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刚经 / 佚名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2025-07-01 14:12 金刚经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①,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往昔来,所得慧眼②,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③,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④,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⑤,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⑥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①义趣:义理之所归趋(趣是趋的通假字),所谓是所说义,何所归趣。义即佛法的道理,趣即修持佛法达到的境界。

②慧眼:佛教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为空谛一切智,即具有能够认识到万法皆空的眼力和智慧。

③信解受持:即信解行证,先信仰佛法,再理解佛法的道理,然后按照佛法的道理修行实践,最后达到觉悟成佛的结果。

④第一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参见前言。

⑤忍辱波罗蜜:即六波罗蜜里的忍辱,参见前言。

⑥歌利王:即迦利,古印度乌仗那国王,即波罗奈国王,暴戾恣睢。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地流下眼泪,而对佛说: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当知这种人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现象,就是没有任何什么相的虚幻相,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实践,并不为难。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稀有。为什么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虚幻相。为什么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么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让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处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地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又比如鼻子闻到香气,心知好闻,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闻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假使我们闻到异性体味、食物香气,心生喜欢,即时已经落在妄想境界;如果闻到恶臭,心生厌恶,也一样已经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头尝到美味,心知可尝美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尝,但不要心生厌恶。又比如身体碰触细滑,心知细滑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碰触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厌恶心。又比如心里想起美丽的往事,心知追忆往事,但不生起贪爱喜欢,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厌烦。乱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难,几乎都是迷失在乱想中,所以要修习禅定,不要染着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想心,应当无离种种贪欲,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一念清净心,也不染着清净味,便是应无所住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如果心有住相,以为应无所住是住在一种无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所谓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见闻觉知便被约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识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刹那间堕入痴迷无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炽盛,歌诵人间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无所不用其极,上焉者歌文章,美术图腾,音乐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俊男美女固然赏心悦目,不必秀色可餐,乱想淫欲,无非是循业发现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则显无上正等正觉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见,也一样赏心悦目,心包太虚,无一不是如来。又比如往事回忆:儿时嬉戏、欢笑同学、初恋滋味、颠倒爱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益等等,胡思乱想,刹那间忘记正在听课,正在和亲友交谈,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务,面对着师长、亲友、客户,彼所言说断断续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散乱无明,整日如此,经年如此,终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梦如幻,历历所现皆是等正觉心。但如果以为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却住在不住相的清净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净境界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见,已经昧却应无所住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识而不知,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很难断除饮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痴等种种烦恼。因为私心作祟,慈济众生的事业,做起来也就倍感困难,但有菩萨心而无菩萨行,福德智能两欠缺,没有种种大能力,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不只是不执著所施物、施者、受者,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卧都不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有情众生就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诸君,若见如来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放眼不见一切诸相吧?不见一切众生吗?任何一相都是如来相,任何一众生都是如来,此时不悟,等待何时?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诚话,说实在话,说如实如理的话,不说诳骗话,不说怪异话的。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此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住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染着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的心里不住无上正等正觉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远离种种贪爱染着,令无上正等正觉心须臾不昧,教化众生也以布施无上正等正觉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证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每天诵读经文不令忘失,以便于为人解说。如来以佛的智能,清楚地知道这种人,清楚地看见这种人,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

猜你喜欢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一切有为法③..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①,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注释】①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译文】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

    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译文】须菩提..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

    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

    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①,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2 金刚经 2025-07-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