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二章 孔子

2025-08-26 17:39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本是殷朝的后代,世为宋国的公族。自从他的远祖大司马孔父死于殇公之乱,家人流亡到鲁国,才为鲁人,姓孔氏。他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大夫,但早死,所以孔子幼年是孤贫的。他当过委吏(管会计)和乘田(管牛羊)等下级小吏。在政治上最得意的一个短时期是他当鲁司寇(管刑法),并且跟着鲁定公去赴夹谷之会,折服了齐国,取得些外交上的胜利。除此以外,便是带着许多学生,周游列国,却是始终没有得志。直到晚年才回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著述事业以终。现存《论语》一书,可以说是孔子的一部言行录,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编的,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最可靠的材料。

(一)金鸡一鸣天下晓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就他的学术思想和根本立场来说,他应当算是守旧,而不能算是开新。但是一种学术界的新风气却是从他开始了。本来,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各种学术为贵族所独占,一般人很难得到学习文化的机会。到了春秋时代,随着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变化,各种典章制度也都不能维持原来的样子。于是世代掌管各种专业的职官,如礼官、乐官之流,渐渐失掉了他们的旧职,所谓官失其守,而流散在民间。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所谓无常师),他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宏(一作苌弘。编者注),学琴于师襄到处访问搜求,正是向这些人学到很多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整理概括,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传授给很多学生。从此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于是乎一个学派一个学派接着出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就这一点讲,孔子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好象起了金鸡一鸣天下晓的作用。这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有很大的意义。后来读书人把孔子奉为大祖师,好比木匠敬鲁班,铁匠敬老君一样,也并不是偶然的。

(二)礼与正名

孔子所传授的古代学术的内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一个礼字。周朝人使用这个礼字很广泛。试看《左传》上记载列国士大夫,每评论一件事,总好说礼也,或者说非礼也。我们现在常讲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而他们所讲的却是合礼或不合礼。礼不仅是指着冠、婚、丧、祭等的各种仪节而言,而实在是当时的一种道德规范,把当时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具体表现出来。当时对于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讲得很严格,也就是说把尊卑、贵贱、亲疏、厚薄,划分得很清楚。比如说: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的高低有一定尺数,一看就知道是哪一个等级的堂。天子之妃曰后,天子死曰崩,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对他的老婆的称呼也不同,甚至对于他们的死也不一样说法,如此等等,规定得很具体,很明确,这都叫作礼。一个礼字,把当时整个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一切典章制度都概括了。

但是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他时常梦见周公。对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他的确是心向往之的。当时虽然已经是礼坏乐崩,但周朝的旧典毕竟还存在,还没有象后来战国时代那样的彻底破坏,荡然无存;当时的周天子,虽然仅拥虚位,但在名义上毕竟还是个天子,不象以后七国都称起王来,而周天子反而降称为东周君和西周君,这个天子的名义也不存在了。有个名义,有个形式存在,比着连这个名义和形式都不存在,毕竟还要好些,还要比较容易地把旧典恢复挽救回来。正是在这样条件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假如到卫国去执政,首先要做什么事。他回答道:必也正名乎。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正名。为什么正名这样重要?他下边解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关系可大了。我们常说名正言顺,那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怎样正名呢?它的具体内容正如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要成个君,象个君,合乎君之道;臣要成个臣,象个臣,合乎臣之道;父要成个父,象个父,合乎父之道;子要成个子,象个子,合乎子之道。每一个名都有它一定的含义,一定的道理。我们常说,顾名思义。君、臣、父、子只要各按它那个名的含义,各按它那个名所指示的道理做去,自然就各得其当。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说和自己那个名不相称,就是名实不符。孔子很重视那个名,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这样就可以使人顾名思义,终于达到名实相符,恢复了那些礼,那些旧典的精神。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如《春秋》上有这么一句:天王狩于河阳。就是说周天王到河阳那个地方去巡狩 (巡查诸侯们称职不称职的意思)了。单就这句话看来,冠冕堂皇,周天子还是赫赫威灵,蛮象个天子的样子。其实呢,这一次周天子到河阳去并不真是什么巡狩,而倒是晋文公把他召去的。诸侯竟然能召天子,假如据事直书晋侯召王于河阳,还成什么话!真叫作名不正而言不顺。现在不那样说,不管实际上如何,天子总是以巡狩的名义到河阳去的。这样,天子还俨然是个天子,总算维持住体统。尽管诸侯那样跋扈,但是名分所在,不容僭越。孔子修《春秋》,在这些地方极为严正,正是贯彻他的正名主义。后来有名教之说,什么纲常名教,名教罪人都是从孔子这种正名思想演变来的。

