万公奏张炜、田栎、张嘉贞等,虽有才干,无德可称。上即命三人补外。

泰和三年冬十月甲辰,申、酉间天大赤,将旦亦如之。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宣宗兴定四年正月戊辰二更,天鸣有声。壬子,昼晦。按《金史宣宗本纪》云云。元文宗至顺三年五月乙巳,天鼓鸣于西北。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顺帝至正元年夏四月,昼晦如夜。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

太祖吴元年春正月,绛州天鼓鸣。

按《明昭代典则》云云。

洪武元年八月六日夜,京师天鸣。

按《明通纪》云云。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天鸣。

按《江南通志》云云。

宪宗成化七年,天鼓鸣。

按《广西通志》:成化七年十二月五日,苍藤天鼓鸣,白日中天,大震一声,起自东南至于西北。

成化九年三月,山东昼晦。

按《大政记》云云。

按《山东通志》:成化九年春三月,兖州昼晦,踰二时,乃霁。 又按《山东通志》:成化九年三月四日,济南、长山、邹平、临邑等县昼晦。

孝宗弘治六年十二月,屯留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云云。

弘治十年五月,天鸣,求直言。

按《大政记》云云。

弘治十二年,河曲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云云。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云南昼晦。

按《大政记》云云。

按《明昭代典则》:弘治十五年十一月,云南昼晦。五日,敕南京刑部侍郎樊莹考察云贵诸吏,罢遣千馀人。

武宗正德元年春正月,天鸣。

按《大政记》云云。

正德四年,天鼓鸣。

按《湖广通志》:正德四年春,枣阳天鼓鸣。

正德七年,天鼓鸣。

按《陕西通志》:正德七年五月,汉中府天鼓鸣。

正德十年,天鼓鸣。

按《广西通志》:正德十年冬十二月十五日,天鼓鸣。正德十一年,天裂。

按《湖广通志》:正德十一年七月初五,鼓、巴、陵东南天裂,长三丈馀,红光刺人。

正德十四年,平阳昼晦。

按《山西通志》:正德十四年己卯春三月,平阳昼晦,对面人不相见。

世宗嘉靖二年,天鼓鸣。

按《广西通志》:嘉靖二年甲申冬十月,庆远天鼓鸣。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时,西南方天鼓鸣,如雷震地。嘉靖四年,昼晦。

按《云南通志》:嘉靖四年四月朔,蒙化昼晦,自巳至未方霁。

嘉靖六年,天鼓鸣。

按《盛京通志》:嘉靖六年四月辛酉,天鼓鸣。辛未夜,天鼓鸣,星明如昼。

按《云南通志》:嘉靖六年四月辛酉,天鼓鸣。

嘉靖八年,天爆。

按《湖广通志》:嘉靖八年,江陵夜,天爆有声。

嘉靖二十七年,天鼓鸣。

按《广东通志》:嘉靖二十七年夏六月,惠州天鼓鸣,七日七夜。

嘉靖三十四年,天鼓鸣。

按《浙江通志》:嘉靖三十四年,嘉兴天鼓鸣。

嘉靖三十五年,昼晦。

按《云南通志》:嘉靖三十五年三月,沾益昼晦如夜。嘉靖三十六年,天鼓鸣,天开。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六年春二月,沁州天鼓鸣,天开。是月二十六日夜二更,天鼓鸣,天开数丈,逾时方合。

嘉靖四十二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二年春二月,泽州天鼓鸣。嘉靖四十五年,天开。

按《湖广通志》: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𩰚。

穆宗隆庆元年,天裂。

按《山西通志》:隆庆元年,绛州天裂。

隆庆四年,昼晦。

按《四川通志》:隆庆四年夏四月朔,日綦江昼晦,自午至未方明。

隆庆五年,天鼓鸣。

按《明昭代典则》:隆庆五年十一月庚子,天鼓鸣。按《江西通志》:隆庆五年十月夜半,天鼓鸣。〈按《昭代典则》及《湖广

通志》皆作十一月,此独作十月,疑纪载之讹

按《湖广通志》:隆庆五年十一月,岳州城西天鸣,如砻磨声,自寅时起至辰刻定。

隆庆六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隆庆六年,泽州天鼓鸣,猗氏陨火,夜有光如轮,坠于王鉴村杨氏之家。

