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弥兰王问经 / 佚名

第三 转轮王品

2025-06-30 13:20 弥兰王问经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地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於地虽散布好、不好,即散布樟脑、沈香、多揭罗香、栴檀香、郁金香,或散布胆汁、痰、脓、血、汗、脂肪、唾、洟、关节滑液、大小便等亦相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好、不好,即於利、不利、名声、不名声、毁誉、乐苦、一切处应亦相同。大王!此应把持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地是无饰、庄饰,徧布自己之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无庄饰,应徧布自己之戒香。大王!此应把持地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地是无障、无空隙、无空洞、重厚、稠密、伸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戒应无隙、无缺、无空隙、无空洞、重厚、稠密、伸长。大王!此应把持地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地是运载村里、聚落、都城、地方、木、山、川、湖、莲池、兽、鸟、人、男、女之群亦不疲劳。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教诫、教授、教导、教示、劝导、激励、鼓舞,於说法亦不疲劳。大王!此应把持地 [P.491] 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地无爱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无爱憎,等於地,住其心。大王!此应把持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须跋陀优婆夷称赞自己之沙门时,如是说:

我心若忿人   以斧切手腕

我〔心〕若喜人   〔犹如身〕涂香

对我不瞋恚   对我不喜爱

彼等心等地   如是我沙门」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水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如水是坚固、不动、自性清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远离诡诈、饶舌、占相、奸策,其行是坚固、不动、不乱、自性清净。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水有清冷之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一切有情,具足慰、慈、哀怜,饶益、哀愍。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水者令不净为净。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某村里、某阿练若,等於和尚、阿闍梨,对於人人於一切处不诤论,不作其机。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水是众多 [P.492] 人所喜好。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少欲、知足、远离、宴默。常喜好於一切世间。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水於任何人亦不与不利。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与他人所生之口论、诤论、异执、异论、无禅、不乐者之恶,於身口心而不作。大王!此应把持水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乾波本生谭如是说:

帝释一切有情主!   若期望我与之物

帝释何人於何处   为我不与意身恼   帝释此望中之望」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火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火燃烧草、薪、枝、叶。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经验好、不好之所缘,悉以智火燃烧内外之烦恼。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火是不怜、无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一切烦恼,不作悲、怜。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火是防冷。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令生精进之热、火,可防烦恼。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三支。大王!火是脱离爱憎,令生煖。大王!瑜 [P.493] 伽者、瑜伽行者脱离爱憎,以心住如火。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火是破闇显现光明。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无明之闇暗,显现智慧之光明。大王!此应把持火之第五支。大王!又天中天之世尊教诫自己之子罗睺罗时,如是说:『罗睺罗!作如火之修习。罗睺罗!若作如火之修习,则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不徧取心而存。』」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风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风善吹花开於林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最胜解脱俱斯摩华开之所缘林中而快乐。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风摇动植物树木之林。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风行於空中。大王!瑜伽者、瑜 [P.494] 伽行者令意行於出世间法中。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风有香。〔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自己之戒妙香。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风是无家、无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亦是无家、无屋、无住、一切处解脱者。大王!此应把持风之第五支。大王!依天中之世尊,於经集如是说:

住屋生怖畏   自屋生尘垢

无屋无住者   此为牟尼见。」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岩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岩是不动、不摇、不震。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尊敬、轻侮、尊重、不尊重、恭敬、不恭敬、名声、不名声、毁誉、乐苦、好不好、一切处,於色、声、香、味、触、法,不贪染所贪,不瞋怒所瞋,不味痴所痴,不动,不动摇,恰如不动之岩。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一支。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如坚牢岩石   不为风所动

如是诸贤者   毁誉中不动

[P.495] 大王!又次如岩坚固而不与任何物混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坚固、不杂居,不与任何人交往。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在家出家者   两者不交往

少欲无往者   我称婆罗门

大王!又次如於岩种子不生长。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自己之意,不令烦恼成长。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三支。大王!依长老须菩提如是说:

伴贪心於我不生   自省察我独调伏

汝贪染贪瞋怒瞋   痴味痴汝去森林

此住清净苦行者   勿污清净去森林

大王!又次如岩之耸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智而耸立。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贤者不放逸   除去放逸时

昇上慧高楼   瞰去忧之众

如立山上人   俯瞰立地者

[P.496] 大王!又次如岩者不屈服、不翘曲。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可屈服、不可翘曲。大王!此应把持岩之第五支。大王!又小须跋陀优陀夷称赞自己之沙门时,如是说:

世间利屈服   不利而翘曲

利不利同等   如是我沙门」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虚空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虚空於何处亦不能捕捉。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烦恼,於何处亦不捕捉。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虚空依仙人、苦行者、有类、鸟类而飞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无常,苦,无我,於诸行而令行其意。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虚空者有所战栗。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一切有之结生,令悚惧其意,不可嚐味。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虚空是无边、无量、不可计。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成无边、智无量。大王!此应把持虚空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虚空是不添着、不染着、不依 [P.497] 止、无障碍。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家、众、利、住处、障碍物、资具、一切烦恼、一切处而不添着、不染着、不依止、无障碍。大王!天中天之世尊教诫自己之子罗睺罗如是说:『罗睺罗!例如虚空於何处亦不依止。罗睺罗!汝如虚空作修习。罗睺罗!若如虚空作修习,则已生之可意、不可意触者不徧取其心而存。』」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月之五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五支。」

「大王!譬如於白分昇行之月逐渐增大。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逐渐增大正行、戒、德、务之行道、圣教之得达、宴默、〔四〕念处、根门守护、食知量、警寤策励。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宏大为主。大王!瑜伽者、瑜伽行是宏大志欲之主。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月是夜间运行。 [P.498]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远离。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三支。大王!又次如月是以天宫为旗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以戒为旗帜。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月之昇是愿望。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愿望而至於诸家。大王!此应把持月之第五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胜相应部,如是说:『诸比丘!如至诸家之月,抑制其身,抑制其心,常不傲慢,於诸家如新来者。』」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太阳之七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七支。」

