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列子臆说

第07部分

2025-10-16 11:42 古代文学

我们再提起诸位特别的注意,《列子》每个故事看来都是独立的,一条一条,其实,以我们的人生为标准,上至治国,下至个人的做人做事,都有个体系。不要只记了每个故事的分段,而不了解全面。

会识别窃盗的人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史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

晋国有一个时期,坏人很多。这个“盗”,包括了凶杀案、小偷、抢劫,都在内。“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晋国有个人叫郄(郄 拼音:qiè,姓。)雍,他有特别的本事,现在讲就是会看人的相貌,特别的相法,“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看看人家的眉、眼睛、脸上表情,就知道这个是小偷,那个是抢人的,某个案子是谁做的。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就叫郄雍办案,办了无数的案子,“千百”是指很多的意思,没有哪件不破,而且坏人都抓到了。晋侯非常高兴,对赵文子说:“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我国有一个最好的防盗人才,很会抓窃盗,只要有这个人,全国的窃盗就没有了。所以得到这样的一个人才,天下太平,“奚用多为”,不必用那么多人了,连警备部都可以撤销了,警察也可以不要了,多好啊!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赵文子说,那是靠人的侦察而抓住盗贼,我告诉你,小盗没有了,大盗要起来了。靠秘密侦察这个方法来抓盗贼,这只是偶然用的手段,政治不能经常玩这个。光靠这个想治天下,就糟糕了,这非常严重。

我们现在是讲《列子》,中国历史上好多帝王都是用这种手段,尤其是明朝的时候,所谓东厂、西厂,皇帝派出太监来侦察大家的事,越来越糟,这是第一点。讲到政治领导,应该是道德的政治,领人与家长一样,“不痴不聋,不做阿翁”,有时候做公公婆婆的,小事情假装看不见,每一件事情都很明就完了。文子说的第二点,“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他说我告诉你,那个侦察很高明叫郄雍的人,不得好死,很危险了。赵文子就批评了这两点,他说这不是天下的良才。

“俄而(俄 拼音:é;而 拼音:ér。俄而:不久;顷刻。也作“俄尔”),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过了一阵子,这一班流氓太保做强盗的一起商量,说最可怕的人物就是郄雍,必须把他除掉。结果“遂共盗而残之”,这个“盗”字是动词,叫做偷盗,偷偷地把这个郄雍弄走,就把他谋杀了。

如何消灭盗乱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郄雍失踪了,被坏人杀了,晋侯听了非常惊恐,立刻把赵文子找来,告诉他这一件事。“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真给你说准了,郄雍会看相,你大概会算命,怎么把他算得那么准!郄雍是死了,“然取盗何方”,这个社会那么乱,应该怎么办啊?有什么方法?

“文子曰”,这个赵文子讲,“周谚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国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传下来的话,“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一句话我们注意啊!经常在书上看到,它是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两句名言,尤其是一个做领导的人,当然非要明不可,但是明要有个限度,而且明更不能外露,这是中国做人做事的名言,“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眼睛太好了,河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这个人会犯凶事,再不然将来眼睛会瞎。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在儒家的书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带颜回一班同学到鲁国的东门去看泰山,好像开同乐会一样。孔子看鲁国的东门时,就问这一班同学,东门有一条白练,像白布一样在走动,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等于孔子测验大家,你们看不看得见啊?结果大家都戴近视眼镜了,看不见。孔子说你们视力太差了,连我老头子都看见鲁国东门有一条白练在走。颜回在旁边说,老师啊!不是一条白练,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骑在白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听很惊讶,看颜渊一眼,愣了半天不说话,摇摇头。拿我们现在医学来讲,颜回读书用心太过,把神外露了,所以四十来岁就走了。这是以道家的观点,从生理学上来讲保养神的道理。

这也是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明,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就是不古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

“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一种祸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厂。

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这是第一点。他这两句话也就解释郄雍之所以被杀了,就因为犯了这两句话的病,明太露,福德、福报就差了。

第二点他说治盗,处理社会的盗乱,这是政治哲学的原则,“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他说一个社会国家没有坏人,没有强盗,那要在文化教育方面着力才行,国家要重视贤人---有道德、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才是。

