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南子译注 / 刘安

卷十三 泛论

2025-04-20 16:37 淮南子译注

本篇导读

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本卷从各种观点看天地的事情、古今的变幻得失,内容广泛而具启发性。本卷所讨论的内容广泛,包括法制问题,认为治国有常,以利民为本。在介绍礼乐法制的同时,又说明服装的变化、器具的发明和使用,认为法与时变,礼与俗变,礼乐不能死守古代的规条,必须与时并进,表现出道体的活动。在治政方面,又提出权变的思想,主张刚柔并重,乘时应变。此外,又论及天人的关系,作者不以鬼神解释,而是以大道来说明天人的关系,认为这是道化的其中一种现象;而任何天地的事物、人间的论述,都归纳于一个整体的大道。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1]。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2],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岂必褒衣博带[3],句襟委章甫哉[4]?

1 古者:指远古三皇五帝之前。鍪(mu):古代的名贵冠帽。绻(quǎn)领:翻卷皮毛作为衣领。

2 予而不夺: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不会征收重大的赋税、夺去民众的财产。

3 褒衣博带:古代儒生所穿着的衣服,较为宽松。

4 句(ɡōu)襟:弯曲的衣襟。委:周朝的冠帽。章甫:商朝的缁布冠,用于成人加冠礼的冠帽。以上是指儒服。

译文

古代的人戴上名贵的帽子,把皮毛翻起成为衣领,庄严谨慎,成为了帝王治理邦族的规范。他的德政令人民生活安稳,没有杀戮侮辱,只有给予人民财富,而没有征收重税,争夺人民的利益。全国没有人非议他的服饰,大家一同归附,心怀他的恩德。在那个时候,宇宙阴阳和平,大地风调雨顺,各依时节,万物生长繁荣,气息旺盛。乌鸦和喜鹊的鸟巢筑在低处,随地可以拾得,禽兽只要稍微用绳子绑着,就会跟在人的后面走。哪里需要穿着儒生的宽衣,系上宽腰带,穿着弯曲襟衣,戴着布冠礼帽呢?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1],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2],器械不可因也[3],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1 知:古意通智,但此处兼合知识、智能两种意义。

2 常故:旧有的习惯和知识。

3 因:因循,依旧不变。

译文

所以人民被压迫受难就会寻求方便快捷的方法离开,经历困难祸患便会制造防备的工具,人们凭自己的知识才智,避开有害的,靠近有利的。旧习惯不可以完全依循,器械对象不可以依旧不变,因此以往帝王的法律制度也有移除修改的必要。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2],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3],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4]。

1 不制:不受到牵制。

2 经:常理或常规,经典内所记载的常规道理。

3 苟:能够。

4 多:称赞。

译文

故此圣人制定礼乐,不会受制于礼乐的规条。治国都是用常理,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原则;政令和教化都有经典常规作为依据,而政令以能够实行为最好。只要能够有利于人民的,就不一定要效法古制;能够配合实际事理的,就不一定要依循旧法。夏朝和商朝衰败,是因为不变通古制而灭亡;夏、商、周三代兴起,就是因为不沿袭旧法而令天下和谐兴旺。因此圣人的法制是与时俱变的,礼仪随着风俗不同而变化。衣服和器物各自方便使用,法律制度和政令各自因时制宜。所以变更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称赞。

故不用之法,圣王弗行;不验之言,圣王弗听。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1],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1 栗:坚硬。

译文

故此没有用的法制,圣王不会推行;不符实际的言论,圣王不会听取。天地之间的气,没有比和的功能更大了。和,使阴阳调和,日夜分配分明,从而产生万物。春分的时节万物生长迅速,秋分的时候就有所收成,由生长至收成,都必定是得到和气的精华。因此圣人治国的原则,宽厚而坚定,严肃而温和,柔顺而正直,猛烈而仁慈。太刚强则会折断,太柔软则会卷缩,圣人刚好掌握在刚柔之间,处理所有事务,这正是得到大道的根本。积聚阴气则会下沉,积聚阳气则会飞扬,阴气和阳气互相接触调和,才能形成和的作用。

赏析与点评

极度刚柔都会变成坏事,太刚则折,太柔则卷,这是物理现象,也是人性的表现,调和恰当,才是大道的智慧。

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睎[1],故圣人以身体之。夫修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久而不忘者,其唯绳乎!故恩推则懦,懦则不威;严推则猛,猛则不和;爱推则纵,纵则不令;刑推则虐,虐则无亲。

1 睎(xī):仰望。

译文

墨绳作为量度的器具,可以卷曲包围,拉引伸长它时,可以瞄准测直,故此圣人以身躯来体现墨绳这两种特性。虽然修长但不会阻塞,虽然短但不会穷尽,虽然正直但不刚烈,长久而不会被遗忘,这都是墨绳的特性吧?因此只推行恩德的政令会变得懦弱,懦弱则不威武;只推出严厉的政令就会太过猛烈,猛烈则不和睦;只推行仁爱的政令会变成放纵,放纵便没有人听从命令;只推行刑罚会显得暴虐,暴虐则没有人亲附。

