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4讲

2025-08-19 11:19 古代文学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承先启后,“承”字,要先继承得起来。那么假设你们的后代的青年,你们要到我们这个时候啊,白发苍苍了,后面问你,“《中庸》里头有三个“思”是什么意思啊?“左思右想啊!“神之格思”,这三个思、三个层次,他说鬼神,你要想到鬼神在你前面,你怎么样去体会,“格”就是到达,你要用思想去体会鬼神不可知的这一面,有没有上帝、有没有佛、有没有菩萨、有没有神仙、有没有鬼、有没有神、有没有魔等等问题,“格思”,你怎么样到达呢?

“不可度思”,他说你不能用普通的一般思想的惯去想它的,用意识思想达不到的。

“矧可射思”,这个古文“矧”字,就是现在“何况”、“况且”,就是这个字。有时候你读到古文,一句话看到这个“矧”字,它就是代表“何况、况且”。他说你思想中、意识思想推测已经推测不到,“矧可射思”,什么叫“射”?猜猜的。所以有些人说,“有鬼没有鬼,有神没有神?”“没有!”“你凭什么知道?”“我猜想的。”这个猜想不行!这要讲实验的,不能猜想。射思,“射”就是猜想,乱猜叫做“射”。猜不行!要求实证。换句话说,这三个思“矧可射思”,那要实证。

这是宋朝的宋儒儒家程明道的话:“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个一方面是文学境界,一方面他是在打坐得定以后、悟道以后,他晓得思想的这个功能,思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个思想不是普通去乱想哦!乱想会想神经了。譬如禅宗讲参话头、佛家的修定,修定就是正思维,观想就是正思维,思到以后,“思入风云变态中”,思想会透过了物质世界,证入那个神世界,然后控制了物质世界;思想的这个力量之大,唯心的力量之大,“思入风云变态中”。那是实际的境界,不是随便用文学的描述哦!没有这个实证的经验讲不出来呦!为什么他晓得思想有这样的情况、有这样的伟大,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呢?因为他已经到达了“格思”,思想的那个妙用到达了极度的最高峰,他有点摸到了、体会到了。所以啊,他说思想的、唯心的、心理的最高处,不是你可以猜想到;心理的最高处你抓到了,你生命神面也把握住了;生命神面把握住啊,跟鬼神两个通了。

所以管子(管仲,比孔子还早)讲:“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管子讲的哲学,也是管子的政治哲学,他所谓是大政治家,他有许多你看政治上连孔子都非常佩服他,一个大政治家,换句话说,他也是大哲学家,他晓得、早就知道了。那个时候什么佛啊、道啊还没有影子啊!管子说,“思之思之”,所以他处理国家大事一件事情,完全宁静了,用思想那个灵感想清楚了;他说不是完全靠自己力量哦!“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不可知的方面一股力量会启发了你,两个沟通,就是后来佛家所谓讲“自他不二”,自力与他力两种力量合拢来,构成了你的真智慧,处理人世间的事。

那么这是讲思的重要。所以研究哲学的人,对这个“思”,这里有三个思、有三个层次的不同,不要马虎地念过去。那么他的结论,何以知道有三个层次的不同呢?所以下面有: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三个字(“微之显”),“夫”这个夫也不是讲丈夫,什么大丈夫啊,这个“夫”字不相干。就是用白话就是“那么”,就是本省话“阿呢谁”,就是这个话;这个样子他说“微之显”,这个东西到了最高处,幽微,看不见的,微到你没有办法看见;听不到的;摸不着的,细微到没有办法你再去研究。但是你不要、一般人把它当成神秘得不得了,一点都不神秘:“微之显”,无处不在,处处皆在,在在处处都是;无所不在的,白天夜里到处都在,随时都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阻碍,也没有什么黑暗与光明的阻碍。他说这个东西,你看这三个字的照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就可以写大部的毕业论文拿博士学位了。“微之显”,那么你要说“微”嘛,把世界上古今中外那个高明的话都把它引用来,几十万、百八万字都有;然后再反过来说“显”的一面,找些证据,哪个人看到鬼了、哪个人吊死鬼了、狐狸鬼了,你尽量找——但是这个还不是真的鬼;真的鬼在哪里?等你的感情思想错误了,你已经接触到了那股力量了,啊!非常明显!所以“微之显”。要怎么才能够说、只有一个字“诚”,诚是中庸的重心哦!诚是怎么样的?诚是中庸修养的方法,方法在哪里?在后半部,中庸上有专门讲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个诚同大学的“定”、同佛家的定、同其他宗教的至诚的礼拜都有密切的关联,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就代表了,没有那么多罗嗦;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把它丢掉了,宗教的形式都推开了,那是真的不要偶像,有一个偶像都不是了,就是彻底不要偶像了,但是他是彻底的、真正的至诚,诚的道理。那么“诚”(后面)再做解释。