我们中国文化,自上古以来,不管儒、墨、道,哲学思想始终是尚贤。孟子更提出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是贤,能是能,是分开的。我们现在看到选举的宣传,也是选贤与能,“贤”是有道德、有学问、品德好的人;“能”是有才能,参与、指导政治思想,领导做行政工作的人。如地方***,要能干,要有才能。不过,学问道德很好不一定有才能啊!有些人学问非常好,但遇事拿不出办法,转,然后睡不着,还吃镇静剂,这是无才能。如果是能干的人,哪怕他学问不好,办起事来干净利落,事情到手马上就解决了,不管什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一大堆,都拿得出办法来。

《列子》这里把贤能笼统地概括在一起,所以说“举贤而任之”,要社会好,是靠教育文化的力量。这个教育不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现在的电视教育、报纸教育以及广告的宣传教育都包括在内。“使教明于上”,在上有昌明教化,建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真正文化的教育风气,“化行于下”,使国民道德得到养成教化。“化”字要特别注意,“化”字不是严格的教育,是自然的影响。我们到一个公共场所,看到人人衣冠整齐,我们不整不齐的,穿拖鞋、头发又乱,立刻自觉不妥了。所以“化”是感化,是无形的。所谓教育这个“教”字,旁边一个文章的“文”,解释是“教者效也”,效果那个“效”,教育是一个效果。

还有一个道理,“教”字右旁,现在写这个征稿“攵”字,过去是写成“攴”。我们小的时候书读不好,背不来,老师用桌上一个戒尺,我们南方叫格方,就是打手板。所以古人说“棒头出孝子,杖下出良臣”,对老师来讲,杖下教出来的学生会做状元,将来了不起,做忠臣孝子。“教者效也”,所以“教”字旁从“攵”,“攵(攵 拼音:pū)”就是扑挞;“化”是无言之教,自然受影响、受感化。如果教也教不了,化也化不动,那就要用刑法了。中国法治的哲学,刑法的哲学,也是属于教育的范围,因为实在教不了,没得办法,所谓一家哭不如一人哭,对于一个妨碍社会的害群之马,只好去掉,所以刑法也属于教的一种,是教的分化。

什么是神道设教

《列子》提出来“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下就是普遍整个的社会。譬如我们中国的教化,几千年前《易经》就有“神道设教”,《礼记》上说“化民成俗”。其实外国也一样,西方信仰基督教,总统就职以及其他就位仪式,一只手按在《圣经》上,一只手举起来宣誓,就是神道设教啊!你说那个上帝究竟管里根或者管卡特啊?!所以每个民族都是神道设教。前几天我听到有些人说,这个“拜拜”太严重啊!应该把乡下这些庙子拆掉。我说你少胡扯了,“拜拜”对,太过分了不对。乡下人吵架,来,来,我们两个人不要吵,买三支香到土地公、关公、祖前面跪下来,斩一个鸡头,赌个咒,看谁没有良心。都怕了,这比什么都好。所以神道设教,化民成俗,如果说土地公会找你,阎王会找你,你有果报,你听见觉都睡不安宁了,安眠药都没有用,这也是教。所以宗教也称为教,也有教的意义,也有化的意义,化民成俗,这个叫教化。

所以“民有耻心”,古文这个民不是光指老百姓,现在白话就是人们。一般社会上讲人们知耻,是自己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做了错事都脸红,这就是教育的成功了,不需要刑罚,不需要诉之于法院。人们知耻,“则何盗之为”,社会自然就安定,没有盗,所以是道德的政治。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晋侯接受了这个建议,马上用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姓随名叫会,用他来主持政务,结果晋国的坏人、流氓、土匪、强盗都跑到秦国去了。就用这么一个人,就做到了“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得到了成果。

