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元史 / 柯劭忞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2025-11-27 12:31 新元史
○河渠二

  △通惠河 阜通七坝 金水河 双塔河 积水潭 白河 御河 会通河 衮州闸 扬州运河 镇江运河 练湖 济州河 胶莱河

  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青沽为御河,自东昌须城县至临清为会通河,自三汊口达会通河为扬州运河,自镇江至常州吕城堰为镇江运河,南逾江淮,北至京师,为振古所无云。

  通惠河,一名阜通河,又名坝河,上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先是,中统三年,郭守敬面奏:“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从之。迨至元二十八年,守敬复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漕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合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诸水,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二十处,闸坝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以守敬领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于三十年秋,赐名通惠河。凡役军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奴一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用钞一百五十二万锭。工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石,人皆叹服。船既通行,公私便之。

  其闸坝之名曰:“广源闸;西域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处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去上闸西去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又筑阜通七坝,潭沟坝九,王村坝二,郑村坝一,西阳坝三,郭村坝二,千斯坝一,通州石坝一。宋本《都水监厅事记》,通州新坝作常庐坝。以大都至通州地势相悬高下四丈,故多为闸坝,以资蓄泄蔫。

  元贞元年,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资,全在守者上下照看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员专巡护之事,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大德六年,漕司言:“岁漕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二十人,占役昼夜不息。今年水涨决坝堤六十余处,虽经修毕,巩霖雨冲圮,走泄运水。点视河堤,量加修筑,计深沟坝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二工,王村坝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坝下一处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议上,中书省如所请。

  至大四年,中书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恐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至泰定四年,工始竣。

  天历三年,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仝籍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诸寺观及权势之家,私决堤堰,灌田安硙,致河淤浅妨漕事,乞禁之。”诏:“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堤堰,诸人毋抉势偷决。”大司农、都水监严禁之。

  凡通惠河之上源,曰金水河,出于宛乎玉泉山,流至义阳门南水门入京城。至元二十九年,中书右丞马忽速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从之。至大四年,敕引金水河注于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势,工成,役夫匠二十九,工二千七百二十三。

  曰双塔河,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合榆河,入通惠河,至元三年,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都水监乃差夫修治,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曰白浮、瓮山。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东,经瓮山湖,自西水门入都城。大德七年,瓮山等处看闸提领言:“自闰五月,昼夜雨不止,六月九日,山水暴发,漫流堤,冲上决水口。”都水监自九月二十一日兴工,至十月工竣,实役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白浮、瓮山河堤崩三十余里,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工竣。皇庆元年,都水监言:“白浮、瓮山提,多低薄崩陷处,宜修筑。”来春二月入役,八月工竣,总修长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计工七万三千七百七十。延祐元年,都水监言:“自白浮、金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源泉不能通流。”会计工程,差军夫千人疏瀹之。泰定四年八月,山水泛溢,冲决瓮山诸处笆口。自八月二十六日兴工修筑,九月十二日工竣。役军夫二千人,实役九万工,四十五日。

  其西北诸泉之水汇于都城内者,为积水潭,一名海子,以石甃其四围。延祐六年。都水监计会前后,与旧石岸相接。用石三百五,各长四尺,宽二尺六寸,厚一尺,用工三百五,役丁夫五十,石工十九。至治三年,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上,海子冲啮于下,且道狭,多泥淖,车马难行,如以石砌之,实长久之计。”从之。

  金水河,又谓之隆福宫前河。至治二年,敕:金水河在世祖时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

  白河,源出塞外,经漷州为潮河川,南流至通州潞县,合榆、浑诸水,亦名潞河,又东南至香河县,又过武清县,达于静海县,至直沽入海。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早,有水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余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子母有二小河水人榆河,水浅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河榆,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余万石,站车挽运艰缓。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载甚便。”中书省议,从之。

  大德五年五月,中书省言:“自杨村至河西务河堤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人,度三十日工毕。”都水监言:“分官自濠寨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军夫修筑,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令军夫采刈,至九月工竣。惟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俟来春水涸兴工。”

  延祐六年十月,中书省言:“漕运粮储及南来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腾贵。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敕下都水监施行。

