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城北京 / 林语堂

参考文献

2025-08-23 15:24 大城北京

下列是一批精心挑选的有关北京及其历史、艺术和风俗的参考文献。它旨在引导读者具体了解更重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处,而并非是包罗万象的。有关中文的著作,这里只提到了主要的来源。不管怎样,严谨的读者(学生?)将会发现对《日下旧闻考》(Jyshia kao)的引用有一千多处。作为一本所有研究北京的资料之大全,《日下旧闻考》一直讲到了一七四四年,内容遍及自北京始建以来的每块砖瓦,每首诗及每一份文件材料,其中包括现已散失的著作。

对于忽必烈所建的这座城市,马可·波罗给予了广泛而且生动的描绘,见于他的《马可·波罗行纪》(Book of Ser Marco Polo),由亨利·耶尔(Herry Yule)主编,二卷本,一九〇三年斯库纳(Scribner)出版社出版。耶尔(Yule)和哈瑞·考迪尔(Henri Cordier)对该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考证了地名,编写了注解。

一部关于北京的不朽之作《北京,历史描述》(Péking:Histoire et Description)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由阿尔封斯·伐维尔(Alphonse Favier,一八三七至一九〇五)所作,由拉泽利斯特在北堂(Pétang)(北京)于一八九七年出版;一九〇〇年里尔(Lille)也出版了此书。书中包括了五百二十四幅中国古代艺术家的雕刻作品的图片。实际上由阿尔封斯、哈伯里希、拉泽利斯特(Alphonse, Hubrecht, Lazaristes)所作的《北京王权的威严》(Grandeur et Supr matie de Péking)一书,只是伐维尔著作的再版。

由哈辛斯·比却林神父(Father Hyacinth Bitchurin,本名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一七七七至一八五三)的著作,是中文的《宸垣识略》(一七八八)一书的俄文译作(一八二九年)。这本中文原著后来成为了解《日下旧闻考》最便利的参考材料。由费利·德·比尼(Ferry de Pigny)译成法语之后,这本书就成了用西方各种语言研究北京历史的唯一的资料来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布莱契奈德(Bretschneider)的出现。

在所有研究北京的人当中,布莱契奈德(Emil Vasilievitch Bretschneider,一八三三至一九〇一)是对源自中文的资料相当精通的一位。他是俄国驻北京公使馆的一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植物学家。他所著的《北京历史建筑的考古研究》(Recherches Arch é ologiques et histotiques sur Péking)于一八七六年首次在上海由美国长老会传教会出版发行;并于一八七九年由V·考林·德·普兰西(V·Collin de Plancy)译成法语,在巴黎的《东方语言文化的生动展示丛书》(Publications de L'Ecole des Lansues Orientales Vivantes)中刊行。

朱丽叶·布莱顿(Juliet Bredon)于一九三一年所著《北京》(Peking)的第三次重印版,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关于北京的最全面的著作。她是罗伯特·哈特爵士(sir Robert Hart)的侄女,她以自己对北京的庙宇、幽处、西山名胜的漫游和熟知为基础,用优美的引人入胜的风格写下了此书。

作为真实、详尽并且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L.C.阿灵顿(L.C.Arlington)和威廉·路易森(William Lewisohn)所著的,一九三五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Henri Vetch)出版的《老北京探故》(In Search of Old Peking),则是无可比拟的。它包含了许多有关北京的平面图和重印的古老版画。

有关北京重大历史事件的著作,下列由J.O.P.布兰德(J.O.P.Bland)和E.伯克豪斯(E.Backhouse)所著的书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女皇治下的中国》(China under the EmpressDowager),一九一〇年海因曼(Heinemann)出版(集中论述一九〇〇年的义和团运动),读起来就像一本侦探小说,而《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哈夫顿(Honghton),米夫林(Mifflin)出版,则包括了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历史,它是以中文资料为来源的。《中国宫廷生活》(Court Life in China)是伊沙克·泰勒·海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所著,一九〇九年弗莱明·H·拉维尔(Fleming H.Revell)出版,它讲述了关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生动故事,内容涉及清王朝最后几十年这一最主要的历史时期。普特南·维尔(Putnam Weale)所著的《来自北京的唐突信简》(Indiscreet Letters From Peking)则是对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劫掠北京的个人所见的叙述。阿契巴德·利特尔(Archibald Little)夫人所著的《在我的北京花园周围》(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一九〇五年由费舍·安文(Fisher Unwin)出版,内容也是有关这个时期。

