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卷一三九 齊紀五

2025-11-15 17:46 资治通鉴
閼逢閹茂,一年(甲戌)。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

  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

  雍州刺史晉安王子懋,以主幼時艱,密為自全之計,令作部造仗;征南大將軍陳顯達屯襄陽,子懋欲脅取以為將。顯達密啟西昌侯鸞,鸞徵顯達為車騎大將軍;徙子懋為江州刺史,仍令留部曲助鎮襄陽,單將白直、俠轂自隨。顯達過襄陽,子懋謂曰:「朝廷令身單身而返,身是天王,豈可過爾輕率!今猶欲將二三千人自隨,公意何如?」顯達曰:「殿下若不留部曲,乃是大違敕旨,其事不輕;且此間人亦難可收用。」子懋默然。顯達因辭出,卽發去。子懋計未立,乃之尋陽。

  西昌侯鸞將謀廢立,引前鎮西咨議參軍蕭衍與同謀。荊州刺史、隨王子隆,性溫和,有文才;鸞欲徵之,恐其不從。衍曰:「隨王雖有美名,其實庸劣。旣無智謀之士,爪牙唯仗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耳。二人唯利是從,若啗以顯職,無有不來;隨王止須折簡耳。」鸞從之。徵歷生為太子左衞率,白龍為游擊將軍;二人並至。續召子隆為侍中、撫軍將軍。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舊將,鸞疑之,以蕭衍為寧朔將軍,戍壽陽。慧景懼,白服出迎;衍撫安之。

  辛亥,鬱林王祀南郊;戊午,拜崇安陵。

  癸亥,魏主南巡;戊辰,過比干墓,祭以太牢,魏主自為祝文曰:「烏呼介士,胡不我臣!」

  帝寵幸中書舍人綦毌珍之、朱隆之、直閤將軍曹道剛、周奉叔、宦者徐龍駒等。珍之所論薦,事無不允;內外要職,皆先論價,旬月之間,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詔旨。有司至相語云:「寧拒至尊敕,不可違舍人命。」帝以龍駒為後閤舍人,常居含章殿,著黃綸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畫敕;左右侍直,與帝不異。

  帝自山陵之後,卽與左右微服遊走市里,好於世宗崇安陵隧中擲塗、賭跳,作諸鄙戲,極意賞賜左右,動至百數十萬。每見錢,曰:「我昔思汝十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世祖聚錢上庫五億萬,齋庫亦出三億萬,金銀布帛不可勝計;鬱林王卽位未朞歲,所用垂盡。入主衣庫,令何后及寵姬以諸寶器相投擊破碎之,用為笑樂。蒸於世祖幸姬霍氏,更其姓曰徐。朝事大小,皆決於西昌侯鸞。鸞數諫爭,帝多不從;心忌鸞,欲除之。以尚書右僕射鄱陽王鏘為世祖所厚,私謂鏘曰:「公聞鸞於法身如何?」鏘素和謹,對曰:「臣鸞於宗戚最長,且受寄先帝;臣等皆年少,朝廷所賴,唯鸞一人,願陛下無以為慮。」帝退,謂徐龍駒曰:「我欲與公共計取鸞,公旣不同,我不能獨辦,且復小聽。」

  衞尉蕭諶,世祖之族子也,自世祖在郢州,諶已為腹心。及卽位,常典宿衞,機密之事,無不預聞。征南諮議蕭坦之,諶之族人也,嘗為東宮直閤,為世宗所知。帝以二人祖父舊人,甚親信之。諶每請急出宿,帝通夕不寐,諶還乃安。坦之得出入後宮。帝褻狎宴遊,坦之皆在側。帝醉後,常裸袒,坦之輒扶持諫諭。西昌侯鸞欲有所諫,帝在後宮不出,唯遣諶、坦之徑進,乃得聞達。

  何后亦淫泆,私於帝左右楊珉,與同寢處如伉儷;又與帝相愛狎,故帝恣之。迎后親戚入宮,以耀靈殿處之。齋閤通夜洞開,外內淆雜,無復分別。西昌侯鸞遣坦之入奏誅珉,何后流涕覆面曰:「楊郎好年少,無罪,何可枉殺!」坦之附耳語帝曰:「外間並云楊珉與皇后有情,事彰遐邇,不可不誅。」帝不得已許之;俄敕原之,已行刑矣。鸞又啟誅徐龍駒,帝亦不能違,而心忌鸞益甚。蕭諶、蕭坦之見帝狂縱日甚,無復悛改,恐禍及己,乃更回意附鸞,勸其廢立,陰為鸞耳目,帝不之覺也。

  周奉叔恃勇挾勢,陵轢公卿。常翼單刀二十口自隨,出入禁闥,門衞不敢訶。每語人曰:「周郎刀不識君!」鸞忌之,使蕭諶、蕭坦之說帝出奉叔為外援。己巳,以奉叔為青州刺史,曹道剛為中軍司馬。奉叔就帝求千戶侯;許之。鸞以為不可,封曲江縣男,食三百戶。奉叔大怒,於衆中攘刀厲色;鸞說諭之,乃受。奉叔辭畢,將之鎮,部伍已出。鸞與蕭諶稱敕,召奉叔於省中,毆殺之,啟云:「奉叔慢朝廷。」帝不獲已,可其奏。