  至治元年正月,漕司言:“夏运海粮一百八十九万余石,转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汊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余处,漕运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监疏浚。”工部议:“农作方兴,兼民多艰食,若不差军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枢密院言:“军人不敷。”省议:“方东作之时,若差民丁,恐妨岁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人,日给佣钞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正官验日文绐,令都水监及漕司督其役”从之。

  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西务菜市湾水势冲啮,与仓相近,将来为患。宜于刘二总管营相对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可杜水患。”四年正月,省臣奏准,枢府差军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日支糙粳米五升、中统钞一两,都水监工部委官与前卫董指挥同监役。三月十八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工竣。

  天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开刘二总管营相对河,北旧河运粮过远,乞复浚旧河便。”四年,遣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军七千浚治。三年,又募民夫三千人助役,兵部改委辛侍郎监之。是年,浚漷州运河,至入通惠河。

  御河,出辉州苏门山,经新乡汲县而东,至大名路浚州淇水入之,名为御河。经凡城县东北,流入济宁路馆陶县西,与漳水合,又东北至临清县,与会通河合。从河间路交河县北入清池县界,永济河入之。又北至清州静海县,会白河入于海。

  至元三年七月,都水监言:“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之北,颓缺岸口三十余处,河流淤塞。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筑,乃复行舟。今又三十余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藉堤防。其园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余或二丈,引水灌园。复有濒河居民,就堤取土,渐至缺坏,走泄水势,不惟有妨粮运,或致漂没田庐。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以甫,水内暗藏桩橛,尤为行舟之患。”工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沿河巡视,修补堤堰,拔去桩橛,仍禁居民毋穿堤作井,七年武清县河溢,佥民夫浚之,历八十日工竣。

  至大元年六月。左翼屯田万户府言:“五月十八日,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余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河间路、武清县、清州有司,发丁夫修筑。”于是,枢密院亦檄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差军并工筑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水溢李家道口。询之社长,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窃计今岁水施逆行,乃下流漳水涨溢遏绝,以致如此,实非人力可胜。又七月十二日,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壅遏,乞差官巡治。”

  延祐二年七月,沧州言:“往年景州吴桥县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恐伤淇河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巳熟田数万顷。及七月四口,河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余步,千户移僧又遣军堵塞郎儿口,水壅不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余村。本州摘官相视,移文约会开放。不从。“四年五月,都水监始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千余里,及减水故道名曰盘河。应增浚故河,决积水,由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泰定元年九月,都水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一人。是月兴工,至十月工竣。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民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达于御河。

  至元十七年,江南平,置汶泗都漕运司,控引江、淮,以供亿京师。自东阿至临清二百里,舍舟而陆车运至御河,役民一万三千二百七十六户。经荏平具,地势卑,夏秋霖潦,道路不通,公私病之。于是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于御河,较陆运利相什佰。诏廷臣议之。二十五年,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偕源按视地势,之贞等图上可开之状。丞相桑歌奏言:“安民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定,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一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六万八千定,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来春浚之。”从之。二十六年春正月,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征旁县丁夫三万,以断事官忙哥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选等董其役。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以六月辛亥工竣,凡用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事。元初,遏汶入洸,以益漕,汶始与洸、泗、沂合,独未分于北。至元二十年,自济宁新开河,分汶、泗诸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济水,故渎以达于海,而犹未通于御河。至是,又自安民山西南开河直达临清,而泗、汶诸水始通于御河焉。

  二十七年,以霖雨岸崩,河淤浅,中书省臣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挑浚之役。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人,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巡视,且督工。易石闸,以工之缓急为先后。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云。

  会通镇闸三、土坝二,在监清北,头闸,至元三十年建。中闸,南至隘船闸三里,元贞二年至大德二年建。隘船,南至李海务闸一百五十二里,延祐元年建。李海务,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周家后,南至七级闸十二里,大德四年建。