用图片再现北京,最完整而且是最权威性的两部由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én)所著的书是《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一九一四年由约翰·雷恩(John Lane)出版,其中有一百零九幅印刷的照片和五十幅绘画;另一部《北京的皇宫》(The Imperial Palaces of Peking)共三卷,一九二六年出版。赫伯特·怀特(Herbert White)所著的《美丽的北京》(Peking the Beautiful)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出版,包含了大量的旅游照片。珍贵且有特别的历史意义的是一本由日本木刻画构成的书:《唐土名胜图绘》(Tangtu Mingsheng Tukwei),一八〇四至一八〇五年版,书中展示的是十九世纪初北京的宫廷生活与建筑的生动照片,本书即从这部日本著作中取用了一些线条画作品。具有特殊价值的是《万寿圣殿》(Wanshou Shengtien),一幅一百六十六英尺长的卷轴,上面画的是一七一三年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之时的全城景观,当时清朝正处于它的鼎盛时期。该作品几次被雕成木刻,其中包括一八七九年的点饰彩(Tienshihtsai)平版印刷版,附有一个很奇特的英文备注:“这本书出自圆明园的藏书阁(The Book Temple),它是在一八六〇年该园被焚之时被弄出来的。一八六〇年十月。”该卷书的底衬页正是选自那幅卷轴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文的一些主要书目。一个重要参考书是《日下旧闻抄》。作者朱彝尊(一六二九至一七〇九),是康熙皇帝的朋友,一位著名学者。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中有关北京的资料汇编。这本书曾经被认为颇具价值,以至于乾隆皇帝曾在一七四四年下令组织编辑机构扩编此书为一百六十卷的《日下旧闻考》。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北京概述(三十七至三十八卷),重大历史事件钩沉(二十九至三十六卷),街道及庙宇(四十三至六十一卷),园林与郊区(七十四至八十七卷)。

一个真实的资料来源是《顺天府志》(北京地区的历史),一五九三年初版,一八八六年修改再版,它是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研究的资料来源。

吴长元一七八八年写的《宸垣识略》用十六章的篇幅压缩了多卷体的《日下旧闻》,它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古地图。孙承泽(一五九二至一六七六)写的《春明梦余录》提供了有关庙宇,建筑,宫廷习俗的资料,采取的是回忆录的形式。由两位知名学者刘侗和于奕正一六三五年写的《帝京景物略》虽有史料价值,但深为丛谈派浮泛模糊之风所累,故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由皇家著名编纂者纪晓岚减裁了部分内容。另有京师通俗图书馆出版了一些当代或更近时期的著作,如《北京风土丛书》,其中包括一本记录北京街头小商贩叫卖声的小册子。

有两本很好的有关北京的节日习俗的书值得一提。《阴历年》(The Moon Year)是由朱丽叶·布莱顿和伊格·米托伐诺夫(Igor Mitrophanov)撰写,一九二七年在上海由凯利和瓦尔施(Kelly and Walsh)出版的。另一本是《北京日常与年节风俗》(Ann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g)由德克·波迪(Derk Bodde)写成,一九三六年在北京由亨利·威西(Henri Vetch)出版,这是从张江裁所著的中文著作《北京岁时记》翻译过来的书。由R.W.斯威罗(R.W.Swallow)于一九二七年所著的《北京生活一瞥》(Sidelights on Peking Life)是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内容更通俗易懂。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城市名片也尽收其中。而这些,再尽可能的辅之以大量珍贵的老北京照片和地图,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大师又一名作。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贴心体会北京精神的大成之作!最真实准确的纪实性、最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最高的艺术品位、最强的收藏价值!

猜你喜欢

  • 附录 北京历史探故

    Ⅰ明朝人们对于不同朝代中北京的规模及地理位置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那些具有历史意识的中国人对此项研究做了诸多的记载。第一,历代官方历史中总有一部分对其地理状况的记载,包括其大小,城墙的建造及一些宫门、城..