神宗万历元年,绛州天裂。

按《山西通志》云云。

万历三年昼晦。

按《云南通志》:万历三年四月朔,大理昼晦,自巳至未乃霁。

万历二十一年,天鼓鸣。

按《云南通志》: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天鼓鸣于永昌,自子至寅方止。

万历二十七年,天鸣。按《云南通志》:万历二十七年七月夜,天鸣云南东南,次日昼晦至午。

万历三十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万历三十年,河曲天鼓鸣。

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天鼓鸣。九月,天裂。

按《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夜半,天忽东西断裂,南北若疋练,食顷,复合如故。

按《四川通志》:万历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辰时,成都诸郡邑天鼓鸣,白雾迷天,有火下流,至地始灭。万历三十五年,天鼓鸣,天开。

按《山西通志》:万历三十五年春,潞安、武乡天鼓鸣。九月,平阳东南天开,光芒灼闪,占主天罗地网,兵事之象。

按《福建通志》:万历三十五年七月,天鼓鸣。

万历三十六年春二月,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云云。

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天鼓鸣。

按《福建通志》云云。

万历三十八年,沁州天开。

按《山西通志》云云。

万历四十四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万历四十四年春正月,广昌天鼓鸣。

光宗泰昌元年春,天裂。九月,天裂有声。十二月,天变色。

按《陜西通志》:泰昌元年春,渭南、灵阳五鼓时见,天裂数丈。

按《广西通志》:泰昌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天鼓鸣,天裂,闪光如昼,有声如雷。

按《四川通志》:泰昌元年十二月初八日,天色红黑如夜,自辰至酉方散。

熹宗天启四年,天鼓鸣。

按《山东通志》:天启四年冬十月二十五日戌时,天鼓鸣,起东南迄西北,有声如雷。

悯帝崇祯元年,全陜天赤如血。

按《绥寇纪略》:崇祯元年三月二十五日五鼓,全陜天赤如血,巳时渐黄,日始出。

崇祯四年天震。

按《陕西通志》:崇祯四年冬至夜五鼓,天震一声如炮,火光迸裂,须臾落地,如弓状,移时没。

按《江西通志》:崇祯四年九月十六日,天鼓鸣。

崇祯七年三月初二日,黄州昼晦。

十年三月,陕西天鼓鸣,真定昼晦。

按以上俱《绥寇纪略》云云。

崇祯十一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沁州天鼓鸣;二十三日清明节,天鼓昼鸣,是年先旱后饥。

