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史稿 / 赵尔巽

卷二十八 志三

2025-11-20 17:12 清史稿
◎天文三

  日月五星恒星黄赤道十二次值宿昏旦中星

  日月五星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近代西人制大远镜,测得诸曜形体及附近小星晕气各种,古今不同,就其着者录焉。

  日之面有小黑形,常运行二十八日满一周。月之面以日光正照显明景,偏照显黑景。其面有凹凸,故虽全明之中,亦有淡黑杂景。

  土星之体,彷彿卵形,旧测谓旁有两耳,今测近于赤道星面相逼甚窄,于远赤道所宕甚宽。旁有排定小星五点,最近第一星,约行二日弱;第二星行三日弱;第三星行四日半强;第四星略大,行十六日;第五星行八十日。俱旋行土星一周。

  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点。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火星之面,内有无定黑景。

  金、水星俱借日为光,合朔弦望如月。

  恒星历象考成云:“恒星之名,见于春秋,而四仲中星及斗、牵牛、织女、参、昴、箕、毕、大火、农祥、龙尾、鸟帑、元驷、元鼋之属,散见于尚书、易、诗、左传、国语。至周礼春官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而礼记月令、大戴礼夏小正稍具诸星见伏之节。盖古者敬天勤民,因时出政,皆以星为纪。秦炬之后,羲和旧术,无复可稽,其传者惟史记天官书,而所载简略。后汉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其书不传。至三国时,太史令陈卓始列巫咸、甘、石三家所着星图,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叙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为观象之津梁,然尚未有各星经纬度数。自唐、宋而后,诸家以仪象考测,始有各星入宿去极度分,视古加密。

  “新法算书恒星图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无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钦天监新修仪象志,恒星亦分六等,而其数微异。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计一千八百七十八。盖观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联缀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数,多少不能画一。然列宿及诸大星,则古今中西如一辙也。”

  又云:“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法俱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于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反是。自鹑首至星纪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反是。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可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算书载西人第谷以前,或云恒星百年而东行一度,或云七十馀年而东行一度,或云六十馀年而东行一度,随时修改,讫无定数,与古人屡改岁差相同。迨至第谷,方定恒星每岁东行五十一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岁差之数亦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于天,虽无差忒,但星行微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为定率,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仪象考成云:“康熙十三年,监臣南怀仁修仪象志,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增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来,累加测验,星官度数,仪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序顺,亦宜釐正。于是逐星测量,推其度数,观其形象,序其次第,着之于图。计三垣二十八宿,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仪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与步天歌为近。其尤与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舍,自古皆觜宿在前,参宿在后,其以何星作距,古无明文。唐书云:‘古以参右肩为距’,失之太远。文献通考载宋两朝天文志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参十星,距中星西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参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仅六分馀,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则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参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则觜宿之黄道度已在参宿后一度馀,即赤道度亦在参宿后三十一分馀。今依次顺序,以参宿中三星之东一星作距星,则觜宿黄道度恒在参前一度弱,与觜前参后之序合。其馀诸座之星,皆以次顺序,无凌躐颠倒之弊。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增星,依次分注方位,以备稽考。其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中国所不见,仍依西测之旧。共计恒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

  黄赤道十二次值宿古者分十二次即节气,故冬至为丑中,春分为戌中,夏至为未中,秋分为辰中。后人则以中气,而冬至在星纪之初。古不知列宿循黄道东行,且不见有岁差,即以所在星象名其次,故奎、娄为降娄,房、心、尾为大火,后人悉仍其名,而星象之更则不论。积数千年,将所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之四象且易其方,然则十二次之名,存古意尔。今以康熙甲子年推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及乾隆甲子年改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并纪于左。

  康熙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一十分;

  元枵牵牛初度二十三分;

  娵訾危一度;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十七分;

  大梁娄初度二十七分;

  实沈昴五度一十二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三十八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零五分;

  鹑尾七星七度零四分;

  寿星翼一十度三十七分;

  大火角一十度三十四分;

  析木房一度三十九分。

  康熙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三十九分;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七分;

  娵訾危二度三十四分;

  降娄东壁初度四十二分;

  大梁娄五度四十二分;

  实沈昴八度四十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二十九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

  鹑尾张五度五十七分;

  寿星轸初度零二分;

  大火亢一度;

  析木房五度零三分。

  乾隆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一十九分一十三秒;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四分一十八秒;

  娵訾危初度一十二分四十四秒;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分四十七秒;

  大梁奎一十一度八分五十二秒;

  实沈昴四度九分三十九秒;

  鹑首参八度五十五分一十五秒;

  鹑火东井二十八度一十六分五十秒;

