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平人气象论十三

2025-05-26 10:01 读医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

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平人之脉,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五动,闰以太息六动。太息,众息中一息极长者。一息六动,是谓平人。一动脉行一寸,六动六寸。每刻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左右二十四经,以及任、督、两跷,二十八脉,一周于身。一日百刻,经脉五十周。此平人营卫运行之大数也。义详《灵枢》。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一呼一动,一吸一动,曰少气,是阳虚而脉迟者。一呼三动,一吸三动而躁,尺肤热曰病温,尺肤不热而脉滑曰风,脉涩曰痹,是阴虚而脉数者。迟数不平,所谓病人之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一呼四动以上,是数之极者,绝不至,是迟之极者,乍疏乍数,是非迟非数,营卫散乱而无准,故皆主死。其所以死者,无胃气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弦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春脉弦,春脉微弦曰平者,春有胃气,而微见弦象,曰平也。下仿此。弦而有毛,金克木也。肝旺于春,故脏真俱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者,肝主筋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钩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夏脉钩,钩而有石,水克火也。心旺于夏,故脏真俱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者,心主脉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长夏脉软弱代者,土不主时,随四时代更,虽具四时之脉,而软弱犹存,软弱即胃气也。但代无胃者,更换四时之脉,而无软弱也。此统四季之月言。软弱有石,水侮土也。脾旺于长夏,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者,脾主肌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秋脉毛,毛而有弦,木侮金也。肺旺于秋,故脏真俱高于肺。肺居五脏之上。以行营卫阴阳者,肺主卫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冬脉石,石而有钩,火侮水也。肾旺于冬,故脏真俱下于肾。肾居五脏之下。肾藏骨髓之气者,肾主骨髓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琅玕,珠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不上不下,不升不降也。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如揭长竿末梢者,软弱之象也。如循长竿者,劲而多节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如鸡举足,举而下迟也。乌喙、鸟距、锐而坚也。屋漏者,滴而不联也。水流者,往而不反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如引葛,言其硬也。发如夺索,言其紧也。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脉实以坚,无胃气也。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未有脏形,未有真脏之形也。二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间脏,隔脏相传也。《难经》:七传者死,间脏者生。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有余为精,正气旺也。不足为消,正气衰也。应太过而不足为精,邪不胜正也。应不及而有余为消,正不胜邪也。阴阳不相应,失其常度也。关格,义详下文。此段旧误在脉要精微论。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此段旧误在六节脏象论。

人迎,足阳明之动脉,在喉旁,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盛则病在三阳。寸口,手太阴之动脉,在掌后,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盛则病在三阴。格阳者,阴盛而不交于阳,故阳为阴格而盛于人迎。关阴者,阳盛而不交于阴,故阴为阳关而盛于寸口。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义详《灵枢》终始、禁服二篇。关格之脉,阴阳皆赢,赢,有余也。此赢则彼绌,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不能尽其所受于天地精气之数也。极,尽也。

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此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

病热而脉静,火泄而阳败也。泄而脉大,血脱而脉实,木陷而土败也。土湿木陷,疏泄失藏。病在中,脉实坚,邪盛于里也。病在外,脉不实坚,正虚于表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此段旧误在脉要精微论。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有故病埋根数经,五脏发动,因以伤其色脉也。此因病之新故一语,而问及之。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

    1 读医 2025-07-30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

    1 读医 2025-07-30
  •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

    0 读医 2025-07-30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

    1 读医 2025-07-30
  • 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

    3 读医 2025-07-30
  •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

    1 读医 2025-07-30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

    2 读医 2025-07-30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

    2 读医 2025-07-30
  •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

    0 读医 2025-07-30
  •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

    0 读医 2025-07-30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

    1 读医 2025-07-30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1 读医 2025-07-30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

    2 读医 2025-07-30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

    1 读医 2025-07-30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1 读医 2025-07-30
  •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0 读医 2025-07-30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

    0 读医 2025-07-30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

    1 读医 2025-07-30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

    1 读医 2025-07-30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

    0 读医 2025-07-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