    3 大城北京 2025-08-23
  • 拾壹 北京的艺术

    对于来北京的一般参观者来说,北京代表了中国的一切——泱泱大国的行政中心,能够追溯到大约四千五百年前的伟大文化的精髓,世界上最源远流长、完整无缺的历史传统的顶峰,是东方辉煌文明栩栩如生的象征。只有人变了..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拾 信仰和情趣

    中国人令人最先提及的特性便是对土地的依恋,北方人尤其如此。他们的简朴、自然、乐天、温情,虽历经百代沧桑而不易。这一特性的另一体现是他们的信仰、情趣中某种程度的原始性和思想上的某种天真性。北平第三好在闲..

    3 大城北京 2025-08-23
  • 玖 民众生活

    北京的生活节奏总是不紧不慢,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比较简单。当然,和其他地方一样,那里也有残暴不仁的工头,也有提心吊胆的商人和卑鄙下流的政客,但整体上说,北方人的生活态度是朴实谦逊的。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捌 线条研究绘画和书法

    只要是运动,无论是白云的飘荡还是溪水的流淌,结果自然会是一道起伏波动的线条,艺术家的创作理当在这里获得灵感并努力模仿自然。正是由于这一点,立体画派的笔直线条在中国人的眼里简直就是洪水猛兽。北平第二好在..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柒 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

    天坛恐怕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崇拜意识的建筑。与其他森然可怕的宫殿或优雅别致的楼阁不同,天坛与哥特式大教堂一样,真正能让人们体察到神灵的启示。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

    3 大城北京 2025-08-23
  • 陆 皇宫和御苑

    当人们站在那儿,深为这些宫殿和天坛的线条的完美纯净而震惊时,必定会感觉到那种对形式和结构的敏锐直觉,以及对比例、结构、曲率的精密鉴别。它们直接源于中国书法中的美学修养。北海是美丽的,醉人的,虽然经过几..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伍 军阀,皇后和嫔妃

    在中国,好皇后总喜欢躲在皇帝身后,为她们的丈夫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可是一旦中国的皇后冲破传统的樊篱,走出那平素她们只能坐在其后款款低语的珠帘,她们便会大显身手。北平的风俗人情特别淳朴,没有上海、南京一..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肆 古老的辉煌

    北京,似乎是个永不衰老的城市。当此时刻,所有西方文明的记忆都似乎从脑海中消失了,只有古代的梦化作真实的北京,在眼前迤逦展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叁 城市

    以审美的观点看,整座城市给人雄伟之感,但更多的是给人开阔与肃穆之感。北京并不显出刻意追求。它倾向于自然的延伸扩展。这是由那些低矮的,宽阔的,绵亘的殿堂的金色屋顶显示的一种效果。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贰 四季

    风吹过园子里的松树和枣树,夏季树叶轻柔的娑娑声变成秋日劲风的啸叫,夏季已成记忆,炉边的蟋蟀叫个不停。人们清扫门前院落,却无心扫净那枫叶,留下几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院子里。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

    2 大城北京 2025-08-23
  • 壹 老北京的精神

    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乐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故都的风景太美了!..

    3 大城北京 2025-08-23
  • 北京秋天

    “于我而言,北京的秋天虽没有深红色的老城墙,没有敞亮的大宅院,只有安静的大山、古树和远去的雁群与我为伴,这样的秋天,只有在这偌大个城市的西边,才能切身体验。”本期#愫言#的嘉宾是来自高一(2)班的马文轩..

    28 高中作文 2025-08-03
  •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

    71 天真的幽默家 2025-06-13
  • “死城”——北京的一晚

    廉枫站在前门大街上发怔。正当上灯的时候,西河沿的那一头还漏着一片焦黄。风算是刮过了,但一路来往的车辆总不能让道上的灰土安息。他们忙的是什么?翻着皮耳朵的巡警不仅得用手指,还得用口嚷,还得旋着身体向左右..

    43 轮盘 2025-06-12
  • 北京的颐和园

    今天的旅行的目的地是北京的颐和园,以前在清朝的时候,夏天皇宫里的人都到颐和园来避暑。冬天则待在故宫里。颐和园是一个皇家避暑山庄,不过颐和园的面积可是比故宫要大得多得多,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园的湖水部分,这..

    128 初中作文 2025-03-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