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管子

法禁

2025-10-05 12:34 古代文学

【原文】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彊而治矣。

君壹置则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是以人用其私,废上之制,而道其所闻,故下与官列法,而上与君分威。国家之危,必自此始矣。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不然,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财厚博惠,以私亲于民者,正经而自正矣。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于己者,圣王之禁也。圣王既殁,受之者衰,君人而不能知立君之道,以为国本,则大臣之赘下而射人心者必多矣,君不能审立其法,以为下制。则百姓之立私理而径于利者必众矣。

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茍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君失其道,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故举国之士,以为亡,行公道以为私惠。进则相推于君,退则相誉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以广其居,聚徒威群。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

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于己者,圣王之禁也。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其身毋任于上者,圣王之禁也。

进则受禄于君,退则藏禄于室,毋事治职,但力事属,私王官,私君事,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圣王之禁也。

修行则不以亲为本,治事则不以官为主,举毋能、进毋功者,圣王之禁也。

交人则以为己赐,举人则以为己劳,仕人则与分其禄者,圣王之禁也。

交于利通而获于贫穷,轻取于其民而重致于其君,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于民者,圣王之禁也。

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圣王之禁也。

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常反上之法制以成群于国者,圣王之禁也。

饰于贫穷,而发于勤劳,权于贫贱,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列上下之闲,议言为民者,圣王之禁也。

壶士以为亡资,修田以为亡本,则生之养私不死然后失缫以深与上为市者。圣王之禁也。

审饰小节以示民时言大事以动上远交以踰群,假爵以临朝者,圣王之禁也。

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

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

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勤身遂行,说人以货财。济人以买誉,其身甚静,而使人求者,圣王之禁也。

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

以朋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

固国之本,其身务往于上,深附于诸侯者,圣王之禁也。

圣王之身,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故莫敢超等踰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圣王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故踰其官而离其群者,必使有害。不能其事而失其职者,必使有耻;是故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错之,以耻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故曰:绝而定,静而治,安而尊,举错而不变者,圣王之道也。

【译文】

法制不容私议,人们就不敢相互营私;刑杀不容宽赦,人们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假送于人,臣下就不会作乱于人君。这三事掌握在官府,就是法;推行到全国民众,就成其为俗。其他事情不用费力就可以安定国家了。

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都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违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必然增多。这样人人都行其私理,不行上面法制而宣传个人的主张。所以,百姓与官法对立,大臣与君主争权,国家的危险,一定从这里开始。从前,圣王治理人民就不是这样,对于不执行君主公法的,一定给予惩处。这样做,用大量钱财和施惠来收揽人心的人,因整顿公法就自然纠正过来了。圣王既死,后继者就差多了。统治人民而不懂立君之道,并以此为立国的根本,大臣们拉拢下级而收买人心的,就一定多了;为君而不能审定立法的,并以此为下面的规范,百姓中自立私理而积极追求私利的,也一定多了。

从前,圣王在考治人材的时候,不看重他的博学,但却希望他能与君主一致而听从君令。《泰誓》说:殷纣王有臣亿万人,也有亿万条心;周武王有臣三千人,却只有一条心。所以,纣王因亿万心而亡,武王因一心而存。因此,一国之君,如不能使人心归己,统一国家权威,统一士人意志,使上面的治理措施贯彻为下面的行为规范,那末,虽有广大的国土,众多的人民,还不能算是安全的。君主失道的时候,大臣就联合权势在国中互相抬举,小臣们也必然为私利而趋从他们。所以,他们便举用国士作为私,利用公法谋取私利;在君前互相推崇,在民间互相吹捧;各图己便,忘掉国家,以扩大势力范围,结聚徒,上以蒙蔽国君,下以搜刮百姓。这都是削弱君主破坏国家的作法。所以是国家的危险。