  七级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元年建;南闸,至阿城闸十二里,元贞二年建。

  阿城闸二:北闸,至南闸三里,大德三年建;南闸。至荆门北闸十里,大德二年建。

  荆门闸二:北闸,至荆门南闸二里半,大德二年建;南闸,至寿张闸六十三里,大德六年建。

  寿张闸,南至安山闸八里,至元三十一年建。安山闸,南至开河闸八十五里,至元二十六年建。开河闸,南至济州闸一百二十四里。

  济州闸三:上闸南至中闸三里,大德元年建;中闸,南至下闸二里,至治元年建;下闸,南至赵村铺六里,大德七年建。

  赵村闸,南至石佛闸七里,泰定四年建。石佛闸,南至辛店十三里,延祐六年建。辛店闸,南至师家店闸二十四里,大德元年建。师家店闸,南至枣林闸十五里,大德二年建。枣林闸,南至孟阳泊闸九十五里,延祐五年建。孟阳泊闸。南至金沟闸九十里,大德八年建。金沟闸,南至隘船闸十二里,大德十年建。

  沽头闸二:北隘船闸,南至大闸二里,延祐二年建;南闸至徐州一百二十里,大德十一年建。徐州三汊口闸入盐河,南至上山闸十八里,泰定三年建。

  然惠通河以汶、泗二水为上源,故又于衮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

  至元二十七年,运副马之贞言:“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于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二十年,中书省奉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之贞又言:“据汶河堽城二闸、一堰,泗河撙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襟。去岁堽城汶河土堰、衮州泗河土堰冲决,宜移文衮州、泰安州佥夫修筑。又被水冲坏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致新河水小,粮船滞涩,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筑,上流拔属河淮漕司,下流属之贞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衮州、东平修理。据衮州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闸一,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乞移文江淮漕司修筑。其泰安州、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如水涨冲决堤堰,仍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中书省依所议行之。

  延祐元年二月,中书省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为其河浅涩,大船充塞于中,阻碍余船不得往来。每岁台、省差人巡视。据差官言,始开河时,止许行百五十料船,近年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五料或五百料船,以致阻滞官民舟楫。如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议,宜依所言,中书及都水监差官于沽头置小闸一,又于临清相视宜置闸处,亦置小闸一,禁约二百料之上船,不许入河行运。”从之。

  至治三年四月,都水分监言:“会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坝。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冲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初修治,工夫浩大,动用丁夫千百,束薪十万有余,数月方完,劳费万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溢,月河、土堰及石闸雁翘日被冲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若运金沟、沽头并隘闸三处现有之石,于沽头月河内修一所堰闸,更将隘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道动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又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会验监察御史亦言:“延祐初,元省臣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从之。至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行驶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若欲于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投其船。其大都、江南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部议从之。

  泰定四年,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沿河州县官民,询考利弊,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一曰经行。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江、淮、燕蓟,实万古无穷之利也。惟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都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是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粱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搁,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亡,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中书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与济宁路、东昌路委官相视,如所议行之。

  扬州运河,亦名盐河,北至三汊口,达于会通河。至元二十七年,江淮行省奏加疏浚。

  延祐四年,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请浚之。”明年,中书省移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宣忠司、运司、州县仓场官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户佣夫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协济有司修四百八十二里。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船灶户日贫,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中书省议准:诸色户内顾觅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定,以盐司盐课及减驳船款下协济。

  练湖,在镇江,为运河之上源。运河自镇江,南至常州吕城坝。

  至治三年,中书省臣言:“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往来。其舟楫莫不由此。宋时专设人员,以时修浚。若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近年淤浅,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运递,甚为不便。镇江至吕城坝,长百三十里,计役民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毕。又用三千人浚练湖,九十日可毕。一夫日支粮三升、中统钞一两。行省、行台分官监督。合行事宜,依江浙行省所拟。”敕从之。于是江浙行省委参政董中奉董其役。

  重中奉言:“练湖、运河非一事也。宜仿假山诸湖农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船三人,以竹{艹南}捞泥,日可三载,月计九万载,三月计通取二十七万载。就用其泥增筑湖堤。自镇江城外程公坝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河长一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河面阔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与见有水二尺,共积深六尺。于镇江、常州、江阴州、溧阳州田多上户内均差夫役。若浚湖与开河二役并兴,卒难办集。宜先开运河,工毕就浚练湖。”中书省议从之。泰定元年正月,各监工官沿湖相视,上湖沙冈黄土,下湖茭根丛杂,泥坚硬不可{艹南}取,又两役并兴,相去三百余里,往来监督劳技,甚愿先开运河,期四十七日工毕,次浚练湖,期二十日工毕。