(三)仁孔子的一个中心概念

孔子继承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礼字,而他的一个新贡献,他所赋予礼的一个新意义,却在一个仁字。一部《论语》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可见仁这个概念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什么是仁?虽然讲法很多,但是我总觉得还是孟子讲得亲切中肯,即: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就是人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换句话说,不仁就是没有人心,就不算人。这样讲法好象很笼统,其实最可以表达孔子学说的真精神。孔子的进步方面和保守方面都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关于这一层,还需要多说明几句。

首先,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象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例如古代有一种祭祀名叫蜡,连什么猫啦、虎啦都祭祀,这分明是一种拜物教的遗迹。但是孔子却说: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礼记郊特性》)那怕是草木鸟兽,只要使用过它,得过它的好处,就要报答它。尽管对方完全不知道,甚至根本是无知之物,我也不辜负它的好处,也要尽自己的心尽自己应尽之道。一片真情厚意好心肠,所以说是仁之至,义之尽。这里面一点原始迷信意味也没有了。又如,他的弟子宰予以为父母死了,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主张缩短一下。他就诘问道: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三年丧期未满,让你吃稻米,穿锦衣,你心里安吗?)哪知宰予竟然很直率地回答道:安。于是乎孔老夫子只好说:君子之居丧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原来是因为吃饭也吃不下,听音乐也听不下,正常居处着心里不安,所以才不那样办。现在你既然安,那你就那样办吧!)宰予吃了个没趣出来了,老夫子还恨恨不已地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予真是不仁啊!每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宰予啊,你也受过父母三年的抚养哺育吗?)按说呢,不行三年之丧似乎应该说是非礼,可是这里直斥为不仁,也就等于说,宰予没有人心,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啊!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后来宋儒张横渠说:礼义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而非仁也。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礼都是仁的表现,都是从人心、人性中自然产生出来。这和孔子的讲法是很相符合的,都将礼归到人心、人性上,这就使礼得到一种新意义,从一个新的理论基础上把礼的尊严重新树立起来。孔子就是用这种办法来维护和恢复周朝的旧典,来挽救古代贵族统治的危机。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他的反动保守思想,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四)封建圣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特殊地位的。他生当春秋末年,由旧氏族贵族所统治的初期奴隶制社会正在崩解,而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他恰成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起了一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古代贵族的统治经验和许多文化遗产为后来的封建主所接受,尽管精神实质已经起了变化,但是有许多地方仍然可以大体上因袭下去,供他们利用。孔子学说的历史命运正是这样的。当新兴地主最初起来和旧贵族作斗争的时候,他们本来是采用法家的学说,对孔子一派的儒家学说,认为迂阔,嘲笑攻击,一直弄到焚书坑儒。可是到了汉朝,有鉴于秦朝的失败,觉得极端的法家学说会引起反抗,于是才转而利用儒术。自从汉武帝以后,孔子学说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实在历代统治阶级和儒者手里,孔子学说的精神实质已经起了很多变化,早和法家与道家的学说混搅在一起。关于这一层,在本书末章还要谈到,这里暂且不再多说。总而言之,孔子把古代贵族文化整理总结,正是孟子所谓集大成。在这些文化遗产里面,可以供封建地主利用的东西自然很多。他那种等级思想和宗法思想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天经地义。他那一派纲常名教的道理,那一些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以及轻视老农老圃的言论,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武器。因此,他本人也成了封建社会里的圣人,号称为圣之时者也,意思就是能随时而变化的圣人。