  溧陽令錢唐杜文謙,嘗為南郡王侍讀,前此說綦毋珍之曰:「天下事可知,灰燼粉滅,匪朝伊夕;不早為計,吾徒無類矣。」珍之曰:「計將安出?」文謙曰:「先帝舊人,多見擯斥,今召而使之,誰不慷慨!近聞王洪範與宿衞將萬靈會等共語,皆攘袂搥牀;君其密報周奉叔,使萬靈會等殺蕭諶,則宮內之兵皆我用也。卽勒兵入尚書,斬蕭令,兩都伯力耳。今舉大事亦死,不舉事亦死;二死等耳,死社稷可乎!若遲疑不斷,復少日,錄君稱敕賜死,父母為殉,在眼中矣。」珍之不能用。及鸞殺奉叔,并收珍之、文謙,殺之。

  乙亥,魏主如洛陽西宮。中書侍郎韓顯宗上書陳四事:其一,以為:「竊聞輿駕今夏不巡三齊,當幸中山。往冬輿駕停鄴,當農隙之時,猶比屋供奉,不勝勞費。況今蠶麥方急,將何以堪命!且六軍涉暑,恐生癘疫。臣願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張之苦,成洛都營繕之役。」其二,以為:「洛陽宮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已譏其奢。今茲營繕,宜加裁損。又,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舍相尚;宜因遷徙,為之制度。及端廣衢路,通利溝渠。」其三,以為:「陛下之還洛陽,輕將從騎。王者於闈闥之內猶施警蹕,況涉履山河而不加三思乎!」其四,以為:「陛下耳聽法音,目翫墳典,口對百辟,心虞萬機,景昃而食,夜分而寢;加以孝思之至,隨進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雖叡明所用,未足為煩,然非所以嗇神養性,保無疆之祚也。伏願陛下垂拱司契而天下治矣。」帝頗納之。顯宗,麒麟之子也。

  顯宗又上言,以為:「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朝廷但檢其門望,不復彈坐。如此,則可令別貢門望以敍士人,何假冒秀、孝之名也!夫門望者,乃其父祖之遺烈,亦何益於皇家!益於時者,賢才而已。苟有其才,雖屠釣奴虜,聖王不恥以為臣;苟非其才,雖三后之胤,墜於皁隸矣。議者或云『今世等無奇才,不若取士於門』,此亦失矣。豈可以世無周、邵,遂廢宰相邪!但當校其寸長、銖重者先敍之,則賢才無遺矣。

  又,刑罰之要,在於明當,不在於重。苟不失有罪,雖捶撻之薄,人莫敢犯;若容可僥幸,雖參夷之嚴,不足懲禁。今內外之官,欲邀當時之名,爭以深刻為無私,迭相敦厲,遂成風俗。陛下居九重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萬務之任,遇下如仇讎。是則堯、舜止一人,而桀、紂以千百;和氣不至,蓋由於此。謂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

  又,昔周居洛邑,猶存宗周;漢遷東都,京兆置尹。察春秋之義,有宗廟曰都,無曰邑。況代京,宗廟山陵所託,王業所基,其為神鄉福地,實亦遠矣,今便同之郡國,臣竊不安。謂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舊,光示萬葉。

  又,古者四民異居,欲其業專志定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然猶分別士庶,不令雜居,工伎屠沽,各有攸處;但不設科禁,久而混殽。今聞洛邑居民之制,專以官位相從,不分族類。夫官位無常,朝榮夕悴,則是衣冠、皁隸不日同處矣。借使一里之內,或調習歌舞,或構肄詩書,縱羣兒隨其所之,則必不棄歌舞而從詩書矣。然則使工伎之家習士人風禮,百年難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態,一朝而就。是以仲尼稱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訓。此乃風俗之原,不可不察。朝廷每選人士,校其一婚一宦以為升降,何其密也!至於度地居民,則清濁連甍,何其略也!今因遷徙之初,皆是空地,分別工伎,在於一言,有何可疑而闕盛美!

  又,南人昔有淮北之地,自比中華,僑置郡縣。自歸附聖化,仍而不改,名實交錯,文書難辨。宜依地理舊名,一皆釐革,小者并合,大者分置,及中州郡縣,昔以戶少併省,今民口旣多,亦可復舊。

  又,君人者以天下為家,不可有所私。倉庫之儲,以供軍國之用,自非有功德者不當加賜。在朝諸貴,受祿不輕;比來賜賚,動以千計。若分以賜鰥寡孤獨之民,所濟實多;今直以與親近之臣,殆非周急不斷富之謂也。」

