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学钥 / 杜知耕

卷三下

2025-08-18 15:09 数学钥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钥卷三下

柘城杜知耕撰

衰分【诸分附】

一则

合率差分

设有银一百二十一两一钱七分五厘买稻麦菽三等粮买稻一分每斗价九分二厘麦二分毎斗价八分五厘菽三分每斗价三分六厘求三色粮各若干法曰置共银为实另二因麦价【得一钱七分】三因菽价【得一钱零八厘】与稻价并【共三钱七分】为法除实得三十二石七斗五升为稻数二因稻数得六十五石五斗为麦数三因稻数得九十八石二斗五升为菽数

解曰稻一麦二菽三共六衰而稻为六分之一麦为六分之二菽为六分之三二因麦价者令麦二倍于稻也三因菽价者令菽三倍于稻也合二与三得五是麦菽得五而稻得一则稻为六分之一矣故并价除实即得稻数也麦原二倍于稻故二因稻数得麦数菽原三倍于稻故三因稻数得菽数○如求各银数则以各价乘各数即得

二则

折半差分

设银六百七十二两令甲乙丙三等人折半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定丙为一衰乙倍丙为二衰甲倍乙为四衰并之共七衰为法除实得九十六两为丙数二因丙数得一百九十二两为乙数二因乙数得三百八十四两为甲数

解曰所谓折半者令乙半于甲丙半于乙以一为丙衰倍一得二为乙衰乙倍于丙即丙半于乙也倍二得四为甲衰甲倍于乙即乙半于甲也并之共得七衰而丙为七分之一故以七除实得丙数余同前解三则

四六差分

设银八百一十二两五钱令甲乙丙丁四等人四六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丁为四衰以一五乘四得六为丙衰再以一五乘六得九为乙衰再以一五乘九得十三衰五分为甲衰并之共三十二衰五分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四因二十五两得一百两为丁数六因二十五两得一百五十两为丙数九因二十五两得二百二十五两为乙数以十三衰五分乗二十五两得三百三十七两五钱为甲数

解曰定衰之法当六乘四除今用一五乘何也葢四之于六若一与一五也以一五乘四得六乘六得九乗九得十三五而十三五之与九九之与六皆若六之与四也并四数共三十二衰半除实所得银数即原银三十二分五厘之一而丁应纳者则三十二分五厘之四故四因一衰之数得丁数也余同前解四则

三七差分

设有银一千九百七十五两令甲乙丙三等人三七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丙为九衰七因三归得二十一为乙衰再七因三归得四十九为甲衰并之共七十九衰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九因之得二百二十五两为丙数以二十一乘之得五百二十五两为乙数以四十九乘之得一千二百二十五两为甲数

解曰不以三为丙衰而以九为丙衰者以三为丙衰则不能得甲衰也何也试定三为丙衰七为乙衰七因三归则得一六三三不尽定九为丙衰正为甲衰地也若甲乙丙丁四位则九又不可为丁衰必三倍之得二十七为丁衰若五位又三倍二十七得八十一为戊衰位多者仿此

五则

二八差分

设有银一千零五十两令甲乙丙三等人二八纳之求各应纳银数法曰置共银为实先定二为丙衰四因二得八为乙衰四因八得三十二为甲衰并之共四十二衰为法除实得二十五两为一衰之数二因之得五十两为丙数八因之得二百两为乙数三十二乘之得八百两为甲数

解曰逓以四因定衰者以八四倍于二也

六则

逓减差分一法

设米一千一百三十四石令五等人户逓减纳之一等二十四戸二等三十三戸三等四十二戸四等五十一戸五等六十户求毎等及毎戸应纳银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先定五等六十戸为六十衰二因四等戸数得一百零二衰三因三等戸数得一百二十六衰四因二等戸数得一百三十二衰五因一等戸数得一百二十衰五数并共五百四十衰为法除实得二石一斗为第五等每戸纳数以五等六十戸乘之得一百二十六石为第五等共纳数以二因二石一斗得四石二斗为第四等毎戸纳数以四等五十一戸乘之得二百一十四石二斗为第四等共纳数以三因二石一斗得六石三斗为第三等毎戸纳数以三等四十二戸乘之得二百六十四石六斗为第三等共纳数以四因二石一斗得八石四斗为第二等每户纳数以二等三十三戸乗之得二百七十七石二斗为第二等共纳数以五因二石一斗得十石零五斗为第一等每戸纳数以一等二十四戸乘之得二百五十二石为第一等共纳数

