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驼庵传诗录 / 顾随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2025-07-05 16:26 驼庵传诗录

中国诗与佛发生关系者固多,而不发生关系者亦能成诗人,且为大诗人。

东汉、魏、六朝人多信禅;诗人不在佛教禅宗之内者,数人,乃大诗人。

首推陶渊明。

陶不受外来思想影响。人皆赏其冲淡,而陶之精神实不在冲淡,自冲淡学陶者多貌似而神非。

陶诗第一能担荷。其表现:

一是躬耕(力耕):凡有生者皆须求生,人亦然,故陶诗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而佛但坐菩提树下冥想,盖印度物产丰富,不费力即可得食。若乃严寒不毛之地,但坐冥想,非冻死即饿死。

二是固穷:躬耕不足则固穷。孔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躬耕乃求饱暖,而人力已尽天命不来之时,亦惟甘之而已。

躬耕是积极担荷,固穷是消极担荷,与后之诗酒流连的诗人不同,乃儒家思想,非佛家思想。

陶诗第二能解脱。

陶又颇有解脱思想,对人生之苦担荷,对生死之苦解脱,然亦非佛家思想,而为中国老庄思想。(此乃勉强说。后之道家皆失老庄原意,尤其与庄子不合。)有生必有死乃天理,好生而恶死为人情。求长生乃贪但有贪生恶死之人情,而无必生必死之天理。陶则不求长生,看破生死。陶公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大化者,天地间并无常,佛所谓常乃出世法,世法则无所不变。佛说有成必有坏,不必假人力摧残而自然变化,此所谓大化,如水之流,前波非后波。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庄子说物化,化有两种解释,一为由有到无,一为由新而旧或由旧而新。故陶曰应尽便须尽,即所谓时至即行。此解脱决非佛家,顶多是老庄。

至于唐,大诗人中不受佛教影响者:

一为太白。

太白号为仙才,近于道家,又与陶之老庄不同。李所近乃汉方士之道,老庄是哲理,秦汉方士则有服食求神仙(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之道。太白之乌烟瘴气,忽而九天,忽而九渊,纵横开阖变化,恰如道家之腾云驾雾。或谓出于《离骚》,非也。盖《离骚》之开合变化有中心,吾将上下而求索,乃为求索而上下,非为上下而求索,乃有所追求,故有中心。李则为上下而上下,非有所求,不过好玩而已,无中心目的,故不免令学道者讥之为玩物丧志。治学切不可有好玩思想,因如此则不易有进步。太白不但风格近于方士神仙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士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

二为工部。

杜工部不懂禅,亦不爱禅,乃人,非仙非佛。而其诗中亦有时谈到蒙教(印度佛教),也不过偶尔谈及而已,盖亦受当时一般思想影响,亦如今之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然。

杜不但非佛,乃老小孩儿,说喜就喜,说悲就悲,真而且真,纯而且纯,乃地地道道活人。庄子有所谓真人,指得道之人,吾今所谓真人乃真正的人。世人多不免做作,老杜则不然,处世无奇但率真。(传家有道惟存厚,厚,乃损己利人。)为真人需有勇气,不怕碰钉子。老杜当面骂人,可爱亦在此处,绝不受禅宗影响。

三为退之。

韩退之绝不信佛,可自《原道》《谏迎佛骨表》看出。而韩信道,与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不同。韩谓延生可求,食硫黄而死。(韩服食硫黄死比老杜饫死可靠。)退之虽为有心人,但客气不除,清明之气不生。客气即佛所谓无明,清明之气即孟子所谓平旦之气(《孟子告子上》)。谓韩为近道,而其诗又有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神山(《记梦》),可见韩并不一定近道,而自食硫黄一点看又似近道。

一个人随波逐流固然不可,而成见太深则不能容受外来意见,截长补短。韩即病在成见太深,有时强不知以为知,故谓其客气不除。

其后不受佛教与禅宗影响者,两宋有:

欧阳修。

欧与退之颇近。退之以孟子自命,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韩在唐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欧则颇以退之自命,亦辟佛。

在诗史上,欧阳氏与宋诗的成立关系甚深,盖当时欧阳地位甚高,登高一呼,易成一种运动、一种风气。任何一种文学的改变皆如此。欧阳修当时亦欲倡诗之革新运动,于是有苏、黄辈出。然而不管其自命不凡,而以客观眼光观之,欧诗上既不能比唐,下又不能比苏、黄,反而是其词了不得,吾人对其诗可存而不论。

