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大荒北经
①附禺之山:上文所说的务禺山、鲋鱼山与此同为一山。附、务、鲋,皆古字通用。②大物、小物:指殉葬的大小用具物品。③琅鸟:白鸟。琅:洁白。玄鸟:燕子的别称。因它的羽毛黑色,所以 称为玄鸟。玄:黑色。璿:美玉。④封:大。⑤沈:深。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①,四翼。有虫②,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①蜚:通“飞”。蛭:环节动物,有好几种,如水蛭、鱼蛭、山蛭等。②虫:这里指蛇。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xī)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zh()。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槃(pán)木千里。
有叔歜(chǔ)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xì)。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jiá),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有儋(dān)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①,逮之于禺谷②。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③,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①景:“影”的本字。②逮:到,及。③又杀夸父:先说夸父因追太阳而死,后又说夸父被应龙杀死,这是神话传说中的分歧。
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无继子①,食鱼。
①无继:即上文所说的无启国。无启就是无嗣、没有子孙后代。但这里却说无肠国人是无启国人的子孙,显然是有继,而非无继。这正合乎神话传说的神奇诡怪的性质。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yáo)①,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山]。其所歍(wū)所尼②,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③,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④,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①相繇:即上文所说的相柳。②歍:呕吐。尼:止。③湮:阻塞。④三:表示多数,不是实指。仞:充满。沮:败坏。这里指塌陷、陷落。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北]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xiàng)①。有人衣青衣②,名曰黄帝女(魃)[妭(bá)]③。蚩尤作兵伐黄帝④,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⑤,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妭],雨止,遂杀蚩尤。(魃)[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⑥。(魃)[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⑦!”先除水道,决通沟渎(dú)⑧。
①乡:通“向”。方向。②衣:穿。这里是动词。③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④兵:这里指兵器、武器。⑤风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的神。⑥田祖:主管田地之神。⑦北行:指回到赤水之北。⑧渎:小沟渠。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朌(fēn)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魃]①。
①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说的被黄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妭,同“魃”。魃:旱神。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①。
①戎宣王尸:传说是犬戎族人奉祀的神。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灊(qiàn)山、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无]继(无)民,[无]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biǎn),颛顼之子,食黍。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huān)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xī)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①,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②。是烛九阴③,是谓烛龙。
①乘:据学者研究,“乘”可能是“朕”字的假借音。朕:缝隙。②谒:据学者研究,“谒”是“噎”的假借音。噎:吃饭太快而食物堵塞咽喉。这里是吞食、吞咽的意思。③九阴:阴暗之地。
山水志。作者不详。十八卷。分《山经》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五经”,又名“五藏山经”。约成于春秋战国; 《海经》分海外南、西、北、东和海内南、西、北、东八经。可能是西汉作品。第三部分《大荒经》分东、南、西、北四经,附《海内经》。疑为西汉以后人作。其中“五藏山经”至为重要,记载平实雅正,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是书以山为纲, 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述古代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全书共记山名五千三百余个,水名二百五十多个,人名百四十多个,动物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以及众多矿产。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医药、巫术、动物、植物、矿产等多方面。还记载了诸如“夸父逐日”、 “羲和浴日”、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堪称“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特别海经部分保存神话资料颇多,除《楚辞·天问》,他书均不能与之相比。该书对考究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均有重要价值。全书约三万余字。晋郭璞为之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著作,以清代毕源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较为重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善成堂仿毕氏图注原刻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198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山海经新探》中辑有谭其骧《(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杨超《〈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何幼琦《〈海经〉新探》等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