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管子

七法

2025-10-05 11:50 古代文学

【原文】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形势器械具四者备,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彊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犹之不可。不能彊其兵,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能彊其兵,而不明于胜敌国之理,犹之不胜也。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兵必胜敌国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犹之不可,故曰: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七法

渐也、顺也、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鉉均之上,檐竿而欲定其末。不明于象,而欲论材审用,犹绝长以为短,续短以为长。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轮而夕欲乘车。不明于决塞,而欲敺众移民,犹使水逆流。不明于心术,而欲行令于人,犹倍招而必拘之。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故曰: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敺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四伤百匿

百匿伤上威。吏伤官法。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威伤,则重在下。法伤,则货上流。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重在下,则令不行。货上流,则官徒毁。从令者不辑,则百事无功。百姓不安其居,则轻民处而重民散,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故曰: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吏胜;符籍不审,则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国之四经败,人君泄见危,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世主所贵者宝也,所亲者戚也,所者民也,所重者爵禄也,亡君则不然,致所贵,非宝也,致所亲,非戚也;致所,非民也;致所重,非爵禄也,故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不为人枉其法,故曰:法于人。不为重爵禄分其威,故曰:威重于爵禄。不通此四者,则反于无有。故曰: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本兵之极也。

为兵之数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大者时也,小者计也。王道非废也,而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正也。衡库者,天子之礼也。是故器成卒选,则士知胜矣。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则独行而无敌矣。所之国,而独利之;所恶之国,而独害之;则令行禁止,是以圣王贵之。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故聚天下之财,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成功立事,必顺于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于胜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选阵

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毋圹地利。其数多少,其要必出于计数。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胜,攻之自毁也。是故张军而不能战。围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实,三者见一焉。则可破毁也。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陈也。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故事无备,兵无主,则不蚤知。野不辟,地无吏,则无蓄积。官无常,下怨上,而器械不功。朝无政,则赏罚不明。赏罚不明,则民幸生。故蚤知敌人如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功,则伐而不费。赏罚明,则人不幸。人不幸,则勇士劝之。故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日量蓄积,齐勇士,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兵主之事也。故有风雨之行,故能不远道里矣。有飞鸟之举,故能不险山河矣。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有水旱之功,故能攻国救邑。有金城之守,故能定宗庙,育男女矣。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风雨之行者,速也。飞鸟之举者,轻也。雷电之战者,士不齐也。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获也。金城之守者,用货财,设耳目也。一体之治者。去奇说。禁雕俗也。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独行无敌,故令行而禁止。故攻国救邑,不恃权与之国,故所指必听。定宗庙,育男女,天下莫之能伤,然后可以有国。制仪法,出号令,莫不向应,然后可以治民一众矣。

【译文】

正确的主张不能用,错误的主张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人民的,从来没有过。正确的坚决采用,错误的坚决废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就可以治理好了吗?还不能。为什么?因为,不具有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仍然不能治理好。有了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以后,再具备上述四项,那就可以治理好了。不能治理好人民而能强化其军队的事情,从来没有;但是,能治其民而不懂用兵的策略,仍然不行。不能强化其军队而能必胜敌国的事情,从来没有;但是,能够强化其军队而不明胜敌国之理,仍然不能打胜。兵力没有必胜敌国的把握而能够征服天下的事情,从来没有;但是,兵力有了必胜的把握而不明征服天下的纲领,仍然是不行的。所以说:治民要有军备,用兵要有策略,战胜敌国要有理,匡正天下要有纲领。

七法

关于规律、形象、规范、教化、决塞、心术和计数:探索天地的元气,寒暑的协调,水土的质以及人类、鸟兽、草木的生长繁殖;事物虽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而且是不变的,这就叫做规律。事物的外形、名称、年代、相似、类属、依次、状态等等,叫作形象。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斜、角量等等,叫做规范。渐进、驯服、磨炼、熏陶、适应、习惯等等,叫作教化。予与夺、险与易、利与害、难与易、开与闭、死与生等等,叫作决塞。老实、忠诚、宽厚、施舍、度量、容让等等,叫做心术。刚柔、轻重、大小、虚实、远近、多少等等叫作计数。不明白规律,而想要立法定制,就好比把测时的标竿插在转动者的陶轮上,摇动竹竿而妄想稳定它的末端一样。不了解形象,而想量才用人,就好比把长材短用,短材长用一样。不了解事物的规范,而想治理人民统一群众,就好比用左手写字,而闲着右手一样。不明白教化而想移风易俗,就好比早上刚制造车轮,晚上就要乘车一样。不了解决塞之术而想驱使和调遣人民,就好比使水倒流一样。不了解心术而想对人们发号施令,就好比背着靶子射箭而一定希图命中一样。不了解计数而想要举办大事,就好比没有舟辑想渡过水险一样。所以说:立法定制,不了解规律不行;量才用人,不了解形象不行;治理人民统一群众,不了解规范不行;移风易俗,不了解教化不行;驱使和调遣人民,不了解决塞不行;发布命令保证必行,不了解心术不行;举办大事保证必成,不了解计数不行。