换句话说,你乃至于说,家里随便拜拜也好,对人做事也好,“不诚无物”,有一句话,“不诚无物”,这个物不是物质哦,你心念不诚起不了作用,没有东西的。有些人说我念佛念了那么久,拜了那么久,我求上帝也求过、关公也求过,求了半天都不灵——“诚”字的道理。但是你求坏事不一定灵,“微之显”,这个里头有很多的道理,为什么有许多求不灵?求发财,不一定发财;求考得取,上帝、菩萨不会保你去考试的啊!那这个时候“诚”在什么地方?这都是问题。

所以他说“诚”的重要:“诚之不可掩”,遮不住的,这个东西掩不住、遮不住,“如此”。你看在这个里头,他的文字,你看他古文的写法,用白话一样,“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是我们现在念法,我们老一辈子读书传统,(师唱念:“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他干什么唱呢?他这两个是代表那个思想与感情,这是一个问题,“哦!——阿呢谁——”就是这个味道!“哦,原来这个东西——哦呦!还有个东西呦——!”就是这个味。所以古文有时用虚字是代表那个情态,但是如果不懂古文的说法,“之乎也者”用那么多干什么?等于赵匡胤开始讨厌读书人,他出来当了皇帝以后,带一个皇帝的秘书长(张海)站在旁边,看看那个城门写的,譬如说“忠孝之门”,赵匡胤皇帝看了半天,问问这个秘书长:“忠孝门就是忠孝门,为什么加个‘之’呀?”“哦,那是文章的助词啊!帮助的助。”赵匡胤一听就不高兴:“哎呀!你们一天到黑之乎也者,帮助了什么东西呦?!”就把文人看得一也不值了。他说你们“之乎也者”助不了什么东西。说这两个字是助词,开头有助。好了,所谓助词讲文章的写法,他是用这两个字代表意义很深长,这个问题等于现在新式标点,说不完的话上面一杠、加一个破折号,下面“点点点点点点”说不完,你们去想去吧。所以呀,你看现在的标点也很讨厌嘛,五百年以后,考证现在的标点,那个***那个时代那些人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专门弄点点的,大概三点、两点是什么意思,七点八点不晓得什么意思,后来的人一定为标点会做一个大论文拿一个学位(众笑)。啊,这是要过五百年以后了。

那么现在第十六章讲完了,这就是讲修道。第十七章开始,(讲)行道了。

悟了道有什么用,做不出来事,等于佛家说你悟了道功德不圆满有什么用?要能够成其事。那么成其事怎么样成法呢?拿皇帝来讲: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他说尧舜这个大舜,孔子是非常推崇他的,到处推崇。因为大舜在上古的时候,第一他代表了公天下的中心。本身是个老百姓种田的出身,种田不算数,本身是一个破碎家庭、受尽痛苦出身,后又生了一个弟弟,父亲、后、弟弟恨不得要他死,随时害他,可怜了半生,可是他对于父亲、母亲(后)、弟弟没有一点怨恨,历史上记述他描写的,处处只有做到仁慈、护、孝道。中年以后到了快到晚年了、五六十岁,以他几十年的德行不变,父亲后来又瞎了眼睛,他最后在历史上记载,什么医药(都)医不好,最后舜当了皇帝以后已经八九十岁一百岁了,还抱着父亲哭,拿舌头他父亲的眼睛,(父亲)才能看见了。有这样的故事,在医学上无法求证明的故事。那么讲舜的道理,后来一个平民了受尽了这许多的折磨,当父亲瞎了眼睛的时候,受弟弟的挑拨,到处赶了。他住在哪里都不准住,他住在山西赶到山东,住在山东赶到苏、赶到边疆。后来,你赶我,我就跑开了,要财产都给你们吧,什么都不要。后来以后,中年以上,才尧提拔他,由公务员干上来,一方面当女婿,一方面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辅助他,然后训练他,一步一步上来,乃至当了副皇帝。后来尧到了一百多岁,根本不管事了,虽然没有让位给他,已经一切由他处理。所以他马上起用了年轻人大禹,然后把中国的水利黄河长等等事情,奠定了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农业的基础,那真是功在万代。所以孔子再三赞叹他,他个人的人格行为还不讲。最后有些人说他南巡死在湖南,这个是靠不住的。实际上历史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仙去了、成道了,跟人接走了,他自己不愿意招摇撞骗,不愿意给人家说是怎么叫神仙,这一面不讲。他都布置好,最后是向西面走、修道了,下来给禹了。这个历史故事研究起来很有趣的,我们现在大家这些上古神话你把它集中起来呀,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那么孔子呢再三讲到,说他才算是个大孝子,他说怎么叫做大孝子呢?不是光对父母孝谓之孝,孝天下人,就是大慈悲、大仁慈天下人,这个才是大孝。