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1],故终身而无所定趋。

1 舛(chuǎn):乖离,违背正路。

译文

现今不知宽猛并济之道的人,看到柔顺懦弱的人便侵凌他们,自夸为刚强坚毅;看到刚强坚毅的人就逃走,则自夸为柔顺懦弱。这是因为没有主见原则在心中,以致看到外在的事物就错乱奔驰,故他们一生中都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

赏析与点评

现在有许多人都喜欢批评挑剔别人,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他们善恶不分,最终只会堕落,埋葬自己的人性。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1],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2],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3],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4]。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

1 揖让:作揖行礼,身体弯躬,互相让路。

2 右:尊崇。《墨子明鬼》认为人死后会成为鬼,作恶的人会被鬼报复。非命:否定有命。

3 杨子:即杨朱,字子居。战国时代卫国人。他主张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刚刚相反。

4 晓心:心中清楚自己的判断。

译文

用弦歌配合打鼓舞蹈编排成为乐曲,盘旋绕行,拱揖让路,用以修养礼仪,以厚葬和长久守丧来送别死者,这是孔子所定立的,而墨子则反对他。兼爱他人,尊敬贤士,敬重鬼神,反对宿命论,是墨子所定立的,而杨子反对他。保全真性,不因外物损害身形,是杨子所定立的,而孟子反对他。人们的取舍因人有异,各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判断。故此是非都有理由依据,明白它的依据则无须反对,失去它的依据就没有理由接纳。

赏析与点评

墨子以俭约的观点评论儒家的厚礼,其实以不同角度察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是非有时难以下定论。例如过分节俭,会令人变得吝啬。

故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趋舍也[1];可言而不可行者,伪诈也;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誳寸而伸尺[2],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1 趋舍:即取舍。

2 誳(qū)寸而伸尺:不计较小的损失,以便得到较大的利益。亦作诎。

译文

故此有些事情是可行而不可说的,有些是可以说而不可以实行的,有些是容易做而难以成功的,亦有些是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的。所谓可以实行而不可说,是取舍;可以说而不可以实行,是诈伪;容易做而难以成功,是事业;难以成功而容易败坏的,是名声。这四种情况,是圣人独到的眼光所见而会特别留意的事。损失小利而得到较大的利益,圣人会这样做;在小处受到委屈,而在大原则中坚持正直,是君子的行为。

赏析与点评

做事最难的地方是坚持,故易为而难成者,事也,圣贤不求名,坚持匡扶世道,失败了会再努力,最后成功得名,因为难成而易败者,名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1],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2],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1 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冑,引申为坚固的甲冑。古代多用动物厚皮做甲冑,犀牛皮是其中较优良的物质。戟:古代冷兵器的一种,是戈和矛的结合,具备勾、啄、撞、刺四种功能于一体。

2 矫:将弯曲的物料弄直,这里指用火烤竹竿以弄直为箭。

译文

齐桓公即将征战打仗,但兵员军械不足,于是命令有重罪的人,交出坚甲和武器,有轻罪的人按罪行程度交出金钱赎罪,讼诉失败的人要交出一束箭。百姓都很高兴,便制造挺直精良的箭,铸造金属成为各种兵器,用以攻伐征战无道和不仁义的诸侯国,于是齐桓公便成为盟主称霸天下。这就是收入多而人民没有埋怨的例子,故此圣人因应民众的喜好劝导他们向善,因应民众所厌恶的来禁止奸邪的事情。因而能奖赏一个人而天下人都会赞赏,处罚一个人而天下人都会畏惧。这就是最高的奖赏而不破费,最恰当的刑罚而不滥用。

大小尊卑,未足以论也,唯道之在者为贵。何以明之?天子处于郊亭[1],则九卿趋[2],大夫走,坐者伏,倚者齐。当此之时,明堂太庙,悬冠解剑,缓带而寝。非郊亭大而庙堂狭小也,至尊居之也。天道之贵也,非特天子之为尊也,所在而众仰之。夫蛰虫鹊巢,皆向天一者[3],至和在焉尔。帝者诚能包禀道,合至和,则禽兽草木莫不被其泽矣,而况兆民乎!

