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 嵇文甫

第二章 孔子

2025-08-26 17:39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本是殷朝的后代,世为宋国的公族。自从他的远祖大司马孔父死于殇公之乱,家人流亡到鲁国,才为鲁人,姓孔氏。他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大夫,但早死,所以孔子幼年是孤贫的。他当过委吏(管会计)和乘田(管牛羊)等下级小吏。在政治上最得意的一个短时期是他当鲁司寇(管刑法),并且跟着鲁定公去赴夹谷之会,折服了齐国,取得些外交上的胜利。除此以外,便是带着许多学生,周游列国,却是始终没有得志。直到晚年才回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著述事业以终。现存《论语》一书,可以说是孔子的一部言行录,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编的,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最可靠的材料。

(一)金鸡一鸣天下晓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就他的学术思想和根本立场来说,他应当算是守旧,而不能算是开新。但是一种学术界的新风气却是从他开始了。本来,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各种学术为贵族所独占,一般人很难得到学习文化的机会。到了春秋时代,随着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变化,各种典章制度也都不能维持原来的样子。于是世代掌管各种专业的职官,如礼官、乐官之流,渐渐失掉了他们的旧职,所谓官失其守,而流散在民间。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所谓无常师),他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宏(一作苌弘。编者注),学琴于师襄到处访问搜求,正是向这些人学到很多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整理概括,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传授给很多学生。从此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于是乎一个学派一个学派接着出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就这一点讲,孔子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好象起了金鸡一鸣天下晓的作用。这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有很大的意义。后来读书人把孔子奉为大祖师,好比木匠敬鲁班,铁匠敬老君一样,也并不是偶然的。

(二)礼与正名

孔子所传授的古代学术的内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一个礼字。周朝人使用这个礼字很广泛。试看《左传》上记载列国士大夫,每评论一件事,总好说礼也,或者说非礼也。我们现在常讲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而他们所讲的却是合礼或不合礼。礼不仅是指着冠、婚、丧、祭等的各种仪节而言,而实在是当时的一种道德规范,把当时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具体表现出来。当时对于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讲得很严格,也就是说把尊卑、贵贱、亲疏、厚薄,划分得很清楚。比如说: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的高低有一定尺数,一看就知道是哪一个等级的堂。天子之妃曰后,天子死曰崩,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对他的老婆的称呼也不同,甚至对于他们的死也不一样说法,如此等等,规定得很具体,很明确,这都叫作礼。一个礼字,把当时整个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一切典章制度都概括了。

但是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他时常梦见周公。对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他的确是心向往之的。当时虽然已经是礼坏乐崩,但周朝的旧典毕竟还存在,还没有象后来战国时代那样的彻底破坏,荡然无存;当时的周天子,虽然仅拥虚位,但在名义上毕竟还是个天子,不象以后七国都称起王来,而周天子反而降称为东周君和西周君,这个天子的名义也不存在了。有个名义,有个形式存在,比着连这个名义和形式都不存在,毕竟还要好些,还要比较容易地把旧典恢复挽救回来。正是在这样条件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假如到卫国去执政,首先要做什么事。他回答道:必也正名乎。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正名。为什么正名这样重要?他下边解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关系可大了。我们常说名正言顺,那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怎样正名呢?它的具体内容正如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要成个君,象个君,合乎君之道;臣要成个臣,象个臣,合乎臣之道;父要成个父,象个父,合乎父之道;子要成个子,象个子,合乎子之道。每一个名都有它一定的含义,一定的道理。我们常说,顾名思义。君、臣、父、子只要各按它那个名的含义,各按它那个名所指示的道理做去,自然就各得其当。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说和自己那个名不相称,就是名实不符。孔子很重视那个名,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这样就可以使人顾名思义,终于达到名实相符,恢复了那些礼,那些旧典的精神。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如《春秋》上有这么一句:天王狩于河阳。就是说周天王到河阳那个地方去巡狩 (巡查诸侯们称职不称职的意思)了。单就这句话看来,冠冕堂皇,周天子还是赫赫威灵,蛮象个天子的样子。其实呢,这一次周天子到河阳去并不真是什么巡狩,而倒是晋文公把他召去的。诸侯竟然能召天子,假如据事直书晋侯召王于河阳,还成什么话!真叫作名不正而言不顺。现在不那样说,不管实际上如何,天子总是以巡狩的名义到河阳去的。这样,天子还俨然是个天子,总算维持住体统。尽管诸侯那样跋扈,但是名分所在,不容僭越。孔子修《春秋》,在这些地方极为严正,正是贯彻他的正名主义。后来有名教之说,什么纲常名教,名教罪人都是从孔子这种正名思想演变来的。

