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咳嗽方五首
《病源》热邪气客于肺,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上气而咳也。(出第九卷中)
《广济》疗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胡汤方。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贝母 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麦门冬(八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 竹叶(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腻、猪、鱼等。
又疗天行肺热咳嗽,喉有疮。地黄汤方。
生地黄(切一升) 升麻 玄参 芍药 柴胡 麦门冬(去心各八分) 贝母(六分) 竹叶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间不妨食,不利。忌芜荑、热面、猪犬肉、油腻。
又疗天行后,乍寒乍热,昏昏不省觉,胁下痛,百节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干生疮。柴胡汤方。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药(六分) 黄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生麦门冬(六分去心) 葱白(半分) 香豉(六合绵裹) 生姜(六分) 竹叶(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热面、油腻。(并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天行病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姜煎方。
生姜(三两去皮,切如豆粒大)
上一味,以饧半斤和,微煎令烂,每日无问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时咽之。
《必效》疗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热拥,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 桔梗(十分) 肥干枣(二十一枚擘) 麻黄(六分去节) 曹州葶苈子(十分熬令紫色,令为膏,汤成珠)
上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苈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温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猪肉、油腻、生冷、果子等物。
《外台秘要》,方书。四十卷。唐.王焘撰于752年。本书汇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自序),进行了编选整理。卷一-二伤寒;卷三-六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卷七-二十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二十一-二十二眼、耳、鼻、齿诸病;卷二十三、二十四瘿瘤、痈疽等;卷二十五-二十七痢、痔、外阴诸病;卷二十八-三十中恶、金疮、恶疾等;卷三十一-三十二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三十三-三十四妇人病;卷三十五-三十六小儿病;卷三十七-三十八乳石;卷三十九-四十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所载医方约6千余首。书中引录各书均注明出处,颇具文献价值。本书收罗宏富,内容广博。为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1069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年又经程衍道校勘。现存宋刻本(残卷)、明刻本、康熙影宋刻本、抄本及日本刻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