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黄元御

平人气象论十三

2025-05-26 10:01 读医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

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

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平人之脉,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五动,闰以太息六动。太息,众息中一息极长者。一息六动,是谓平人。一动脉行一寸,六动六寸。每刻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左右二十四经,以及任、督、两跷,二十八脉,一周于身。一日百刻,经脉五十周。此平人营卫运行之大数也。义详《灵枢》。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一呼一动,一吸一动,曰少气,是阳虚而脉迟者。一呼三动,一吸三动而躁,尺肤热曰病温,尺肤不热而脉滑曰风,脉涩曰痹,是阴虚而脉数者。迟数不平,所谓病人之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一呼四动以上,是数之极者,绝不至,是迟之极者,乍疏乍数,是非迟非数,营卫散乱而无准,故皆主死。其所以死者,无胃气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弦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春脉弦,春脉微弦曰平者,春有胃气,而微见弦象,曰平也。下仿此。弦而有毛,金克木也。肝旺于春,故脏真俱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者,肝主筋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钩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夏脉钩,钩而有石,水克火也。心旺于夏,故脏真俱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者,心主脉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长夏脉软弱代者,土不主时,随四时代更,虽具四时之脉,而软弱犹存,软弱即胃气也。但代无胃者,更换四时之脉,而无软弱也。此统四季之月言。软弱有石,水侮土也。脾旺于长夏,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者,脾主肌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秋脉毛,毛而有弦,木侮金也。肺旺于秋,故脏真俱高于肺。肺居五脏之上。以行营卫阴阳者,肺主卫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冬脉石,石而有钩,火侮水也。肾旺于冬,故脏真俱下于肾。肾居五脏之下。肾藏骨髓之气者,肾主骨髓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琅玕,珠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不上不下,不升不降也。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如揭长竿末梢者,软弱之象也。如循长竿者,劲而多节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如鸡举足,举而下迟也。乌喙、鸟距、锐而坚也。屋漏者,滴而不联也。水流者,往而不反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如引葛,言其硬也。发如夺索,言其紧也。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脉实以坚,无胃气也。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未有脏形,未有真脏之形也。二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间脏,隔脏相传也。《难经》:七传者死,间脏者生。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有余为精,正气旺也。不足为消,正气衰也。应太过而不足为精,邪不胜正也。应不及而有余为消,正不胜邪也。阴阳不相应,失其常度也。关格,义详下文。此段旧误在脉要精微论。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此段旧误在六节脏象论。

人迎,足阳明之动脉,在喉旁,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盛则病在三阳。寸口,手太阴之动脉,在掌后,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盛则病在三阴。格阳者,阴盛而不交于阳,故阳为阴格而盛于人迎。关阴者,阳盛而不交于阴,故阴为阳关而盛于寸口。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义详《灵枢》终始、禁服二篇。关格之脉,阴阳皆赢,赢,有余也。此赢则彼绌,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不能尽其所受于天地精气之数也。极,尽也。

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此段旧误在玉机真脏论。

病热而脉静,火泄而阳败也。泄而脉大,血脱而脉实,木陷而土败也。土湿木陷,疏泄失藏。病在中,脉实坚,邪盛于里也。病在外,脉不实坚,正虚于表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此段旧误在脉要精微论。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有故病埋根数经,五脏发动,因以伤其色脉也。此因病之新故一语,而问及之。

《素问悬解》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其注释参考采摭王冰等历代《内经》注家之精论、间附作者本人对《素问》研究之心得。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出生于1705年,逝世于1758年,故居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他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

    31 读医 2025-08-02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

    28 读医 2025-08-01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

    25 读医 2025-08-01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

    31 读医 2025-08-01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

    35 读医 2025-08-01
  •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

    35 读医 2025-08-01
  •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衡,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

    28 读医 2025-08-01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愿闻其..

    34 读医 2025-08-01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

    31 读医 2025-08-01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31 读医 2025-08-01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

    28 读医 2025-08-01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

    33 读医 2025-08-01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

    30 读医 2025-08-01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

    28 读医 2025-08-01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

    33 读医 2025-08-01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

    31 读医 2025-08-01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

    28 读医 2025-08-01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

    28 读医 2025-08-01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

    33 读医 2025-08-01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

    28 读医 2025-08-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