  帝覽奏,甚善之。

  二月,乙丑,魏主如河陰,規方澤。

  辛卯,帝祀明堂。

  司徒參軍劉斅等聘于魏。

  丙申,魏徙河南王幹為趙郡王,潁川王雍為高陽王。

  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濟河;三月壬申,至平城。使羣臣更論遷都利害,各言其志。燕州刺史穆羆曰:「今四方未定,未宜遷都。且征伐無馬,將何以克?」帝曰:「廐牧在代,何患無馬!今代在恆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書于果曰:「臣非以代地為勝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來,久居於此,百姓安之;一旦南遷,衆情不樂。」平陽公丕曰:「遷都大事,當訊之卜筮。」帝曰:「昔周、召聖賢,乃能卜宅。今無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黃帝卜而龜焦,天老曰『吉』,黃帝從之。然則至人之知未然,審於龜矣。王者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遠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東木根山,昭成皇帝更營盛樂,道武皇帝遷于平城。朕幸屬勝殘之運,何為獨不得遷乎!」羣臣不敢復言。羆,壽之孫;果,烈之弟也。癸酉,魏主臨朝堂,部分遷留。

  夏,四月,庚辰,魏罷西郊祭天。

  辛巳,武陵昭王曄卒。

  戊子,竟陵文宣王子良以憂卒。帝常憂子良為變,聞其卒,甚喜。

  臣光曰:孔子稱「鄙夫不可與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旣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王融乘危徼幸,謀易嗣君。子良當時賢王,雖素以忠慎自居,不免憂死。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貴而已。輕躁之士,烏可近哉!

  己亥,魏罷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饗祖考。

  魏錄尚書事廣陵王羽奏:「令文:每歲終,州鎮列屬官治狀,及再考,則行黜陟。去十五年京官盡經考為三等,今已三載。臣輒準外考,以定京官治行。」魏主曰:「考績事重,應關朕聽,不可輕發;且俟至秋。」

  閏月,丁卯,鎮軍將軍鸞卽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戊辰,以新安王昭文為揚州刺史。

  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六月,己巳,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盧昶、兼員外散騎侍郎王清石來聘。昶,度世之子也。清石世仕江南,魏主謂清石曰:「卿勿以南人自嫌。彼有知識,欲見則見,欲言則言。凡使人以和為貴,勿迭相矜夸,見於辭色,失將命之體也。」

  秋,七月,乙亥,魏以宋王劉昶為使持節、都督吳 越 楚諸軍事、大將軍,鎮彭城。魏主親餞之。以王肅為昶府長史。昶至鎮,不能撫接義故,卒無成功。

  壬午,魏安定靖王休卒。自卒至殯,魏主三臨其第;葬之如尉元之禮,送之出郊,慟哭而返。

  壬戌,魏主北巡。

  西昌侯鸞旣誅徐龍駒、周奉叔,而尼媼外入者,頗傳異語。中書令何胤,以后之從叔,為帝所親,使直殿省。帝與胤謀誅鸞,令胤受事;胤不敢當,依違諫說,帝意復止。乃謀出鸞於西州,中敕用事,不復關咨於鸞。

  是時,蕭諶、蕭坦之握兵權,左僕射王晏總尚書事。諶密召諸王典籤,約語之,不許諸王外接人物。諶親要日久,衆皆憚而從之。

  鸞以其謀告王晏,晏聞之,響應;又告丹楊尹徐孝嗣,孝嗣亦從之。驃騎錄事南陽樂豫謂孝嗣曰:「外傳籍籍,似有伊、周之事。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託附之重,恐不得同人此舉。人笑褚公,至今齒冷。」孝嗣心然之而不能從。

  帝謂蕭坦之曰:「人言鎮軍與王晏、蕭諶欲共廢我,似非虛傳。卿所聞云何?」坦之曰:「天下寧當有此,誰樂無事廢天子邪!朝貴不容造此論,當是諸尼姥言耳,豈有信邪!官若無事除此三人,誰敢自保!」直閤將軍曹道剛疑外間有異,密有處分,謀未能發。

  時始興內史蕭季敞、南陽太守蕭穎基皆內遷,諶欲待二人至,藉其勢力以舉事。鸞慮事變,以告坦之,坦之馳謂諶曰:「廢天子,古來大事。比聞曹道剛、朱隆之等轉已猜疑,衞尉明日若不就事,無所復及。弟有百歲母,豈能坐聽禍敗,正應作餘計耳!」諶惶遽從之。

  壬辰,鸞使蕭諶先入宮,遇曹道剛及中書舍人朱隆之,皆殺之。直後徐僧亮盛怒,大言於衆曰:「吾等荷恩,今日應死報!」又殺之。鸞引兵自尚書入雲龍門,戎服加朱衣於上,比入門,三失履。王晏、徐孝嗣、蕭坦之、陳顯達、王廣之、沈文季皆隨其後。帝在壽昌殿。聞外有變,猶密為手敕呼蕭諶,又使閉內殿諸房閤。俄而諶引兵入壽昌閤,帝走趨徐姬房,拔劍自刺,不入,以帛纏頸,輿接出延德殿。諶初入殿,宿衞將士皆操弓楯欲拒戰。諶謂之曰:「所取自有人,卿等不須動!」宿衞素隸服於諶,皆信之,及見帝出,各欲自奮,帝竟無一言。行至西弄,弒之。輿尸出殯徐龍駒宅,葬以王禮。徐姬及諸嬖倖皆伏誅。鸞旣執帝,欲作太后令;徐孝嗣於袖中出而進之,鸞大悅。癸巳,以太后令追廢帝為鬱林王,又廢何后為王妃,迎立新安王昭文。

