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蔡中郎集 / 蔡邕

外集卷二

2025-05-09 14:54 蔡中郎集

陳政要七事疏

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臣聞天降災異,緣象而至,辟歷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風者、天之號令,所以教人也。夫昭事上帝,則自褱多福;宗廟致敬,則鬼神以著。國之大事,實先祀典。天子聖躬,所當恭事。臣自在宰府及備朱衣,迎氣五郊,而車駕稀出,四時致敬,屢委有司。雖有解除,猶為疏廢。故皇天不悅,顯此諸異。《洪範傳》曰:「政悖德隱,厥風發屋折木。坤為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靜反動,法為下叛。」夫權不在上,則雹傷物。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貪利傷民,則蝗蟲損稼。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與月相迫,兵事惡之。鮮卑犯塞,所從來遠。今之出師,未見其利。上違天文,下逆人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臣不勝憤懣。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于郊,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老辟廱,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祖宗所祗奉也,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竊見南郊齋戒,未嘗有廢。至于它祀,輒興異議,豈南郊卑而它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于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申先典,前後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小故,以虧大典。禮、妻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宮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堵之室,共處其中耳。豈謂皇居之曠、臣妾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庶荅風霆災妖之異。

二事: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先帝雖有聖明之資,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選,危言極諫不絕于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誠當思省,述修舊事。使袌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傳》政悖德隱之言。

三事:夫求賢之道未必一塗,或以德顯,或以言揚。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群下結口,莫圖正辭。郎中張文前獨盡狂言,聖聽納受,以責三司。臣子曠然,眾庶解悅。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以勸忠謇。宣聲海內,博開政路。

四事:夫司隸校尉、諸州刺史所以督察姦枉、分別白黑者也,伏見幽州刺史楊憙、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疾姦之心。憙等所糾,其效尤多,餘皆枉撓,不能稱職。或有袌罪褱瑕,與下同疾,綱網弛縱,莫相舉察,公府臺閣亦復默然。五年制書,議遣八使,又令三公謠言奏事。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未詳斯議,所因寖息。昔劉向奏曰:「夫執狐疑之計者,開群枉之門。養不斷之慮者,來讒邪之口。」今始聞善政,旋復變易,足令海內測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糾舉非法,更選忠清,平章賞罰,三公歲盡。差其殿最,使吏知奉公之福,營私之禍,則眾災之原,庶可塞矣。

五事: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于是名臣輩出,文武竝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游意。當代博奕,非以為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于盛化門差次錄弟。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于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于石渠,章帝集學士于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固當志其大者。

六事:墨綬長吏,職典理人,皆當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襃責之科,所宜分明。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宂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豈有伏罪懼考,反求遷轉,更相倣效,臧否無章。先帝舊典未嘗有此,可皆斷絕,以覈真偽。

七事:伏見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制,不敢踰越。今虛偽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惻隱思慕,情何緣生,而群聚山陵,假名稱孝,行不掩心,義無所依。至有姦軌之人,通容其中。桓思皇后祖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虛偽雜穢,難以勝言。又前至得拜,後輩被遺,或經年陵次,以暫歸見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寵榮,爭訟怨恨,洶洶道路。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其為不祥,莫與大焉。宜遣歸田里以明詐偽。

曆數議

曆數精微,去聖久遠。得失更迭,術術無常。是以承秦,曆用顓頊,元用乙卯,百有二歲。孝武皇帝始改正朔,曆用太初,元用丁丑,行之百八十九歲。孝章皇帝改從四分,元用庚申。今光、晃各以庚申為非,甲寅為是。案曆法,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據則殷曆元也,他元雖不明于圖讖,各家術皆當有效于其當時,黃帝始用太初丁丑之元,有六家紛錯,爭訟是非。太史令張壽王挾甲寅元以非漢曆,雜候清臺,課在下弟,卒以疏闊,連見劾奏,太初效驗,無所漏失,是則雖非圖讖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及用四分以來,考之行度,密于太初,是又新元效于今者也。延光元年中,謁者亶誦,亦非四分庚申。上言當用命曆序甲寅元,公卿百寮,參議正處,竟不施行,且三光之行,遲速進退,不必若一,術家以算追而求之,取合于當時而已。故有古今之術,今之不能上通于古,亦猶古術之不能下通于今也。

