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附记
尝谓长沙之论,谨严之中,皆活法也。天之气化不一,有主气,有客气;人之脏性亦不一,有阴脏,有阳脏。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之定位也;厥阴风化为初之气,少阴热化为二之气,少阳火化为三之气,太阴湿化为四之气,阳明燥化为五之气,太阳寒化为终之气,六节之常度也。故寒必伤于冬,而温与热必在于春与夏,此其大较也。然而以五运言之,则土运、金运之迁代无常,以六气言之,则司天、在泉、左间、右间之加临各别,益之以胜、复之理,太过、不及之数,于是乎春夏亦有伤寒,隆冬非无温病,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不可胶于节候之常。《素问》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灵枢》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日出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皆是以活法言之。说者于伤寒必主冬月,于桂枝、麻黄、三阴诸辛热剂,必主冬月之伤寒,而不可用于春夏之时,拘泥时令,于变化之理,得毋有未备欤!《通天篇》曰,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及夫五五二十五人之政,《本脏篇》又言二十五变。昔夏英公有异禀,卧即身冷如僵,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小吏窃食,即发疽死。而太阳之人,则饮啖生冷而不知节,恣情房室而不加疲,此其阴阳之反,何啻天渊,是故有从化之说。从者,大之气也;化者,脏之性也。阴脏者多寒,阳脏者多热,所谓阴从阳化,阳从阴化,热从寒化,寒从热化,亦皆以活法言之,而尤不可泥于温凉寒燠之常也。夫以运气主客之殊,加之以脏腑阴阳之别,其病遂千态万状,而莫可穷诘。仲圣述轩岐之蕴,广汤液之用,约之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而《金匮》不在其数,其立法之妙,为治之活,于主客阴阳之变,莫不融贯,是在乎用之者之神而明之耳。后之论足经,论卒病,论三纲,论六气,论伤寒即杂证之一,纷纷聚讼,返而求之仲圣之书,其活泼泼地者,固无乎不包也,故治病须用活法。
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是《吴医汇讲》,其作者是清代名医唐笠山。唐笠山,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十八世纪末,苏州雕版手工业兴盛,名医云集,而且大兴讲学之风。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唐氏从中颇受启发,于是亲自联络医林名医高手,广泛征集医门佳作,别出心裁,勇于创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当时虽不叫“杂志”,但从出版形式和组稿过程与后世的杂志编刊完全相符。 《吴医汇讲》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内容生动,丰富多彩。浏览《吴医汇讲》,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出作为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的主编唐大烈的编纂思想及《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