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的学问 / 牟宗三

五、《中国数十年来的政治意识》

2025-06-02 12:29 生命的学问

--寿张君劢先生七十大庆

中国自辛亥***以后,这数十年来的政治意识,大体说来,可分为三流:一、传统的***意识,二、社会主义的意识,三、民主政体的建国意识。

辛亥***,改专制为共和,此为国体之一变。然民主共和国之国体之充分实现,不能不靠民主政治之政体之充分实现。否则,虽名曰民国,实仍同专制。且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之专制。以前的君主专制是名正言顺之专制。「名不正则言不顺」之专制,实等于混乱,是则表示国家仍未建立起,政治仍未上轨道。故国家之建立,政治之上轨道,相应民主共和之国体而言,惟赖民主政治之充分实现。然民主政体之充分实现,谈何容易。民主政体之出现,在西方,有其历史文化之长期蕴酿,其本身亦有其一定之观念、意识,与夫一定之轨道。而这一套正是所谓「近代的」。中国辛亥***,根据这一套而改变国体与政体,其对国人为完全是新的,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完全是新的,其难了解与难实行,也是毫无疑问的。这一套要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里生根而成为习惯,好像是从自家的生命里发出来,是很难的,一般的人民更不用说。因为不能亲切了解与实行,所以那改变了的国体与政体只是一个空架子,而人们的真实意识则不能与之相应。这一新时代的开国,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说,在意识上说,是非常脆弱与空虚的。

孙中山先生应选首届大总统,而旋让位于袁世凯,其风度是很可贵的,我相信他那时是很有近代化的政治意识在心中。当时一般人也很向往近代化的新鲜朝气。然不久袁世凯欲改变国体,恢复帝制,则一时之朝气又趋闇淡。疾风知劲草,而当时真能保持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者,则为梁任公先生。他于袁氏帝制嚣张之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文中名言政治家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其意是国体不可常动,虽有皇帝,亦可立宪而成民主,譬如英日,故在清末,不主***,而主君主立宪。现在既已***矣,该国体为民国矣,何又纷纷再事开倒车?故仍主民主,从事民主政体之充分实现。他这里虽分国体与政体,实以作为内容之民主政体之主要。而袁氏之帝制自为实即恢复以前之君主专制,否认民主政治,不徒改变国体而已。梁氏之政治意识非常清楚,故出死力以倒袁。袁世凯之垮,可说完全是梁任公与蔡松坡师弟二人之力。惜乎此后,政治仍未上轨道,民主政体仍未依法施行。纷纷攘攘,乃有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出现。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之出现是近时中国发展之一重要的关节。它的主要意向是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与民主。这都是不错的。然而由此亦开出了意识的歧出。在这歧出中,最重要的民主政体之充分实现之政治意识反倒日趋闇淡,直不在人心中占地位;占地位的,倒是跟反封建而来的反中国文化,这已先动摇了自己的命根,已不是相应民主政体建国之健康的意识。还不止此,又开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之意识。这一个歧出是一个轩然大波,是一个大逆转。由民主政体建国之主干的政治意识,一转而为社会***之意识,远离问题之中心,全绕出去而注目于社会,注目于经济之平等。起初为一政治的意识,自由民主的意识,今则转而为经济的意识,社会主义的平等的意识。这一经济平等的意识,倒更能打动国人的心坎,倒更能亲切国人的生命,故其进入意识中比民主政体之进入意识中更为容易。这因为经济是人之物质生活一面,最切于一身之利害的;又因为中国读书人传统的理想是在为生民请命,同情于农民。这两点都是人们所易有的直接意识,亦都为***所利用。经济是人之物质生活一面,故***主张唯物论亦易为一般浅近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而传统的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性,亦易于为***的为劳苦大众请命之似是而非的理想性所吸引所误引。然传统的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性,其背后的精神决不是唯物论。出之于马克思口中的社会主义而益之以唯物论,则尤足以激荡人心,加重人之***性、肆无忌惮性。如是全成了神魔混杂,完全丧失了传统的纯洁性与理想性。反之,民主政体之政治意识,则是人之精神生活一面,乃是直接与道德价值、人格尊严相连的;而对于这一套的理解与施行,又不是直接的为生民请命之意识所能至,而是需要一种间接的构造意识的。争自由民主,争人权,固有时需要有***之否定,然否定了,必须返回来委屈自己从事一制度之设立,以保住人民之自由与权利,并不是否定了他,倒显出了我。此所以需要一种间接的构造意识。此其背后的精神根本是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而不只是一种打倒的意识,亦不是一种打天下的***意识。如此思之,则其进入人们的意识中之困难是很显然的。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意识,创业垂统、谋国以忠的意识。相应国体政体而为轨道之构造与夫遵守轨道的政治意识,既非打天下的意识,亦非为劳苦大众请命(替天行道)之宗教式的社会主义之意识。(并非说政治家不注意生民的福利,但却不是宗教式的。)

