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2025-07-30 10:11
读医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