  吏部尚書謝瀹方與客圍棋,左右聞有變,驚走報瀹。瀹每下子,輒云「其當有意」,竟局,乃還齋臥,竟不問外事。大匠卿虞悰竊歎曰:「王、徐遂縛袴廢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悰,嘯父之孫也。朝臣被召入宮。國子祭酒江斅至雲龍門,託藥發,吐車中而去。西昌侯鸞欲引中散大夫孫謙為腹心,使兼衞尉給甲仗百人。謙不欲與之同,輒散甲士;鸞亦不之罪也。

  丁酉,新安王卽皇帝位,時年十五。以西昌侯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大赦,改元延興。

  辛丑,魏主至朔州。

  八月,甲辰,以司空王敬則為太尉。鄱陽王鏘為司徒,車騎大將軍陳顯達為司空,尚書左僕射王晏為尚書令。

  魏主至陰山。

  以始安王遙光為南郡太守,不之官。遙光,鸞之兄子也。鸞有異志,遙光贊成之,凡大誅賞,無不預謀。戊申,以中書郎蕭遙欣為兗州刺史。遙欣,遙光之弟也。鸞欲樹置親黨,故用之。

  癸丑,魏主如懷朔鎮;己未,如武川鎮;辛酉,如撫宜鎮;甲子,如柔玄鎮;乙丑,南還;辛未,至平城。

  九月,壬申朔,魏詔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可黜者不足為遲,可進者大成賒緩。朕今三載一考,卽行黜陟,欲令愚滯無妨於賢者,才能不擁於下位。各令當曹考其優劣為三等,其上下二等仍分為三。六品已下,尚書重問;五品已上,朕將親與公卿論其善惡,上上者遷之,下下者黜之,中者守其本任。」

  魏主之北巡也。留任城王澄銓簡舊臣。自公侯已下,有官者以萬數,澄品其優劣能否為三等,人無怨者。

  壬午,魏主臨朝堂,黜陟百官,謂諸尚書曰:「尚書,樞機之任,非徒總虛務,行文書而已;朕之得失,盡在於此。卿等居官,年垂再期,未嘗獻可替否,進一賢退一不肖,此最罪之大者。」又謂錄尚書事廣陵王羽曰:「汝為朕弟,居機衡之右,無勤恪之聲,有阿黨之迹。今黜汝錄尚書、廷尉,但為特進、太子太保。」又謂尚書令陸叡曰:「叔翻到省之初,甚有善稱;比來偏頗懈怠,由卿不能相導以義。雖無大責,宜有小罰,今奪卿祿一期。」又謂左僕射拓跋贊曰:「叔翻受黜,卿應大辟;但以咎歸一人,不復重責;今解卿少師,削祿一期。」又謂左丞公孫良、右丞乞伏義受曰:「卿罪亦應大辟;可以白衣守本官,冠服祿卹盡從削奪。若三年有成,還復本任;無成,永歸南畝。」又謂尚書任城王澄曰:「叔神志驕傲,可解少保。」又謂長兼尚書于果曰:「卿不勤職事,數辭以疾。可解長兼,削祿一期。」其餘守尚書尉羽、盧淵等,並以不職,或解任,或黜官,或奪祿,皆面數其過而行之。淵,昶之兄也。

  帝又謂陸叡曰:「北人每言『北俗質魯,何由知書!』朕聞之,深用憮然!今知書者甚衆,豈皆聖人!顧學與不學耳。朕脩百官,興禮樂,其志固欲移風易俗。朕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孫漸染美俗,聞見廣博;若永居恆北,復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牆耳。」對曰:「誠如聖言。金日磾不入仕漢朝,何能七世知名!」帝甚悅。

  鬱林王之廢也,鄱陽王鏘初不知謀。及宣城公鸞權勢益重,中外皆知其蓄不臣之志。鏘每詣鸞,鸞常屣履至車後迎之;語及家國,言淚俱發,鏘以此信之。宮臺之內皆屬意於鏘,勸鏘入宮發兵輔政。制局監謝粲說鏘及隨王子隆曰:「二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夾輔號令;粲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東城人正共縛送蕭令耳。」子隆欲定計。鏘以上臺兵力旣悉度東府,且慮事不捷,意甚猶豫。馬隊主劉巨,世祖時舊人,詣鏘請間,叩頭勸鏘立事。鏘命駕將入,復還內,與母陸太妃別,日暮不成行。典籤知其謀,告之。癸酉,鸞遣兵二千人圍鏘第,殺鏘,遂殺子隆及謝粲等。於時太祖諸子,子隆最壯大,有才能,故鸞尤忌之。

