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史稿 / 赵尔巽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2025-11-22 13:16 清史稿
◎刑法三

  太祖始创八旗,每旗设总管大臣一,佐管大臣二。又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号为议政五大臣。紥尔固齐十人,号为理事十大臣。凡听断之事,先经紥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臣,五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众议既定,犹恐冤抑,亲加鞫问。天命元年,谕贝勒大臣曰:“国人有事,当诉于公所,毋得诉于诸臣之家。兹播告国中,自贝勒大臣以下有罪,当静听公断,执拗不服者,加等治罪。凡事俱五日一听断于公所,其私诉于家,不执送而私断者,治罪不贷。”十一年,太宗以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不皆分授,或即以总管、佐管兼之,于是集诸贝勒定议裁撤。每旗由佐管大臣审断词讼,不令出兵驻防。其每旗别设调遣大臣二员,遇有驻防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天聪七年,设刑部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听讼始有专责。

  世祖入主中夏,仍明旧制,凡诉讼在外由州县层递至于督抚,在内归总于三法司。然明制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駮正。清则外省刑案,统由刑部核覆。不会法者,院寺无由过问,应会法者,亦由刑部主稿。在京讼狱,无论奏咨,俱由刑部审理,而部权特重。刑部初设十四司。雍正元年,添置现审左右二司,审理八旗命盗及各衙门钦发事件。后复改并,定为十八清吏司:曰直隶,曰奉天,曰江苏,曰安徽,曰江西,曰福建,曰浙江,曰湖广,曰山东,曰山西,曰陕西,曰四川,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凡各省刑名咨揭到部,各司具稿呈堂,以定准駮。吉林、黑龙江附诸奉天,甘肃、新疆附诸陕西,京曹各署关涉文件,亦分隶于十七司。现审则轮流签分。顺治十年,设督捕衙门,置侍郎满、汉各一员,其属有前司、后司。初隶兵部,专理缉捕逃旗事宜。康熙三十八年裁撤,将前后司改隶刑部。嗣复并为督捕一司,不掌外省刑名,亦不分现审。刑部收受讼案,已结未结,每月汇奏。设督催所,而督以例限。审结寻常徒、流、军、遣等罪,按季汇题。案系奏交,情虽轻,专案奏结。死罪既取供,大理寺委寺丞或评事,都察院委御史,赴本司会审,谓之会小法。狱成呈堂,都察院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或少卿,挈同属员赴刑部会审,谓之会大法。如有翻异,发司覆审,否则会稿分别题奏。罪干立决,旨下,本司派员监刑。监候则入朝审。各省户、婚、田土及笞、杖轻罪,由州县完结,例称自理。词讼每月设立循环簿,申送督、抚、司、道查考。巡道巡历所至,提簿查核,如有未完,勒限催审。徒以上解府、道、臬司审转,徒罪由督抚汇案咨结。有关人命及流以上,专咨由部汇题。死罪系谋反、大逆、恶逆、不道、劫狱、反狱、戕官,并洋盗、会匪、强盗、拒杀官差,罪干凌迟、斩、枭者,专摺具奏,交部速议。杀一家二命之案,交部速题。其馀斩、绞,俱专本具题,分送揭帖于法司科道,内阁票拟,交三法司核议。如情罪不符及引律错误者,或駮令覆审,或径行改正,合则如拟核定。议上立决,命下,钉封飞递各州县正印官或佐贰,会同武职行刑。监候则入秋审。