四伤百匿

宫庭的各种坏人伤害君主的权威,邪的官吏伤害国家的法制,民伤害风俗和教化,贼盗伤害国内的民众。权威被伤害,君权就会往下移;法制被伤害,财货就会通过贿赂往上流;教化被伤害,臣民就不会和睦;民众被伤害,百姓就不得安居。君权下移,政令便无法推行;财货上流,官德就必然败坏;臣民不和,百事都无功效;百姓不得安居,就会造成为盗者留而务农者离散的局面。为盗者留、务农者散的结就是土地不得开辟,土地不开辟则六畜不能繁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财不足,国贫而财用不足则兵弱而士气不振,兵弱而士气不振,则战不能胜、守不能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国家就不会安定了。所以说,国家大法不严明,国君左右的坏人就得逞;官爵制度不严明,邪的官吏就得逞;符籍制度不严明,民就得逞;刑法制度不严明,盗贼就得逞。一国的四经:大法、官爵、符籍、刑法败坏了,君主又不重视,危亡就会出现。这是因为人君不重视,说真话的人就不肯进言;说真话的人不进言,国家的真实情况君主就不能掌握了。

当代一般的君主,所重视的是珍宝,所亲近的是亲戚,所珍的是属民,所重惜的是爵禄。英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他最重视的不是珍宝,最亲近的不是亲戚,最珍惜的不是属民,最看重的不是爵禄。所以,他不会为重宝损害政令,就是说令贵于宝;不会为亲戚危害国家,就是说社稷重于亲戚;不会为其属民而违反法律,就是说法高于人;不会为重惜爵禄而削弱威信,就是说威信重于爵禄。君主如不懂得这四条,就会一无所得。所以说:治人如治水,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君主自身能按理办事,群臣就服从政令,百官就断事严明,谁也不敢彻私了。在评计功劳的时候,不能离开法令规定。臣、侍从、大族、权贵和大臣们,不得凭特权加功。关系远的、地位低的、不知名的,有功也不得埋没。这样,犯罪受刑的人不会抱怨君上,有功受赏的人也不会滋长贪心。于是,临阵的将士们都将不怕牺牲而赴难,以求为国立功了。这是治军的最重要原则。

为兵之数

用兵的方法,一在于积聚财富,而要使财富无敌;二在于考究军事工艺,而要使工艺无敌;三在于制造兵器,而要使兵器无敌;四在于选择战士,而要使战士无敌;五在于管理教育,而要使管教工作无敌;六在于军事训练,而要使训练工作无敌;七在于调查各国情况,而要使调查工作无敌;八在于明察战机和策略,而要使明察战机和策略无敌。这就是说,军队没有调出国境,就已经保证八个方面无可匹敌了。因此,要征服天下,财力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财力压倒天下,而工艺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工艺压倒天下,而兵器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兵器压倒天下,而战士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战士压倒天下,而管理教育工作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管教工作压倒天下,而军事训练不压倒天下,不能征服;训练压倒天下,而不普遍了解天下的情况,不能征服;普遍了解天下情况,而不明察战机和策略,还是不能征服天下的。所以,明察战机和策略是用兵的关键。首要的是掌握作战时机,其次是作战计划。

所以,兵器制成,士兵选定,勇士就有了取胜的信心。普遍了解天下的情况,心掌握战机与策略,那就可以所向无敌了。对于友好的国家,要给予特殊扶持;对于敌对国家,要给予特殊惩罚。这样就发令能行,言禁能止。因此,英明的君主很重视这种作法。战胜一国而威服百国,天下都会畏惧;持植少数而影响多数,天下都会怀德;惩罚有罪,赏赐有功,天下也都跟着服从了。因此,要聚集天下最好的物材,研究各种工匠的兵器;春秋两季进行比试,锐的列为上等。制成的武器,不经检查不使用,不试验合格不入库。再聚集天下的豪杰,拥有天下的勇将。这样就可以做到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雷电,发兵如风雨,无人能在前面阻挡,无人能从后面伤害,独出独入,无人敢于限制了。但是,成功立事,一定要合乎正理与正义。无理的战争不能取胜于天下,不义的战争不能战胜他人。贤明智慧的君主,总是站在必胜的立场,所以能征服天下而无人敢于抗拒。