孔子见到一个奇人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这一段故事,讲个人问题,你看它配套非常好。“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来,到了山东河梁之间---这个在《庄子》里提到过,非常有名的地方,有流水,等于石门水库一样,河梁是大河上面一个桥,就是水闸,平常没有完全关死的,水流下来,这在我们南方江浙一带很多,到处都看到,山东一带比较少。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鼋 拼音:yuán,大鳖;鼍 拼音:tuó,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弗能居”,河梁这个地方,上面的水像瀑布一样流下来,“三十仞”,二十多尺高。“圜(圜 拼音:huán,围绕。)流九十里”,那个水冲下来,变成一个潭,水冲到潭底就转起来,转起来的漩涡周围有九十里那么远。这个里头连鹅都可以沉底的哦!水中功夫再好的人到这里都不敢动了。在这一种流水之下,比鱼鳖更大的鼋鼍---大乌龟之类,都无法生活。我们海边经常买到大乌龟,最大的有圆桌面那么大。有一次,海边人弄上来一个,上面挂了很多金牌,是在乾隆年间放生的牌,我还记得小的时候被抱上去坐了一会儿。那一种属于鼍,很大,它的力量也大,可是在这个水里也没有办法停留。

“有一丈夫”,结果有一个男人,真是男子汉大丈夫了,不是大豆腐了。“方将厉之”,他准备下这个水,“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孔子马上派人阻止他不要下去。孔子派去的这位同学,不晓得是子路还是子贡,就告诉他“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孔子派人告诉他这个流水太猛了,水势太大了,太危险了,这几句话是重复,我们不解释它。但是这里为什么用重复的文章?就代表非常好意,很仔细地告诉人家这个危险,这是强调孔子的仁慈,重复一次,不能省掉的,省掉味道就不好了。“意者难可以济乎”,恐怕很难适应吧!到底是孔子的学生啊!讲话很有礼貌,在我们的意思劝人家,你不要下去了,恐怕不容易过得去哦!这个讲法是读书人的味道。“丈夫不以错意”,这个男人一听,不在意,理都不理,咚!就跳下去了。跳下去以后,优哉游哉,在水中转了一圈,“遂度而出”,他很轻松地就出来了,没有淹死。

这一下孔子也奇怪了。孔子大概同我们一样,旱鸭子,不会游泳的,只有他的学生会游泳,没有听到过孔子游泳。“孔子问之曰:巧乎”,大概他身上水都没有擦干,孔子马上就跑来了,孔子求学的神很厉害的,马上来请教。你的本事很巧,高明巧妙极了,巧跟妙配起来,妙极了。“有道术乎”,他说你有什么本事啊?这个道代表形而下的法则。你这个功夫怎么练出来的?“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这样危险的水势,你能够进去,能够出来,是什么原因?

奇人说忠信

【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丈夫对曰”,这个男子就告诉他,“始吾之人也,先以忠信”,他教训起孔子来了,就是公然在孔子门前卖“四书”了。他也不晓得这人是姓孔的啊!姓什么都不管,他说,告诉你,当我跳下水去的时候,就忘掉我自己了。

忠,什么叫忠啊?于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谓之忠,这是中国文化古代的解释,宋朝以后的解释很狭义,好像只是为了老板而被杀叫做忠。所以在《论语》里有“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托你的事,讲过的话一定去做到,这就是忠。什么是信?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就是忠信之道。

他这里所讲的忠信,是说他信任了水。水有个什么能啊?水有个能,出在佛经里,“大海不宿死”,任何的体在大海里,一定把它送上来。水很干净,死掉的东西一定都把它浮送上来。由于这个原理,所以他很信任水。换句话说他忘掉自己,也忘掉了水。所以他说他跳进去的时候,身心跟水合一了,不抗拒,顺其自然,水怎么转就怎么转。“及吾之出也”,等到他出来的时候,“又从以忠信”,也顺水自然之势,那么一转就上来了。“忠信错吾躯于波流”,他以忠信、信任水、忘我的态度,使心跟物两个合一了。“错”就是把我的身体与水流合一了。“而吾不敢用私”,这中间一点私念都没有。什么叫“不敢用私”?就是不主观,不抗拒,不用私心,顺水的圜流而转,自己不用个人的意见。因为不敢用私心,“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就是这一点,没有什么别的秘诀,既没有念咒子,也没有做观想,既不拜上帝,也没有求观音菩萨保佑,就是忘我。中间没有妄念,没有自主,心跟身、身跟水都合一了,就是这个本事。

