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成无己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2025-09-26 11:17 读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卷内音释,上卷已有。

方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熊校记∶汤下汪本增主之二字)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上七(医统本作“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医统本无“麻黄”一味药,医统本无此二字)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医统本有“汤”字)法。(赵本卷二载此方,句下有“将息及禁忌”五字)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根据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根据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仁医统本作人,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赵本医统本并作人。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仁,医统本作人。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根据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根据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根据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赵本卷四载此方,服下有“一升”二字)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医统本有“擘”字)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根据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一两。赵本卷六载此方,作“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医统本作“通”)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四(赵本四上有“当归”二字)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赵本卷六载此方)当归(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大枣(二十五枚,擘)吴茱萸(二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根据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根据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医统本作“并”)在第七卷内。

《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本,10卷。东汉张机(仲景)著,金成无已(聊摄)注。书成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为《伤寒论》第一个全注本。其原文之编排,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卷2~4为《伤寒例》、辨痓(痉)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卷5辨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卷6辨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卷7~10,辨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辨不可发汗病、可发汗病、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下病、可下病脉证并治法;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以及“辨不可吐”、“辨可吐”等。书前除仲景原序外,另有严器之所撰《注解伤寒论·序》一篇。此书之原文编排,世称成无己本(简称“成本”)。成氏注文较为详明,有不少独到见解,对后世研究伤寒的学者影响很大。

猜你喜欢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凡服下药,(赵本作“凡可下者”)用汤胜丸,(赵本有“散”字)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

    3 读医 2025-09-26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赵本有“则”字)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

    3 读医 2025-09-26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赵本有“柴胡桂枝汤方”详见卷十)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

    3 读医 2025-09-26
  •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赵本作“似”)然,一时间许,亦(赵本医统本并作“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赵本作“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

    3 读医 2025-09-26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

    3 读医 2025-09-26
  •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赵本注∶“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

    4 读医 2025-09-26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赵本作“此名霍乱”)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利。以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遂成..

    5 读医 2025-09-26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

    5 读医 2025-09-26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

    4 读医 2025-09-26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4 读医 2025-09-26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少阳之(赵本医统本皆有“为”字)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

    4 读医 2025-09-26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

    4 读医 2025-09-25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KT,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5 读医 2025-09-25
  • 辨湿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赵本有“病”字)、湿、(赵本有“此”字)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当作痉,传写之误也。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痉而不随。..

    8 读医 2025-09-25
  • 三、病能

    《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者,风病不一也。掉,摇动也。眩,昏花也。风木善动,肝家之症也,掉眩虽同,而虚实有别,不可不察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束也。引,牵急也。筋脉挛急本是肝症..

    9 读医 2025-09-23
  • 二、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总不出于阴阳,察乎此者可以当神明矣。故治病者万绪纷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阴,..

    10 读医 2025-09-23
  • 一、经络

    《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故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当胃之中脘也。十二经者,营也,故曰营行脉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脉也,循序相传,尽于肝经,终而复始,又传于肺,是为一周..

    11 读医 2025-09-23
  • 五、藏象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

    9 读医 2025-09-23
  • 四、脉诊

    《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人身营卫之气,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当以平旦为常也。阴气正平..

    5 读医 2025-09-23
  • 三、色诊

    《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气之华也,言气而血在其中矣),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

    11 读医 2025-09-2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