  鹑尾七星六度一十七分一秒;

  寿星翼九度四十八分一十七秒;

  大火角九度四十三分三十九秒;

  析木房初度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乾隆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四十分一十四秒;

  元枵南斗二十二度三十五分四十七秒;

  娵訾危一度五十分二十七秒;

  降娄营室一十七度零三十八秒;

  大梁娄四度五十二分三十三秒;

  实沈昴七度三十四分三秒;

  鹑首参八度一分五十五秒;

  鹑火井二十八度八分一十五秒;

  鹑尾张五度一十二分一秒;

  寿星翼一十八度八分三十一秒;

  大火亢初度一十分三十秒;

  析木房四度八分一十七秒。

  昏旦中星自虞书纪四仲昏中之星,而月令并举逐月昏旦。然虞书仲冬星昴,月令则昏中东壁,相去约二千年,中星相差四宿。虽由岁差之故,而古法疏略无度分,固难深论也。今以康熙壬子年所定恒星经纬度,推得雍正元年癸卯各节气昏旦中星列于志。若求乾隆九年甲子以后各节气昏旦中星,则当按乾隆甲子年改定恒星经纬度备推焉。

  春分系交节初日,后同。昏北河二中偏西四度三十四分。旦尾中偏东一度七分。因无当中之星,故用近中之星而纪其偏度。又星宿并用第一星,间有第一星距中太远而用馀星者,则纪其数,如北河二及参四氐四之类。

  清明昏七中星偏东五度十四分。旦帝座中偏东一度五十九分。

  穀雨昏轩辕十四中偏西四度五十九分。旦箕中偏东四度十三分。

  立夏昏五帝座中偏西三十二分。旦箕中偏西四度九分。

  小满昏角中偏东二度二十三分。旦南斗中偏西三度八分。

  芒种昏氐中偏东三度二十九分。旦河鼓二中偏东二度二十一分。

  夏至昏房中偏东二度八分。旦须女中偏东一度四十三分。

  小暑昏尾中偏西四十分。旦尾中偏东三度二十五分。

  大暑昏帝座中偏西三度二十五分。旦营室中偏西一度五十六分。

  立秋昏箕中偏西二度三十七分。旦土司空中偏东一度四十分。

  处暑昏南斗中偏西二十六分。旦娄中偏西一度四十六分。

  白露昏南斗中偏西八度三十二分。旦天囷中偏西四度四十一分。

  秋分昏河鼓二中偏东三十四分。旦毕中偏西三度七分

  寒露昏牵牛中偏西五十三分。旦参四中偏西十三分。

  霜降昏须女中偏西三度四十一分。旦天狼中偏西五度三十七分。

  立冬昏虚中偏西三度二十分。旦舆鬼中偏东一度二十七分。

  小雪昏北落师门中偏东五度四十一分。旦七星中偏西二度十六分。

  大雪昏营室中偏西五度五十七分。旦翼中偏东二度五十五分。

  冬至昏东壁中偏西四度二十六分。旦五帝座中偏西二度一分。

  小寒昏娄中偏东三度三十三分。旦角中偏东六度二十四分。

  大寒昏胃中偏西二度二十分。旦亢中偏东四度十八分。

  立春昏昴中偏西五度三十四分。旦氐中偏东一度二十八分。

  雨水昏参七中偏西四十五分。旦氐四中偏西二度三十二分。

  惊蛰昏东井中偏西三度六分。旦房中偏西二度四分。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实录、国史、诏书、典志、传记、纪事等史料进行编撰,到1920年编成初稿。1920年进行修订,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编印完成,历时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计本纪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传316卷。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参考了各种记载。体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内容;志分十六目,创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及华尔、戈登、赫德等均列于传。《艺文志》四卷,按《四库全书总目》名称次第编排;《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邦交》记与各国之外交;《畴人传》载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事迹。1928年初印1100部,分关内、关外一次本。后有关外二次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本,并注明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阅读。

猜你喜欢

  •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时宪七 △雍正癸卯元法下 月食用数 朔策二十九日五三0五九0五三。 望策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五二六五。 太阴交周朔策一十一万零四百一十三秒,小馀九二四四一三三四。 太阴交周望策六宫一十五度二十分零六秒五十八..

