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庄子讲记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2025-08-18 12:03 古代文学

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这段文章很美,不过看起来别别扭扭的,孔孟文章的章法就不会这样写。我们打个比方,孔孟的 文章柔敦厚,方方正正,就像綫条中的直綫;老庄的文章华丽飘逸,汪洋惝恍,就像很出色很漂亮的曲綫。“肩吾”是人名,《神仙传》上说他叫“施肩吾”。“连叔”也是神仙。一天,肩吾问连叔说:我听到“接舆”乱讲话。“接舆”也是人名,《神仙传》说他姓陆,叫“陆接舆”。这个人,我们在哪里见过呢?在《论语》上,又称他为“楚狂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疯子狂人,孔子挨过他的駡。这个接舆的话:“大而无当,”吹牛啊吹得大得没有影子了。“往而不返,”他的话不兑现的,光说,话说遇了回不来的。我听了觉得晕头转向,“惊怖”并不是说害怕,等于讲听得头都昏了。“犹河漠而无极也,”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大有迳庭,”“”是门外面的路。“”是门内的客厅。客厅同外面当然两样。肩吾说,接舆的话同我们的观念完全不同,总而言之,那个家伙说些不近人情的疯话。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肩吾把接舆駡了一顿,连叔等他駡完了问:他给你讲些什麽呢?接舆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姑射山”,历来的注解认为在山西,至于在山西哪里谁也讲不清楚,实际上它是个假托的地方。“”是指很遥远,从那里往西方走。中国、印度的文化很怪,神话里所有神仙住的地方,都是从某一个地区开始向西走的,不管你住在地球哪个角落,都是如此,这就是个大问题,非常妙的东西。我们古代道家的神仙住在西方的昆仑山顶,这里讲。“姑射山”上有一个“神人”,注意喔,“神人”也是人变的,人修成功,神化了,就叫做“神人”。

肌肤若冰雪,”皮肤又细又白又嫩,比冰霜里的那些雪还要好看。身材之苗条,三围之标准,“淖约若处子;”像十二四岁非常健康的童子,活活泼泼的,永远是个童子的相。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不食五谷,”他不吃饭的,大米、大豆、麦子、高梁,什麽都不吃,那吃什麽?“吸风”,吃西北风,“饮露”,也不喝茶,而喝天上的露水。他怎麽出去玩呢?“乘云气,”高兴的时候手一招,天上的白云就来了,当然黑云也可以,然后“乘云”随便玩玩。想走远一点呢?“御飞龙,”要用摩托车了,手一招,天上的龙来了,龙是他的摩托车,骑在龙背上说去哪里,龙就飞到哪里。“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人也晓得地球有四大海,到哪里玩呢?四大海的外面,拿现代观念来讲,超过地球到太空外面玩去了。他的生活很舒服。“其神凝,”注意啊,他的神始终很凝定,不乱,一望就是个菩萨、神仙。我们这些人啊,多看一眼的话,眼睛就眨呀眨的眨起来了,不然就是各种表情来了。他始终是入定的,神凝定不散的。“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他在那里一站,这个地方都太平了,所以万物接触到他的范围,都会自然地和顺安定,不管气候也好,庄稼也好,一接触他的神光,大病小病都没有了。“”是小病,“”是大病。人们不需劳作,谷子、稻子都能自然长出,成熟。换句话说,谁要见到他,就可以逃脱生老病死。这个描写就像佛经上讲的另一个世界北俱庐州一样,人们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非常富足,舒适。肩吾对连叔说:接舆给我讲这些话,我越听越觉得他是疯子,尽说些疯话,叫人怎麽相信呢?世界上绝对没有这种人。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舆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舆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连叔听完肩吾的报告说:对的。第一句话还蛮好听,下面就开始駡人了。连叔说不是你讲的对, 接舆的话是对的。我告诉你,一个瞎子,没有办法让他欣赏世界上的文彩,艺术。“”是文彩。“”是大自然构成的美丽图案。我们后世把用文字组织起来的东西叫做文章。一个聋子,没有办法让他听到最好的音乐,即使打钟打鼓打雷他也听不见。你要知道,一个人形体上有瞎子和聋子,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是知识上的聋子和瞎子。你看这些神仙駡人的艺术多高,他们駡人是不带脏字的,但把人全都駡完了。