  江州刺史晉安王子懋聞鄱陽、隨王死,欲起兵,謂防閤吳郡陸超之曰:「事成則宗廟獲安,不成猶為義鬼。」防閤丹陽董僧慧曰:「此州雖小,宋孝武常用之。若舉兵向闕以請鬱林之罪,誰能禦之!」子懋母阮氏在建康,密遣書迎之,阮氏報其同母兄于瑤之為計。瑤之馳告宣城公鸞;乙亥,假鸞黃鉞,內外纂嚴,遣中護軍王玄邈討子懋,又遣軍主裴叔業與于瑤之先襲尋陽,聲云為郢府司馬。子懋知之,遣三百人守湓城。叔業泝流直上,至夜,回襲湓城;城局參軍樂賁開門納之。子懋聞之,帥府州兵力據城自守。子懋部曲多雍州人,皆勇躍願奮。叔業畏之,遣于瑤之說子懋曰:「今還都必無過憂,正當作散官,不失富貴也。」子懋旣不出兵攻叔業,衆情稍沮。中兵參軍于琳之,瑤之兄也,說子懋重賂叔業,可以免禍。子懋使琳之往,琳之因說叔業取子懋。叔業遣軍主徐玄慶將四百人隨琳之入州城,僚佐皆奔散。琳之從二百人,拔白刃入齋,子懋罵曰:「小人!何忍行此!」琳之以袖鄣面,使人殺之。王玄邈執董僧慧,將殺之,僧慧曰:「晉安舉義兵,僕實預其謀;得為主人死,不恨矣!願至大斂畢,退就鼎鑊。」玄邈義之,具以白鸞;免死配東冶。子懋子昭基,九歲,以方二寸絹為書,參其消息,并遺錢五百,行金得達,僧慧視之曰:「郎君書也!」悲慟而卒。于琳之勸陸超之逃亡,超之曰:「人皆有死,此不足懼!吾若逃亡,非唯孤晉安之眷,亦恐田橫客笑人!」玄邈等欲囚以還都,超之端坐俟命。超之門生謂殺超之當得賞,密自後斬之,頭墜而身不僵。玄邈厚加殯斂。門生亦助舉棺,棺墜,壓其首,折頸而死。

  鸞遣平西將軍王廣之襲南兗州刺史安陸王子敬。廣之至歐陽,遣部將濟陰陳伯之先驅。伯之因城開,獨入,斬子敬。

  鸞又遣徐玄慶西上害諸王。臨海王昭秀為荊州刺史,西中郎長史何昌{宀禹}行州事。玄慶至江陵,欲以便宜從事。昌{宀禹}曰:「僕受朝廷意寄,翼輔外藩。殿下未有愆失,君以一介之使來,何容卽以相付邪!若朝廷必須殿下,當自啟聞,更聽後旨。」昭秀由是得還建康。昌{宀禹},尚之之弟子也。

  鸞以吳興太宗孔琇之行郢州事,欲使之殺晉熙王銶。琇之辭不許,遂不食而死。琇之,靖之孫也。

  裴叔業自尋陽仍進向湘州,欲殺湘州刺史南平王銳,防閤周伯玉大言於衆曰:「此非天子意。今斬叔業,舉兵匡社稷,誰敢不從!」銳典籤叱左右斬之。乙酉,殺銳;又殺郢州刺史晉熙王銶、南豫州刺史宜都王鏗。

  丁亥,以廬陵王子卿為司徒,桂陽王鑠為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冬,十月,丁酉,解嚴。

  以宣城公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殊禮,進爵為王。

  宣城王謀繼大統,多引朝廷名士與參籌策。侍中謝朏心不願,乃求出為吳興太守。至郡,致酒數斛,遺其弟吏部尚書瀹,為書曰:「可力飲此,勿豫人事!」

  臣光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宣城王雖專國政,人情猶未服。王胛上有赤誌,驃騎諮議參軍考城江祏勸王出以示人。王以示晉壽太守王洪範曰:「人言此是日月相,卿幸勿泄!」洪範曰:「公日月在軀,如何可隱,當轉言之!」王母,祏之姑也。

  戊戌,殺桂陽王鑠、衡陽王鈞、江夏王鋒、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倫。

  鑠與鄱陽王鏘齊名;鏘好文章,鑠好名理,時人稱為鄱、桂。鏘死,鑠不自安,至東府見宣城王,還,謂左右曰:「向錄公見接慇勤,流連不能已,而面有慙色,此必欲殺我。」是夕,遇害。

  宣城王每殺諸王,常夜遣兵圍其第,斬關踰垣,呼譟而入,家貲皆封籍之。江夏王鋒,有才行,宣城王嘗與之言:「遙光才力可委」。鋒曰:「遙光之於殿下,猶殿下之於高皇;衞宗廟,安社稷,實有攸寄。」宣城王失色。及殺諸王,鋒遺宣城王書,誚責之;宣城王深憚之,不敢於第收鋒,使兼祠官於太廟,夜,遣兵廟中收之。鋒出,登車,兵人欲上車,鋒有力,手擊數人皆仆地,然後死。

  宣城王遣典籤柯令孫殺建安王子真,子真走入牀下,令孫手牽出之;叩頭乞為奴,不許而死。

  又遣中書舍人茹法亮殺巴陵王子倫。子倫性英果,時為南蘭陵太守,鎮琅邪,城有守兵。宣城王恐不肯就死,以問典籤華伯茂。伯茂曰:「公若以兵取之,恐不可卽辦。若委伯茂,一夫力耳。」乃手自執鴆逼之。子倫正衣冠,出受詔,謂法亮曰:「先朝昔滅劉氏,今日之事,理數固然。君是身家舊人,今銜此使,當由事不獲已。此酒非勸酬之爵。」因仰之而死,時年十六。法亮及左右皆流涕。