  朝审原于明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但有该决重囚,三法司会同公、侯、伯从实审录。秋审亦原于明之奏决单,冬至前会审决之。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旧制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馀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方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丽死刑辄弃于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此有清言秋、朝审之始。嗣后逐渐举行,而法益加密。初制分情实、缓决、矜、疑,然疑狱不经见。雍正以后,加入留养承祀,区为五类。截止日期,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以年前封印日,福建以正月三十日,奉天、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以月初十日,河南、山东、山西以三月初十日,直隶以三月三十日。然遇情重之案,虽后期有声明赶入秋审者。刑部各司,自岁首将各省截止期前题准之案,分类编册,发交司员看详。初看蓝笔句改,覆看用紫,轮递至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墨书粘签,一一详加斟酌,而后呈堂核阅。朝审本刑部问拟之案,刑部自定实缓。秋审则直省各督抚于应勘时,将人犯提解省城,率同在省司道公同会勘,定拟具题。刑部俟定限五月中旬以前,各省后尾到齐,查阅外勘与部拟不符者,别列一册。始则司议,提调、坐办主之。继则堂议,六堂主之,司议各员与焉。议定,刑部将原案及法司督抚各勘语刊刷招册,送九卿、詹事、科道各一分,八月内定期在金水桥西会同详核。先日朝审,三法司、九卿、詹事、科道入座,刑部将监内应死人犯提至当堂,命吏朗诵罪状及定拟实、缓节略,事毕回禁。次日秋审,凭招册审核,如俱无异议,会同将原拟陆续具题;有异,前期签商。若各执不相下,持异之人奏上,类由刑部回奏听裁。苟攻及原审,则径行扣除再讯。二百馀年来,刑部历办秋、朝审,句稽讲贯,备极周密,长官每以此校司员之优劣。究之人命至重,死者不可复生,其所矜慎,尤在实、缓。乾隆以前,各司随意定拟,每不画一。三十二年,始酌定比对条款四十则,刊分各司,并颁诸各省,以为勘拟之准绳。四十九年,复行增辑。嗣刑部侍郎阮葵生别辑秋谳志略,而后规矩略备,中外言秋勘者依之,并比附历年成案,故秋、朝审会议,其持异特奏者,每不胜焉。

  秋审本上,入缓决者,得旨后,刑部将戏杀、误杀、擅杀之犯,奏减杖一百,流三千里,窃赃满贯、三犯窃赃至五十两以上之犯,奏减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其馀仍旧监固,俟秋审三次后查办。间有初次入缓,后复改实者,权操自上,非常例也。入可矜者,或减流,或减徒。留养承祀者,将该犯枷号两月,责四十板释放。案系斗杀,追银二十两给死者家属养赡。情实则大别有三,服制、官犯、常犯是也。本下,内阁随命钦天监分期择日。句到,刑部按期进呈黄册。至日,素服御殿,大学士三法司侍,上秉朱笔,或命大学士按单予句。服制册大都杀伤期功尊长之案,既以情轻而改监候,类不句决;情实二次,大学士会同刑部奏请改缓。官犯则情重者,刑部从严声叙,未容幸免;轻则一律免句,十次改缓。常犯之入情实,固罪无可逭者;其或一线可原,刑部粘签声叙,类多邀恩不句,十次亦改缓。向例句决重囚,刑科三覆奏,自乾隆十四年简去二覆,第于句到前五日,覆奏一次。句到时,将原本进呈覆阅,一俟批发,在京例由刑科给事中、刑部侍郎各一人赴西市监视。官犯无论句否,俱绑赴行刑场候决。在外则刑部各司将句单连同榜示钉封送兵部发驿,文到之日行刑。如恭逢庆典或国家有故,则下旨停句。