庄子这里提出“神人”。庄子的文章有个重点:他强调说明有这麽些人可以做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由于自己学问上的不够,知识上的聋盲。下面接着讲一个道理: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连叔说:接舆当时告诉你的话,老实讲是对你而说的。换句话说,你的知识范围太低,他当时比 较客气,我就告诉你,他没有把话讲完。“之人也,”那个人呀,就是接舆告诉你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他的成就到了什么程度呢?“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磅礴”为形容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融化的意思。也就是说,“神人”在那里一站,就可把万物融化了,与万物变成—体。你说他是人也可以,你说他是万物也可以,你说他是心也可以,他和万物融为一体。不是万物把他融化为一体,他能融化万物为一体,也就是“心能转物”。“”就是安定,他在那里一站,这个世界就自然安定起来。所以像这样一个人,怎能“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弊弊焉”,就是很轻视、渺小,谁还愿意很渺小地只是想出来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天下?那是小事一件,他使整个世界人类安定下来还不算数,他能够融化了万物,使万物都安定了。这里是讲“神人”的成就。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连叔说:你要知道,接舆告诉你的这个“神人”,物理世界任何东西没有办法伤害他。“大浸稽 天而不溺,”假使北极冰山熔化了,整个地球都变成洪水滔天,对于他来说,不过觉得像在水龙头下,正好洗个澡。“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碰到这个世界大旱天的时候,地球的矿物质,整个都融化了,矿物质都变成液体流汁,“土山”都烧焦了,变成煤炭灰一样了,他觉得是暖气开了,烤烤正舒服呢。

庄子这里讲的,看起来都是些神仙境界的神话,不过佛也讲过类似的神话,是关于打座修禅定的。所谓禅定的道理,就是庄子上面讲的“其神凝”三个字,这个“”就是定。所以我们大家修瑜伽、修道,没有做到“其神凝”都谈不上定。佛告诉我们,一个人修禅定,“其神凝”是有程序的,有初禅、有二禅、三禅等。佛讲得最清楚,这个地球是要毁灭的,那时候会出现三灾,也就是三劫。地球的大劫,第一个是水劫。水劫来的时候,地球北极的冰山溶化了,整个地球被水淹完了。水淹到什麽地方呢?淹到初禅天到二禅天之间。如果水劫来了,得了初禅定的人还是怕的,怕被淹死了,他在那里打座入定也没用,也把你泡掉了,这就是初禅天。所以我们打起坐来要流汗啦,身上生疮啦,有时动感情啦,或产生欲念的冲动啦,遗和荷尔蒙的分泌也是跟这个水有关。这都是人体上欲界的水灾。第二个劫就是火劫,火劫来的时候,天上不止一个太,相当于十日并出的力量照射地球,整个地球火山爆发,地球燃烧起来了,一直烧到二禅天到三禅天之间。水劫来了二禅天的人不怕,但火劫一来他就抗不住了。我们打坐修道也一样,身体都要经过火劫,人会热得受不了,简直都要爆炸了。第三个劫就是风劫。风劫来了的时候,气流产生变化,地球就像一股空气一样自己就化了,其实并不是风,是气。三禅天还怕风劫。三禅天再高一点,超过四禅,三灾八难都不能到达。

庄子那个时代,佛法并没有进入中国,可他也讲到了初、二、三、四禅,水劫(初禅天)、火劫 (二禅天)伤不了“神人”,实际上庄子晓得有个风劫(三禅天),也害不了他,因为“神人”可以“乘 云气,御飞龙”。如果研究这个道理,这就很奇妙了,那时候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并没有流,我们 再扩大地研究世界几个古老国家,如埃及等的文化,所讲上古那些神人也达到这个层次,乃至西方的神秘学也有类似的说法,这就很奇怪了。可见人类不分人种地区;最初的老祖宗,根据上一次地球的灾劫,从同一文化而来,一开始就晓得人生命的价值有这样高,就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