《元命苞》、《乾鑿度》皆以為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及命曆序積獲麟至漢起庚子蔀之二十三歲,竟己酉、戊子及丁卯蔀六十九歲,合為二百七十五歲。漢元年歲在乙未,上至獲麟,則歲在庚申,推此以上,上極開闢,則不在庚申。讖雖無文,其數見存。而光晃以為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五萬九千八百八十六歲,獲麟至漢百六十二歲,轉差少一百一十四歲。云當滿足,則上違《乾鑿度》、《元命苞》,中使獲麟不得在哀公十四年,下不及命曆序獲麟漢相去四蔀年數,與奏記譜注,不相應當。今曆正月癸亥朔,光晃以為乙丑朔。乙丑之與癸亥,無題勒款識,可與眾共別者,須以弦望晦朔,光魄虧滿,可得而見者。考其符驗,而光晃曆以《考靈曜》二十八宿度數,及冬至日所在,與今史官甘石舊文錯異,不可考校。以今渾天圖儀檢天文亦不合于《考靈曜》,光晃誠能自依其術,更造望儀以追天度,遠有驗于《圖》《書》,近有效于三光,可以易奪甘石、窮服諸術者,實宜用之。難問光晃,但言《圖讖》,所言不服。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制書曰:「朕聞古先聖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史官用太初鄧平術,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二度,而曆以為牽牛中星。先立春一日,則四分數之立春也。而以折獄斷大刑,于氣已迕,用望平和,蓋亦遠矣。今改行四分,以遵于堯,以順孔聖。」奉天之文,是始用四分曆。庚申元之詔也,深引《河洛圖讖》以為符驗,非史官私意,獨所興搆。而光晃以為固意造妄說,違反經文,謬之甚者。昔堯命羲和曆象日月星辰,舜叶時月正日,湯武***,治曆明時,可謂正矣。且猶遇水遭旱,戒以蠻夷猾夏、寇賊姦宄,而光晃以為陰陽不和,姦臣盜賊皆元之咎,誠非其理。元和二年乃用庚申,至今九十二歲。而光晃言秦所用代周之元,不知從秦來。漢三易元,不常庚申。光晃區區信用所學,亦妄虛無造欺語之愆。至于改朔易元,往者壽王之術,已課不效,亶誦之議,不用。元和詔書,文備義著,非群臣議者所能變易。

正交論

聞之前訓曰,君子以朋友講習而正人,無有淫朋。是以古之交者,其義敦以正,其誓信以固。逮夫周德既衰,頌聲既寢,《伐木》有鳥鳴之刺,《谷風》有棄予之怨。自此以降,彌以陵遲。或闕其始終,或彊其比周。是以搢紳患其然,而論者諄諄如也。疾淺薄而褱攜貳者有之,惡朋黨而絕交游者有之。其論交也,曰:「富貴則人爭趨之,貧賤則人爭去之。是以君子慎人所以交己,審己所以交人。富貴則無暴集之客,貧賤則無棄舊之賓矣。原其所以來,則知其所以去。見其所以始,則觀其所以終。彼貞士者,貧賤不待夫富貴,富貴不驕乎貧賤,故可貴也。」