  初,諸王出鎮,皆置典籤,主帥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時入奏事,一歲數返,時主輒與之間語,訪以州事,刺史美惡專繫其口,自刺史以下莫不折節奉之,恆慮弗及。於是威行州部,大為姦利。武陵王曄為江州,性烈直,不可干;典籤趙渥之謂人曰:「今出都易刺史!」及見世祖,盛毀之;曄遂免還。

  南海王子罕戍琅邪,欲暫游東堂,典籤姜秀不許。子罕還,泣謂母曰:「兒欲移五步亦不得,與囚何異!」邵陵王子貞嘗求熊白,廚人答典籤不在,不敢與。

  永明中,巴東王子響殺劉寅等,世祖聞之,謂羣臣曰:「子響遂反!」戴僧靜大言曰:「諸王都自應反,豈唯巴東!」上問其故,對曰:「天生無罪,而一時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漿,皆諮籤帥;籤帥不在,則竟日忍渴。諸州唯聞有籤帥,不聞有刺史。何得不反!」

  竟陵王子良嘗問衆曰:「士大夫何意詣籤帥?」參軍范雲曰:「詣長史以下皆無益,詣籤帥立有倍本之價。不詣謂何!」子良有愧色。

  及宣城王誅諸王,皆令典籤殺之,竟無一人能抗拒者。孔珪聞之,流涕曰:「齊之衡陽、江夏最有意,而復害之;若不立籤帥,故當不至於此。」宣城王亦深知典籤之弊,乃詔:「自今諸州有急事,當密以奏聞,勿復遣典籤入都。」自是典籤之任浸輕矣。

  蕭子顯論曰:帝王之子,生長富厚,期出閨閫,暮司方岳,防驕翦逸,積代常典。故輔以上佐,簡自帝心;勞舊左右,用為主帥,飲食起居,動應聞啟;處地雖重,行己莫由。威不在身,恩未下及,一朝艱難總至,望其釋位扶危,何可得矣!斯宋氏之餘風,至齊室而尤弊也。

  癸卯,以寧朔將軍蕭遙欣為豫州刺史,黃門郎蕭遙昌為郢州刺史,輔國將軍蕭誕為司州刺史。遙昌,遙欣之弟;誕,諶之兄也。

  甲辰,魏以太尉東陽王丕為太傅、錄尚書事,留守平城。

  戊申,魏主親告太廟,使高陽王雍、于烈奉遷神主于洛陽;辛亥,發平城。

  海陵王在位,起居飲食,皆諮宣城王而後行。嘗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辛亥,皇太后令曰:「嗣主沖幼,庶政多昧;且早嬰尫疾,弗克負荷。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鍾慈太祖,宜入承寶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吾當歸老別館。」且以宣城王為太祖第三子。癸亥,高宗卽皇帝位,大赦,改元。以太尉王敬則為大司馬,司空陳顯達為太尉,尚書令王晏加驃騎大將軍,左僕射徐孝嗣加中軍大將軍,中領軍蕭諶為領軍將軍。

  度支尚書虞悰稱疾不陪位。帝以悰舊人,欲引參佐命,使王晏繼廢立事示悰。悰曰:「主上聖明,公卿戮力,寧假朽老以贊惟新乎!不敢聞命!」因慟哭。朝議欲糾之,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遺直。」乃止。

  帝與羣臣宴會,詔功臣上酒。王晏等興席,謝瀹獨不起,曰:「陛下受命,應天順人;王晏妄叨天功以為己力!」帝大笑,解之。座罷,晏呼瀹共載還令省。瀹正色曰:「君巢窟在何處!」晏甚憚之。

  丁卯,詔:「藩牧守宰,或有薦獻,事非任土,悉加禁斷。」

  己巳,魏主如信都。庚午,曰:「比聞緣邊之蠻,多竊掠南土,使父子乖離,室家分絕。朕方蕩壹區宇,子育萬姓,若苟如此,南人豈知朝德哉!可詔荊、郢、東荊三州,禁勒蠻民,勿有侵暴。」

  十一月,癸酉,以始安王遙光為揚州刺史。

  丁丑,魏主如鄴。

  庚辰,立皇子寶義為晉安王,寶玄為江夏王,寶源為廬陵王,寶寅為建安王,寶融為隨郡王,寶攸為南平王。

  甲申,詔曰:「邑宰祿薄,雖任土恆貢,自今悉斷。」

  乙酉,追尊始安貞王為景皇,妃為懿后。

  丙戌,以聞喜公遙欣為荊州刺史,豐城公遙昌為豫州刺史。時上長子晉安王寶義有廢疾,諸子皆弱小,故以遙光居中,遙欣鎮撫上流。

  戊子,立皇子寶卷為太子。

  魏主至洛陽,欲澄清流品,以尚書崔亮兼吏部郎。亮,道固之兄孫也。

  魏主敕後軍將軍宇文福行牧地。福表石濟以西,河內以東,距河凡十里。魏主自代徙雜畜置其地,使福掌之;畜無耗失,以為司衞監。

  初,世祖平統萬及秦、涼,以河西水草豐美,用為牧地,畜甚蕃息,馬至二百餘萬匹,橐駝半之,牛羊無數。及高祖置牧場於河陽,常畜戎馬十萬匹,每歲自河西徙牧幷州,稍復南徙,欲其漸習水土,不至死傷,而河西之牧愈更蕃滋。及正光以後,皆為寇盜所掠,無孑遺矣。

