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采芳人杳》全文及赏析
●清平乐
【作者: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赏析】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本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上片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一光 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一光 。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下片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本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俞陛云《宋词选释》)。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