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要论 / 李大钊

四 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2025-08-27 14:54 史学要论

史学、哲学、文学,可称为三姊妹的学问,关系极为密切。溯其原始,三者皆起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渐进而流别各殊,然其间终有互相疏通的自然倾向,大有朝宗归一的趋势。

进化的程序,大抵由浑之画,由简之繁;学问的分科别部以为研究,亦是学术进化的必然的结果,于是学者各分疆域,于自己所研究的范域内,专其力以精其业。顾其流弊所趋则于专、精之义做到十分,而于贯通之义,几付之阙如。学者于此,类皆疆域自守,老死不相往来,以遂其专一的责业,深造的工夫,殆无博征广涉的余暇。即就史、哲、文三者而论,其关系如兹其接近,而欲通其界域,以成相辅相益的关系,犹非易事,况于其他!

文、哲、史三者并举,始自倍根(Francis Bacon)。倍根以西历一五六○年一月二十二日生于伦敦The Strand街约克馆(York House)。所著《学术的发展》(Aduancement of Learning)(此书的详名为The Two Books of Francis Bacon,of the Proficience and Aduancement of Learning,Devine and Humane),实以一六○五年秋出版。其时倍根年四十六岁。彼于此书,博观学问的全体,详述当时学问的现状,更论今后尚要于如何的方面益进而为研究。厥后倍根晚年,更以是书为基础,加以补订,于一六二三年复以腊丁文公之当世,即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Of the Dignity and Advancement of Learning)是。倍根曾把全体学问,分为史学、哲学及诗,鼎足而三。其说即见于上述的二书中。

以其前后二书比较对勘,所论不无异同,缺于彼而见于此者有之。今据其腊丁文本,倍根认依心的能力类别学问为最良的方法,而先分之为历史Historia(History)、诗Poesis(Poesy)、哲学Philosophia(Philosophy)三者。其意盖谓心灵有三种能力:一曰记忆Memoria(Memory),二曰想象Phantasia(Imagination),三曰理性Ratio(Reason);而以历史为关于记忆者,诗为关于想象者,哲学为关于理性者。彼可分历史为二类:一为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Natural History),一为人事史Historia Civilis(Civil History);此外如宗教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Ecclesiastical History)、文学史Historia Literaria(Literary History),倍根则悉纳之于人事史中。倍根视文学史极为重要,以为尚未曾有。他说无文学史,则世界的历史将无特能表现其精神与生命者,正如Polyphemus(Cyclopes岛的***出何美儿Homer诗)的像没有眼睛一样。故彼以文学史宜作,而尝论其研究编纂的方法。顾倍根之所谓文学史,非今世所云的文学史,乃为一种学艺史。从倍根的说,则哲学宜分为三部分:其一关于神明Numen(the Deity),其二关于自然Natura(Nature),其三关于人Homo;此外尚须有一为此等部门的本源的普遍的学问谓之Philosophia Prima。Philosophia Prima者,即第一根源的哲学。倍根之所谓诗,似非韵文的意味,乃指某一种类的文学,即想象假作而叙事者。又其所谓Philosophia者,从通例亦译为哲学,实则译作穷理,较为稳当。

De Augmentis,在西洋思想史上为特可注意的一种;而史、哲、诗的鼎立论,亦于欧洲学问分类法的历史上特别的显著。随着时代的迁移,思想亦生变化。学问发达的程度,既代有不同,从而关于学问的分类,各种学科的位置,自生新的见解。史、哲、诗的三分法,不足以适应当代学问的分类,则有孔德、斯宾塞诸子,起而别创新分类法,以求适应当代学问所达到的程度。即专就历史与哲学而论,今人解此二者,与倍根不同;古时用哲学一语,义颇含括,今则限制谨严,不容泛假,普通所谓科学者,则另外认其存在了。历史一辞,偶有用于关乎自然事物者,即今亦非全无;然在今日,通例一言历史,人即认为专关于人事;且以历史为关于记忆者,哲学为关于理性者,亦为今人所不能满足;古今人关于此二者的解释不同,亦不容含混过去。