他说“德为圣人”,舜的道德修养,做到圣人的境界;“尊为天子”,平民老百姓上来做皇帝,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头头;“富有四海之内”,整个的国家四海之内都是他的,可是他不要,公天下,马上让;不让给他的儿子,让位给禹,就接手了(就成仙走了);“宗庙飨之”,所以后世的子孙不绝;“子孙保之”,舜的子孙,这是绵延,大家的祖宗的历史很多一考证,都是舜之后、禹之后、尧之后,中华民族有几千个、一万多个姓,实际上老百姓不只一百个姓,(有)一万多个姓,有许多都是这个来源。孔子这一篇书里头引用的话,等于看佛经,尤其现在大家在讲《金刚经》研究《金刚经》,《金刚经》佛也说,要功德做到才能成道,他也是讲这个。因此孔子说:

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他说一个人真做到行为道德修养,所谓大德不是小德了,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个大德,他自然得到那个位。不过位有两种,孟子说,一种是“天爵”、一种是“人爵”。舜最了不起,人爵、天爵他都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禄”跟“位”不同,“禄”自然生活无愁。他国家皇帝财富等于富有四海,整个国家是他的,可是尧舜啊,好像丢一个破帕子那么丢开:“你拿去,由你来保存。”他自己不要,这个禄位都不要。所以“大德者必得其名”,享万世之大名;“必得其寿”,尧舜都已活一百多岁呦!尧是绝对安然而去,说走就走,说死而死,没有痛苦。舜跟禹两个历史上怀疑都很大,都说他成仙了,同黄帝一样,跟我们老祖宗一样,并没有死,说他以后是成仙了,永远不死,这是道家的资料里头特别多,不过有许多研究起来也很奇怪的,真有奇怪之处。

那么因此下面解释: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孔子在这里,那么子思引用孔子的意思有一个重点,大家千万注意。他说天地生一样东西,生一个人也好、生一个人物也好、生一样东西也好,“必因其材而笃焉”,看他自己是个什么材料而培养他。你要注意呦!有许多青年人志大、才疏,那个心想的比鹅蛋还大,本事好像比蟑螂的蛋还要小,那怎么行?这就叫做志大才疏。德嘛,更要值得斟酌了。所以啊,在易经上、在五经上经常提到,“知大而谋远”(《易经系传》“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才疏”,学问不够,思想、幻想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没有不失败的。同样道理,我们一般学佛,你能不能够是成佛之材,先要考虑一下,所以“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必须因他的材料,他是这块材料,就给他栽培。但是你也不必灰心,那么我们都不是这块材料怎么办?那废料也是料啊,废料把他连结好了以后也变成大材料啊!那是看自己,这个道理就是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同样是正己而不求于天、正己而不求于佛、正己而不求于上帝;人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天助,应该有这个神,所以道理要搞清楚,不要单听一面,你就搞错了。

在这里因为提到大舜,那么你就可以看出来,大舜也不是天生下来当皇帝,破碎的家庭,受那么大的痛苦,你想大舜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他很可以变一个很坏很坏的人,乃至他仇恨父母、仇恨兄弟,自己可以回转来杀他的!也可以杀尽天下人;他为什么不那么做?绝不那么做!所以他父母不要他种田,他就去挖泥巴卖(陶器是他发明的),他就去做陶器,那真是“淘气”啊,受了淘气之后去“陶器”了。陶器发了财又不让他做,他再去种田,没得关系;父亲叫弟弟来赶他,“好好,你要,应该应该,爸爸既然要,都拿去,赶快拿去。”就这样,“我走开。”走开了他什么都不要。“你就一个人走!”“好好好,一个人走,只要他不生气就对了!”会做到这样,就是自己站起来。所以他说上天对于生物、对于人生非常公平。