猜你喜欢

  • 02讲

    但是不能绝对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看两个的意见综合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也。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就是模棱两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01讲

    ……《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心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在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无何有之乡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我们看到这里可以想像成,这是当时谈话记实的剧本。庄子跟惠子素来是好朋..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不龟手之药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 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这里举出一个与庄子同时代的人,惠子。惠子是当时的“名家”。古代..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是其麈垢秕糠将

    “秕糠”,我们吃的谷子,壳剥下来就是米糠,这里等于讲是麦子的麸皮。我们看过济公和尚的小说,济公和尚是一天不洗澡的,人家生病了,他就在脊肋骨上把他的汗垢一十搓十,十搓十成一陀油丸,别人拿去吃了就好。人家..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越俎代庖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鹞鹑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十十尸十十祝 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尧让天下

    尧让天下於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十十尸十十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我们中国历史上相传有这麽一件事,这是上古..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真俗不二

    第六种人也没有什麽了不起,第七种人妙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人没有看见遇,不过满地都是,他是大乘境界。“乘”的是什麽?“乘”的是“天地之正气”,气是我加上的。什麽..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御风而行的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第六种人了不起了。庄子的老师“列子”,“御风而行”,他是会飞的,到达了地仙之份。列子在空中飞了多久呢?他挺凉..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出格的高人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君”,“而徵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人材。什麽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开馆..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四等人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现在青年同学要挑十起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要对中国文字特别留意。近年以来,对同学们的文字教育太差了,差得已经没有办法再革命,因为没得命了,..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此小大之辩也

    我们要是用逻辑看这篇文章,《逍遥游》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开始的,到这里一段,做了一个结论,说明“物化”的观念,讲给一般人听会不相信,为什麽不相信?“此小大之辩也”。智慧境界大小不同,所以不大相信这个..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南北两极相通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我们先把它截断,文章其实是连着的。商汤问当时很有学问、很有道德修养的“棘”,“是已”,有这件事情可以来证明,并能说明庄子自己讲的“北冥有鱼”,突然变成大鹏鸟向..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奚以知其然也?

    那怎麽样知道这个道理呢?“奚以”,是当时古文的写法。後来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清,许多人学古文的人,都用这个方法来写文章。“奚以”就是何以的意思,等于白话文的那怎麽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远见有大见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业,永远有他的伟大。这是智慧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不晓得把握它。所以..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境界大小的差别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槍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就是蝉,也叫知了。知了夏天在树林里叫得很好听的;秋天到了要蜕壳,蜕壳了以後,自己变化走了”,壳留下来就是蝉蜕..

    1 古代文学 2025-08-18
  • 生命之息

    接下去庄子讲理由:“去以六月息者也。”问题来了,大鹏鸟飞那麽远干什麽?跟我们相同,大鹏鸟夏天六月放暑假,要到南方去凉快凉快。这话古人看了一定不相信,六月南方热得要死嘛,怎麽还去南方凉快呢?现在人都知道,..

    4 古代文学 2025-08-17
  • 《齐谐》者,志怪者也

    庄子说你不信啊?那我引证一段古书,以证明我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齐谐》,齐国人记载的笔记小说。 《齐谐》专门记录古代那些神奇的事情,等于我们现在看的《山海经》。“志”就是记载。《谐》之言曰:“鹏之..

    5 古代文学 2025-08-17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变成了大鹏鸟,大鹏鸟怎么飞啊?让我们写一定很简单:它要飞就飞了。庄子这里写“怒而飞”。这个:“怒”不一定是发脾气,它是形容词,等于努力的努字,表示鼓足了气,充满了气。生命到了最高点,“怒”,才能起飞..

    4 古代文学 2025-08-17
  • 鲲鱼化为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中国文化中,道家讲地理学由《山海经》开始。现在美国很流行《山海经》,最近在拼命地研究它。根据《山海经》的证明,我们的祖宗大禹治水到过美国,现在美国人在承认。..

    4 古代文学 2025-08-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