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公孙龙子

坚白论

2025-09-18 11:28 古代文学

【原文】

『坚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曰:二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 然也,非三也?

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 白而得其所坚,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不相外, 藏三,可乎?

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不见离,一二不相盈,故离。 离也者,藏也。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 石也?

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坚白。〔坚白石〕不相离也,固乎然 ,其无已!

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 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 以代也。坚白域与石,恶乎离?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 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 与之然。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

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坚以手〔知〕,而手以捶〔知〕,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

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译文】

“坚白石”称为“三”行吗?

不行!

那么称为“二”,行吗?

行。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见不到“坚”而见到“白”时,见到的是白石,而白石是白(指) 与石(物)结合在一起的物指,白石是具体的事物,称为“二”;摸不到 “白”而摸到“坚”时,所知道的是坚石,坚石同样是具体的事物,也称 为“二”。

既然见到了“白”,便不能说没有白;既然摸到了“坚”,便不能说没 有坚。既然有白又有坚,而这块石,之所以称为坚白石,不正是有了石与坚与白三个东西吗?

不能这么说,既然视觉看不到石的坚而只看到石的白,而看到石的白, 也就看不到石的坚;既然触觉不能摸到石的白而只摸到石的坚,而摸到石的坚,也就摸不到石的白。〔所以,坚、白、石并不是同时并列而独立存在的〕。

世界上没有白色,当然谈不上有什么白色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世界上 没有坚,也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坚的东西而被称为石头。坚、白色、石质不能相脱离,可以说这是藏着“三”样东西吗?

所谓藏是见与不见自然互相转移而掩蔽不见,不是离开感觉对象而别有 他物隐藏着它。

见到白色、摸到坚都是与石联系在一起的,石头与白色及坚渗透融 合成一体,坚白石不是藏着坚、白、石这三样东西吗?所谓“自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见到白色的石头,或摸到坚的石头,都是一个见得到而另一个见不到 ,过一个摸得着,便另一个摸不着,这就是叫做“离”。不能见到的坚就离开了见到的白石,这也就是“一”(坚)不相盈于“二”(白石),因 而“坚”便“离”了。所谓“离”,就是“藏”(即所离的坚又“藏”于白石之中)。

见到的白是石的白,触知的坚是石的坚。见到的(如白石)与见不到的 (如坚)相结合,就是二加一而成为三,坚白石(三)如同物体的长度与宽度相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离那样,难道这样说是逻辑错误吗?

说物的白色,并不限定是哪一物(如石)的白色,说物的坚,并不限 定是哪一物(如石)的坚,所谓并不限定,是说它兼通于众多事物,而事物的共怎能说只限 定于石头所仅有呢?

就拿石头的情况来说吧,虽然没有坚白就无石可言,但是没有石也就谈 不上有坚白了。坚白石不相离,本来就是这样,也永远是这样。

石,是一;而在石中的坚(坚石)、白(白石)却是“二”(即不能说 坚白石是“三”)。这样,便有摸得着的,有摸不着的;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因而,摸得着的(如坚石)便与摸不着的(如白)互相隐藏着 。既然有互相隐藏,怎能说它们互相不可分离呢?因为“藏”就是不见,不见的当然与可见的有区别而可被分析了。

眼睛不能看见坚,手指不能触知白,不可以说没有坚,也不可以说没有 白。这是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觉职能,恶气它们又不能互相代替,坚与白互相渗透而融合于石中,怎能互相分离呢?

坚不但在坚石中存在着,恶气在一切具有坚的事物中存在着,虽然不 知石物之坚,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坚的普遍存在。共之坚并不依是否感知个别一物(如石)之坚而转移,因为世界上除了某物(如石)之坚外, 坚尚隐藏在其他具有坚的事物中。

的“白”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怎能使石或其他 事物发“白”呢?如果“白”是独立存在而自“白”的实体,那末它就不必通过各种具体白色的事物而显示其“白”了。黄、黑也是一样。如果连 具体的石头也没有,哪里还会有“坚白石”呢?由于共与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寓于个、事物与其属本来是相盈为一体的,因而才有 象思维之“离”,才有共与个的区别。

感觉与思维相比较,总是不及思维来得深刻而全面,之所以如此,正是 由于思维才能认识共,而感觉却只能认识共而认识不到共

举例来说,白色以眼睛才能看见,但眼睛还必须有光线才能看见,而光 线只是视觉的条件,视觉条件并不等于视觉。所以,只是眼睛与光线本身也还不能产生视觉,而且视觉还必须与思维器官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知觉, 如果视觉离开了思维,便不能有知觉。

必须通过手的触觉而知,而手指还不须叩击物体才能产生触觉,如 果不通过知坚的手与手指的叩击动作,那末,即使运用思维活动也不能知坚,因为思维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思维不以感觉为基础,将称 为无源之水。

思维哟!从感觉到概念的产生而对事物的各种属的分辨以及对不同事 物的分辨,都依赖思维的作用!由于有从感觉到思维的分析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辨清楚,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

猜你喜欢

  • 臣道

    【原文】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 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一宠一乎上,是态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一党..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君道

    【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 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 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

    1 古代文学 2025-09-18
  • 王霸

    【原文】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 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埶..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富国

    【原文】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 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埶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 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

    1 古代文学 2025-09-18
  • 儒效

    【原文】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 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 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仲尼

    【原文】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 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 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非十二子

    【原文】假今之世,饰邪说,文一奸一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 之所在者,有人矣。纵一情一性一,安恣孳,禽一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非相

    【原文】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 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 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荣辱

    【原文】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 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不苟

    【原文】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 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 “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通变论

    【原文】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曰:谓变非变,可乎?曰:可。曰:右..

    1 古代文学 2025-09-18
  • 名实论

    【原文】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 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 ;正其所实者,正..

    2 古代文学 2025-09-18
  • 指物论

    【原文】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

    2 古代文学 2025-09-18
  • 白马论

    【原文】“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 “白马非马”。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 之,非马何也?曰..

    1 古代文学 2025-09-18
  • 迹府

    【原文】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

    1 古代文学 2025-09-18
  • 淮南子卷二十一 要略

    【原文】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一抽一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一靡一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

    0 古代文学 2025-09-18
  • 淮南子卷二十 泰族训

    【原文】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陰陽,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

    3 古代文学 2025-09-17
  • 淮南子卷十九 修务训

    【原文】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 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能废。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古者,民..

    3 古代文学 2025-09-17
  • 淮南子卷十八 人间训

    【原文】清净恬愉,人之一性一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一性一,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智所..

    3 古代文学 2025-09-17
  • 淮南子卷十七 说林训

    【原文】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速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夫随一隅之迹,而不知因天地以游,惑莫大焉。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

    4 古代文学 2025-09-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