史学在欧洲中世以前,几乎全受神学的支配;以为人间的运命,全依神的命令而定;历史的行程,惟以神意与天命为准。那教父奥古士丁(Augustin)的思想,即是这种历史观的代表。所著《神国二十二书》,即是发表这个思想的。其思想直至今日,尚为全世界的基督教所代表。他说历史是由魔国移向神国人间努力的过程。个人于兹世的生活,以应神的思召者为最有价值;国民的活动,亦以尽力于建神的国于地上者始有价值。厥后谷灵蒲(George Grupp)著《文化系统及历史》,即宗此说。在此等时代,神学而外,几无科学之可言。到了十六七世纪顷,宗教的权威,随着文艺复兴的运动,渐归澌灭,所谓启蒙思想,盛行于时。十六世纪中,已有哥白尼(Copernicus)及凯蒲儿(Kepler)出,推翻天动说,建立地动说。入十七世纪,加理略(Galilei)见灯笼摇动,而有摆动法则的发见;奈端(Newton)见苹果落地,而有引力法则的发见。依据引力法则,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界的现象,唯物论无神论的宇宙观、人生观,于是乎发端。到了康德的时代,他已经想望当有凯蒲儿及奈端其人者,诞生于史学界;迨经孔道西(Condorcet)、桑西门(SaintSimon)、孔德(Comte)、韦柯(Vico)、马克思(Karl Marx)诸哲,先后努力的结果,已于历史发见一定的法则,遂把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历史学遂得在科学系统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孔道西认历史是进步的,以智识进步的运动解释历史。他说历史的价值,在供给可以预见将来的材料,但必须发见一种运动的法则,始能据为预见的准则。而孔氏则不惟未曾立下这法则,亦且并未寻求这法则。

桑西门是孔道西的承继者,亦如孔德是桑西门的承继者一样。桑西门继孔道西起,认宇宙一切的现象形成一个统一的全体。吾人于自然现象既可依一定的法则寻出其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何择?何以不能寻出一种如引力法则一样的法则,以于驳杂万状零碎无纪的历史事实中间考察其间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为要把历史学作成一种科学,不可不尽力为历史法则的发见。依此历史法则,不但可以说明过去及现在,并且可以说明将来。他认历史的联续,实亘过去、现在及未来而为一个一贯的法则所支配。

桑西门由历史抽绎出来的法则,为组织的时代与批评的时代的递嬗,亦可以说是建设的时代与***的时代的代嬗。在苏格拉的(Socrates)时代以前,希腊有一个组织的时代;继此而起的,是一个批评的时代,至蛮人侵入的时候止;继此而起的,又是一个组织的时代,此时代由Charlemagne时至十五世纪末止;继此而起的,又是一个新批评的时代,此时代由路德时起,以迄于今;继今而起的,必又是一个新组织的时代。

桑西门初受孔道西的影响,把知识的历史观,很强烈的表现于他的初期著作,谓历史的进动,其动因在知识的进步。知识决定宗教,宗教决定政治,故知识决定历史。后来承继这种历史观而发挥光大之者,实为孔德。

厥后桑西门观于法兰西大***及***后法兰西的经济情形,其历史观乃一变而重视经济的因子;但其根本原理,即其方法论,并未有所变动。他看***时的法兰西,政治上虽屡遭激变,而于社会生活的根底,未尝有何等可以认出的变化。以知政治形式的如何,于人类生活无何等本质的意义。政治于社会,不过是第二义的;构成社会生活的根底而决定历史者,不是知识,不是宗教,亦不是那建筑在知识上、宗教上的政治,实是那致人类生活于可能的产业组织。他于是确立一种历史的法则,认历史过程惟有经由产业组织的变化才能理解;将来的社会,亦惟依产业发达的倾向才能测度,这是桑西门的经济的历史观。后来把此说发扬光大集其大成者,厥为马克思。

孔德承桑西门的绪余,从知识的进步上考察历史的法则,以成他的三阶段的法则(Law of three stages)。孔德认历史的发展,实遵此三阶段的法则而进。不但全个的历史行程是如此的,便是一个知识,一种科学,或是天文学,或是社会学,莫不遵此法则以为进步。所谓三阶段的法则,就是说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神学的阶段,或云假设的;第二时期,是玄学的阶段,或云抽象的;第三时期,是科学的阶段,或云实证的。第一阶段,是人智发展的开端,第三阶段是人智发展的终局。这是孔德实证哲学的根本论法,亦即是孔德的学术系统中的社会学的根本理法。

可与桑西门、孔德,并称为历史学、社会学的先驱者,还有韦柯。他是个义大利人,生于十八世纪。在那个时代,他的学说并未发生若何的影响。后世学者说他的思想,在十八世纪是太早的时代错误(Anachronism)。所著《新科学论》(Scienza Nuova),直到十九世纪法兰西***后,才由Michelet译成法文,他的思想在史学界才发生了影响。