但是孔子的这种变化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跟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跟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崩毁,孔子在历史上的这种偶像地位也终于由动摇而趋于毁灭。早在五四时代就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后跟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跟着中国人民***事业的胜利前进,孔子学说的反动性暴露得越明显,在人民的心目中,就越发没有它的地位了。尽管还有人极力阐扬孔家哲学,但是那只是反动的封建思想想借尸还魂,作最后挣扎,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然而从历史上考察,孔子毕竟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东西。在《论语》里面就有数不清的关于立身、处事、治学的好格言。不讲别的,单看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等,这样全心全意献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多么使人敬慕呵!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本文所要讲的是民族哲学,只要某种学说在吾民族中很流行,为大家所熟闻乐道,我们就不妨谈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不拘什么形式。零金碎玉,俱见精光。嵇文甫像,摄于1958年楔子在没有触到所要讲的各项问题本身以前..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 第十章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韩国的一个公子,曾师事荀卿,和李斯为同学。秦始皇看见他的著作,大为赞赏。后来他出使于秦,却被害了。他是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综合了他以前法家的各种学说,并且从荀卿和老子的..

  •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当战国中叶,约略和孟子庄子同时,或稍前稍后的学者自成一派的很多。除上面所讲各家外,再举几个重要代表人物谈一谈:(一)宋宋亦称宋,或宋荣,《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书中都曾提到他,可见他也是当时..

  •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和庄子辩论过。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和孔穿辩论过。这两位学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现存有《公孙龙子》一书。《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他们..

  • 第七章 荀子

    荀卿名况,赵人。生卒年岁未能确定。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大概都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经到过当时讲学最繁盛的地方齐国的稷下。当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者如田骈、慎到等都已经死去,荀卿在那里成为岿然突出的大师..

  • 第六章 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人,孔子的三传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不过在他以前好几代早已衰落下去了。他曾经游历齐、梁、宋、滕诸国,还给齐宣王当了一段客卿。但终于不得志。现..

  • 第五章 庄子

    庄周,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他的生卒年岁大概和孟子略相当而稍晚一些。他似乎也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没落下来的人物,曾在他的家乡蒙那个地方当过一段管漆树的小官吏。他的生活很贫困,曾经靠打草鞋过活,有时候连饭也吃..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 第一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一提到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光辉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派别和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那么尖锐而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场面..

  • 向青年读者说几句话

    这本小书是特意为贡献给青年朋友们而写出的。首先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青年们要读中国古代思想史?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了解这些古老思想,究竟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处呢?我想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第一,..

  • 时代与思想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意识的进步,“删除时代”的来临已是必然:人们不断地删除修改自己的所作所为,调整前进方向。有人言辞激烈地抨击这一现象,实则大可不必。“删除”本身并无什么错,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如今太多太多..

    12 高中作文 2025-08-23
  • 第二章金星

    西方金,其帝少浩(昊),其丞蓐收,其神上为太白。是司日行、{彗木}(彗)星、天夭、甲兵、水旱、死丧、□□□□道以治□□□侯王正卿之吉凶。将出发□□□。〔其纪上元、摄〕提格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二百廿四日..

    11 五星占 2025-08-21
  • 老子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

    11 道德经 2025-08-11
  • 附3 《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关于《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只能讲一些重点内容。《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 第二章  戒行品

    一一 瑞相鹿本生因缘 (〔菩萨=鹿〕)序分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时.就提婆达多说的。提婆的事.在刚陀罗本生因缘〔五四二〕中.说到他想谋害佛的目的.又在小鹅本生因缘〔五三三〕中.说到放走象护..

    45 小部经典本生经 2025-06-27
  • 第二章 太滑稽了

    经过若干时间以后,杨小枫方从昏晕中,渐次苏醒。微微睁开眼来,只见眼前的情形大变,自己处身于一间整方的屋子里。屋中陈设简洁,椅桌炕榻之外,壁间略略点缀着几种书画。自己面向承尘,仰躺在一只卧椅上,颈际比方..

    86 燕尾须 2025-06-18
  • 第二章小登临正言论生计闻艳色戏语结婚姻

    英之南有公园,邻海岸,地佳甚,为都人士游宴之区,一时裙屐往来,络绎不绝。时维四月,天气清朗,半晴半阴,树木交萦,葱葱然翠芽怒苗。群鸟飞来,操音林表,以娱游人耳目。时日光微透,空气渐疏,名花盛开,罨列左..

    44 情中情 2025-06-18
  •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

    108 论语 2025-06-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