之后不受佛教禅宗影响之大诗人甚少,而词家中则甚多。然词又多无中心思想,见鸡说鸡,见狗说狗。其有中心思想而又未受佛教禅宗影响者则有:

辛弃疾。

辛词甚好,诗不甚佳。今列入者乃就诗之广义言之,散文尚可称诗,况韵文之词?胡适之先生以为宋之词即宋人之新诗,则辛稼轩自可归入六大诗人之内。

辛既不成佛作祖,亦不腾云驾雾,与老杜皆为真人、活人的生活,想人所想。且别人入世仅为思想之入世,辛则入世有其成绩在、事业在。治兵、理财、政治,说办就办,皆有成绩可考。这一点比老杜高。老杜虽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此乃说说而已。老杜有时尚有无明、客气;辛则不然,干什么是什么,颇近于陶公。陶公亲为田园生活,后之田园诗人乃立于客观地位,欣赏歌咏,并不为田园中一员。陶则自己实行,必真实行始为真的入世。稼轩乃真实行者。可惜陶未曾当权,不知其办政事能否亦确切实行。

稼轩词对陶公诗再三赞美。后之称陶诗者甚多,白乐天效陶,苏东坡和陶,皆不能得陶公精神。辛虽非田园诗人,而其词中对陶公之赞美,非人云亦云。辛之看陶盖另有看法,精神上有相通处,即真正入世精神。辛有词曰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水调歌头》),可见其佩服陶公。

辛不信佛,有词谑佛。如: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馀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卜算子》)又如: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柳梢青》)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正辛此二句词之意。佛出世非圣人之意。

辛虽非纯粹儒家,而其入世之思想出于儒家,绝非佛道。

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韩退之、欧阳修、辛弃疾,六人中陶乃晋人,不在唐宋诗人之内,欧阳修且不足论,所馀四人各人有各人风格,作风不同,而万殊归于一本,吾人欲求其共同点,则是开合变化。

就一篇作品言之曰开合变化,此自非单纯而为复杂;就其全集而论则产量丰富。这就是他们不与禅、佛发生关系之最大证明、最大效果。盖入禅愈深则产量、变化愈少,故王、孟、韦、柳作品皆少。佛乃万殊归于一本,是反约,故易成为单纯。而反约亦有其优点,虽不能变化丰富而易有精美作品;变化丰富则易有壮美作品,有海立云垂气象,风雷俱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王、孟、韦、柳集中无此种表现,其作品偏于优美。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王维之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反约功夫太深,故缺少壮美。

可本此语研究此数家诗,看其是否与之相合。再看自己性情功夫,选择学诗途径。

《驼庵传诗录》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所记讲录前一部分:从先秦之“诗骚”到魏晋之三曹、渊明,再由唐宋之各诗词名家至元明之戏曲大作,直至近代诗词名家王国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流中,顾随先生以其独到说解揭示出每一位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作风,更揭示出所有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的内在动力;讲录后一部分:顾随先生从诗歌创造角度,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诗歌特质”、“诗人修养”、“诗境”、“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释。

猜你喜欢

  • 杂谭诗之创作

    一、世法与诗法余自谓:诗作不好是因为知道的世法太多,世法使我不能为诗,诗法使我不能入世。学道要多了解人情,了解人情可以多原谅人,疗治自己的荒唐和糊涂。涅克拉索夫(Nekrasov)说:争斗使我不能成为诗人,诗..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杂谭诗人之修养

    一、诗人本身须是诗天地间文学艺术皆可分为两种:形而上 精神 心形而下 物质 物无论为哪一种,只要从人手中制出,必须有诗意。否则,便失去存在之意义与价值。若一人胸中一点儿诗意也没有,那么此人生活便俗到毫无意..