崇祯十二年,天鼓鸣。

按《绥寇纪略》:崇祯十二年二月,四川保宁府天鼓鸣。又是月十七日,易州白石口南城天声自北起至南,次日从东北起至西南,皆晴日无云,风亦甚缓,其响如雷,又似桴鼓声。

崇祯十三年,天鼓鸣变色。

按《陕西通志》:崇祯十三年四月甲申,天鼓鸣,五月至七月,每晨天红如赭。

按《四川通志》:崇祯十三年夏四月天鼓响。

崇祯十四年二月山西偏头关天鼓鸣国。

按《绥寇纪略》云云。

崇祯十六年,天鼓鸣。

按《山西通志》:崇祯十六年冬十一月,静乐天鼓鸣。

天变部艺文〈诗〉

六月来,常阴不雨。     明赵南星

轻阴散暑无虚日,小雨牵愁每片时。祗为云霓常𩰚战,坐令天地有乖离。低飞石燕应旋落,数叫班鸠亦自疑。禾黍将秋犹未种,百年生计在东菑。

天变部纪事

《河图稽命》:徵帝刘即位百七十年,太阴在庚辰,江充诡其变,天鸣地坼。

《晋书张祚传》:祚僭称帝位。其夜,天有光如车盖,声若雷霆,震动城邑。

《前赵录》:刘曜六年正月,天裂,广一丈馀,长五十丈。《北燕录》:冯跋夜梦天门开,神光赫然,烛于庭中。《陈书高祖本纪》:高祖夜尝梦天开数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令高祖开口纳焉。《唐书张柬之传》:张易之等诛后,中宗犹监国告武氏庙,而天久阴不霁。侍御史崔浑奏陛下复国,当正唐家位号,称天下心。奈何尚告武氏庙。请毁之,复唐宗庙。帝嘉纳。是日诏书下,雰翳澄駮,咸以为天人之应。《李宗闵传》:李训、郑注用事,劾宗闵阴结驸马都尉沈𥫃等求宰相。乃贬宗闵潮州司户参军事,𥫃逐柳州,韦元素等悉流岭南,亲信并斥。时训、注欲以权市天下,凡不附己者,皆指以二人党,逐去之。人人骇栗,连月雺晦。帝乃诏宗闵、德裕姻家门生故吏,自今一切不问,所以慰安中外。尝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

《闻奇录》:羊袭吉,状元之子,少时庭中乘凉,忽见天开,其内云霞澒洞楼阁参差光明,下照山岳,袭吉惊惧,逡巡乃闭,袭吉勤于书写,仡仡不倦,今尚在,年逾八十矣。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八年三月,围晋兵于白团卫村。是夕大风,晋军诸将皆奋出战,辽军却数百步。风益甚,昼晦如夜。苻彦卿以万骑横击,辽军不利。

陆游《南唐书卢文进传》:文进在金陵为客,言昔陷契丹,尝猎于郊,遇昼晦如夜,星纬灿然,大骇,偶得一北人,问之。曰:此谓之日,何足异。顷自当复。良久,果如其言,日方午也。

《宋史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后废。侍御史董敦逸奏言:中宫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后也。

《乐郊私语》:己亥秋九月晦,余晓诣嘉禾时,晓星犹在,树杪忽西南天裂,数十百丈光焰如猛火照彻原野,一时村犬皆吠,宿鸟飞鸣。余谛观其裂处;蠕蠕而动中复大明若金融于冶铸者,少时方合,操舟者谓余曰:此天开眼也。彼不知天者至尊,裂者极祸,关系岂藐小乎哉。

《南窗纪谈》:王文正公遗事,公幼时见天门开,中有公姓名弟旭乘间问之,公曰:要待死后,墓志写上,言不知。此言虽不足据,亦可见其实有是事矣。庞庄敏公帅延安日因冬至,奉祠家庙斋居中,夜恍忽间见天象成,文云庞。某后十年作相当以仁佐天下,凡十三字,注视久之,方灭,公因作诗记之,云冬至子时阳已生道随阳长物欲萌星辰赐告,铭心骨,愿以宽章辅太平手缄之题曰:斋诚家纪之诗藏其曾孙益如处。用小粉笺字札极草草按《实录》自庆。历元年初分陕西四路,公与韩忠献、范文正、王圣源三公俱为帅,至皇祐三年,登庸适十年。夫天道远矣。而告人谆谆如此,理固有之,不可尽诘。

《贤奕编》:永新水窗刘先生宋末将赴省试,夜忽见天若有崩裂状,叹曰:天下事不可为矣。遂反归,道遇神卒挟一策,问所如,卒曰:吾奉上帝命摄诸应死者,出手册示之,册首即先生名,下注三刀下死。神卒曰:吾视若为善士,为若改下为不。遂去无迹,先生自是避山中,一日出往邑城遇元兵猝至,死者狼藉道路,先生乃伏匿乱尸中,被贼斮三刀幸未断胫,得善药,越夕始苏,人咸谓天活焉。

《癸辛杂识》:咸淳癸酉十月,李祥甫庭芝自江陵被召至京口,一日午后,忽见天裂,见其中军马旗帜甚众,始红旗继而皆黑旗,凡一茶顷,乃合见者甚众。《西樵野记》:弘治辛酉闰七月二十一日午后,阴云密布,迷漫欲雨者,然俄闻空中鬨然有声,约二刻乃止,识者以为天愁。

