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医 / 王清任

亲见改正脏腑图

2025-06-21 10:47 读医

古人所绘脏腑形图如此

余将亲见诸脏腑显隐之形,绘于其后。计四十二件。

亲见改正脏腑图-2

亲见改正脏腑图-3

亲见改正脏腑图-4

亲见改正脏腑图-5

亲见改正脏腑图-6

左气门、右气门两管归中一管入心,由心左转出横行后接卫总管。心长在气管之下,非在肺管之下,心与肺叶上棱齐。

肺管至肺分两权,入肺两叶,直贯到肺底皆有节。管内所存皆轻浮白沫,如豆腐沫有形无体。两大叶大面向背,小面向胸,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

膈膜以上仅止肺、心、左右气门,余无他物。其余皆膈膜以下物,人身膈膜是上下界物。

肝四叶,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总提长于胃上,肝又长于总提之上,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绝不能藏血。

胃府之体质,上口贲门在胃上正中,下口幽门亦在胃上偏右,幽门之左寸许名津门,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胃在腹是平铺卧长,上口向脊,下口向右,底向腹,连出水道。

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脾中间一管,即是珑管,另画珑管者,谓有出水道,今人易辨也。

气府俗名鸡冠油,下棱抱小肠,气府内、小肠外乃存元气之所,元气化食,人身生命之源全在于此。此系小肠,外有气府包裹之。

中是珑管,水由珑管分流两边出水道,由出水道渗出,泌入膀恍为尿。出水道中有四血管,其余皆系水管。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名曰阑门,大肠下口即肛门。

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下口归玉茎。精道下孔亦归玉茎,精道在妇女名子宫。

两肾凹处有气管两根,通卫总管,两傍肾体坚实,内无孔窍,绝不能藏精。

舌后白片,名曰会厌,乃遮盖左右气门。喉门之物。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胖长四根。余亲见厅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作者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猜你喜欢

  • 卷十六·数集

    调经调经乃治女病之首重。盖女子以血为主。一月一行,谓之月经。经者常也,如月之盈亏有常期也,若或前或后,或乍前乍后,或闭或通,此皆失其常候,不可不用药以调之。调之之法,昔人专以理气补养心脾为主。以脾为生..

    4 读医 2025-08-04
  • 卷十五·数集

    小便不通(交肠、关格二症附后。)小便不通,匪细故也。少腹急痛,状如复碗。奔迫难禁。期朝不通,便令人呕,数日不通则死。一见呕逆,便不可救。故内经论二便不通,最急之候。无分标本,宜先治之。经云∶胞〔即子宫..

    3 读医 2025-08-04
  • 卷十四·数集

    头痛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外感六淫之邪,与脏腑上逆之气,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咸能作痛。昔人云∶头者身之元首,一有痛楚,无论标本,宜先治焉。但致痛之因不一,宜各推类求..

    5 读医 2025-08-04
  • 卷十三·书集

    痿痿者,痿弱无力,举动不能也。经言∶五脏皆能使人痿。以五脏各有所主,如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膜,肾主骨髓。所主不同,故有脉痿、肉痿、筋痿、骨痿之异。然经又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足..

    6 读医 2025-08-04
  • 卷十二·书集

    咳嗽咳嗽必由于肺,故黄帝有肺令人咳之问。而岐伯则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胃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

    6 读医 2025-08-04
  • 虚劳所忌饮食诸物及却病之法并忌火炙

    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热物,极能伤阴,断不可用,并一应生冷滑肠坚硬之物,亦宜戒食,恐伤脾胃也。又当远房帷,戒恼怒,释忧思,免劳碌,为第一义。经言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

    5 读医 2025-08-04
  • 虚劳所宜饮食药物及养生之法

    白花百合汤。麦冬汤、取其清肺止嗽。真玉露霜,取其清痰解热。人乳为补阴神品,童便乃降火仙方,大有起死之功。甘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则滋阴,亦有回生之力。苡仁汤,肺热脾虚,服之有益。莲心汤,芡实粥,遗精泄泻..

    4 读医 2025-08-04
  • 卷十一·书集

    虚劳 节虚劳所宜饮食药物及养生之法虚劳所忌饮食诸物及却病之法并忌火炙

    5 读医 2025-08-04
  • 卷十·御集

    伤食伤食者,必恶食嗳腐,吞酸痞胀,腹满倦怠气急。或腹痛,或吐泻,或秘结,或发热,皆为伤食之候。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虞天民云∶凡伤食者,皆原中气不足,宜以补益为要,但治法有先后,不可倒施。故物伤之..

    3 读医 2025-08-04
  • 卷九·御集

    肿胀肿者,肌肉之肿,肿于面目四肢者也。胀者,腹中之胀,胀于胸腹之间者也。肿为轻而胀为重。肿胀兼有,虽重犹可十全其五。此症有虚有实,若面目四肢,咸无肿形,但腹胀大如鼓,是名单腹胀,亦曰鼓胀,属虚者多重而..

    3 读医 2025-08-04
  • 痢疾一证,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景岳论此症,当分表、里、寒、热、虚、实施治。其言曰∶凡邪因表者,必..

    6 读医 2025-08-04
  • 疟者,虐也。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寒热令人难当,故曰∶疟也。凡人从未发疟者,名为胎疟。自幼发者多轻,中年发者必重,老年发者多危。经言∶疟之始发,必先毫毛竖立,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

    4 读医 2025-08-04
  • 湿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内而生者,有风湿相搏者,有湿热相搏者,有独伤于寒湿者。自外而得者,如在天之湿,雾露雨雪是也。在地之湿,冰水泥泞是也,在人之湿,汗出沾衣,未经解换是也。但清邪则先伤上部。先伤表之营卫..

    4 读医 2025-08-04
  • 卷八·御集

    中暑(中与伤同)温疟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7 读医 2025-08-04
  • 伤风

    伤风一症,须审时令,更分轻重。若在冬令严寒,感之而重者,即为风伤卫传经之伤风,在三时则为感冒风邪轻症。经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伤风必肺先受邪,又曰内症。经曰∶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盖肺..

    6 读医 2025-08-03
  • 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春月地气动而湿胜,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奈何《内经》言秋伤于燥,误作湿字,后贤弗察其讹,皆谓秋伤于湿,如是则必指夏..

    6 读医 2025-08-03
  • 卷七·射集

    中风燥伤风火

    6 读医 2025-08-03
  • 伤寒、温病附方

    麻黄汤治冬月正伤寒,太阳经营分受邪〔寒则伤营。〕头痛发热恶寒,〔膀胱经脉,上额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太阳头痛自额至巅顶脑后。痛连风府,寒邪外束,则玄府闭,阳气不得散越,乃郁而为热,寒邪在表,不得复任寒..

    5 读医 2025-08-03
  • 温热

    温热病者,乃感冒时令之温邪热邪为病,发于三、四五、六月者是也。世俗不知,概以春夏秋三时感冒,俱称为伤寒,辄用仲景节庵诸书,发表温里之法,误杀苍生,不得不辨。今将四时感冒症脉病名,逐一详明,庶不误治。夫..

    7 读医 2025-08-03
  • 卷六·射集

    伤寒温热 伤寒温病附方

    4 读医 2025-08-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