    5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杂谭诗境

    一、神秘与玄妙中国文学神秘性不发达。中国文学发源于黄河流域,水深土厚,有一分工作得一分收获。神秘偏于热带,如印度、希腊。西洋大作家的作品皆有神秘性在内,而带神秘色彩之作品并不一定为鬼神灵异妖怪。如中国..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漫议N、K二氏之论诗

    人说话只是明白还不成,还要说得有劲。旧俄诗人涅克拉索夫(Nekeraspov),彼尝自说:我有整三年,每天没有吃饱过,一年寒冬为房东所逐,宿于贫民窟(loss-house),以撰稿为生。N氏晚年聋而多病,死后,朵思退夫斯..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欣赏·记录·理想

    中国诗人对大自然是最能欣赏的。无论三百篇之杨柳依依(《小雅采薇》)或楚辞之嫋嫋兮秋风(屈原《九歌湘夫人》)等,皆是对大自然之欣赏。今所说在于对人生之欣赏,如李义山。义山虽能对人生欣赏,而范围太小,只限..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知·觉·情·思

    冯文炳(废名)有《谈新诗》一文,文中主张新诗与旧诗不应只是形式的不同,乃内容的不同,谓旧诗中往往有诗的散文,如黄山谷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池口风雨留三日》),又如义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论王静安

    论王静安一、境界说我见诗之体裁有二重性格:一为文字表现,不限写在纸上者,口语、歌谣并算文字;一为音声表现。上古两者相合,汉以后有徒诗。徒,但也,但为诗言志而不能歌永言(《尚书尧典》)。徒诗之外,尚有乐..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谈元曲

    一、元剧中之悲剧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陶渊明《自祭文》)《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等,元剧中之悲剧。悲剧中人物有两种:(一)强者,与命运战斗(反抗);(二)弱者,为命运所支配。中国悲剧中人物多属..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宋词短说

    一、少游词好语言少游写景之作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其为好语言。欧阳修一点沧洲白鹭飞(《采桑子》)写得大,自在;少游此词凄冷、荒凉,可代表秋天凄冷的一面。欲见回肠,..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说竹山词

    蒋捷,字胜欲,自号竹山,宜兴人。胡适之《词选》说,蒋捷宋末德祐年间曾中进士。宋亡之后,隐居不仕。元成宗大德年间,有许多人推荐他,他总不肯出来做官。南宋末词家多走入纤细、用典之路,而多咏物之作。(同学不..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稼轩词心解

    一个天才是一颗彗星,不知何所自来,不知何往而去。西洋称天才为彗星;在中国,屈原是一颗彗星。此外,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稼轩,山东人,性情豪爽,热烈,少年带兵,而读书甚多,写词有特殊作风,其字法、句法便..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闲叙《樵歌》

    《樵歌》,朱敦儒(希真)一生第三个时期晚年闲居时期的词。胡适先生说朱敦儒:这时候,他已很老了,饱经世故,变成一个乐天自适的词人。这一个时期的词,有他独到的意境,独到的技术。(《词选》)然而,独到未必就..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词之三宗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山谷)、陈师道(后山)、陈与义(简斋)。词史亦有一祖三宗,词之一祖乃李后主,词之三宗乃冯延巳(正中)、晏殊(同叔)、欧阳修(六一)。词之一祖乃李后主,..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真实诗人陆放翁

    明前后七子有复古运动,提倡汉魏盛唐文学,如唐代韩愈之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而其创作离所提倡的标准甚远。清以后盛行宋诗,多学江西诗派黄山谷。通常所谓宋诗乃江西诗派之专称,西昆体及陆游不在..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简斋简论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宋史》有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简斋尝以《墨梅》诗受知于徽宗,又言高宗尤喜其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之句。方回《瀛奎律髓》言诗当以杜甫为一祖,..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宋诗说略

    古人说文以载道、诗言志,故学道者看不起学文者(程伊川以为学文者为玩物丧志),学诗者又谓学道者为假道学二者势同水火,这是错误。若道之出发点为思想,若诗之出发点为情感,则此二者正如鸟之两翅不可偏废。天下岂..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唐人诗短论

    一、初唐五言古作五古比作七古难。宋人对五古已不会作。宋人苏轼、黄庭坚对唐人革命,而苏、黄之五古甚幼稚。余对古人之作少所许可,而亦多所原谅。因自己写作,知写作不易,但对宋人五古,尤其是苏、黄,特别不原谅..

    0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义山诗之梦的朦胧美

    一、绝响《锦瑟》义山《锦瑟》可谓为绝响之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义山这首《锦瑟》诗与其《二..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论小李杜

    一、总论小李杜晚唐两诗人:李义山、杜牧之。小杜虽不能谓为大诗人,但确为一诗人。窃以为义山优于牧之,余重义山轻牧之。原因:义山集之五七言、古近体中皆有好诗;杜樊川则只有七律、七绝最高,五律则不成,此其不..

    1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