  是年二月,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重役也,应依行省议,仍许便宜从事。”其后各滥工官言:“分运河作三坝,依元料深阔丈尺开浚,已于三月七日积水行舟。”又任奉议指划元料,增筑湖坝,共增阔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滩脚,共量斜高二丈五尺。依中堰西石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旧堤已及所料之上。中堰西石石达至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补之。五百婆堤至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须修治。归勘任水监元料,开运河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毕,浚练湖夫三千人,九十日毕,人日支钞一两、米三升,共该钞万八千十四定二十两,米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实征夫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共役三十二日,支钞八千六百七十九定三十六两,米万三千十九石五斗八升,视原料省半焉。

  运河开未久,旋废不用者,曰济州河,曰胶莱河。济州河,至元十二年,姚演建议开济州河入大清河,至利津入海。阿合马等议从之,命阿八赤董其役。十八年十二月,遣奥鲁赤、刘都水及通算学者一人,给宣差印。往济州,定开河夫役。令大名、卫州新军助其工。然海口沙淤,船入入不便。既而右丞麦术丁奏:“阿八赤所开河,益少损多,敕候漕司忙古□至议之。海道便,则阿八赤河可废。”未几,忙古□自海道运粮至,济州河遂度。

  胶莱河,亦名胶东河,在胶州东北,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至元十七年,姚演建议开新河,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陈村海口西北,至掖县海仓口,以达直沽。然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功讫不就。二十二年,以劳费不赀,罢之。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猜你喜欢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

    耶律楚材铸 希亮有尚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金尚书右丞,通术数,尤邃于太元。楚材生,履私谓所亲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他日当为异国用。”因取《春秋左氏传》楚材晋用之语,以为名字。楚..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忽都虎 曲出 阔阔出 察罕 木华黎 塔出 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韩嘉讷忽都虎失吉,垮垮儿氏。太祖征塔塔儿,虏其部众。得一带金鼻圈之小儿,归于诃额伦太后。太后曰:“是必贵种。”遂养以为子,赐名忽都虎。十余岁即善射..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答阿里台蒙力克 脱架伯人儿 阔阔出 豁儿赤兀孙 察合安不洼纳牙阿答阿里台斡赤斤,把儿坛之少子,太祖季父也。答阿里台始从泰亦赤兀中归太祖,答兰捏木克格思之役,与阿勒坛、忽察儿违命掠塔塔儿所弃辎重,太祖夺其所..

    3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术赤台 怯台 哈答畏答儿 博罗 欢伯都术赤台,兀鲁特氏。其先纳臣拔都,太祖八世祖蔑年土敦第七子也,生二子:长曰兀鲁特、次日忙兀特,子孙遂以名为氏。术赤台刀兀鲁特之六世孙。兀鲁特与忙兀特、札剌儿、宏吉剌、亦..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

    者勒蔑也孙帖额 忽必来者别者勒蔑,兀良合氏。父札儿赤几歹,与烈祖有旧。太祖初生,札儿赤几歹以貂鼠里袱献。时者勒蔑亦在襁褓,言于烈祖,请俟长大为太祖服役。及太祖娶光献皇后,往见王罕于土兀剌河,归至不儿罕..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

    速不台 兀良合台 阿术 卜怜吉歹 也速□儿速不台,兀良合氏。兀良合为塔立斤八族之一。蒙古俗,闻雷匿不敢出。兀良合人闻雷则大呼与雷声相应。故人尤骁悍。速不台远祖捏里必,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汗,因相结为按答..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

    博尔术(玉昔帖木儿、阿鲁图、纽的该) 博尔忽(布而古儿、月赤察儿、塔剌海、■〈亻瓜〉头塔察儿、密里察而、宋都台、伯里阁不花、赤老温、察剌、脱帖穆儿、月鲁不花、阿剌罕、健都班)博尔术,阿鲁剌特氏。与太祖..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

    △木华黎下(速浑罕、乃燕、硕德、别里哥帖木儿、相威、撒蛮、脱脱、朵儿只、朵儿直班乃蛮台、带孙、忽图鲁、塔塔儿台)速浑察,从太宗伐金,又从皇子阔出伐宋,攻枣阳,入郢州。太宗十一年,袭兄爵,驻于桓州西阿儿..