  顺治十三年,谕刑部:“朝审秋决,系刑狱重典。朕必详阅招案始末,情形允协,令死者无冤。今烸期伊迩,朝审甫竣,招册繁多,尚未及详细简阅,骤行正法,朕心不忍。今年姑着暂停秋决,昭朕矜恤至意。”自是列朝于秋谳俱勤慎校阅。康熙二十二年,圣袓御懋勤殿,召大学士、学士等入,酌定在京秋审情实重犯。圣袓取罪案逐一亲阅,再三详审,其断无可恕者,始定情实。因谕曰:“人命事关重大,故召尔等共相商酌。情有可原,即开生路。”雍正十一年,世宗御洞明堂,阅秋审情实招册,谕刑部曰:“诸臣所进招册,俱经细加斟酌,拟定情实。但此内有一线可生之机,尔等亦当陈奏。在前日定拟情实,自是执法,在此刻句到商酌,又当原情,断不可因前奏难更,遂尔隐默也。”高宗尤垂意刑名,秋审册上,每干饬责。乾隆三十一年,湖南官犯饶佺,以其回护己过予句。迨阅浙省招册,知府高象震亦以承审回护,原题仅拟军台效力。急谕湖南巡抚将饶佺暂停处决,令刑部查明两案情节不同,始行明谕处分。其慎重谳典如此。仁宗亦娴习法律。嘉庆七年,御史广兴会议秋审,奏请将斗杀拟缓之广东姚得辉改入情实,援引乾隆十八年“一命必有一抵”之旨。仁宗谓:“一命一抵,原指械斗等案而言,至寻常斗殴,各毙各命,自当酌情理之平,分别实缓。若拘泥‘一命必有一抵’之语,则是秋谳囚徒,凡杀伤毙命之案,将尽行问拟情实,可不必有缓决一项。有是理乎?”命仍照原拟入缓。其剖析法意,致为明允。自后宣宗、文宗遵循前轨,罕可纪述。穆宗、德宗两经垂帘,每逢句到,命大学士一人捧单入内阁恭代,后遂沿为故事。

  而前行之秋审条款,因光绪季年死刑递有减降,法律馆重加釐定,奏颁内外焉。

  热审之制,顺治初赓续举行。康熙十年,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非实犯死罪及军、流,俱量予减等。四十三年,谕刑部停止。雍正初复行。乾隆以后,第准免笞、杖,则递行八折决放,枷号渐释,馀不之及。且惟京师行之,外省笞、杖自理,无从考核,具文而已,列朝无寒审,而有军、流、遣犯隆冬停遣之例。未起解者,十月至正月终及六月俱停遣。若已至中途,至十一月初一日准停。倘抵配不远,并发往东南省分,人犯有情原前进者,一体起解。

  又有停审之例,每年正月、六月、十月及元旦令节七日,上元令节三日,端午、中秋、重阳各一日,万寿圣节七日,各坛庙祭享、斋戒以及忌辰素服等日,并封印日期,四月初八日,每月初一、初二日、皆不理刑名。然中外问刑衙门,于正月、六月、十月及封印日期、每月初一二等日不尽如例行也。其农忙停审,则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应户、婚、田土细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又有停刑之例,每年正月、六月及冬至以前十日,夏至以前五日,一应立决人犯及秋、朝审处决重囚,皆停止行刑。

  凡审级,直省以州县正印官为初审。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诉者笞。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登闻鼓,顺治初立诸都察院。十三年,改设右长安门外。每日科道官一员轮值。后移入通政司,别置鼓厅。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驾申诉者,名曰叩阍。从前有擅入午门、长安门、堂子跪告,及打长安门内、正阳门外石狮鸣冤者,严禁始绝。即迎车驾而冲突仪仗,亦罪至充军。京控及叩阍之案,或发回该省督抚,或奏交刑部提讯。如情罪重大,以及事涉各省大吏,抑经言官、督抚弹劾,往往钦命大臣莅审。发回及駮审之案,责成督抚率同司道亲鞫,不准复发原问官,名为钦部事件。文武官犯罪,题参革职。道府、副将以上,遴委道员审理。同知、游击以下,遴委知府审理。巡按御史,顺治初犹常设。四年,从大理寺卿王永吉奏,差官往直省恤刑,然皆不久停罢。外省刑名,遂总汇于按察使司,而督抚受成焉。京师笞、杖及无关罪名词讼,内城由步军统领,外城由五城巡城御史完结,徒以上送部,重则奏交。如非常大狱,或命王、大臣、大学士、九卿会讯。自顺治迄乾隆间,有御廷亲鞫者。律称八议者犯罪,实封奏闻请旨,不许擅自句问。在京大小官员亦如之。

