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

庄子杂篇外物

2025-10-04 11:48 古代文学

外物

【题解】
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神崩溃玄理丧尽。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写庄周家贫前往借贷的故事,借以说明顺应自然、依其本的必要。第三部分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第四部分至无伤口中珠,讽刺儒家表面倡导诗、礼,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写老莱子对孔丘的训示,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倡导顺应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张。第六部分至与能言者处也,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顺其自然。第七部分至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指出无用之为用的道理。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胜,讨论修生养,批评了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又在于内心要空虚,因为空虚就能容物,空虚就能顺应。余下为第九部分,进一步阐明顺应自然的观点,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持,希望能做到遗物而忘我,最终进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原文】
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木与木相摩而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12)。陰陽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3)。
【译文】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竭尽孝心未必能够受到怜,所以孝己愁苦而死、曾参悲切一生。木与木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跟火相互厮守就会熔化。陰与陽错乱不顺,天与地都会大受惊骇,于是雷声隆隆,雷雨中夹着闪电,甚至烧毁高大的树木。心存忧喜而且在这两种心境中越陷越深就会没有办法逃避,小心翼翼、恐惧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忧郁沉闷,利害得失在心中碰撞,于是内心烦乱焦躁万分;世俗人内热如火烧毁了中和之气,清虚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内心如火的焦虑,于是便神颓然玄理荡然无存。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1)。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2),将贷子三百金(3),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4):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5)。周顾视车辙中(6),有鲋鱼焉(7)。周问之曰:鲋鱼来(8)!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0)?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11),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2),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13),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14),君乃言此(15),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16)!
【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辗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原文】
任公子为大鉤巨缁(1),五十犗以为饵(2),蹲乎会稽(3),投竿东海,旦旦而钓(4),期年不得鱼(5)。已而大鱼食之(6),牵巨鉤,錎没而下(7),鹜扬而奋鬐(8),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9),惮赫千里(10)。任公得若鱼(11),离而腊之(12),自制河以东(13),苍梧已北(14),莫不厌若鱼者(15)。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16),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17),趣灌渎(18),守鲵鲋(19),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20),其于大达亦远矣(21),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22),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23)。
【译文】
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1),大儒胪传曰(2):东方作矣(3),事之何若(4)?小儒曰:未解裙襦(5),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6):青青之麦,生于陵陂(7)。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8)!接其鬓(9),压其(10),儒以金椎控其颐(11),徐别其颊(12),无伤口中珠!
【译文】
儒生表面运用诗、书而暗地里却在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陽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古诗上就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珠子!大儒说: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你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子!

【原文】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1),遇仲尼,反以告(2),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3),末偻而后耳(4),视若营四海(5),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6)。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7),斯为君子矣(8)。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9):业可得进乎(10)?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11),抑固窭邪(12),亡其略弗及邪(13)?惠以欢为骜(14),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15),相引以名(16),相结以隐(17)。与其誉尧而非桀(18),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19)。反无非伤也(20),动无非邪也(21)。圣人踌躇以兴事(22),以每成功(23),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24)!
【译文】
老莱子的弟子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打柴归来告诉给老莱子,说:有个人在那里,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而且两耳后贴,眼光敏锐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么的人。老莱子说:这个人一定是孔丘。快去叫他来见我。孔丘来了,老莱子说:孔丘,去掉你仪态上的矜持和容颜上的睿智之态,那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孔丘听了后谦恭地作揖而退,面容顿改心悸不安地问道:我所追求的仁义之学可以修进并为世人所用吗?老莱子说:不忍心一世的损伤却会留下使后世奔波不息的祸患,你是本来就孤陋蔽塞,还是才智赶不上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这是终身的丑恶,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声来相互招引,用私利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唐尧非议夏桀,不如两种情况都能遗忘而且堵住一切称誉。背逆事理与物定会受到损伤,心被搅乱就会邪念顿起。圣哲的人顺应事理稳妥行事,因而总是事成功就。你执意推行仁义而且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1),曰:予自宰路之渊(2),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3),渔者余且得予(4)。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5)。明口,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君曰:献若之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6)。乃刳龟(7),七十二钻而无遗?(8)。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9),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10)。鱼不畏网而畏鹈鹕(11)。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12)。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13),与能言者处也。
【译文】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到,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理正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推断起来也没有一点失误。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鱼网却也会害怕鹈鹕。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婴儿生下地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原文】
庄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决绝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5)!覆坠而不反(6),火驰而不顾(7),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践(8)。故曰至人不留行焉(9)。夫尊古而悲今,学者之流也(10)。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11),顺人而不失己(12)。彼教不学(13),承意不彼(14)。
目彻为明(15),耳彻为聪,鼻彻为颤(16),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17),哽而不止则跈(18),跈者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19),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20),人则顾塞其窦(21)。胞有重阆(22),心有天游(23)。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24);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25)。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26),亦神者不胜。
【译文】
庄子说:人若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会不自适自乐吗?人假如不能随心而游,那么难道还能够自适自乐吗?流荡忘返于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弃世孤高的行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为吧!沉溺于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愿反顾,即使相互间有的为君有的为臣,也只是看作一时的机遇,时世变化后就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了。所以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从不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滞留。崇尚古代鄙薄当今,这是未能通达事理之人的观点。用狶韦氏之流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的世事,谁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动?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方才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尊古卑今的见教不应学取,禀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对立争辩不已。
眼光敏锐叫做明,耳朵灵敏叫做聪,鼻子灵敏叫做膻,口感灵敏叫做甘,心灵透彻叫做智,聪明贯达叫做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相互残踏那么各种祸害就会随之而起。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假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的真贯穿万物,日夜不停,可是人们却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窍。腹腔有许多空旷之处因而能容受五脏怀藏胎儿,内心虚空便会没有拘系地顺应自然而游乐。屋里没有虚空感,婆媳之间就会争吵不休;内心不能虚空而且游心于自然,那么六种官能就会出现纷扰。森林与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因为人们的内心促狭、心神不爽。