(三)仁孔子的一个中心概念

孔子继承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礼字,而他的一个新贡献,他所赋予礼的一个新意义,却在一个仁字。一部《论语》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可见仁这个概念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什么是仁?虽然讲法很多,但是我总觉得还是孟子讲得亲切中肯,即: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就是人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换句话说,不仁就是没有人心,就不算人。这样讲法好象很笼统,其实最可以表达孔子学说的真精神。孔子的进步方面和保守方面都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关于这一层,还需要多说明几句。

首先,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象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例如古代有一种祭祀名叫蜡,连什么猫啦、虎啦都祭祀,这分明是一种拜物教的遗迹。但是孔子却说: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礼记郊特性》)那怕是草木鸟兽,只要使用过它,得过它的好处,就要报答它。尽管对方完全不知道,甚至根本是无知之物,我也不辜负它的好处,也要尽自己的心尽自己应尽之道。一片真情厚意好心肠,所以说是仁之至,义之尽。这里面一点原始迷信意味也没有了。又如,他的弟子宰予以为父母死了,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主张缩短一下。他就诘问道: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三年丧期未满,让你吃稻米,穿锦衣,你心里安吗?)哪知宰予竟然很直率地回答道:安。于是乎孔老夫子只好说:君子之居丧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原来是因为吃饭也吃不下,听音乐也听不下,正常居处着心里不安,所以才不那样办。现在你既然安,那你就那样办吧!)宰予吃了个没趣出来了,老夫子还恨恨不已地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予真是不仁啊!每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宰予啊,你也受过父母三年的抚养哺育吗?)按说呢,不行三年之丧似乎应该说是非礼,可是这里直斥为不仁,也就等于说,宰予没有人心,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啊!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后来宋儒张横渠说:礼义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而非仁也。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礼都是仁的表现,都是从人心、人性中自然产生出来。这和孔子的讲法是很相符合的,都将礼归到人心、人性上,这就使礼得到一种新意义,从一个新的理论基础上把礼的尊严重新树立起来。孔子就是用这种办法来维护和恢复周朝的旧典,来挽救古代贵族统治的危机。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他的反动保守思想,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四)封建圣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特殊地位的。他生当春秋末年,由旧氏族贵族所统治的初期奴隶制社会正在崩解,而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他恰成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起了一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古代贵族的统治经验和许多文化遗产为后来的封建主所接受,尽管精神实质已经起了变化,但是有许多地方仍然可以大体上因袭下去,供他们利用。孔子学说的历史命运正是这样的。当新兴地主最初起来和旧贵族作斗争的时候,他们本来是采用法家的学说,对孔子一派的儒家学说,认为迂阔,嘲笑攻击,一直弄到焚书坑儒。可是到了汉朝,有鉴于秦朝的失败,觉得极端的法家学说会引起反抗,于是才转而利用儒术。自从汉武帝以后,孔子学说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实在历代统治阶级和儒者手里,孔子学说的精神实质已经起了很多变化,早和法家与道家的学说混搅在一起。关于这一层,在本书末章还要谈到,这里暂且不再多说。总而言之,孔子把古代贵族文化整理总结,正是孟子所谓集大成。在这些文化遗产里面,可以供封建地主利用的东西自然很多。他那种等级思想和宗法思想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的天经地义。他那一派纲常名教的道理,那一些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以及轻视老农老圃的言论,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武器。因此,他本人也成了封建社会里的圣人,号称为圣之时者也,意思就是能随时而变化的圣人。

但是孔子的这种变化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跟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跟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崩毁,孔子在历史上的这种偶像地位也终于由动摇而趋于毁灭。早在五四时代就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后跟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跟着中国人民***事业的胜利前进,孔子学说的反动性暴露得越明显,在人民的心目中,就越发没有它的地位了。尽管还有人极力阐扬孔家哲学,但是那只是反动的封建思想想借尸还魂,作最后挣扎,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然而从历史上考察,孔子毕竟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东西。在《论语》里面就有数不清的关于立身、处事、治学的好格言。不讲别的,单看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等,这样全心全意献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多么使人敬慕呵!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猜你喜欢

  • 孔子的自白*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起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

    14 顾随小说集 2025-09-15
  • 第二章 用人

    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力,有考察之法。 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

    18 曾胡治兵语录 2025-09-01
  • 第二章 阐释的问题【11】

    对先行阐释的评价对于改革及随后政治潮流转向的激烈争论,使得对此复杂历史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很多基本史料受困于有偏见的叙述和蓄意删改。首先,(神宗)实录(真实的记录,有时被称作君主在位期间的编..

