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论语注释

第01章 学而

2025-10-14 11:41 古代文学
【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解读】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解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的人,是不能敬别人的。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陽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法句经》说:人若知,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剩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批判神。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人,使民以时。」

【注释】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读】 【解读】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人,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人不是一切人,而只是统治集中的人。节用而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

【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美丽的女人。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这也使人想到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0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解读】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0】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解读】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家东要说:***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没:死去,与在相对。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解读】 【解读】《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解读】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结--批评--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

【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解读】 【解读】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解读】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益求。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益求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益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解读】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久首尾照应。

猜你喜欢

  • 励士第六

    励士,就是鼓励将士立功。全篇是讲述论功行赏,崇礼有功,以勉励全体将士,从而使全军争相建功。38、武候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应变第五

    应变,即应付各种情况的变化。全篇共十节,都是讲的应付各种情况的战法。28、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摩左而..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论将第四

    论将,就是论述对将领的要求和判断。全篇共五节,前三节论述对己方将领的要求,后两节论述对敌方将领的判断。23、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治兵第三

    治兵,即治理军队的意思。全篇共八节,主要讲的是进军、作战、训练、编组、指挥等问题。15、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

    11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料敌第二

    料敌,即判断敌情。全篇六节,主要是分析六国形势,治军、选士以及判断敌情和因敌致胜的方法。第9、10、11节,本是武侯与吴起一次谈话的内容。为便于阅读,仍按《汇解》分段注译。9、武侯谓吴起曰:“今泰胁吾西,楚..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图国第一

    图国,即筹划治理国家。本篇共分八节,大体是论述治国、治军、兴兵作战、亲民用贤等国家大计。1、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 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 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尊五美,屏四恶

    尊五美,屏四恶【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 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①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 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

    7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圣人不可毁

    圣人不可毁【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①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 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 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②见其不知量③也!”【注释】①以:此。②..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贡。子贡曰:“譬之宫墙②,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②, 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 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墙倒众人推

    墙倒众人推【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 天下之恶皆归焉。”【注释】①纯即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 ②下流:下游,地形低下众水流灌的地方。【..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法外有情

    法外有情【原文】 孟氏①使陽肤②为士师③,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④,则哀矜而勿喜。”【注释】①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专权的大夫之一。②陽肤:据说是曾子的 学生。③士师:法官。④..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 ①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释】①优:饶,余。【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读解】 子夏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学而优则仕”在两千多..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注释】大德:德行中的大节。小德即小节。闲:限,引申为法度。【译文】子夏说:“大节方面不出问题,小节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读解】 在《..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信任是前提

    信任是前提【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译文】子夏说:“君于受到信任后才去使唤百姓,没有受到信任就去 使唤,百姓就会认为是虐一待他们。君子受到..

    7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君子有三变

    君子有三变【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②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①俨然:庄重。②即:接近。【译文】子夏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非常庄重, 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小人文过饰非

    小人文过饰非【原文】 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文饰,掩盖。【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读解】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 关键是..

    15 古代文学 2025-11-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