蓋朋友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善則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惡則忠告善誨之,否則止,無自辱焉。故君子不為可棄之行,不患人之遺己也;信有可歸之德,不病人之遠己也。不幸或然,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怨其遠矣;求諸己而不求諸人,咎其稀矣。夫遠怨稀咎之機,咸在乎躬,莫之致也。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而二子各有聞乎夫子,然則以交誨也,商也寬,故告之以拒人。師也褊,故訓之以容眾,各從其行而矯之,至于仲尼之正教,則汎愛眾而親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親,交游以方,會友以文,可無貶也。穀梁赤曰:「心志既通,名譽不聞,友之罪也。」今將患其流而塞其源,病其末而刈其本。無乃未若擇其正而黜其邪與?與其彼農皆黍,而獨稷焉。夫黍亦神農之嘉穀,與稷竝為粢盛也。使交可廢則黍其愆矣。括二論而言之,則刺薄者博而洽,斷交者貞而孤。孤有《羔羊》之節,與其不獲已而矯時也,走將從夫孤焉。

銘論

《春秋》之論銘也,曰「天子令德。諸侯言時計功,大夫稱伐。」昔肅慎納貢,銘之楛矢,所謂天子令德者也。若黃帝有巾几之法,孔甲有盤盂之誡,殷湯有甘誓之勒,冕鼎有丕顯之銘。武王踐阼,咨于太師,作席几楹杖之銘,十有八章。周廟金人緘口以慎,亦所以勸導人主,勗于令德者也。呂尚作周太師,封于齊,其功銘于昆吾之冶,獲寶鼎于美陽。仲山甫有補袞闕,誠百辟之功,《周禮‧司勳》「凡有大功者銘之太常」,所謂諸侯言時計功者也。

有宋大夫正考父,三命滋益恭而莫侮。衛孔悝之祖,莊叔隨難漢陽,左右獻公,衛國賴之,皆銘乎鼎。晉、魏顆獲杜回于輔氏,銘功于景鐘,所謂大夫稱伐者也。鐘鼎、禮樂之器,昭德紀功,以示子孫。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故也。近世以來,咸銘之于碑。

徙朔方報楊復書

昔此徙者,故城門校尉梁伯喜、南郡太守馬季長,或至三歲,近者歲餘,多得旋返,自甘罪戾,不敢慕此。

徙朔方報羊月書

幸得無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惟青紫鹽也。

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申屠蟠稟氣玄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于毀滅。至行美誼,人所鮮能。安貧樂潛,味道守真。不為燥溼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方之于邕。以齒則長,以德則賢。

與袁公書

朝夕游談,從學宴飲。酌麥醴,燔乾魚,欣欣焉樂在其中矣。

與人書

家祖居常言客有三當死。夜半蠶時至人室家也。今者一行而犯其兩。

與人書

邕薄祜早喪二親,年踰三十,鬢髮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陸則對坐,食則比豆。

女訓

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日不修,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咸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醜,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髮,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汉代诗文别集。10卷;外集4卷。蔡邕著。蔡邕于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本传称其“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2卷,注曰梁有20卷,录1卷,《旧唐书·经籍志》仍作20卷,《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为10卷。原集久佚,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8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2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12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10卷,外纪1卷,外集4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10卷,外传1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清雍正中陈留刊本分作6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过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6卷。诸本所收作品数量亦互有出入。《四库全书》本收诗文94篇,首有欧静序;卷1为《独断》;卷2为上书、奏议、祝颂之文;卷3收《释诲》、《明堂月令论》、《月令问答》以及《樽铭》、《警枕铭》等;卷4为赋、诗,收《述行赋》、《短人赋》、《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一作颂)、《弹棋赋》、《胡栗赋》、《篆埶》、《隶埶》、《饮马长城窟行》、《答元式诗》、《翠鸟诗》;卷5至卷6收碑、铭、诔赞等。

猜你喜欢

  •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屠維協洽(己未)七月,凡五年有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大曆九年(甲寅,公元七七四年) 春,正月,壬寅,田神功薨於京師。 澧朗鎮遏使楊猷自澧州沿江而下,擅出境至鄂州,詔聽入朝。猷遂泝..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二三 唐紀三十九

    起昭陽單閼(癸卯)七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十月,凡二年有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廣德元年(癸卯,公元七六三年) 秋,七月,壬寅,羣臣上尊號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諸將討史朝義者進官階、..