《明外史懿文太子标传》: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帝意欲都陕西,先遣太子相宅。既行,谕曰: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列朝诗集》:许天锡,字启衷,历吏礼二垣给事中居谏垣七八载,谔谔敢言,尝因天变建言两京五品以下官。六年,一考察内官,敕司礼监会同内阁考察,严加裁革,于是京官考察著为令惟内,官不行。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七年,猗氏见天开百俊里,王鉴村杨锦妻范氏,半夜发付次子联芳考试。天开西北,见玉帝二神将后,联芳登第。

天变部杂录

《老子下篇》:天无以清将恐裂。

《佛国记》:精舍处方四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路史》:土石自天星陨如雨,或夜明逾昼,或越裂崩陀,则天有时而毁矣。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字则震,号有斋,福建候官人。清代学者。曾编有《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闲止书堂集钞》、《松鹤山房诗文集》等。1701年据诚亲王胤祉颁发的协一堂藏书及家藏的1万多卷图书,分门别类编成一集。雍正登基后,被流放东北,卒于戍所。蒋廷钖,清康熙举人。常熟人。字扬孙,号西谷。工诗善画。著有《尚书地理今释》等书。雍正时奉命重编《古今图书集成》。其第1编即《历象汇编》(其他5编为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庶征典》记变异、灾荒、梦、谶等,共50部188卷。有关气候变化及灾害史方面资料,可在《庶征典》中找寻;

猜你喜欢

  •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录 地异部艺文二地动联句宋苏舜〈元钦〉 地异部纪事 地异部杂录 地异部外编庶徵典第一百二十一卷地异部艺文二〈诗〉《地动联句》〈叔才,舜元旧字也。〉宋苏舜〈元钦〉大荒孟冬月,〈叔才〉末旬高舂..

  •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七明二〈穆宗隆庆六则 神宗万历四十五则 光宗泰昌一则 嘉宗天启六则 悯帝崇祯十四则〉皇清〈康熙二则〉 地异部总论坤舆图说〈地震〉兼明书〈论地震〉 地异部艺文一伯阳父论三川震 国语论..

  • 第一百十九卷

    第一百十九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六明一〈太祖一则 洪武二则 惠宗建文二则 成祖永乐四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三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二则 英宗天顺二则 宪宗成化十八则 孝宗弘治十六则 武宗正德十四则 世宗嘉靖四..

  • 第一百十八卷

    第一百十八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五宋二〈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则 孝宗隆兴二则 乾道二则 淳熙五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定四则 理宗宝庆一则 嘉熙一则 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度宗咸淳三则 恭帝德祐一则〉金〈熙宗天..

  • 第一百十七卷

    第一百十七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四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则 后主武平一则〉北周〈武帝天和一则 建德二则〉隋〈文帝开皇二则 仁寿一则〉唐〈高祖武德二则 太宗贞观二则 高宗永徽二则 咸享一则 仪凤一则 永淳一则 中宗嗣圣五..

  • 第一百十六卷

    第一百十六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三魏〈明帝青龙一则 景初一则 齐王芳正始三则〉吴〈大帝黄武一则 嘉禾一则 赤乌二则 乌程侯玺一则〉晋〈武帝泰始三则 咸宁二则 太康七则 太熙一则 惠帝元康六则 太安二则 光熙一则 怀帝..

  • 第一百十五卷

    第一百十五卷目录 地异部汇考一礼记〈月令〉书纬〈考灵曜〉淮南子〈天文训〉汲冢周书〈时训解〉宋史〈天文志〉观象玩占〈地震 地裂 地陷 地鸣 地生异物 地长 营垒占 陵基杂占〉管窥集要〈地震 地裂 地生异物 地长 冢..

  • 第一百十四卷

    第一百十四卷目录 疫灾部汇考三金〈哀宗天兴一则〉元〈成宗大德二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一则 英宗至治三则 文宗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正十一则〉明〈太祖洪武二则 成祖永乐四则 英宗正统一则 代宗景..

  • 第一百十三卷

    第一百十三卷目录 疫灾部汇考一礼记〈月令 乐记〉周礼〈天官疾医 地官大司徒 司救 司关 春官大宗伯 司服 大司乐 占寝 夏官方相氏〉礼纬〈稽命徵〉山海经〈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史记〈天官书〉刘熙释名〈释..