解同本卷一则

七则

逓减差分二法

设有米二百四十石令甲乙丙丁戊五人纳之定甲乙二人纳数与丙丁戊三人纳数等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先以一为戊衰二为丁衰三为丙衰四为乙衰五为甲衰次并戊一丁二丙三得六并乙四甲五得九以六减九余三于每人衰数各増三戊得四衰丁得五衰丙得六衰乙得七衰甲得八衰并之共三十衰为法除实得八石为一衰之数四因之得三十二石为戊数五因之得四十石为丁数六因之得四十八石为丙数七因之得五十六石为乙数八因之得六十四石为甲数

解曰若六位令丙丁戊己四人与甲乙二人纳数等则并己一戊二丁三丙四共十并乙五甲六共十一两数相减余一为实另以甲乙二人与丙丁戊己四人相减余二人为法归之得五各加入每人衰数己得一五戊得二五丁得三五丙得四五乙得五五甲得六五若七位令丙丁戊己庚五人与甲乙二人纳数等并庚一己二戊三丁四丙五共十五并乙六甲七共十三是四人衰数反多于二人衰数前法不行矣则置各衰自乘庚得一己得四戊得九丁得十六丙得二十五并之共五十五乙得三十六甲得四十九并之共八十五两数相减余三十为实另以甲乙二人与丙丁戊己庚五人相减余三人为法归之得十各加入每人衰数庚得十一己得十四戊得十九丁得二十六丙得三十五乙得四十六甲得五十九余仿此

八则

逓减差分三法

设米二百六十五石令三等人戸纳之上等二十戸每戸多中等七斗中等五十戸每戸多下等五斗下等一百一十戸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为实并七斗五斗【共一石二斗】乘上等尸数【得二十四石】以五斗因中等尸数【得二十五石】两数并【共四十九石】减实余二百一十六石并三等尸数【共一百八十戸】为法除之得一石二斗为下等纳数加五斗共一石七斗为中等纳数再加七斗共二石四斗为上等纳数以每等纳数乘每等戸数得每等共纳数

解曰共米内减去上中两等多于下等米数所余即一百八十戸均平公纳之米除实得一石二斗即每戸均纳之数均纳之数即下等每戸应纳之数也故加五斗得中等每戸纳数再加七斗得上等每戸纳数

九则

带分子母差分一法

设甲乙丙三人纳银令乙纳甲数六分之五丙纳甲数四分之三乙多丙纳银八两求共银及各应纳银数法曰列母四子三于左母六子五于右右上互乘左下得十八左上互乘右下得二十左上右上相乘得二十四以十八减二十余二为法另以乙多丙八两乘二十四【得一百九十二两】以法除之得九十六两即甲

数以八两乘二十【得一百六十两】以法除之得八十两即乙

数以八两乘十八【得一百四十四

两】以法除之得七十二两

即丙数并之得二百四十

八两即共银数

解曰此借比例以求真数也二十四与二十六分之五也二十四与十八四分之三也六分之五之二十较四分之三之十八多二六分之五之乙数较四分之三之丙数却多八两则二十四之与甲数二十之与乙数十八之与丙数其比例必皆若二与八也故八乘二除各得真数也

十则

带分子母差分二法

设布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八十五疋给散军士每三名给袄布七疋每四名给裤布五疋求军数法曰列三名七疋于右四名五疋于左右上互乘左下【得十五】左上互乘右下【得二十八】并之【共四十三】为法另以左上右上

相乘【得一十二】以乘共布【得一百四

十九万三千八百二十疋】以法除之得

三万四千七百四十名即

所求

解曰十二为三名者四当

给袄布二十八疋为四名者三当给裤布一十五疋是毎军士十二名给布四十三疋也反之每给布四十三疋得军士一十二名也故十二乘四十三除得军数也

十一则

互和逓减差分一法

设米一百八十石令甲乙丙三人逓减纳之定甲多丙米三十六石求各应纳米数法曰置共米以人数归之得六十石为乙数另置甲多丙数折半【得一十八石】加乙数得七十八石为甲数减乙数得四十二石为丙数