  若宗室有犯,宗人府会刑部审理。觉罗,刑部会宗人府审理。所犯笞、杖、枷号,照例折罚责打;犯徒,宗人府拘禁;军、流、锁禁,俱照旗人折枷日期,满日开释。屡犯军、流,发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圈禁;死刑,宗人府进黄册。阉寺犯轻罪,内务府慎刑司讯决,徒以上亦送部。八旗地亩之讼,属诸户部现审处,刑事统归刑部。清初有都统会审之制,有高墙拘禁之条,至乾隆时俱废。旗营驻防省分,额设理事同知。旗人狱讼,同知会同州县审理。热河都统衙门特设理刑司,刑部派员听讼,三年一任。同治三年,以吉林狱讼繁多,诏依热河设立刑司例,令刑部拣派满、汉郎中、员外、主事各一员,分别掌印主稿,统归将军管辖。嗣吉林建省裁撤,而热河如故。

  蒙古刑狱,内外紥萨克王公、台吉、塔布囊及协理台吉等承审。康熙三十七年,曾遣内地官员教导蒙古王等听断盗案,后不常设。沿边与民人交涉案件,会同地方官审理,死罪由盟长核报理藩院,会同三法司奏当。在京犯斩、绞,刑部审讫,会理藩院法司亦如之。盛京刑部掌谳盛京旗人及边外蒙古之狱。秋审,会同四部侍郎、奉天府尹酌定实、缓汇题,盖皆特别之制。

  凡检验,以宋宋慈所撰之洗冤录为准,刑部题定验尸图格,颁行各省。人命呈报到官,地方正印官随带刑书、仵作,立即亲往相验。仵作据伤喝报部位之分寸,行凶之器物,伤痕之长短浅深,一一填入尸图。若尸亲控告伤痕互异,许再行覆检,不得违例三检。如自缢、溺水、事主被杀等案,尸属呈请免验者,听。京师内城正身旗人及香山等处各营房命案,由刑部当月司员往验。街道及外城人命,无论旗、民,归五城兵马司指挥相验。检验不以实者有刑。

  凡讯囚用杖,每日不得过三十。热审得用掌嘴、跪链等刑,强盗人命酌用夹棍,妇人䥺指,通不得过二次。其馀一切非刑有禁。断罪必取输服供词,律虽有“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之文,然非共犯有逃亡,并罪在军、流以下,不轻用也。

  凡审限,直省寻常命案限六阅月,盗劫及情重命案、钦部事件并抢夺掘坟一切杂案俱定限四阅月。其限六月者,州县三月解府州,府州一月解司,司一月解督抚,督抚一月咨题。其限四月者,州县两月解府州,府州二十日解司,司二十日解督抚,督抚二十日咨题。如案内正犯及要证未获,或在监患病,准其展限或扣限。若隔属提人及行查者,以人文到日起限。限满不结,督抚咨部,即于限满之日起算,再限二、三、四月,各级分限如前。如仍迟逾,照例参处。按察司自理事件,限一月完结。州县自理事件,限二十日审结。上司批发事件,限一月审报。刑部现审,笞杖限十日,遣、军、流、徒二十日,命盗等案应会三法司者三十日。每月奏报,声明曾否逾限。如有患病及查传等情,亦得依例扣展。速议速题,均限五日覆。死罪会核,自科钞到部之日,立决限七十日,监候限八十日。会同题覆,院寺各分限八日。由咨改题之案,展限十日。系清文加译汉十日或二十日,逾限附参。盗贼逾月不获,捕役汛兵予笞,官罚俸。吏兵两部处分则例,尚有疏防及初、二、三、四参之分。命案凶犯在逃,承缉、接缉亦按限开参。然例虽严,而巧于规避者,盖自若也。