“栽者培之”,你看这个古文怎么读啊?我们都晓得叫栽培嘛,还要“栽者培之”。哎,错了!(这)就要认识中国字、懂中国文化。“栽”是栽的东西,有些东西要栽的呀!譬如我们种稻子,秧啊要“插秧”,不叫做“栽秧”撒!对不对?种洋芋、撒洋芋的种、撒麦子的种不叫做栽。“栽”是拿锄头挖开一个洞,把这个根根栽下去,这个叫做栽,中国字不要乱用的啊!所以中国文化,我看文化了中国吧!大家要留意呦,先要认识字。说该栽的东西呀,上面是“培”,就是需要土壤,再给它加上,慢慢加上,使他根根能够吸收这个营养,它才能够长出来,是“栽”者。

“倾者覆之”,表面一看,也有许多古书解释“倾者覆之”,倒了就把它倒了,那就糟糕!倾者的“倾”就是歪的嘛,“覆之”就是把它倒了,那个碗如果打倒了,照我们这个茶杯如果歪了打倒,你赶快推一下,把它趴出来,那还叫做倾者覆之?那还对么?说天地间有一种生物啊,它不是那么(向)上长的,有些是横长的,要斜起来。植物,你到农村来看(我记不得了,因为离开农村太早),有一种植物啊还要横着那么种在土里头,上面要泥土,要土壤的营养给它盖住,它才长出来;“倾者”是斜斜的插,“栽”就是直直的种。所以栽者就培之;那个歪着来插的,你要把它泥巴上面的这个营养肥料要把它盖覆住,它里头才长出来。

这八个字形容什么?一个人生的成功,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不是简单的啊!有时候遭遇了挫折,那个挫折是给你经验啊,正是你的肥料营养你,那是“倾者覆之”啊!上天在帮忙你,给你遭遇一个不痛快的环境来训练你、培养你。挑不起担子,结果你自己不能正己而怨天而尤人,完了!他也培养不出来,那有什么用啊?等于我们种田的,种下去,肥料搞了半天,看看挖不出来,一锄头把它挖断了,那就没有用了。所以他说上天之生物,“栽者(就)培之,倾者(就)覆之。”这句话绝不要跟着古人解释啊!有许多古书、好像我们手边这一本书“倾者覆之”就没有解释对,呵!不管了,各有各家的解释。因此他引用: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再引用古诗的句子,在中国文化讲,是讲天人之间,人、天、道,或者神与神之间、鬼神之间的道理。我们佛家的用的最好,靠我们心念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自力”;譬如念佛啊、拜神啊、拜天啊、拜祖宗、拜上帝是靠“他力”。专靠他力是迷信,专靠自力是狂妄;既不狂妄、又不迷信,大智的成就者——自他不二之力,智慧也有,力量也有,自他不二,可是不是迷信,也不是狂妄。那么这两个力量,智慧与福德,才能与德行配合,才成功一个人。要修道的也是这样,你的德行与你的智慧,智慧就是才能,“慧福”,才能够行,动辄就找自生烦恼,又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不好,就变成仇恨,这怎么叫修行呢?这个不行的啊!那就干脆下面四个字重新解释,“倾者覆之”把它倒掉算了呗!只好把它倒掉了,呵!

猜你喜欢

  • 庄子读书笔记解“毒”庄子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读书心得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心得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一爱一读..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天下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一精一,谓之神人;不..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列御寇

    列御寇【题解】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一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渔父

    渔父【题解】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说剑

    说剑【题解】《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盗跖

    盗跖【题解】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一性一和欺骗一性一,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让王

    让王【题解】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寓言

    寓言【题解】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全文大体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外物

    外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一操一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则阳

    则陽【题解】则陽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徐无鬼

    徐无鬼【题解】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本篇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全篇大..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庚桑楚

    庚桑楚【题解】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知北游

    知北游【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田子方

    田子方【题解】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3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山木

    山木【题解】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一精一神仍是虚己、无为。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题解】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至乐

    至乐【题解】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 秋水 译文

    秋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