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出同时论
2025-08-09 11:37
读医
痘本天疮,其始也,无不因天时骤暖,气从外泄,湿热乃蒸而为痘,譬如大人病春温,同一自内达外之象,所以温病禁汗下,痘疮亦禁汗下。病痘者,多则痘气熏蒸,飘泊远近,天气通于鼻,橐龠相感,引动而出,故证候相同,而亦各随其人之体气为变动。治法以和其阴阳为主,而升发尤为吃紧。盖诸疮属火,火郁则发,况气从鼻入,在上者尤宜引而越之。若毒厉深重,必直行膜原,扰动三焦,与素有之湿热,两相搏激,阻遏气机,则当如喻嘉言论疫之法,“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乃为调剂无误。荣卫得通,痘出自顺。务宜先达其邪,而后听其元气之收发,拓之、敛之,贵在行所无事而已。盖痘虽本胎中湿热,然为毒皆不甚重,惟秽恶之气,乘内气不实而潜入者,痘发乃密。今种痘之法盛行,而选苗不善,易涉险候,其明验也。故毒重者,须分别三焦以逐其邪,即宜照顾中气以扶其正;但云见痘治痘,急于清解,无惑乎舆尸而归矣。至于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道理极变通,极精微,《内经·至真要大论》详列司天在泉、间气、主客、胜复之治法,最难执一,非子午火燥,治皆清润,丑未湿寒,治皆温补之谓也。苟能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标本、先后之间,因病施治,即于岁气天和之道,无不合矣。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