  • 第一百十二卷

    第一百十二卷目录 丰歉部艺文一郡荒帖 晋王羲之论关中饥疏 唐张延圭贺麦登状 张九龄为政事贺苗稼状 苏颋多稼如云赋 王棨请救济江淮饥民宋包拯内中后殿设醮祈祷丰稔岁康保国安民青词 真德秀饥民图说疏 明杨东明固邦本..

  • 第一百十一卷

    第一百十一卷目录 丰歉部汇考六明二〈英宗天顺四则 宪宗成化二十则 孝宗弘治十四则 武宗正德十三则 世宗嘉靖四十一则 穆宗隆庆五则 神宗万历四十一则 光宗秦昌一则 熹宗天启四则 悯帝崇祯十四则〉皇清〈康熙二则〉 ..

  • 第一百十卷

    第一百十卷目录 丰歉部汇考五元〈世祖中统三则 至元二十三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十一则 武宗至大四则 仁宗皇庆二则 延祐七则 英宗至治三则 泰定帝泰定四则 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一则 至顺三则 顺帝元统二则 至元六则 至..

  • 第一百九卷

    第一百九卷目录 丰歉部汇考四宋〈太祖建隆三则 乾德二则 开宝七则 太宗太平兴国二则 雍熙二则 端拱一则 淳化五则 至道二则 真宗咸平四则 景德四则 大中祥符九则 天禧五则 乾兴一则 仁宗天圣四则 明道二则 景祐二则 ..

  • 第一百八卷

    第一百八卷目录 丰歉部汇考三宋〈文帝元嘉五则 孝武帝孝建一则 大明二则〉南齐〈武帝永明二则〉梁〈武帝天监二则 大同二则 太清一则 简文帝大宝一则〉北魏〈太宗神瑞一则 泰常一则 世祖神麚一则 太平真君二则 高宗太..

  • 第一百七卷

    第一百七卷目录 丰歉部汇考一书经〈周书洪范〉礼记〈曲礼 月令 郊特牲 乐记 杂记〉周礼〈地官均人 可关 廪人 春官 大宗伯 肆师 天府 司服 大司乐 籥章 大祝 保章氏 秋官士师〉尔雅〈释天〉礼纬〈稽命徵 斗威仪〉山海..

  • 第一百六卷

    第一百六卷目录 寒暑异部总论春秋四传〈僖公三十三年 成公元年 定公元年〉礼记〈乐记〉韩非子〈内储说〉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王充论衡〈寒温篇〉 寒暑异部艺文一雨雪赈济百姓德音 唐编制论冬温无冰劄子宋苏辙 寒..

  • 第一百五卷

    第一百五卷目录 寒暑异部汇考四元〈太宗一则 世祖中统三则 至元十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六则 武宗至大三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五则 英宗至治二则 泰定帝泰定二则 致和一则 文宗至顺三则 顺帝至元三则 至正十则〉明〈太..

  • 第一百四卷

    第一百四卷目录 寒暑异部汇考三北魏〈太祖天赐一则 太宗神瑞一则 世祖始光一则 太延一则 太平真君一则 高宗和平二则 高祖太和七则 世宗景明三则 正始四则 永平二则 延昌一则 肃宗熙平一则 正光一则 孝静帝天平二则 ..

  • 第一百三卷

    第一百三卷目录 寒暑异部汇考一书经〈周书洪范〉礼记〈月令 乐记〉易纬〈飞候 通卦验〉春秋纬〈感精符〉管子〈四时篇〉淮南子〈地形训 时则训〉春秋繁露〈治乱五行 五行变政〉博雅〈月𧘂〉汉书〈五行志〉魏书〈灵徵..

  • 第一百二卷

    第一百二卷目录 光异部汇考一春秋纬〈台诚图〉符瑞图〈光杂占〉 光异部汇考二陶唐氏〈总一则〉周〈昭王一则〉汉〈武帝元鼎一则 元封二则 太初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成帝末始一则 元延一则〉晋〈惠帝永兴一则〉宋〈文帝..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