列宁在俄国的成功给与孙中山先生的刺激很大。亦影响他民元时向往近代的民主政体之政治意识。联俄容共不能不说是一点曲折。他虽然仍以宪政为最终之目的,而社会主义之意识亦终非其主要之纲领,然而在联俄容共时,其助长人们的布尔什维克式的社会主义之意识,只知经济平等之意识则甚大,因而复使一般党员甚至知识分子违离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亦甚远,而同时军政训政宪政之划期,以及以党治国之订定,亦足以带累宪政之实施,而使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不免有驳杂。

对于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一生信守而不渝,梁任公而外,惟张君劢先生能之。他始终反对***:反对它的只注意经济平等之宗教式的社会主义之意识,反对它的唯物论,唯物史观。他能保持西方理想主义之正音,他能毅然肯定宋明理学之价值。在科学论战时,他独能否认科学万能之狂言,而认识科学之限制,认识价值世界之不可化归性。他始终反对打天下之意识,而以政党政治之实现为己任。他实具有政治家之意识与风格,故其论民主政治决不囿于政治学教授之立场,而能通着历史文化以及哲学上之理想主义。此实为一实践的谋国以忠的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家的立场。今人方以讲历史文化与理想主义为有助于极权,此实卑陋已极,而不知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为何物。因为他的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把得稳,故对于***决不含糊,而对于***却总有离有即,因为***毕竟是以行宪政为目的。故一有行宪之机,便决与人为善,遂造成今日自由中国所行之宪法。纵横捭阖,骂人为玄学鬼者,其对于民主政体之贡献又安在?囿于政治学教授之立场,而反传统文化,反理想主义者,其对于民主政体之贡献又若何?君子内而为学,外而论世,固非拘拘而无识量者所可与知。

数十年来中国之主要课题仍当是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问题,此为一中心之所在。故政治意识离乎此者为歧出,相应乎此者为正宗。夫一正宗之政治意识,于数十年来之发展中,竟不得势,湮没不彰,则固中国之悲剧,亦天运之未复也。今在***之时,人方知自由民主之可贵,方觉悟于只是经济平等之宗教式的社会主义之意识为邪谬,然则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之彰着,正其时矣。识者于此占剥复之机。

君劢先生尝谓予言,中国以前只有吏治,而无政治。此语对吾影响甚深。吾乃知以前君主专制之不行,与乎民主政体之进步。凡吾今日对于政治所有之一点知识,皆先生之所赐。目击而道存,固胜于读坊间之政治学也。今当先生七十华诞,吾以两语结斯文:

先生民主政体建国之政治意识是恰当的。

先生自身是一致的。

四十五年一月《张君劢先生七十寿诞纪念论文集》

牟宗三著。该书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进行了思考,探讨了生命的学问。现代人都追求理想,而却终无理想。逞急迫躁,不可终日。人究竟往哪里走呢?纵使能登陆月球,又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在此不可不端正其最初的心愿,正在其基本方向。恣肆乖戾,虚无邪僻,皆足颠倒其生命,决无关于理想。

猜你喜欢

  • 结论【114】

    本书的重新评价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他支持这样一种理想,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同时本书也将他描述为一位制度的改革者,他..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六章 为地方政府服役:个案研究【98】

    目前为止,对新政兴衰的概括分析以当时的政治思想、官僚的政治行为和宋代政府运作的一些特征为背景。可以看到,王安石的理论和行动已经远远超出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变革,而实际指向了制度变革,尤其是那些涉及官僚体系..

