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论语注释

第10章 乡党

2025-10-14 12:24 古代文学

【0!”】

孔子于乡,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x,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解读】无

【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 j,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b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躩:躩,音ju,脚步快的样子。 (4)襜:音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解读】无

【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履阈:阈,音y,门槛,脚踩门坎。 (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解读】无

【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释】 (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6)觌:音d,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解读】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场鞠,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0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皮向外。 (7)麑:音n,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解读】无

【07】

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倔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08】

食不厌,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注释】 (1)脍:音kui,切细的鱼、肉。 (2)饐:音y,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餲:音i,变味了。 (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x,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解读】无

【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解读】 以上4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0】

食不语,寝不言。

【注释】无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2】

席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解读】无

【!”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解读】无

【!”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解读】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注释】无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不了解,不敢尝。

【解读】无

【!”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无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解读】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视邙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解读】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解读】 孔子患了病,躺在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注释】无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读】无

【2!”】

入大庙,每事问。

【注释】无

【译文】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解读】无

【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解读】无

【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注释】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译文】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解读】无

【24】

寝不,居不容。

【注释】无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解读】无

【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xi,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读】无

【2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解读】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27】

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解读】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猜你喜欢

  • 励士第六

    励士,就是鼓励将士立功。全篇是讲述论功行赏,崇礼有功,以勉励全体将士,从而使全军争相建功。38、武候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应变第五

    应变,即应付各种情况的变化。全篇共十节,都是讲的应付各种情况的战法。28、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摩左而..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论将第四

    论将,就是论述对将领的要求和判断。全篇共五节,前三节论述对己方将领的要求,后两节论述对敌方将领的判断。23、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治兵第三

    治兵,即治理军队的意思。全篇共八节,主要讲的是进军、作战、训练、编组、指挥等问题。15、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

    11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料敌第二

    料敌,即判断敌情。全篇六节,主要是分析六国形势,治军、选士以及判断敌情和因敌致胜的方法。第9、10、11节,本是武侯与吴起一次谈话的内容。为便于阅读,仍按《汇解》分段注译。9、武侯谓吴起曰:“今泰胁吾西,楚..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图国第一

    图国,即筹划治理国家。本篇共分八节,大体是论述治国、治军、兴兵作战、亲民用贤等国家大计。1、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 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 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尊五美,屏四恶

    尊五美,屏四恶【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 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①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 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

    7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圣人不可毁

    圣人不可毁【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①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 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 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②见其不知量③也!”【注释】①以:此。②..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贡。子贡曰:“譬之宫墙②,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②, 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 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墙倒众人推

    墙倒众人推【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 天下之恶皆归焉。”【注释】①纯即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 ②下流:下游,地形低下众水流灌的地方。【..

    10 古代文学 2025-11-27
  • 法外有情

    法外有情【原文】 孟氏①使陽肤②为士师③,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 散久矣。如得其情④,则哀矜而勿喜。”【注释】①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专权的大夫之一。②陽肤:据说是曾子的 学生。③士师:法官。④..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 ①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释】①优:饶,余。【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读解】 子夏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学而优则仕”在两千多..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注释】大德:德行中的大节。小德即小节。闲:限,引申为法度。【译文】子夏说:“大节方面不出问题,小节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读解】 在《..

    9 古代文学 2025-11-27
  • 信任是前提

    信任是前提【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译文】子夏说:“君于受到信任后才去使唤百姓,没有受到信任就去 使唤,百姓就会认为是虐一待他们。君子受到..

    7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君子有三变

    君子有三变【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①,即②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释】 ①俨然:庄重。②即:接近。【译文】子夏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非常庄重, 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

    8 古代文学 2025-11-27
  • 小人文过饰非

    小人文过饰非【原文】 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文饰,掩盖。【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读解】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 关键是..

    15 古代文学 2025-11-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