解曰甲多于乙数必为甲多于丙数之半丙少于乙数亦必为丙少于甲数之半两相折凖是甲丙共得三分之二而乙自得三分之一故三归之得乙数加减之得甲与丙数也

十二则

互和逓减差分二法

设令甲乙丙丁四人逓减纳银定甲纳六十九两丁纳五十一两求乙丙应纳数及共银数法曰以丁数减甲数【余一十八两】三归之得六两加丁数得五十七两为丙数加丙数得六十三两为乙数并之共二百四十两为共银数

解曰甲多于乙乙多于丙丙多于丁三数并与甲多于丁数等故三归得每率逓差之数凡四位以上皆取首尾两数相减五位则四归之六位则五归之七位则六归之即得每率逓差之数余同前

十三则

匿价差分一法

设银一百八十两零二钱五分买麦六十五石菽二十五石麦每石多菽价一两零七分求各价法曰置麦以麦多菽价乗之【得六十九两五钱五分】以减元银【余一百一十两零七钱】并麦菽两数除之得一两二钱三分即菽价加麦多菽价得二两三钱即麦价

解曰减去麦多菽价余银即菽九十石之共价故以九十石归之得菽价

十四则

匿价差分二法

设稻一十八石稷二十二石其值适等交换五石则两率差银一两六钱二分五厘求各价法曰置一两六钱二分五厘以交换五石归之得三钱二分五厘以乗稻一十八石【得五两八钱五分】另以稻一十八石减稷二十二石余四石为法除之得一两四钱六分二厘五毫即稷价另以三钱二分五厘乗稷二十二石【得七两一钱五分】以前法除之得一两七钱八分七厘五毫即稻价

解曰交换五石两率相差一两六钱二分五厘则一两六钱二分五厘必稻五石多稷五石之价也以五归之得三钱二分五厘即稻稷每石相差之价稻稷既每石相差三钱二分五厘则一十八石必差五两八钱五分矣今稷多稻四石而价适等是稷四石之价必五两八钱五分也故四归之得稷价又稻与稷价之比例原若十八与二十二既以三钱二分五厘乗稻一十八石得稷每四石之价则以三钱二分五厘乗稷二十二石必得稻每四石之价无疑矣故四归之得稻价

十五则

二色差分

设银六十七两五钱共买稻菽一百石稻毎石价八钱菽毎石价三钱求稻菽各若干法曰以菽价乗共一百石【得三十两】以减原银【余三十七两五钱】为实以两价相减【余五钱】为法除之得七十五石即稻数以减共一百石余二十五石即菽数

解曰原银为稻菽共百石之价以菽价乗百石为菽百石之价两率不等者以稻贵于菽也今稻毎石多菽价五钱是两率毎相差五钱百石内必有稻一石两率相减余银三十七两五钱凡为五钱者七十五故得稻七十五石也

十六则

三色差分【四色五色六色附】

设银十两零五钱共买稻麦菽一十八石稻每石价八钱麦每石价六钱菽毎石价三钱求三色各若干法曰置共粮以三归之得六石为麦数以麦价因之得三两六钱为麦共价另以麦数减共粮【余一十二石】以菽价因之【得三两六钱】另以麦共价减原银【余六两九钱】两数相减【余三两三钱】为实稻菽两价相减【余五钱】为法除之得六石六斗为稻数以稻麦两数减共粮余五石四斗为菽数

解曰若四色则四归共物得若干即第二色数亦即第三色数以第二色价乗之得第二色共价以第三色价乗之得第三色共价以两数减共物两共价减原银余依二色差分法求之五色则五归六色则六归之仿此○按三色以上亦可与共物共价相合无差然实非一定不易之数即前三色论之设稻九石共价七两二钱麦二石共价一两二钱菽七石共价二两一钱亦与原银共粮共价皆合而与上法所求三色之数不同

十七则

贵贱和率差分

设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共买稻麦一百零八石毎稻三石价四两毎麦四石价三两五钱求二色数及价各若干法曰列稻三石麦四石共稻麦一百零八石于右次列稻价四两麦价三两五钱原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于左以右上互乘左中【得十两零五钱】以左上互乘右中【得一十六两】两数相减余五两五钱为长法次