「大王!譬如太阳者乾一切水。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乾不余一切之烦恼。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太阳破黑闇。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破贪闇、瞋闇、痴闇、慢闇、见闇、烦恼闇、一切恶行闇。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太阳常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常作如理作意。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三支。大王!如太阳之有晕轮。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所缘之晕轮。 [P.499] 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四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暖大人聚而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戒、德、务之行道、〔四〕禅、〔八〕解脱、〔四〕定、〔八〕等至、〔五〕根、〔五〕力、〔七〕觉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以暖人天世界。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五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怖畏罗睺(蚀)而运行。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缠绕於恶行、恶趣、险路、业报、堕处、烦恼之网,缚系於见之縺锁,进恶路,见行恶道之有情,以大悚惧怖畏,令惧畏其意。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六支。大王!又次如太阳显示善者、恶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显示〔五〕根、〔五〕力、〔七〕觉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世间法、出世间法。大王!此应把持太阳之第七支。大王!又依长老鹏耆沙如是说:

如太阳昇起之时   显示净不净善恶

如生类之〔种种〕色   以持法之比丘者

为无明所覆蔽人   以显示种种之道   犹如昇起之太阳」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帝释之三支。』何等是应把持其三支。」

[P.500] 「大王!譬如帝释具足一向乐。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乐一向远离之乐。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帝释见诸天而摄受,令欣喜。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对於善法摄受不滞、不钝、寂静之意,令欣笑,令奋起,令奋励,令努力。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二支。大王!又次如帝释不乐是不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空闲处不令生不乐。大王!此应把持帝释之第三支。大王!又依长老须菩提如是说:大勇!

我於汝之教   自出家以来

以伴欲之意   不知有生起」

「尊者那先!卿言:『应把持转轮王之四支。』何等是应把持其四支。」

「大王!譬如转轮王以四摄事摄护人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摄护、随护、令喜四众之意。大王!此应把持转轮王之第一支。大王!又次如贼不存於转轮王之领土。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不令生欲贪、瞋恚、害之寻。大王!此应把持转轮 [P.501] 王之第二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

乐寻之寂灭   时常於正念

修习不净〔观〕   彼除魔王缚   彼断魔王缚

大王!又次如转轮王日日以巡行海周边之大地,探索善人恶人。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应日日省察身业、语业、意业,言:『於此之三处,我是否过无罪之一日。』大王!此应把持转轮王之第三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胜增一部如是说:『如何而我过夜,出家者屡屡省察。』大王!又次如转轮王是善配置内外之守护者。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是为内外烦恼之守护以置念门卫。大王!此应把 [P.502] 持转轮王之第四支。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说:『诸比丘!圣弟子以念为门卫,舍不善,修习善,舍有罪,修习无罪,自己保持清净。』」

摄颂曰:

地与水及火   乃至风与岩

虚空月太阳   帝释转轮〔王〕

南传佛教巴利语系著名经典。作者不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该经叙述了公元前2世纪入侵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之间的一次论辩。弥兰陀王站在希腊思想的立场上运用双刀论式诘难那先比丘,那先运用印度思想批驳弥兰陀王的诘难,并借此论述了佛教教义。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灵魂问题,佛教主张无我,希腊精神相信灵魂,该经维护了佛教精神,否认内在自我的存在,反对将气息与灵魂视为一体,对希腊思想进行了批判。该经记录了印度思想与希腊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反映了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对研究佛教史民族关系史、及人类思维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该经文字流畅简洁,在巴利佛教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残中山魏文侯欲残中山。唱庄谈谓赵襄子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公何不请公子倾以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复立也。”----------------------------------------犀首立五王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三十二·宋卫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荆王大说,许救甚劝。臧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有忧色何也。”臧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于小宋而恶于大齐,此王之所忧也;而荆王说甚,必以坚我。我坚而..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三十一·燕三

    齐韩魏共攻燕齐、韩、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请救于楚。楚王使景阳将而救之。暮舍,使左右司马各营壁地,已,植表。景阳怒曰:“所营者,水皆至灭表。此焉可以舍!”乃令徙。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营者,水皆灭表。军吏..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九·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八·韩三

    或谓韩公仲或谓韩公仲曰:“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孪子之相似也。得以其道为之,则主尊而身安;不得其道,则主卑而身危。今秦、魏之和成,而非..

    6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七·韩二

    楚围雍氏五月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崤。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金笔,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崤。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六·韩一

    三晋已破智氏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段贵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段贵曰:“不然,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王用..

    4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五·魏四

    献书秦王..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蛇于此,击其尾,其受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

    6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四·魏三

    秦赵约而伐魏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刑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

    6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请用其兵者,其国易未;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

    6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一·赵四

    为齐献书赵王为齐献赵王,使臣与复丑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交有所偏..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二十·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赵惠文王三十年,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天单问赵爽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

    4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九·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八·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郄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七·楚四

    或谓楚王或谓楚王曰:“臣闻,从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臣愿大王听之也。夫因诎为信,旧患有成,勇者义之。摄祸为福,裁少为多,知者官之。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祸与福相贯,生于亡为邻,不遍于死,不遍于..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六·楚三

    苏子谓楚王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年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秦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强死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

    5 战国策 2025-11-20
  • 卷十四·楚一

    齐楚构难齐楚构难,宋请中立。齐急宋,宋许之。子象为楚谓宋王曰:“楚以缓失宋,将法齐之急也。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而令两万乘之国,常..

    5 战国策 2025-11-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