韦柯立志想把社会的研究,放在那依笛卡儿(Descartes)、奈端辈的成绩所确保的确实基础上。他的根本观念,在谓社会历史的发明解释,须寻之于人类精神。世界与其说先是想出来的,不如说先是觉出来的,这便是生存于自然状态没有政治组织的原人的情境;第二期的精神状态,是想象的知识,亦可说是诗的智慧,英雄时代(Heroic age)的半开社会,恰当于此境;最后是概念的知识,适当于开明时代。这亦可以说是韦柯的三阶段的法则。他认各种社会皆须经过此三期,每一期的知识状态,可以决定那一期的法律、制度、言语、文学并人类的品德与性质。他主张社会是一期衰退,一期昌明,依螺旋状的运动(Spiral Movement),循环着向前进步。

唯物论的历史观,有两派可以代表,一派是海尔革(Hellwald)及席克(Seeck)等的进化论派,一派是马克思及恩格尔(Engels)辈的经济学派。

海氏著有《自然的发展上的文化史》(一八七五年),席氏著有《古代世界衰亡史》(今已出至五卷,一八九四一九一三年),都以生物学上的根本法则解释历史。

马克思一派,则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社会构造的基础,决定一切社会构造的上层。故社会的生产方法一有变动,则那个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艺等等,悉随之变动,以求适应于此新经变动的经济生活。故法律、伦理等不能决定经济,而经济能决定法律、伦理等。这就是马克思等找出来的历史的根本理法。

这样子历史学在科学上得有相当的位置。治史学者,亦得有法则可循。后来有一派学者起来,不以此为满足。他们以为历史学虽依此得有在科学中的位置,但此位置终系比附自然科学而取得的;于是努力提倡一种精神科学,使与自然科学对立。作这种运动的先驱者,首为翁特(Wundt),余如兰蒲瑞西(Lamprecht),亦欲依此方法定历史的学问的性质。然翁特等所主张的精神科学,由学问的性质上说,亦与自然科学等是以法则的发见为其目的。固然,依翁特的见解,虽等是说因果的法则,但为精神科学的目的者是内的法则,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外的因果法则迥异。然自学问的性质上看,二者之间,终无大差。这个运动,仍不能给历史学以对于自然科学得有独立的位置的保证。于是又有继翁特精神科学的运动而起者,则德国西南学派的文化科学运动是德国西南学派,亦称巴丹学派,与马尔布尔西学派同以新康德派见称于世。此派创始于文蝶儿班德(W. Windelband),而理恺尔特(H. Rickert)实大成之。余如梅理士(G. Mehlis)、拉士克(E. Lask)等,皆为此派的中坚。今也,文氏终老,拉氏亦复战死于疆场,西南学派的重镇,屈指数来,不能不推理、梅二氏了。

此派的历史哲学,亦称为新理想主义的历史哲学。这种运动,就是主张于自然科学外建立历史的科学,即文化科学的运动。自然科学的对象,即是自然。自然为物,同一者可使多次反复,换句话说,就是说同一者可使从一般的法则反复回演,如斯者以之为学问的对象,不能加以否认;因而自然科学的成立,亦易得有基础。然学问的对象,于可使几度反复回演者外,还有只是一回起一趟过者:这不是一般的东西,乃是特殊的东西;不是从法则者,乃是持个性者,是即历史。应该于自然科学外,另立文化科学,即是历史的科学以研究之。自然科学的对象为自然,文化科学的对象为文化;自然是一般的东西,故须用一般化的方法研究之,文化是持个性者,故须用个性化的方法研究之;自然不含有价值,故用离于价值的方法,文化含有价值的意味,故用价值关系的方法。他们不把历史看作法则学,却把历史看作事实学。这文化科学能够成立与否,现方在学者研究讨论中。这是史学在科学系统中发展的径路。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李大钊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凡六节。本书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过去所谓的历史只是史料,不是今天所要的活的历史本体。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作为其产物的文化,因此,本体的历史应该是社会的历史,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上层是马克思所讲的观念的形态,下层决定上层,历史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来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在不断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它考察的是不断的移动过程,它要通过求证的方法弄清人事发展的真相,但不以零细考证作为结束,还要综合,将历史看成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以寻求其中的普遍规律。史家通过史料认识本体的历史,产生解喻的历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大体上不变,另一部分则随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断变化,历史认识不断发展。作者认为,历史理论十分重要,其结构包括人类经历论、民族经历论、国民经历论、社会集团经历论、氏族经历论、个人经历论六个部分,反对把历史理论与历史研究法混为一谈。对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他逐个分析西方自培根以来历史哲学家们的认识,肯定史学是一门科学。批判神造历史说和天命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认为过去的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提出史学能陶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形成尊疑、重据的学风,帮助人们扩大对过去的同情,促进他们合理的生活,造成脚踏实地、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它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较全面讨论史学理论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 六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史学既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五 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与史学有较近的关系的学问,大别可分为六类:第一类,言语学、文学。第二类,哲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统计学。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三 历史学的系统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二 什么是历史学

