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二十八·論一

2025-05-09 17:35 隐秀轩集

詩論

《詩》,活物也。遊、夏以後,自漢至宋,無不說《詩》者。不必皆有當於《詩》,而皆可以說《詩》。其皆可以說《詩》者,即在不必皆有當於《詩》之中。非說《詩》者之能如是,而《詩》之為物,不能不如是也。

何以明之?孔子,親刪《詩》者也。而七十子之徒,親受《詩》於孔子而學之者也。以至春秋列國大夫,與孔子刪《詩》之時,不甚先後,而聞且見之者也。以至韓嬰,漢儒之能為《詩》者也。且讀孔子及其弟子之所引《詩》、列國盟會聘享之所賦《詩》與韓氏之所傳《詩》者,其事、其文、其義,不有與《詩》之本事、本文、本義絕不相蒙而引之、賦之、傳之者乎?既引之,既賦之,既傳之,又覺與《詩》之事、之文、之義未嘗不合也。其故何也?夫《詩》,取斷章者也。斷之於彼,而無損於此;此無所予,而彼取之。說《詩》者盈天下,達於後世,屢遷數變,而《詩》不知,而《詩》固已明矣,而《詩》固已行矣。然而《詩》之為《詩》自如也,此《詩》之所以為經也。

今或是漢儒而非宋,是宋而非漢,非漢與宋而是己說,則是其意以為《詩》之指歸,盡於漢與宋與己說也,豈不隘且固哉!漢儒說《詩》據《小序》,每一詩,必欲指一人、一事實之。考亭,儒者,虛而慎,寧無其人、無其事,而不敢傳疑,故盡廢《小序》不用。然考亭所間指為一人、一事者,又未必信也。考亭注有近滯者、近癡者、近疏者、近累者、近膚者、近迂者。考亭之意,非以為《詩》盡於吾之注,即考亭自為說《詩》,恐亦不盡於考亭之注也。凡以為最下者,先分其章句,明其訓詁。若曰有進於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而吾不敢以吾之注,畫天下之為《詩》者也。故古之制禮者從極不肖立想,而賢者聽之;解經者從極愚立想,而明者聽之。今以其立想之處,遂認為究極之地,可乎?國家立《詩》於學官,以考亭注為主。其亦曰有進於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云爾。

予家世受《詩》,暇日取《三百篇》正文流覽之,意有所得,間拈數語,大抵依考亭所注,稍為之導其滯、醒其癡、補其疏、省其累、奧其膚、徑其迂。業已刻之吳興。再取披一過,而趣以境生,情由日徙,已覺有異於前者。友人沈雨若,今之敦《詩》者也,難予曰:「過此以往,子能更取而新之乎?」予曰:「能。夫以予一人心目,而前後已不可強同矣。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何不能新之有?」蓋《詩》之為物,能使人至此,而予亦不自知。乃欲使宋之不異於漢,漢之不異於遊、夏,遊、夏之說《詩》不異於作《詩》者,不幾於刻舟而守株乎?故說《詩》者散為萬,而《詩》之體自一;執其一,而《詩》之用且萬。噫!此《詩》之所以為經也。

〈(沈刻《隱秀軒集文列集》止此)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

    ○别集类存目二△《明宣宗诗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按《明史·艺文志》载《宣宗文集》四十四卷,今未见传本。此册仅《广寒殿记》一篇、《玉簪花赋》一首、诗歌词曲三十九首,非其全帙也。朱彝尊《明诗..

  • 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

    ○杂家类存目五△《应菴任意录》·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罗鹤撰。鹤字子应,号应菴,泰和人。是书计二百四十四条。大意欲仿《容斋随笔》、《学斋佔毕》诸书,而耳目颇隘,不能尽有援据考证,多据所闻见..

  •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

    ○杂家类二△《白虎通义》·四卷(通行本)汉班固撰。《隋书·经籍志》载《白虎通》六卷,不着撰人。《唐书·艺文志》载《白虎通义》六卷,始题班固之名。《崇文总目》载《白虎通德论》十卷,凡十四篇。陈振孙《书录..