以右中互乗左下

【得五百一十两】以左中互

乗右下【得三百七十八两】两数相减【余一百三十二

两】以长法除之得

二十四为短法以稻三石乗短法得七十二石即稻数以稻价乗短法得九十六两即稻共价以稻数减共稻麦一百零八石余三十六石即麦数以稻共价减原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余三十一两五钱即麦共价

解曰此与前二色差分同但彼数齐此数不齐耳凡数之不齐者必假一数以齐之今稻三石麦四石则以十二齐之何为必齐之十二也十二为四倍稻三石三倍麦四石之数也以稻三乗麦价即得麦十二石之价以麦四乗稻价即稻十二石之价两数相减为长法者即稻十二石多于麦十二石之银数亦即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又三倍之之数也以麦价乗共稻麦一百零八石即麦四百三十二石之价亦即一百零八石尽皆为麦而又四倍其价之数也以麦四乗原银即稻麦四百三十二石之共价亦即稻麦一百零八石之原价而又四倍之之数也两数相减之余即麦四百三十二石少于稻麦共四百三十二石之价实即稻七十二石多于麦七十二石之价又四倍之之数也以之为实若以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除之必得稻七十二石今稻四石多于麦四石之价不可得止得稻十二石多于麦十二石之价为长法除实得二十四二十四者即为稻三石者二十四也【十二石三倍多于四石二十四三倍少于七十二石葢法増若干倍得数即减若干倍也】故为短法以稻三石乗之得稻数以稻价乗之得共稻价○若欲先得麦数则以稻三石乗元银以稻价乗共稻麦数两数相减以长法除之得数为短法以麦四石乗之得麦数以麦价乗之得共麦价【解同前】○按此条当列稻三石价四两共稻麦一百零八石于右列麦四石价三两五钱共银一百二十七两五钱于左以左上互乗右中【得一十六两】以右上互乗右中【得十两零五钱】两数相减【余五两五钱】为法次以左上右上相乗【得一

十二石】以乗左下【得一

千五百三十两】以左中十

两零五钱乗右下

【得一千一百三十四两】两数

相减【余三百九十六两】为

实以法除之得七十二石即稻数似较旧法更捷○旧法以十二倍之法除四倍之实故止得二十四以稻三石乗之方得稻数后法以十二倍之法除十二倍之实故一除即得稻数无须再乗也

十八则

首尾两和差分

设十人挨次逓减纳银甲乙丙三人共纳一十三两八钱庚辛壬癸四人共纳一十三两求各应纳银数

法曰列三人于右

上定甲九衰乙八

衰丙七衰共二十

四衰列于右中三

人纳数列于右下

次列四人于左上定庚三衰辛二衰壬一衰共六衰列于左中四人纳数列于左下先以右上徧乗左行【中得一十八衰下得三十九两六钱】次以左上徧乗右行【中得九十六衰下得五十五两二钱】以两下对减【余一十五两六钱】为实两中对减【余七十八衰】为法除之得二钱【为十人挨次逓减之数】另以右上归右下得四两六钱为乙数加乙二钱得四两八钱为甲数减乙二钱得四两四钱为丙数减丙二钱得四两二钱为丁数以下各逓减二钱得应纳银数

解曰首三人尾四人两数不齐不可相减以求首尾相差之数故互乗以齐之夫左下尾四人共纳之银数也以右上三人乗之得三十九两六钱即三倍尾四人为一十二人之纳数右下首三人共纳之银数也以左上四人乘之得五十五两二钱即四倍首三人亦为一十二人之纳数对减之余即首十二人多于尾十二人之纳数故以为实左中尾四人之衰数以右上三人乗之得十八即三倍尾四人为一十二人之衰数右中首三人之衰数以左上四人乗之得九十六即四倍首三人亦为一十二人之衰数对减之余即首十二人多于尾十二人之衰数故以为法以法除实所得非一衰之银数而何一衰之银数即十人挨次逓减之数也以右上三人归右下纳数即得乙数何也葢乙多于丙者即甲多于乙者也减甲之多补丙之少则成三平数乙居甲丙之中故三归之得平数即得乙数也