  永明中,御史中丞沈淵表,百官年七十,皆令致仕,並窮困私門。庚子,詔依舊銓敍。上輔政所誅諸王,皆復屬籍,封其子為侯。

  上詐稱海陵恭王有疾,數遣御師瞻視,因而殞之,葬禮並依漢東海恭王故事。

  魏郢州刺史韋珍,在州有聲績,魏主賜以駿馬、榖帛。珍集境內孤貧者,悉散與之,謂之曰:「天子以我能綏撫卿等,故賜以榖帛,吾何敢獨有之!」

  魏主以上廢海陵王自立,謀大舉入寇。會邊將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請降於魏,十一月,辛丑朔,魏遣行征南將軍薛真度督四將向襄陽,大將軍劉昶、平南將軍王肅向義陽,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平南將軍廣平劉藻向南鄭。真度,安都從祖弟也。以尚書僕射盧淵為安南將軍,督襄陽前鋒諸軍。淵辭以不習軍旅,不許。淵曰:「但恐曹虎為周魴耳。」

  魏主欲變易舊風,壬寅,詔禁士民胡服。國人多不悅。

  通直散騎常侍劉芳,纘之族弟也,與給事黃門侍郎太原郭祚,皆以文學為帝所親禮,多引與講論及密議政事;大臣貴戚皆以為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帝使給事黃門侍郎陸凱私諭之曰:「至尊但欲廣知古事,詢訪前世法式耳,終不親彼而相疏也。」衆意乃稍解。凱,馛之子也。

  魏主欲自將入寇。癸卯,中外戒嚴。戊申,詔代民遷洛者復租賦三年。相州刺史高閭上表稱:「洛陽草創,曹虎旣不遣質任,必非誠心,無宜輕舉。」魏主不從。

  久之,虎使竟不再來,魏主引公卿問行留之計,公卿或以為宜止,或以為宜行。帝曰:「衆人紛紜,莫知所從。必欲盡行留之勢,宜有客主,共相起發。任城、鎮南為留議,朕為行論,諸公坐聽得失,長者從之。」衆皆曰:「諾。」鎮軍將軍李沖曰:「臣等正以遷都草創,人思少安;為內應者未得審諦,不宜輕動。」帝曰:「彼降款虛實,誠未可知。若其虛也,朕巡撫淮甸,訪民疾苦,使彼知君德之所在,有北向之心;若其實也,今不以時應接,則失乘時之機,孤歸義之誠,敗朕大略矣。」任城王澄曰:「虎無質任,又使不再來,其詐可知也。今代都新遷之民,皆有戀本之心。扶老攜幼,始就洛邑,居無一椽之室,食無甔石之儲。又冬月垂盡,東作將起,乃『百堵皆興』、『俶載南畝』之時,而驅之使擐甲執兵,泣當白刃,殆非歌舞之師也。且諸軍已進,非無應接。若降款有實,待旣平樊、沔,然後鑾輿順動,亦可晚之有!今率然輕舉,上下疲勞;若空行空返,恐挫損天威,更成賊氣,非策之得者也。」司空穆亮以為宜行,公卿皆同之。澄謂亮曰:「公輩在外之時,見張旗授甲,皆有憂色,平居論議,不願南征,何得對上卽為此語!面背不同,事涉欺佞,豈大臣之義、國士之體乎!萬一傾危,皆公輩所為也。」沖曰:「任城王可謂忠於社稷。」帝曰:「任城以從朕者為佞,不從朕者豈必皆忠!夫小忠者、大忠之賊,無乃似諸!」澄曰:「臣愚闇,雖涉小忠,要是竭誠謀國;不知大忠者竟何所據!」帝不從。

  辛亥,發洛陽,以北海王詳為尚書僕射,統留臺事;李沖兼僕射,同守洛陽。給事黃門侍郎崔休為左丞,趙郡王幹都督中外諸軍事,始平王勰將宗子軍宿衞左右。休,逞之玄孫也。戊辰,魏主至懸瓠。己巳,詔壽陽、鍾離、馬頭之師所掠男女皆放還南。曹虎果不降。

  魏主命盧淵攻南陽。淵以軍中乏糧,請先攻赭陽以取葉倉,魏主許之。乃與征南大將軍城陽王鸞、安南將軍李佐、荊州刺史韋珍共攻赭陽。鸞,長壽之子;佐,寶之子也。北襄城太守成公期閉城拒守。薛真度軍於沙堨,南陽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劉思忌拒之。

  先是,魏主遣中書監高閭治古樂;會閭出為相州刺史,是歲,表薦著作郎韓顯宗、大樂祭酒公孫崇參知鍾律,帝從之。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猜你喜欢

  • 卷一四九 梁紀五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昭陽單閼(癸卯),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為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為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為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

    5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八 梁紀四

    起旃蒙協洽(乙未),盡著雍閹茂(戊戌),凡四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四年(乙未,公元五一五年) 春,正月,乙巳朔,上冠太子於太極殿,大赦。 辛亥,上祀南郊。 甲寅,魏主有疾;丁巳,殂于式乾殿。侍中 中書監 太..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七 梁紀三