    6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二二 唐紀三十八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昭陽單閼(癸卯)六月,凡二年有奇。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元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應天。 張景超引兵攻杭州,敗李藏用將李彊於石夷門。孫待封自..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二一 唐紀三十七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上章困敦(庚子),凡二年。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乾元二年(己亥,公元七五九年) 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築壇於魏州城北,自稱大聖燕王;以周摯為行軍司馬。李光弼曰:「思明得魏..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九 唐紀三十五

    起柔兆涒灘(丙申)十月,盡強圉作噩(丁酉)閏月,不滿一年。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至德元載(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旣。 上發順化,癸未,至彭原。 初,李林甫為相,諫官言事皆..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八 唐紀三十四

    起柔兆涒灘(丙申)五月,至九月,不滿一年。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至德元載(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五月,丁巳,炅衆潰,走保南陽,賊就圍之。太常卿張垍薦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徵吳王祇為太僕卿,以巨為..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七 唐紀三十三

    起閼逢敦牂(甲午),盡柔兆涒灘(丙申)四月,凡二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十三載(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祿山入朝。是時楊國忠言祿山必反,且曰:「陛下試召之,必不來。」上使召之..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六 唐紀三十二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十二月,盡昭陽大荒落(癸巳),凡六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六載(丁亥,公元七四七年) 十二月,己巳,上以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徵靈詧入朝,靈詧大懼。仙芝見靈詧,趨走如故,..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強圉大淵獻(丁亥)十一月,凡五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七四二年) 春,正月,丁未朔,上御勤政樓受朝賀,赦天下,改元。 壬子,分平盧別為節度,以安祿山為節..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四 唐紀三十

    起閼逢閹茂(甲戌),盡重光大荒落(辛巳),凡八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七三四年) 春,正月,己巳,上發西京;己丑,至東都。張九齡自韶州入見,求終喪;不許。 二月,壬寅,秦州地..

    4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三 唐紀二十九

    起柔兆攝提格(丙寅),盡昭陽作噩(癸酉),凡八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十四年(丙寅,公元七二六年) 春,正月,癸未,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為廣化王,奚饒樂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上從甥陳氏為東華公主,..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

    起著雍敦牂(戊午),盡旃蒙赤奮若(乙丑),凡八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六年(戊午,公元七一八年) 春,正月,辛丑,突厥毗伽可汗來請和;許之。 廣州吏民為宋璟立遺愛碑。璟上言:「臣在州無他異迹,今..

    6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一 唐紀二十七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強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 春,正月,壬申,制:「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為恆..

    6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一O 唐紀二十六

    起上章閹茂(庚戌)八月,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三年有奇。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景雲元年(庚戌,公元七一O年) 八月,庚寅,往巽第按問。重福奄至,縣官馳出,白留守;羣官皆逃匿,洛州長史崔日知獨帥衆討之..

    6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九 唐紀二十五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上章閹茂(庚戌)七月,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龍二年(戊申,公元七O八年) 春,二月,庚寅,宮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雲起,上令圖以示百官。韋巨源請布之天下;從之,乃赦..

    4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乙巳)二月,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神龍元年(乙巳,公元七O五年) 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甲寅,復國號曰唐。郊廟、社稷、..

    7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

    起上章困敦(庚子)七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正月,凡四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OO年)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傑曰..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上章困敦(庚子)六月,凡三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神功元年(丁酉,公元六九七年) 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宮。 突厥默啜寇靈州,以許欽明自隨。欽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醬、粱米及墨,意欲城..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五 唐紀二十一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五年。 則天順聖皇后長壽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正月,戊辰朔,太后享萬象神宮。 臘月,立故于闐王尉遲伏闍雄之子瑕為于闐王。 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

    4 资治通鉴 2025-11-16
  • 卷二O四 唐紀二十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重光單閼(辛卯),凡五年。 則天順聖皇后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 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衞王,隆業為趙王。 二月,丙辰,突厥骨篤祿等寇昌平,..

    5 资治通鉴 2025-11-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