  凡解犯有三:一、定案时之解审。徒犯解至府州转报,军、流、遣及死罪,自府州递省,逐级讯问无异,督抚然后咨题。一、秋审时之解勘。死罪非立决,发回本州县监禁,逮秋审,径行解司审勘。官犯自定案即拘禁司监待决。常犯缓决者,二次秋审,即不复解。其直省各边地离督抚驻处窎远,有由该管巡道审勘加结转报者,非通例也。一、发遣时之解配。徒囚问发隔县,军、流起解省分,预行咨明应发省分督抚,查照道里表,酌量州县大小远近、在配军流多寡,先期定地,饬知入境首站州县,随到随发。遣犯解至例定地方安插。犯籍州县佥差,名曰长解。沿途州县,派拨兵役护送,名为短解。罪囚视罪名轻重,定用铁锁杻镣道数。若中途不觉失囚,讯明有无贿纵,分别治罪。隔属关提及发交各地方官管束者,视此为差。京师现审,徒犯发顺天府充徒。流囚由刑部定地,劄行顺天府起送。五军咨由兵部定地提发,外遣亦咨兵部差役起解。综计诉讼所历,自始审迄终结,其程序各有定规,毋或逾越。

  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厅,专司审判。于是法部不掌现审,各省刑名,画归大理院覆判,并不会都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题本改为摺奏,内阁无所事事。秋、朝审专属法部,其例缓者随案声明,不更加勘,而九卿、科道会审之制废。京师暨各省设高等审检厅,都城省会及商埠各设地方及初级审检厅,改按察使为提法司。三十二年,法部奏定各级厅试办章程。宣统二年,法律馆奏颁法院编制法,由初级起诉之案不服,可控由地方而至高等,由地方起诉之案不服,可控由高等而至大理院,名为四级三审。从前审级、审限、解审、解勘之制,州县行之而不行于法院。审判分民事、刑事。民律艰于成书,所据者第旧律户役、田宅、钱债、婚姻各条,而法未备。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审,人命由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于州县。刑诉制度,盖杂糅矣。

  然尔时所以急于改革者,亦曰取法东西列强,藉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也。考领事裁判,行诸上海会审公堂,其源肇自咸丰朝,与英、法等国缔结通商条约,约载中外商民交涉词讼,各赴被告所属之国官员处控告,各按本国律例审断。嗣遇他国缔约,俱援利益均霑之说,群相仿效。同治八年,定有洋泾浜设官章程,遴委同知一员,会同各国领事审理华洋诉讼。其外人应否科刑,谳员例不过问。华人第限于钱债、斗殴、窃盗等罪,在枷杖以下,准其决责。后各领扩张权限,公堂有迳定监禁数年者。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清季士大夫习知国际法者,每咎彼时议约诸臣不明外情,致使法权坐失。光绪庚子以后,各国重立和约,我国龂龂争令撤销,而各使藉口中国法制未善,靳不之许。迨争之既亟,始声明异日如审判改良,允将领事裁判权废弃。载在约章,存为左券。故二十八年设立法律馆,有“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之旨。盖亦欲修明法律,俾外国就范也。夫外交视国势之强弱,权利既失,岂口舌所能争。故终日言变法,逮至国本已伤,而收效卒鲜,岂法制之咎与?然其中有变之稍善而未竟其功者,曰监狱。有政体所关而未之变者,曰赦典。

  监狱与刑制相消息,从前监羁罪犯,并无已决未决之分。其囚禁在狱,大都未决犯为多。既定罪,则笞、杖折责释放,徒、流、军、遣即日发配,久禁者斩、绞监候而已。州县监狱,以吏目、典史为管狱官,知州、知县为有狱官,司监则设按司狱。各监有内监以禁死囚,有外监以禁徒、流以下,妇人别置一室,曰女监。徒以上锁收,杖以下散禁。囚犯日给仓米一升,寒给絮衣一件。锁杻常洗涤,席荐常铺置,夏备凉浆,冬设暖床,疾病给医药。然外省监狱多湫隘,故例有轻罪人犯及干连证佐,准取保候审之文。无如州县惧其延误,每有班馆差带诸名目,胥役藉端虐诈,弊窦丛滋。虽屡经内外臣工参奏,不能革也。刑部有南北两监,额设司狱八员、提牢二员,掌管狱卒,稽查罪囚,轮流分值。每月派御史查监,有瘐毙者亦报御史相验。年终并由部汇奏一次,防闲致为周备。自光绪三十二年审判画归大理院,院设看守所,以羁犯罪之待讯者,各级审检厅亦然,于是法部犴狴空虚。别设已决监于外城,以容徒、流之工作,并令各省设置新监,其制大都采自日本。监房有定式,工厂有定程。法律馆特派员赴东调查,又开监狱学堂,以备京、外新监之用。然斯时新法初行,措置未备,外省又限于财力,未能遍设也。

