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经 / 老子

老子第四章

2025-08-11 15:24 道德经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引语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幺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也有的学者把老子的“道”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范畴的内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永恒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逻各斯”而产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创造的,而是创造世界的种子,是一种“以太”的物体。“逻各斯”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人们却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确实的。(可参阅《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26页)老子的“道”同样具有“罗各斯”的这些属性和职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于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等观点。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他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某些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智慧的蕴含。

解读

思想的放荡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想象力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的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离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这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来魏晋时期玄学的自由发挥,也有其直接的承袭关系。玄学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以真对世俗礼教的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服膺于自然为其宗旨。号称付林七贤的刘伶,佯狂纵酒,放荡形骸。一次,他饮酒大醉,脱衣裸形在屋里。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刘伶却回答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房屋当作衣裤,你又为什幺走到我的裤子中来呢?”这种看似怪诞的言行,却真实反映了清谈人物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名言。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中总是显得那幺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向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猜你喜欢

  • 第四章 诚实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人必虚中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心,不敢..

    30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第四章 新政与官僚的行为【59】

    低于儒家标准的官僚行为尽管王安石强调经过改革的官僚体制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所有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此,却并非只有他看到这一点。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官僚的行为往往低于儒家标准。然而事与..

    12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四章 战国时代的诸子散文

    第一节春秋到战国的基本历史事实《诗经》之后,到屈原出现以前,是辉煌的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散文的成就给屈原长篇巨制的写成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在组织形式上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散文主要是产生在战国时代。战..

    17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

    什么是文学?据我看来,有文字著于竹帛叫作文,论彼的法式叫作文学。文学可分有韵无韵二种:有韵的今人称为诗,无韵的称为文。古人却和这种不同。《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也,无韵者笔也。范晔..

    15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四章 名詞

    十九,凡用一個或兩個以上底字來做人物,或地方底名字底,就叫做名詞。甲 名詞底種類名詞可以分爲「私名」,「公名」兩大類。二十,私名 私名就是一個人,一件東西,一所地方,一個團體,或一件特別事情底名字。〔例..

    35 语体文法大纲 2025-08-29
  • 第四章 香港海員大罷工

    海員的生活狀況中國海員的生活狀況,其最感痛苦的有四:第一,是工資的微薄。普通工資每月大概在二十元以下,而物價又逐年飛漲,譬如米,一九二二年時,上海增加到百分之一二.五,香港增加百分之一五。因此,海員工..

    15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27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四章土星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丞后土,其神上为填星,宾填州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得地〕。既已处之,又(有)〔西〕、东去之,其国凶,土地■,不可兴事用兵,战斗不胜;所往之野吉,得之。填之所久处,其国有德..

    40 五星占 2025-08-21
  • 河上公章句卷四

    居位第六十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鲜,鱼〔也〕。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

    34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三

    论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不失德,下德,..

    37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二

    淳风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其次畏之。设刑法以治之。其次侮之。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

    35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一

    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

    39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44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42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译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幺可以算是妥..

    39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幺东西比水更..

    37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

    35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49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

    28 道德经 2025-08-12
  • 老子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幺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

    54 道德经 2025-08-1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