    4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时宪六 △雍正癸卯元法上 日躔改法之原: 一,更定岁实以衡消长。岁实古多而今少,故授时有消长之术。西人第谷所定,减郭守敬万分之三。至奈端等屡加测验,谓第谷所减太过,定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0一..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康熙甲子元法下 月食用数 朔策二十九日五三0五九三。 望策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 太阳平行,朔策一十万四千七百八十四秒,小馀三0四三二四。 太阳引数,朔策一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九秒,小馀三五八八六五..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康熙甲子元法中 日躔用数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法元。癸亥年十一月冬至。 周天三百六十度。平分之为半周,四分之为象限,十二分之为宫,每度六十分,秒微纤以下皆以六十递析。周天入算,化作一百二..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康熙甲子元法上上卷述立法之原,中卷志七政恒星之顺轨,下卷志诸曜相距之数。 日躔立法之原: 一,求南北真线以正面位。用方案极平,作圜数层,植表于圜心取日影。识表末影切圜上者,视左右两点同在一圜联..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时宪二 △推步算术 推步新法所用者,曰平三角形,曰弧三角形,曰椭圆形。今撮其大旨,证立法之原,验用数之实,都为一十六术,着于篇。 平三角形者,三直线相遇而成。其线为边,两线所夹空处为角。有正角,当全圆..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时宪一 明之大统术,本于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灾异五 洪范曰:“土爰稼穑。”不成则为咎徵。凡恒风霾、晦冥、花妖、虫孽、牛祸、地震、山颓、雨毛、地生毛、年饥、黄眚、黄祥皆属之于土。 顺治二年七月,湖州大风拔木。三年二月,孝感大风拔木。五年六月,无为..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灾异四 洪范曰:“金曰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徵。凡恒旸、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于金。 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三年,平乐、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台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

    3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灾异三 洪范曰:“木曰曲直。”木不曲直,则为咎徵。凡恒雨、狂人、服妖、鸡祸、鼠妖、木冰、木怪、青眚、青祥,皆属之于木。 顺治二年二月,河源霪雨。三年二月,当涂恒雨。四月,南雄霪雨。四年四月,章丘霪雨四..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灾异二 洪范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则为咎徵。凡恒燠、草异、羽虫之孽、羊祸,其灾火,赤眚、赤祥皆属之于火。 顺治十三年冬,庄浪燠,无雪。十八年冬,龙门无雪。 康熙二十一年冬,西宁无雪。二十七年冬,..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四十 志十五

    ◎灾异一 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五行之沴,地气为之也。水不润下,火不炎上,木不曲直,金不从革,土爰稼穑,稼穑不熟,是之谓失其性。五行之性本乎地,人附于地,人之五事,又应于地之五行,其洪范最初之义乎..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客星流陨云气 客星太祖丁未年九月丙申,彗星见东方。 天命三年十月丙寅,彗星见东方,尾长五丈,每夜渐移向北斗,十九日而没。 顺治九年十一月庚寅,异星苍白气见于参,西北行入毕。 康熙三年十月己未..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虹蜺晕珥 虹蜺异色者,天聪八年三月丁亥朔,天霁无云,色绿。 崇德六年九月己亥,阴气蔽日,色白,自巽至乾,是晚天霁色黑,自艮兑形如烟。 康熙十六年八月庚申,东北;三十六年六月丁巳,东南;四十六..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日食月五星凌犯掩距太白昼见日变月变 日食三统、四分,皆有推月食术,而无推日食术。由日食或见或否,或浅或深,随地而变。不详其数,立术綦难。故自古以为尤异,每食,史册必书。后人推日食之术密矣,犹..

    1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五星合聚 天官书言同舍为合,于两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为最吉,谓经度之同如合朔也。兹就三星以上同宫同宿,及两星以上同度者,着于篇。 顺治元年正月庚戌,土木金聚于降娄两旬..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九 志四

    ◎天文四 康熙壬子年恒星黄道经纬度表一 揆日所以正时,候星所以纪日。日行黄道,故推测恒星,必求黄道经纬度分。且恒星循黄道东行,上考下求,每年祗加减经度五十一秒。今依康熙壬子旧测恒星黄道经纬度分,及南北之..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七 志二

    ◎天文二 △仪象 汉创浑天仪,谓即玑衡遗制,唐、宋皆仿为之。至元始有简仪、仰仪、闚几、景符等器,视古加详焉。明于北京齐化门内倚城筑观象台,仿元制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于台上。台下有晷景堂、圭表、壶漏..

    3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六 志一

    ◎天文一 历代天文志,自史记天官书后,唯晋、隋两志,备述天体、仪象、星占,唐、宋加详,皆未尽也。至元,景测益精明,占候较密,然疆宇所囿,声教未宏,齐政窥玑,尚多略焉。有清统一区夏,圣圣相承。圣祖亲釐象..

    2 清史稿 2025-11-20
  • 卷二十五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宣统皇帝名溥仪,宣宗之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子也,于德宗为本生弟子。母摄政王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光绪三十二年春正月十四日,诞于醇邸。 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

    2 清史稿 2025-11-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