    19 宋代中国的改革 2025-09-01
  • 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一节文艺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

    61 中国文学史略稿 2025-08-31
  • 思想的力量

    撒切尔夫人在回答是否为中国电视在出口到英国而感到危机时,坦然一笑道“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英国时你在问我这个问题”。在撒切尔看来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即有稳定持久思想的国家是不足为惧的。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

    19 高中作文 2025-08-31
  •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1]

    文學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時期,其哲人鉅子之言論風采,往往影響於其民族精神,流風餘韻,亘千百年。故於此時期中,能深求一代名哲之主張,于其民族文學之得失,思過半矣。此其人雖不必以文學批評家..

  •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经学之派别

    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但国学中也有无须讲派别的,如历史学之类;也有不够讲派别的,则为零碎的学问。现在只把古今学者呶呶争辩不已的,分三类讨论:一、经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三、..

    19 国学讲义 2025-08-30
  • 第二章 句底種類

    五,句有三種,就是簡單句,合沓句,和包孕句。甲 簡單句六,一句之中只有一個主詞和一個賓詞底就叫做簡單句。〔例〕(一)鳥叫。 (二)他愛玩。 (三)我是南方人。乙 合沓句七,用連詞連綴幾句簡單句底,就叫做合..

    56 语体文法大纲 2025-08-28
  • 第二章 職工運動黎明期

    世界革命高潮中國職工運動的發展無疑的是受了世界革命高潮的影響。我們這裡不能不略述當時世界革命高潮的形勢。歐洲帝國主義大戰以後,接著就發生了一次掀天動地的世界革命高潮,首先就是一九一七年俄國的二月革命和..

    54 中国职工运动史 2025-08-27
  •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本文所要讲的是民族哲学,只要某种学说在吾民族中很流行,为大家所熟闻乐道,我们就不妨谈谈。想怎么谈,就怎么谈,不拘什么形式。零金碎玉,俱见精光。嵇文甫像,摄于1958年楔子在没有触到所要讲的各项问题本身以前..

    41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

    看以上各章,可以知道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但是一到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去了。于是乎有人说,古代学术的灭绝,全坏在秦始皇的一把..

    57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十章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韩国的一个公子,曾师事荀卿,和李斯为同学。秦始皇看见他的著作,大为赞赏。后来他出使于秦,却被害了。他是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综合了他以前法家的各种学说,并且从荀卿和老子的..

    5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当战国中叶,约略和孟子庄子同时,或稍前稍后的学者自成一派的很多。除上面所讲各家外,再举几个重要代表人物谈一谈:(一)宋宋亦称宋,或宋荣,《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书中都曾提到他,可见他也是当时..

    5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曾经做过魏国的宰相,和庄子辩论过。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和孔穿辩论过。这两位学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现存有《公孙龙子》一书。《庄子天下》篇也有关于他们..

    40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七章 荀子

    荀卿名况,赵人。生卒年岁未能确定。他一生的重要事迹大概都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他曾经到过当时讲学最繁盛的地方齐国的稷下。当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者如田骈、慎到等都已经死去,荀卿在那里成为岿然突出的大师..

    34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六章 孟子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人,孔子的三传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原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不过在他以前好几代早已衰落下去了。他曾经游历齐、梁、宋、滕诸国,还给齐宣王当了一段客卿。但终于不得志。现..

    58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五章 庄子

    庄周,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他的生卒年岁大概和孟子略相当而稍晚一些。他似乎也是一个从旧贵族阶级没落下来的人物,曾在他的家乡蒙那个地方当过一段管漆树的小官吏。他的生活很贫困,曾经靠打草鞋过活,有时候连饭也吃..

    5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四章 老子

    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应该分别来看。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聃,相传他在周王朝那里管过图书,孔子还向他问过礼,后来去周西行,过函谷关,给关尹著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就不知去向了。但是就现存《老子》这..

    33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三章 墨子

    墨翟,鲁国人,也有说他是宋国人的。他的生卒年岁,各家说法都不很准确,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90前403年之间,略与孔子再传弟子们同时。他的世系出身也不详。《史记》上说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也难确定,从他..

    66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第一章 春秋战国

    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历史变革时代一提到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光辉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派别和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那么尖锐而复杂的思想斗争的场面..

    45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