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见改正脏腑图
2025-06-21 10:47
读医
古人所绘脏腑形图如此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亲见改正脏腑图-2
亲见改正脏腑图-3
亲见改正脏腑图-4
亲见改正脏腑图-5
亲见改正脏腑图-6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作者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