  • 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

    ○地理类存目一△《华阳宫纪事》·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宋僧祖秀撰。祖秀,蜀人。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汴京陷时,随都人避兵艮岳,因纪其邱壑池馆之胜。叙述极详,末归其过于朱勔、梁师成,而推原祸本于蔡京。王偁《..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25-09-03
  •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春秋类三△《春秋提纲》·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铁山先生陈则通撰”。不着爵里,亦不着时代。其始末未详。朱彝尊《经义考》列之刘庄孙后、王申子前,然则元人也。是书综论《春秋》大旨,分门凡四:曰《征..

  • 二十八、结[纟采]穿针 乞求巧幸

    [原文]是夕,人家妇女结[纟采][纟娄],穿七孔[金咸]。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金咸],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

    25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畿輔通志卷二十八

    學校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故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所以興禮樂礪賢能厚人倫美風俗也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師始故稽古禮文始立學而釋奠大昕鼓徴興秩節以事先師以及憲老乞言卜禘而視學天子皆躬親焉葢建極以綏猷由近以及..

    20 雍正畿辅通志 2025-08-19
  • 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二十四治并序谨按《张天师二十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天师,沛国丰县人也,讳道陵,字辅汉。禀性严直,经..

    11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二十八 时难

    抱朴子曰:尽节无隐者,可为也。若夫使言必纳而身必安者,须时。时之否也。夫奸凶之徒妒所不逮,拥上抑下,恶直丑正,忧畏公方之弹击邪枉,是以务除胜己以纾其诛。明主不世而出,庸君迷于皂白,既不能受用忠益,或乃..

    12 抱朴子 2025-08-12
  • 庄子解卷二十八·杂篇

    让王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惟无以天下为..

    22 庄子解 2025-08-09
  • 卷八百二十八

    卷828_1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尧铭】贯休金册昭昭,列圣孤标。仲尼有言,巍巍帝尧。承天眷命, 罔厥矜骄。四德炎炎,阶蓂不凋。永孚于休,垂衣飘飖。 吾皇则之,小心翼翼。秉阳亭毒,不遑暇食。土阶苔..

    17 全唐诗 2025-08-05
  • 卷七百二十八

    卷728_1 【吟叙】周昙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 古今成败无多事,月殿花台幸一吟。 卷728_2 【闲吟】周昙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 闲吟不是闲吟事,事有闲思闲要吟。 卷728_3 【唐虞门·唐尧】周..

    19 全唐诗 2025-08-04
  • 卷六百二十八

    卷628_1 【陌上桑】陆龟蒙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卷628_2 【自遣诗三十首】陆龟蒙五年重别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散便当门。 雪下孤村淅淅..

    39 全唐诗 2025-08-03
  • 卷五百二十八

    卷528_1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许浑莲塘移画舸,泛泛日华清。水暖鱼频跃,烟秋雁早鸣。 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客散山公醉,风高月满城。 卷528_2 【赠裴处士】许浑为儒白发生,乡里早闻名。暖酒雪初下,读书山欲..

    30 全唐诗 2025-08-01
  • 卷四百二十八

    卷428_1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时为校书郎】白居易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

    47 全唐诗 2025-07-31
  • 卷三百二十八

    卷328_1 【杂诗五首】权德舆婉彼嬴氏女,吹箫偶萧史。彩鸾驾非烟,绰约两仙子。 神期谅交感,相顾乃如此。岂比成都人,琴心中夜起。 阳台巫山上,风雨忽清旷。朝云与游龙,变化千万状。 魂交复目断,缥缈难比况。兰..

    32 全唐诗 2025-07-29
  • 卷二百二十八

    卷228_1 【伤春五首(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杜甫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蓬莱足云气,应合总..

    26 全唐诗 2025-07-28
  • 卷一百二十八

    卷128_1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 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卷128_..

    44 全唐诗 2025-07-27
  • 卷二十八 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

    47 文心雕龙 2025-06-20
  • 卷二十八 丧服第十一

    [疏]《丧服》第十一。○案:郑《目录》云:“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若全存居于彼焉,已亡之耳。《大戴》第十七,《小戴》第九,刘向《别录》第十一。”..

    50 仪礼注疏 2025-06-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