数学钥卷三下

六卷。清杜知耕(生卒年不详)撰。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河南柘城人,自幼好学,熟读天文历算书。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举人。1681年著《数学钥》,1700年著 《几何论约》,均收入 《四库全书》。《数学钥》以 《九章算术》章目为序,按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用通俗语言与直观图形诠释《九章》,体例与《九章》相同。该书每卷之首标注凡例,以实例问答形式阐述算法,辅以必要图形,以例引述,寓法于算,触类旁通,清晰易懂,且于每问之下附著其理,颇受西法影响。梅文鼎在《勿庵历算书记》中称:“杜端甫数学钥,图注九章,颇中肯启,可为算家程式。”该书版本除《四库》本外,有1681年杜氏式好堂刊本,现存北大图书馆;1898年上海算学书局石印本《古今算学丛书》本; 1916年开封荣兴斋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昭陽協洽(癸未),盡閼逢涒灘(甲申),凡二年。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二三年) 春,正月,甲子朔,漢兵與下江兵共攻甄阜、梁丘賜,斬之,殺士卒二萬餘人。王莽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引兵欲據宛,劉縯與戰..

    6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起旃蒙大淵獻(乙亥),盡玄黓敦牂(壬午),凡八年。 王莽天鳳二年(乙亥、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有萬數。莽惡之,捕繫,問所從起;不能得。 單于咸旣和親,求其子..

    9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屠維大荒落(己巳),盡閼逢閹茂(甲戌),凡六年。 王莽始建國元年(己巳、九年) 春,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初,莽娶故丞相王訢孫宜春侯咸女為妻,立以為皇后;生..

    7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著雍執徐(戊辰),凡六年。 孝平皇帝元始三年(癸亥、三年) 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納采見女。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太師..

    7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四年。 孝哀皇帝元壽元年(己未、前二年) 春,正月,辛丑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衞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11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柔兆執徐(丙辰),盡著雍敦牂(戊午),凡三年。 孝哀皇帝建平二年(丙辰、前五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

    8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旃蒙單閼(乙卯),凡二年。 孝成皇帝綏和二年(甲寅、前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進薨。 時熒惑守心,丞相府議曹平陵李尋奏記方進,言:「災變迫切,大責..

    9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六年。 孝成皇帝永始四年(戊申、前一三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夏,大旱。 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未央宮東司馬門..

    8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九年。 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己亥、前二二年) 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潁川鐵官徙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九郡。遣丞相長史、..

    9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起屠維赤奮若(己丑),盡著雍閹茂(戊戌),凡十年。 孝成皇帝建始元年(己丑、前三二年) 春,正月,乙丑,悼考廟災。 石顯遷長信中太僕,秩中二千石。顯旣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及其黨牢梁、陳..

    8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 周紀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三二O年) 衞更貶號曰君。慎靚王二年(壬寅,前三一九年) 秦伐韓,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見而出,語人曰:「望之不..

    11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九 相和歌辞十四

    ○瑟调曲四 魏·文帝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大墙上蒿行》,今不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苦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

    39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八 相和歌辞十三

    ○瑟调曲三 【饮马长城窟行】(古辞) 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言征戍之客,至於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郦道元《水..

    37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七 相和歌辞十二

    ○瑟调曲二 【陇西行】(古辞) 一曰《步出夏门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於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若梁简文‘陇西战地..

    38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六 相和歌辞十一

    ○清调曲四 魏·武帝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於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於今日也..

    22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五 相和歌辞十

    ○清调曲三 【长安有狭斜行】(古辞)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挟毂问君家。君家新市傍,易知复难忘。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

    37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四 相和歌辞九

    ○清调曲二 【豫章行】(古辞) (《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虔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乐府解题》曰:“陆机‘泛舟清川渚’,谢灵运‘出宿告密亲’,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

    28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三 相和歌辞八

    ○平调曲四 唐·虞世南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

    34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二 相和歌辞七

    ○平调曲三 【君子行】 (《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君子防未然’,盖言远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辞旨与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

    29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一 相和歌辞六

    ○平调曲二 陈·张正见 (一曰《铜雀妓》。《邺都故事》曰:“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於邺中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

    38 乐府诗集 2025-10-1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