1 郊亭:天子往郊外行祭礼的临时住所。

2 趋:快步地走路,有跟随前面人群的意向。

3 天一:即太一神。

译文

大小和尊卑无须要详论,唯有大道存在的事物是最珍贵的。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君主身在郊外祭祀的临时住所,九卿会跟随,大夫离开后,坐着的人便伏下,站立的人都互相靠拢。这个时候,宫殿的礼堂,祖先的太庙,挂着冠帽,解除利剑,解开腰带而睡。不是郊外的祭亭大,而庙堂地方狭小,大家便不顾礼仪,其实都是因为最尊贵的人停留,他们才会守礼仪。大道的尊贵,不只是像君主的尊贵般,它所在的地方,众人都会仰慕。好像蛰伏的昆虫和雀鸟的巢,都朝向着太一神,是因为那是和谐的所在。帝王如真能包融于大道,达到至和境界,那么禽兽草木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更何况是万民呢!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 不在圣”。但另外又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和《商君书》主张相同;而《时则训》、《天文训》里又推崇阴阳五行之说,以是《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杂家。东汉许慎、高诱为之注,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其中《天文训》全用清人钱塘之注,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资料。《神仙传》以刘安列于神仙。收入《道藏》第863—867册。

猜你喜欢

  • 卷十三 燕射歌辞一

    (《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以亲诸侯,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

    24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十三 咏物

    宇文秀才斋中海柳咏玉缕青葳蕤,结为芳树姿。忽惊明月钩,钩出珊瑚枝。灼灼不死花,蒙蒙长生丝。饮柏况仙味,咏兰拟古词。霜风清飕飕,与君长相思。摇柳弱弱本易惊,看看势难定。因风似醉舞,尽日不能正。时邀咏花女..

    22 孟郊集 2025-10-13
  • ●文渊阁书目卷十三

    ○辰字号第一厨书目 △法帖 石刻周易一部三册(完全) 石刻毛诗一部八册(完全) 石刻仪礼一部十册(完全) 石刻真篆礼记一部二十册(完全) 石刻左氏传一部三十册(完全) 石刻穀梁传一部七册(完全) 石刻孝经一部..

    23 文渊阁书目 2025-10-05
  • 卷十三 礼部上

    ○总载礼第一§叙事《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事谓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哀谓救患分灾。)以宾礼亲邦国,(亲谓使之亲附。)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协及僣荖者。)以嘉礼亲万民..

    24 初学记 2025-10-05
  • 卷十三 ◎天部十三

    ○雷 《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音郎)雷之声也。 《说文》曰:霆,雷余声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易》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又曰:震为雷。 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18 太平御览 2025-09-20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4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42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7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瓶罐第七

    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1)。牺尊、象尊(2),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腹口相若者谓之尊,口小腹大者谓之瓶。其后市人任意相呼,瓶与尊遂混而为一矣。袁宏道撰《瓶史》(3)..

    3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款识第六

    瓷皿有款(1),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2),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至均窑底内有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目字,或谓红朱色者用单数,青蓝色者用双数,于花盆则然,余器则不尽然也。又,均窑器..

    3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花绘第五

    瓷之有花,宋代已渐流行。苏东坡诗定州花瓷琢红玉,仁宗召见学士王珪(1),设紫花坐墩是已。今则宋定流传,递衍尚夥。若耀窑、磁窑,均宋器之仿定者也。花多作盘螭、飞凤、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几与玉琢细器无异,..

    4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彩色第四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

    33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胎釉第三

    欲识瓷之美恶,必先辨胎。胎有数种:有瓷胎、有浆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铁胎(1)。瓷胎者,辗石为粉,研之使细,以成胚胎者也。凡普通之瓷器均属之。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凡极轻而..

    31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窑第二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注释】(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译文】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

    67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概说第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

    3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书成自题六十韵

    饮流漫稿此日知何日,孤怀百感纡。有涯生待遣(1),何物性能娱?漉酒怀难写(2),看花眼倦盱。书淫辞顾怪(3),画癖谢倪迂(4)。树树闻,山山听鹧鸪。误人燕市筑(5),为客楚庭竽(6)。自障元规扇(7),谁敲处仲壶(8)。世情..

    30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装潢志

    圣人立言教化(1),后人抄卷雕板(2),广布海宇,家户颁习(3),以至万世不泯。上士才人(4),竭精灵于书画(5),仅赖楮素以传(6)。而楮质素丝之力有限,其经传接非人,以至兵火丧乱,霉烂蠹蚀,豪夺计赚(7),种种恶劫,..

    109 装潢志译注 2025-08-31
  • 阳羡茗壶系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注释】(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

    35 阳羡茗壶系译注 2025-08-30
  • 卷十三 诸子

    孔子之学派 荀子一 荀子二 子思非曾子弟子 荀子书中之孟子 辞赋家为古诗之流纵横家之别科 管子入道家 老子 老子非神仙长生家 杨朱与老庄 墨子 杨朱与墨子 儒墨之辩 名墨之倍僪不同 阴阳家一 阴阳家二 阴阳家三 阴阳..

    49 古籍举要 2025-08-25
  • 卷十三 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鉅燕在东北陬。国在流沙中者埻(dūn)端、玺[日奂](huàn),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yáo)、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

    53 山海经 2025-08-2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