    3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

    木华黎上(孛鲁塔思、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木华黎,札益忒札剌儿氏。祖估列枯秃伯颜,父孔温窟洼。太祖征主儿乞,师还,帖列枯秃伯颜使孔温窟洼率木华黎与其弟不合,谒太祖于行在。自是,遂留事左右。孔温窟洼..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客烈亦王罕桑昆 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 不月鲁克古出鲁克 抄思别的因客烈亦部,未详所出,或谓始居唐麓岭北谦谦州之地,后徒于土拉河。相传其祖生子七人,面黝黑,蒙古语黑为喀喇,故名其部为喀喇,又讹为客烈。后族类..

    3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

    札木合塔而忽台 脱黑脱阿札木合,札只剌氏。太祖九世祖孛端察儿生札只剌歹,其母乃札儿赤兀惕兀良合之妇,已有身,为孛端察儿所掠,及生子,名以札只剌歹,义谓他人子也,是为札只剌氏之祖。札只剌歹生土古儿歹,土..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阔里吉思、术忽难、术安)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纽林的斤、帖木儿补化、伯颜不花的斤)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汪古部长也。蒙古语:汗之子弟为剔吉,亦曰的斤,统数部之长为忽里。..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

    ○特薛禅△孛秃 锁儿哈 忽怜特薛禅,本名特因,时人以其贤智,呼为薛禅,故又称特薛禅。孛思忽儿宏吉刺氏,与斡勒忽纳氏同宗异族。孛思者,板升之异译,国语屋也;忽儿者,古阑之异译,国语圈子也。特因之族。筑室以..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

    ○世祖诸子下△忙哥刺 阿难答 那木罕 忽哥赤 也先帖木儿把匝瓦剌尔密 爱牙赤奥鲁赤 铁木儿不花老的 阿忒思纳失里搠思班 党兀班 阔阔出 脱欢 老章 孛罗不花 大圣奴 宽彻不花 和尚 帖木儿不花蛮子 忽都鲁帖木儿成宗皇..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

    ○世祖诸子上△皇太子真金甘麻剌 梁王松山 王禅 答剌麻八剌魏王阿木哥世祖十一子:长朵儿只,早卒;次真金,次忙哥剌,次那木罕,皆察必皇后所出;次忽哥赤,次爱牙赤,次奥鲁赤,次阔阔出,次脱欢,次忽都鲁帖木儿..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

    ○定宗诸子△忽察 脑忽 禾忽 秃鲁 宪宗诸子班秃 阿速台 玉龙答失 撒里蛮彻彻秃 昔里吉 兀鲁思不花 晃火帖木儿 定宗三子:长忽察,次脑忽,次禾忽。忽察,以定宗长子觊觎父位,而众望不属。及拔都等定议,立宪宗,忽..

    4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

    ○太宗诸子△合失 海都 察八儿 阔端太子 只必帖木儿 别帖木儿 脱脱木儿 阔出太子 失烈门 哈剌察儿 灭里 阿鲁灰帖木儿 合丹太宗皇帝七子:孛剌合真皇后生合失;乃马真皇后生定宗;乞儿吉思皇后生阔端;次阔出、次哈剌..

    3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

    ○太祖诸子五 拖雷下△阿里不哥药木忽儿 拨绰 牙忽都 末哥 阔烈坚 也不干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世祖同母弟也。宪宗伐宋,命世祖分兵趋鄂州,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孛鲁欢、阿蓝答儿辅之。宪宗崩,以序以贤,世祖当立..

    3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

    ○太祖诸子四 拖雷中△阿鲁浑盖喀图 合赞合儿班答 不赛因阿鲁浑,阿八哈长子也。母曰海迷失亦可敦,由宫人得幸。台古塔儿被弑,诸将乃迎阿鲁浑立之,以布哈为相,累黄金等其身,酬其翼戴之功。使长子合赞守呼拉商、..

    5 新元史 2025-11-27
  •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

    ○太祖诸子三 拖雷上△旭烈兀出伯 阿八哈台古塔儿拖雷,太祖第四子也。甫能言,太祖为泰亦赤兀入所虏,额诃伦太后及家人皆谓不能免;拖雷独曰:“我父乘栗色马归矣。”咸以为妄语。翼日,太祖果至。乘锁儿罕失剌所赠..

    4 新元史 2025-11-2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