  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别。历朝登极、升祔、册立皇后、皇上五旬以上万寿、皇太后六旬以上万寿及武功克捷之类,例有恩赦。其诏书内开:一、官吏军民人等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内乱、妻妾杀夫、奴婢杀家长、杀一家非死罪三人、采生折割人、谋杀故杀真正人命、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强盗、妖言、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军务获罪、隐匿逃人及侵贪入己亦不赦外,其馀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未结者,咸赦除之。若寻常万寿及喜庆等事,则传旨行赦。恩赦死罪以下俱免,恩旨则死罪已下递减。诏书既颁,刑部检查成案,分别准免不准免,开单奏定,名为恩赦条款。恩旨则分别准减不准减,名为减等条款。部设减等处,专司核駮。其巡幸所经,赦及一方,及水旱兵灾、清理庶狱者,则视诏旨从事焉。明制,徒、流已至配,不复援赦。清自康熙九年准在配徒犯会赦放免。乾隆二年恩诏,军、流在配三年,安静悔过,情原回籍,查明准释。迨嘉庆二十五年,始将到配未及三年人犯一体查办,尤为旷典。昔人有言:“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意第谓赦恩之不可滥耳。若夫非常庆典,特颁汗号,使之荡涤瑕秽,洒然自新,未始非仁政之一端。有清一代,赦典屡颁,然条款颇严,毋虞滥及。且行庆施惠,王者驭世之大权,非苟然也。故光绪三十四年宣统登极,犹循例大赦云。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实录、国史、诏书、典志、传记、纪事等史料进行编撰,到1920年编成初稿。1920年进行修订,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编印完成,历时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计本纪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传316卷。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参考了各种记载。体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内容;志分十六目,创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及华尔、戈登、赫德等均列于传。《艺文志》四卷,按《四库全书总目》名称次第编排;《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邦交》记与各国之外交;《畴人传》载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事迹。1928年初印1100部,分关内、关外一次本。后有关外二次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本,并注明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阅读。

猜你喜欢

  • 卷四百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九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观澜,廪生,有学行。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

    李鸿章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许姓。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咸丰三年,庐州..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十 列传一百九十七

    彭玉麟 杨岳斌王明山 孙昌凯 杨明海 谢濬畲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父鸣九,官安徽合肥梁园巡检。玉麟年十六,父卒,族人夺其田产,避居郡城,为协标书识以养母。知府高人鉴见其文,奇之,招入署读书,为附生..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九 列传一百九十六

    塔齐布毕金科 多隆阿孙寿长 鲍超宋国永 娄云庆 谭胜达唐仁廉 刘松山 塔齐布,字智亭,陶佳氏,满洲镶黄旗人。由火器营鸟枪护军擢三等侍卫。咸丰初,拣发湖南,以都司用,署抚标左营守备。以长沙守城功擢游击,署中军..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八 列传一百九十五

    李续宾丁锐义 曾国华 李续宜 王珍弟开化 刘腾鸿弟腾鹤蒋益澧 李续宾,字迪庵,湖南湘乡人。诸生,膂力过人,善骑射。罗泽南讲学里中,折节受书。咸丰初,泽南募乡勇杀贼,续宾奉父命往佐之,从平桂东土匪。三年,援..