孔子一听,又拜了一个老师了,“孔子谓弟子曰”,转过来对学生说,“二三子识之”。古书上孔子讲话经常用“二三子”,拿现在白话讲,你们这一群同学们注意。这个“识”字应该读“志”。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记住,“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你们看这个物,水是个物质的东西,人跟物质相处,只要忠信,人跟物质两个可以合一,就是神通了,无我无私。他说水尚且可以忠信,如果以此来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不论是做一个带兵的,或者是做一个教学生的,或者是做一个工商界的主管,只要忠信、诚信处世,物都能够转变,何况是人。

问题是我们之所以做不好,是因为自己的诚信不够,只有反求诸己。上面讲了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理,下面又提到个人,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为止。

猜你喜欢

  • 01.逍遥游:生命之息

    生命之息接下去庄子讲理由:去以六月息者也。问题来了,大鹏鸟飞那么远干什么?跟我们相同,大鹏鸟夏天六月放暑假,要到南方去凉快凉快。这话古人看了一定不相信,六月南方热得要死嘛,怎么还去南方凉快呢?现在人都..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01.逍遥游:鲲鱼化为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01.逍遥游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榷庄..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5部分

    放生的问题【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4部分

    狗吠缁衣【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现在讲的这个故事还是连续的,属..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3部分

    柱厉叔这人要死给大家看,给后面当老板、当君王的看看,要他们知道不懂人才、不能用人才的后果。古代有这样的人,这个人多勇敢!不过历史上很多的忠臣是死给大家看的。譬如汉朝那个小官朱云,跟汉成帝争一个问题,把..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2部分

    遇到抢匪怎么办【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1部分

    我们前面讲到九方皋的相马,是关于人的方面,在每一段中间,最重要的都是几句话,所谓“观天机,得其一精一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像这些好的句子,虽是文学..

    4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10部分

    现在还是《说符》这一篇,告诉我们一个重点,人生处世做事,乃至于说话,都要有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处理,同一个方法,同一句话,同样做法,用在某一个时候是对的,而在某一个时候却是错误的。所以,人这个..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9部分

    问不孝有三有同学问“不孝有三”是哪三样的问题。我们古代重男轻女,但是中国上古男一女还是平等的,男一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后的事,所以在古书上女孩子也可以称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谓“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一..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8部分

    这篇《说符》,其中道理非常多,运用无穷,大至国家天下,小至个人的修身养一性一以及修道,都有关联。我们用的是《四库备要》这个本子,上一次讲到卷八的第六页,都是一段一段故事衔接的,但是你不要以为各个故事独..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6部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5部分

    技艺与道德【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一茎一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咸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4部分

    《列子》先把哲学的大原则讲了,下面引用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所包括的意义都是既深且远,要自己慢慢以人生的经验,以一精一密的思想去体会。【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3部分

    《说符》这一篇,上次讲到由出世到入世之道,正提到历史哲学的问题,现在继续,他引用上古哲学的观点。存亡废兴的法则【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2部分

    “名也者,响也”,一个真正了解人生哲学的人,不要被虚名所骗,因为名是个假东西。这个名包括了名誉,别人对你的恭维。许多年轻同学说,某人说我怎么……我说你怎么那么笨!谁当面说你混账啊?“混账”两个字是在背..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第01部分

    《列子》这本书《列子》这一本书,现在留下来的一共八篇,究竟是不是列子本人所作,在考据学上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般学者的看法,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所谓后人,当然不是指现在的人。考据的问题是很难分辨的,不过..

    3 古代文学 2025-10-16
  • 08卷 外篇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职;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

    2 古代文学 2025-10-16
  • 07章 外篇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第一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夫?梁丘据对曰: 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趣驾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受觞再拜。公曰:寡人甚乐此乐..

    6 古代文学 2025-10-15
  • 06卷 内篇杂

    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第一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

    6 古代文学 2025-10-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