    起著雍困敦(戊子),盡閼逢敦牂(甲午),凡七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七年(戊子,公元五O八年) 春,正月,魏潁川太守王神念來奔。 壬子,以衞尉吳平侯昺兼領軍將軍。 詔吏部尚書徐勉定百官九品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六 梁紀二

    起旃蒙作噩(乙酉),盡強圉大淵獻(丁亥),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四年(乙酉,公元五O五年) 春,正月,癸卯朔,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敎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五 梁紀一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閼逢涒灘(甲申),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壬午,公元五O二年) 春,正月,齊和帝遣兼侍中席闡文等慰勞建康。 大司馬衍下令:「凡東昏時浮費,自非可以習禮樂之容,繕甲兵之備者,餘..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四 齊紀十

    重光大荒落(辛巳),一年。 和皇帝中興元年(辛巳,公元五O一年) 春,正月,丁酉,東昏侯以晉安王寶義為司徒,建安王寶寅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乙巳,南康王寶融始稱相國,大赦;以蕭穎胄為左長史,蕭衍為..

    2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三 齊紀九

    上章執徐(庚辰),一年。 東昏侯永元二年(庚辰,公元五OO年) 春,正月,元會,帝食後方出;朝賀裁竟,卽還殿西序寢。自巳至申,百僚陪位,皆僵仆飢甚。比起就會,怱遽而罷。 乙巳,魏大赦,改元景明。 豫州刺史..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二 齊紀八

    屠維單閼(己卯),一年。 東昏侯永元元年(己卯,公元四九九年) 春,正月,戊寅朔,大赦,改元。 太尉陳顯達督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欲復雍州諸郡;癸未,魏遣前將軍元英拒之。 乙酉,魏主發鄴。 辛卯,帝祀..

    2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四一 齊紀七

    起強圉赤奮若(丁丑),盡著雍攝提格(戊寅),凡二年。 高宗明皇帝建武四年(丁丑,公元四九七年) 春,正月,大赦。 丙申,魏立皇子恪為太子。魏主宴於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沖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帝..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百四十 齊紀六

    起旃蒙大淵獻(乙亥),盡柔兆困敦(丙子),凡二年。 高宗明皇帝建武二年(乙亥,公元四九五年) 春,正月,壬申,遣鎮南將軍王廣之督司州、右衞將軍蕭坦之督徐州、尚書右僕射沈文季督豫州諸軍以拒魏。 癸酉,魏詔..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八 齊紀四

    昭陽作噩(癸酉),一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十一年(癸酉,公元四九三年) 春,正月,以驃騎大將軍王敬則為司空,鎮軍大將軍陳顯達為江州刺史。顯達自以門寒位重,每遷官,常有愧懼之色,戒其子勿以富貴陵人;而諸子多..

    5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七 齊紀三

    起上章敦牂(庚午),盡玄黓涒灘(壬申),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O年) 春,正月,詔放隔城俘二千餘人還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靈泉;壬申,還宮。 地豆干頻寇魏邊,夏,四月..

    4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六 齊紀二

    起閼逢困敦(甲子),盡屠維大荒落(己巳),凡六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 春,正月,乙亥,以後將軍柳世隆為尚書右僕射;竟陵王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傾意..

    4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五 齊紀一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五年。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 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蕭嶷為都督荊 湘等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王延之為江州刺史,安南長史蕭子良..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四 宋紀十六

    起柔兆執徐(丙辰),盡著雍敦牂(戊午),凡三年。 蒼梧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東郡王陸定國坐恃恩不法,免官爵為兵。 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顯..

    4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

    起重光大淵獻(辛亥),盡旃蒙單閼(乙卯),凡五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七年(辛亥,公元四七一年) 春,二月,戊戌,分交、廣置越州,治臨漳。 初,上為諸王,寬和有令譽,獨為世祖所親。卽位之初,義嘉之黨多蒙全宥..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二 宋紀十四

    起強圉協洽(丁未),盡上章閹茂(庚戌),凡四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三年(丁未,公元四六七年) 春,正月,張永等棄城夜遁。會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棄船步走,士卒凍死者太半,手足斷者什七八。尉元邀其前,薛安都..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三一  宋紀十三

    柔兆敦牂(丙午),一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四六六年) 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癸巳,徵會稽太守尋陽王子房為撫軍將軍,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甲午,中外戒嚴。以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

    5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旃蒙大荒落(乙巳),一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元年(乙巳、四六五年) 春,正月,乙未朔,廢帝改元永光,大赦。 丙申,魏大赦。 二月,丁丑,魏主如樓煩宮。 自孝建以來,民間盜鑄濫錢,商貨不行。庚寅,更鑄二銖錢,..

    5 资治通鉴 2025-11-15
  • 卷一二九 宋紀十一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閼逢執徐(甲辰),凡六年。 世祖孝武皇帝大明三年(己亥、四五九年) 春,正月,己巳朔,兗州兵與魏皮豹子戰于高平,兗州兵不利。 己丑,以驃騎將軍柳元景為尚書令,右僕射劉遵考為領軍將..

    3 资治通鉴 2025-11-1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