    在今日寻历史的真义,虽如上述;而历史这个名辞的起原,则实起于纪录。汉文的史,其初义即指秉持典册,职掌记事者而言,再转而有纪录的意义。历史在英语为History,在法语为Histoire,在义大利语为Storia,三者同出..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一 什么是历史[1]

    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辞,便联想到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Herodotus、Grote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自司马迁以后,历东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其间历史学家接踵而起。如东汉之班固、刘珍、荀悦、蔡邕;晋之华峤、陈寿、孙盛、王隐;宋之范晔、徐爰;齐之沈约、裴子野;梁之萧子显、吴均;陈..

    6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中国之有文字的历史记录,早在殷周时代。甲骨上的刻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都是历史记录。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起,百家争鸣,其所著述,亦多称引远古的传说神话,以自实其说。《尚书》、《国语》、..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来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史研究之史料方面的诸问题。我在《怎样研究中国史?》[1]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我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

    7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这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可以说是解放以来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历史文物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中展出的文物共有三千七百余件,全部都是新近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的。以地域而论,..

    6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史料的论文,但总是没有着笔。月前复旦大学文学院约我作一次学术讲演,我就讲《史料与历史科学》这个问题。惟讲演时,为时间所限,不能作较详之发挥。近因书店之约,要我写一本关于史料学方面的..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我到桂林以后,听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谈到历史学的基本功问题。我觉得基本功是要学的,但这个提法不大全面,全面的提法还是要讲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我所知道,现在讲的基本功,主要的是讲如何..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李大钊

    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坚贞..

    88 觉醒时刻 2025-06-11
  • 孔子之史学与心学

    一春秋时代,乃一礼文繁缛之时代,又为一政治、社会、种种人事方面将次崩溃转变之时代。故其时人心激动,而有种种之新思想与新观点。此数者交织互染,乃有下一时代新学术之产生。其时则有无数术士,环绕于贵族阶级之..

    47 孔子与论语 2025-05-29
  • 激励学习科学的话

    1、美丽的空想比不上踏实地做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再晚也不迟。2、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3、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4、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5、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6、读一..

    62 好句大全 2025-05-12
  • 附録

    太史公解司馬遷《史記》,本名《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序。此遷自題其書名曰《太史公》也。自漢以來,頗多遵用此名者,今略舉其例於下:一、 《漢書楊惲傳》..

    70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中國史學之派别

    史學上有兩大派别焉:一曰記述主義,一曰推理主義。而此兩大主義必俟時間(年代)、空間(地方)之觀念明確,然後能發達進步。吾國自周共和以後,始有《春秋》,既以年代相次,又以地方區别。然吾人今日所見,惟有孔..

    73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中國史學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誼欲明中國史學之起源,須先明史字之本誼。《説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並作 。案記事者,即後世之書記官,此爲本誼;歷史官之史,乃引申誼。蓋又,爲古右字,篆文作..

    67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自序

    《中國史學通論》,原名《中國史學概論》,蓋叙述中國各種史體發展之大概,而略論其利弊者也,故謂之通論亦可。此書本爲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稿,編於民國八九年間,既爲急就之章,故無精深之見,雖皆自出心裁,不染..

    100 中国史学通论 2025-04-16
  • 趣味科学

    今年夏日学校我参加了趣味科学社,课程精彩又丰富,短短四天中,我们动手试做太阳能锅炉、太阳能组件机器人、钓冰块、加油笛等等,每一项都让我目不暇给,惊奇连连。我们不利用火、电等能源,以太阳能锅炉居然可以将..

    193 初中作文 2024-09-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