破坏国家正道,改变国家常法,封赐与禄赏之事全随个人意志决定,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擅专国权以严重搜刮人民,是圣王所要禁止的。不肯为朝廷任职作事,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在朝廷领受俸禄于君主,回家来积藏俸禄于私室,不干自己应办的公事,只努力发展部属,私用国家官吏,私决君主大事,排除不该排除的人而私自行事,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修德不以事亲为根本,办事不以奉公为主旨,举用无能的人,荐引无功之辈,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为国家结交人材当作自己的恩赐,推荐人材当作自己的功劳,任用人材又从中分取俸禄,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既结交权势,又收揽穷人;轻取于民而重求于君,削上就下,枉法收买人民,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享用与本人身份不相称、家产超过爵位的等级,俸禄很少而资财很多,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干违背时代潮流的事情,靠非议君上来猎取名声,经常反对朝廷的法制,并以此结聚徒于国内,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打扮成贫穷的样子,而不肯辛勤劳动,暂时安于贫贱,自身没有常业,自家没有恒产,活动于社会上下之间,而声称是为了人民,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供养游士和修治武器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豢养贼臣和私藏敢死之徒,然后强直不让而严重地与君主讨价争权,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注意修饰小节以显于人民,经常议论大事以打动国君,广泛结交以凌驾群僚,凭借自己的地位以控制朝政,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屈身于人群之中,暗行不正之事,潜入别国或接纳外,欺瞒君主又欺瞒人民,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实行奇怪的风俗和反常的礼节,语言夸大而行为骄傲,把自己所做过的事,说得非常难做,借此以抬高自己,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有积蓄而生活安逸,广施财物以收买民众,殷勤行事,顺从人意,用财货收买人心,用救济沽名钓誉,政治上稳坐不动而使人主动拥护,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行为邪僻而坚持不改,把奇谈怪论讲得头,头是道,办法错误而数量很多,支持邪恶而善于辩解,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以结纳朋为友,以包庇罪恶为仁慈,以投机善变为有智,以横征暴敛为忠君,以发泄私忿为勇敢,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闭塞国家根本,努力蒙蔽国君,又密切勾结其它诸侯国,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作为圣王,处在治世的时候,讲德行必须立下正确标准,讲道义也必须有个明确准则。所以士人们不敢推行怪异的风俗和反常的礼节在国内自我表现;也不敢布施小惠,缓行公法和修好上下以收揽民心;也不敢越级僭职,谋取功利以讨好于国君。圣王的治理人民,向上爬的总是要使他无法得利,推卸责任的总是要使他无法逃避惩罚。必须使人们回到安其职位、乐其同人、努力于职务、珍惜其名声的轨道上来,才算达到目的。所以,对于超越职权而脱离同事的人,应当使之受害;对于不胜任而失职的,必须使之受辱。因此,圣王的教育人民,就是用仁来保护,用惩罚来驱使,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之有所成就而后止。所以说:坚决而镇定,稳定而图治,安国而尊君,有所举措而不朝令夕改,这都是圣王的治世之道。

猜你喜欢

  •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要盲从上级

    不要盲从上级【原文】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③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所行诸,子日,‘闻斯行之’..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文人心态的不平

    文人心态的不平【原文】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③不受命,而货殖④焉,亿(5)则屡中。”【注释】①庶:庶几,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②空:贫穷。③赐:端木赐,即子贡。④货殖:做买卖以增殖货财。(..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原文】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子商,即子夏。【译文】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

    6 古代文学 2025-11-19
  • 谁能升堂入室?

    谁能升堂入室?【原文】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以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注释】①瑟(Se):古代弦乐器,类似琴。这里是指子路弹瑟的技巧。【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怎么配在..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原文】鲁人为长府①。闵子赛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③人不言,言必有中④。”【注释】①为长府:改建长府。长府,鲁国藏财货的地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兽昭..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饶饶者易缺

    饶饶者易缺【原文】闵子侍侧,圁圁如也;子路,行行①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②。”【注释】行(hang)行:刚强的样子。②不得其死然:不得其死指不能尽享天年,死于非命。然,语气..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鬼神生死之间

    鬼神生死之间【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①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注释】①敢:谦词,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人各有所长

    人各有所长【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①,冉伯牛②,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注释】①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②冉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吃饭睡觉不说话

    吃饭睡觉不说话【原文】食不语,寝不言。【译文】吃饭不交谈,睡觉不说话。【读解】吃饭不交谈符合卫生习惯,这是没有说的。可是吃国宴呢?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埋头苦干--吃!那像什么话呢?起码,祝酒辞还是要..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一精一,脍不厌细【原文】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食不厌一精一,脍③不厌细。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

    7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穿不穿时装?

    圣人穿不穿时装?【原文】君子①不以绀掫饰②,红紫不以为亵服③。当暑,袗絺綌④,必表(5)而出之。缁衣(6)羔裘(7),素衣麑裘(8),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9)。必有寝衣(10),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1).去丧,..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原文】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③,足宿宿④如有循。享礼⑤,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注释】①执圭:圭,一种玉器,上面圆形或剑头形,下面方形。国君派使..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未能免俗【原文】入公门①,鞠躬②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③,行不履阈④”。过位⑤,色勃(6)如也,足躩(7)如也,其有似不足者。摄齐(8)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9),逞(10)颜色,恰恰如也。没..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原文】子曰:“可与共学,不可与适①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注释】①适:至,往。②立:“三十而立”的“立”的意思,包含立身处世创业成道等多方面的内容。③权:..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①也。”【注释】①彫;同“凋”,凋落。【译文】孔子说:“天严寒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

    5 古代文学 2025-11-19
  •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

    10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①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①法语:法,严正;语(yu),作动词用,告诉。法语之言..

    8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①秀:庄稼吐穗扬花。【译文】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读解】苗而不秀、秀..

    7 古代文学 2025-11-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