【原文】
德溢乎名(1),名溢乎暴(2),谋稽乎誸(3),知出乎争,柴生乎守(4),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5),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6),草木之到植者过半(7),而不知其然。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8),宁可以止遽(9)。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10),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11)。圣人之所以駴天下(12),神人未尝过而问焉(13);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14),以善毁爵为官师(15),其人毁而死者半(16)。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17),务光怒之。纪他闻之(18),帅弟子而踆于窾水(19);诸侯吊之(20),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21)。荃者所以在鱼(22),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3),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译文】德行的外溢是由于名声,名声的外溢是由于张扬,谋略的考究是由于危急,才智的运用是由于争斗,闭塞的出现是由于执滞,官府事务处理果决是由于顺应了民众。春雨应时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锄地的农具开始整修,田地里杂草锄后再生超过半数,而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沉静可以调养病体,摩摩擦擦可以延缓衰老,宁寂安定可以止息内心的急促。虽然如此,像这样,仍是劳的人所务必要做到的,闲逸的人却从不予以过问。圣人用来惊骇天下的办法,神人不曾过问;贤人用来惊骇时世的办法,圣人不曾过问;君子用来惊骇国人的办法,贤人不曾过问;小人用来苟合于一时的办法,君子也不曾过问。
东门口有个死了亲人的人,因为格外哀伤日渐消瘦而加官进爵封为官师,他的同乡仿效他也消瘦毁容却死者过半。尧要禅让天下给许由,许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汤想把天下禅让给务光,务光大发脾气;纪他知道了这件事,率领弟子隐居在窾水一带,诸侯纷纷前往慰问,过了三年,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溺。
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猜你喜欢

  •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

    7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①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①法语:法,严正;语(yu),作动词用,告诉。法语之言..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①秀:庄稼吐穗扬花。【译文】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读解】苗而不秀、秀..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自强不息的楷模

    自强不息的楷模【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进取,从来没有见他停止过。”【读解】可惜什么?可惜颜渊早死,只活了32岁。而不是可惜他..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①篑(kui):盛土的筐子。【译文】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喜一爱一道德像喜一爱一女色一样的人!”【读解】与孟子辩论的告子有一句名言说;“食、色,一性一也。”(《孟子·告子上)..

    6 古代文学 2025-11-18
  •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注释】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读解..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注释】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循循善诱的艺术【原文】颜渊喟然①叹曰:“仰夫子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注释】①喟然:叹气的..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博与专的问题

    博与专的问题【原文】达巷一党一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了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释】①达巷一党一;名叫达的晨巷。巷一党一为一个词,即里巷。②无所成..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原文】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读解】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而..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读解】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人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②见:同..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读书不为稻粱谋

    读书不为稻粱谋【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①于谷②,不易得也。”【注释】①至:这里指意念所至。②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类似今天的工资),所以“谷”就是指“禄”。【译文】孔子说:“读书三年而不想望当官吃..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德行更比才能重

    德行更比才能重【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读解】才能资质属于才..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是不是愚民政策?

    是不是愚民政策?【原文】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从,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是为什么。”【读解】这就像军队下命令一样,目标何方,距离若干,限什么时候到达。或者是,冲..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原文】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

    10 古代文学 2025-11-17
  • 锋芒毕露就是祸

    锋芒毕露就是祸【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释】①校(jiao)计较,较量。【译文】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

    9 古代文学 2025-11-17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译文】曾子卧一床一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

    11 古代文学 2025-11-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