选阵

关于部队作战的时机,应该不失天时,不废地利。军事上数字的多少,其主要项目一定要根据计划。所以,凡是攻战的原则,都要求计划必须先定于国内,然后再举兵出境。计划没有事前确定于国内而竟举兵出境,这是战之自败,攻之自毁的。因此,摆开阵势还没有确定打仗,包围城邑还不能确定攻取,得了土地还不能确定据守,三种情况有一种,就是要被毁灭的。所以,事前不明了敌人的政治,不能进行战争;不明了敌人的军情,不能约定战争;不明了敌人的将领,不先采取军事行动;不明了敌人的士兵,不先摆列阵势。只有保证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用兵的将帅击不能用兵的将帅,以经过教练的士卒打击临时征集的乌合之众,才可以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所以,战事没有准备,部队又没有主事的统帅,那就不可能预先掌握敌情;荒地没有开发,农业又没有专管的官吏,那就不可能积蓄粮草;官府没有常规,工匠抱怨上级;武器就不会良;朝廷没有政令,赏罚很不分明,民众就侥幸偷生。因此,先知敌情,才能够所向无敌;积蓄粮草,才能够久战而不贫困;武器良,打起仗来才能顺利;赏罚严明,人们才不会侥幸偷生;而人们都不侥幸偷生,勇士也就努力了。所以,用兵这件事情,一定要详审地理情况,掌握天时,计算军需贮备,教练勇士,普遍掌握天下的情况,认真抓好战机和运用策略。而这些也正是统帅的本职。

军队有像风雨一般的行进,就不怕路途遥远;有像飞鸟一般的举动,就不怕山河险阻;有像雷电一般的进攻,就所向无敌;有像水旱一般的摧毁效果就能够攻人之国,救人之城;有像金城一般的设防固守,就能够安定宗庙,繁育人口;再有浑为一体的统一政治,就能够发布号令,明定法制了。这是因为:风雨一般的行进,就是要作到快速;飞鸟一般的举动,就是要作到轻捷;雷电一般的进攻,就是使敌兵不及布阵;水旱一般的摧毁效果,就是使敌方土地无收、耕种无获;金城一般的据守,就是要收买敌人,派出间谍;浑为一体的政治,就是要禁止邪说和奢侈风俗。而军队不怕路途遥远,就能够威慑远地的臣民。不怕山河之阻,就能够征服依险固守的敌国。所向无故,就必然令行禁止。攻人之国,救人之邑,又不依靠盟国,就必然是军队指向哪里,哪里就得听从。安定宗庙,繁育儿女,无人敢于伤害,然后就可以巩固政权。立法定制,发号施令,无人不来响应,然后就可以治理人民和统一百姓行动了。

猜你喜欢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要盲从上级

    不要盲从上级【原文】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③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所行诸,子日,‘闻斯行之’..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文人心态的不平

    文人心态的不平【原文】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③不受命,而货殖④焉,亿(5)则屡中。”【注释】①庶:庶几,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②空:贫穷。③赐:端木赐,即子贡。④货殖:做买卖以增殖货财。(..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原文】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

    6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谁能升堂入室?

    谁能升堂入室?【原文】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注释】①瑟(Se):古代弦乐器,类似琴。这里是指子路弹瑟的技巧。【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怎么配在..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原文】鲁人为长府①。闵子赛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③人不言,言必有中④。”【注释】①为长府:改建长府。长府,鲁国藏财货的地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兽昭..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饶饶者易缺

    饶饶者易缺【原文】闵子侍侧,圁圁如也;子路,行行①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②。”【注释】行(hang)行:刚强的样子。②不得其死然:不得其死指不能尽享天年,死于非命。然,语气..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鬼神生死之间

    鬼神生死之间【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①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注释】①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人各有所长

    人各有所长【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①,冉伯牛②,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注释】①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②冉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吃饭睡觉不说话

    吃饭睡觉不说话【原文】食不语,寝不言。【译文】吃饭不交谈,睡觉不说话。【读解】吃饭不交谈符合卫生习惯,这是没有说的。可是吃国宴呢?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埋头苦干--吃!那像什么话呢?起码,祝酒辞还是要..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一精一,脍不厌细【原文】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食不厌一精一,脍③不厌细。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

    7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穿不穿时装?

    圣人穿不穿时装?【原文】君子①不以绀掫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当暑,袗絺綌④,必表(5)而出之。缁衣(6)羔裘(7),素衣麑裘(8),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9)。必有寝衣(10),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1).去丧,..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原文】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③,足宿宿④如有循。享礼⑤,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注释】①执圭:圭,一种玉器,上面圆形或剑头形,下面方形。国君派使..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未能免俗【原文】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③,行不履阈④”。过位⑤,色勃(6)如也,足躩(7)如也,其有似不足者。摄齐(8)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9),逞(10)颜色,恰恰如也。没..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原文】子曰:“可与共学,不可与适①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注释】①适:至,往。②立:“三十而立”的“立”的意思,包含立身处世创业成道等多方面的内容。③权:..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注释】①彫;同“凋”,凋落。【译文】孔子说:“天严寒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

    10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①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①法语:法,严正;语(yu),作动词用,告诉。法语之言..

    8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①秀:庄稼吐穗扬花。【译文】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读解】苗而不秀、秀..

    7 古代文学 2025-11-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