    3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七 列传一百九十四

    江忠源弟忠济 族弟忠信 罗泽南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宁人。道光十七年举人。究心经世之学,伉爽尚义。公车入京,初谒曾国藩,国藩曰:“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大挑教职,回籍。察教匪乱..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

    骆秉章 胡林翼 骆秉章,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齮龁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历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农。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时太常寺卿唐..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

    僧格林沁舒通额 恒龄 苏克金 何建鼇 全顺 史荣椿 乐善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本生父毕启,四等台吉,追封贝勒。族父索特纳木多布斋,尚仁宗女。公主无出,宣宗为选于族众,见僧林格沁仪表非常,..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

    胜保 托明阿陈金绶 德兴阿 胜保,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洲镶白旗人。道光二十年举人,考授顺天府教授。迁赞善,大考二等,擢侍讲,累迁祭酒。屡上疏言事,甚着风采。历光禄寺卿、内阁学士。 咸丰二年,因天变上疏..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二 列传一百八十九

    乌兰泰长瑞 长寿 董光甲 邵鹤龄 邓绍良石玉龙 周天受弟天培 天孚 饶廷选文瑞 彭斯举 张玉良鲁占鼇 刘季三 双来 瞿腾龙 王国才 虎坤元 戴文英 乌兰泰,字远芳,满洲正红旗人。由火器营鸟枪护军从征回疆有功,升蓝翎长..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一 列传一百八十八

    向荣 和春 张国樑 向荣,字欣然,四川大宁人,寄籍甘肃固原。以行伍隶提标,为提督杨遇春所识拔。从征滑县、青海、回疆,常为选锋。积功擢至甘肃镇羌营游击。道光十三年,直隶总督琦善知其才,调司教练,累迁开州协..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

    何桂珍 徐丰玉张汝瀛 金云门 唐树义 岳兴阿 易容之 温绍原金光箸 李孟群 赵景贤 何桂珍,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年甫冠,乞假归娶。散馆授编修,督贵州学政。入直上书房,授孚郡王读。文宗..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六

    吕贤基 邹鸣鹤 戴熙汤贻汾 张芾 黄琮陶廷杰 冯培元 孙铭恩 沈炳垣 张锡庚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持正敢言,数论时政得失,多所采用。文宗即位,应诏上封..

    5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五

    宗室祥厚霍隆武 福珠洪阿 恩长 陈胜元 祁宿藻 陈克让 刘同缨瑞昌杰纯 锡龄阿 宗室祥厚,隶镶红旗,袭骑都尉世职,授銮仪卫整仪尉。累擢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历山海关、熊岳、金州副都统。道光二十八年,擢江宁将军。 ..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四

    陆建瀛杨文定 青麟崇纶 何桂清 陆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直上书房,洊迁中允。大考擢侍讲,转侍读。二十年,出为直隶天津道,累擢布政使。时英吉利扰浙江,沿海戒严,徵西北兵..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

    吴文镕 潘铎邓尔恒 吴文镕,字甄甫,江苏仪徵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屡膺文衡,称得士。六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督顺天学政,剔弊清严,在任累擢詹事、内阁学士。召回京,署礼部侍郎,寻实授。调刑..

    6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二

    常大淳双福 王锦绣 常禄 王寿同 蒋文庆 陶恩培多山 吉尔杭阿刘存厚 绷阔 周兆熊 罗遵殿王友端 缪梓 徐有壬 王有龄 常大淳,字兰陔,湖南衡阳人。道光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湖南镇筸兵变,戕营官,镇..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一

    徐广缙 叶名琛 黄宗汉 徐广缙,字仲升,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三年,出为陕西榆林知府,历安徽徽宁池太道、江西督粮道、福建按察使。擢顺天府尹,寻出为四川布政使。丁母..

    4 清史稿 2025-11-24
  • 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八十

    李星沅 周天爵 劳崇光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诇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

    3 清史稿 2025-11-2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