    10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五章 新政与政府运作【80】

    吏役次官僚制吏役次官僚制(clerical subbureaucracy)值得引起注意,因为它经常被忽视尽管实际的政府运作,在接触民众的范围内,通过吏来开展。在宋代,吏的重要性明显远超前代。行政程序尤其在财政和法律事务上变..

    11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6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三章 王安石与北宋的政治思想【22】

    早期新儒学的多元化王安石既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以许多新兴儒家学者的新思想为标志的酝酿期中,王安石出现了;而他的思想,也必须放在他的前辈与同辈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宋代的儒家学者相信..

    7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7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一章 王安石生平及其新政简述【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有人像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和最富争议的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那样重要。他主持的改革的非传统性质,其施行方式之彻底,以及其涵盖范围之广,几乎前无古人,直到最近一个世纪也没有什么..

    7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自序【xi】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新政是他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显示出与现代方案惊人的相似性;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是对于巨变时期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而且超越于中国之外比如,对..

    8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序【ix】

    杨联陞刘子健教授对于王安石及其时代的最新评价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既基于最近的学术成果,又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独到看法。说它是跨学科的,是因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学、历史学和汉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对于..

    9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近来讲中国思想的人,往往把明、清间一班大儒,如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等,算入清儒之列。其实这一班人,以学术思想论,决然该算入宋、明时代的一个段落中。虽然他们也懂得考据,然而考据毕竟和人的思想无关;况且..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清朝入关以后,政治思想,可以说是消沉的时期。这(1)因异族压制,不敢开口。(2)则宋明的学风,流行数百年,方向有些改变了。学者对于(A)国家、(B)社会、(C)个人修养的问题,都有些厌倦,而尽力于事实的考..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中说:从宋到明的政治思想,触著了许多根本问题,这句话是怎么讲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宋到明的井田封建论做代表。井田封建,如何可行于后世?井田固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好方法,然(1)既成为后世的社会..

    14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思想消沉的时代,这一个时代之中,并不是没有有政治思想的人,然其思想大都不脱汉人的科臼,直到两宋之世,而中国的政治思想才又发出万丈的光焰,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政治的目的,不外乎安内与..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道家是汉定天下以后最早得势的学派。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盖公和汲黯两个人来做代表。盖公之事,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说,曹参以孝惠帝元年做齐国的丞相,此时天下初定,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

    14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秦以前的政治,和周以前不同,是谁都会说的。然则其不同之处究竟安在呢?秦始皇并天下后,令丞相御史说:天下大定,而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命他们议自己的称号,丞相御史等议上尊号的奏,亦说他平定天下,..

    11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从上古到战国,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业经明白了,就可进而讲述其政治思想。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谓先秦诸子。这都是东周时代的思想。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没有政治思想的,然无甚重要关系,所以略..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上古到战国,划分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文已经说过了。这一个时期之内,政治思想的背景,是怎样呢?这一个时代,在政治上,可以说是从部落进于封建,从封建进于统一的时代。人类最初的组织,大概是依据血统的..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要讲很复杂的政治思想,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把握。这个把握是什么?就是把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先综括之而作一鸟瞰,得一个大概的观念。然后,持之以研究烦杂的材料这是为入手之初方便起见,自然不是研究之后不许修正的。..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1]

    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是颇为难讲的,因为:(一)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是有事实可考的,历代都有记载。记载自然有缺漏,但是一件事实,缺落其一部分,或者中间脱去一节,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自然有人去..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5-08-28
  • 由祝家村与曾头市说到中国的军队与官僚

    官军累次讨伐梁山泊,无不给梁山泊打得落花流水,将官送到山里做首领,兵卒送到山里做喽啰,一言以蔽之,不论将官或兵卒,没有一个存必死之心,降的降,逃的逃,官军讨伐梁山泊一次,即助长梁山泊的气焰一分,反之,..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