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元阳说
2025-08-11 11:10
读医
圣人作《易》,爻先一画,是元阳为万物资始,神变化合太和,所以《彖词》独称其大耳。读仲景《伤寒》,首论太阳,以桂枝汤为方祖,诚一法立而诸法已悉具,亦此经治而他经可不传。无论《太阳篇》内辄用桂枝,即阳明表未解,尚宜桂枝,少阳柴胡症每合桂枝;至于误下腹痛,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等汤,乃属太阴矣;若夫少、厥二阴,风热痰壅,有半夏散及汤,发表温中,有当归四逆,液涸用复脉法,蛔动用乌梅丸,凡此不以桂枝命名者,而仍不离夫桂枝,可知仲景意不特阳经宜用,即阴经亦常兼顾及阳也。再参《金匮》,开卷论脏腑经络,次章治痉,必先列括蒌桂枝,其余各症,以桂枝法加减者,复不胜枚举,此非始终体干行健,教人以保护元阳哉?近来风气,畏温热而喜寒凉,每见元虚,湿温、风温等症,舌白渴不欲饮者,亦有用犀角、地黄、竹叶、石膏辈,病本在气分,或反引入血分,或胃败不纳,呃逆泄泻,轻病重,重病死,深为扼腕。试观大《易》,以阳刚喻君子,以阴柔喻小人,若使阴道长则阳道消,何以辅相裁成,跻斯人共登寿域。以方位论,五谷利在东南,以岁时论,百卉敷荣春夏,由此推之,天包乎地,气先于血,元阳实生生之本,亟宜保护,医当活泼泼地,虽不必偏热,而断不可偏寒也明矣。彼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故景岳非之。
洞见本源(江淑斋跋)
古人云∶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医,此沦以《易》理阐明医理,而以护阳立说,并论及仲圣用桂枝诸方,皆从护阳起见,诚为确论。盖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人能保护元阳,则太和之气充满于身,熙熙 ,共跻春台矣。《易》以阳喻君子,吾于杨君亦云然(缪松心识)。
以儒理通医理,故其指远,以《易》理通《伤寒》、《金匮》之理,故其辞文(年姻家眷弟叶元符拜读)。
讲《易》讲医,《三坟》一理(受业门人程清泰百拜志)。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