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要论 / 李大钊

一 什么是历史[1]

2025-08-27 14:38 史学要论

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辞,便联想到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Herodotus、Grote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欲研究中国史、希腊史,便要在这些东西上去研究;这些东西以外,更没有中国史、希腊史了。但是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不错,我们若想研究中国的历史,像那《史记》咧,二十四史咧,《紫阳纲目》咧,《资治通鉴》咧,乃至其他种种历史的纪录,都是很丰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须要广搜,要精选,要确考,要整理。但是他们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纪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这活的历史,固屹然存在于这些故纸陈编的堆积以外,而有他的永续的生命。譬如我们要想研究中国,或是日本,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中国或日本的纪载与著作,供我们研究的材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中国,说这就是中国;指某人所作的现代日本,说这就是日本。我们要想研究列宁,或是罗素,固然要尽量搜集许多关于列宁或罗素的纪载与著作,供我们研究的资料;但不能指某人所作的《列宁传》,说这就是列宁;某人所作的《罗素传》,说这就是罗素。那纪载中国或日本的事物的编册以外,俨然有个活的中国、活的日本在;那列宁或是罗素的传记以外,俨然有个活的列宁、活的罗素在。准此以推,许多死的纪录、典籍、表册、档案以外,亦俨然有个活的历史在。从前许多人为历史下定义,都是为历史的纪录下定义,不是为历史下定义;这种定义,只能告我们以什么构成历史的纪录,历史的典籍;不能告我们以什么是历史。我们当于此类纪录以外,另找真实的历史,生活的历史。

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今欲把历史与社会的概念弄得明明白白,最好把马克思(Karl Marx)的历史观略述一述。马克思述他的历史观,常把历史和社会关联在一起;纵着看人间的变迁,便是历史;横着看人间的现在,便是社会。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又称为经济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名称,乃是马克思的朋友恩格斯(Engles)在一八七七年开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里,都含着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评〉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未用历史这个名辞,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换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譬之建筑,社会亦有基址与上层:社会的基址,便是经济的构造(即是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社会的上层,便是法制,政治,宗教,伦理,哲学,艺术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基址有了变动,上层亦跟着变动,去适应他们的基址。从来的史学家,欲单从社会的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历史),而不顾社会的基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社会上层,全随经济的基址的变动而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大体。他认横着去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以经济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的,为历史学;对于历史学,横着考察社会的,推马克思的意思,那便是经济学,同时亦是社会学。

依上所述,历史既是整个的人类生活,既是整个的社会的变革;那么凡是社会生活所表现的各体相,均为历史的内容所涵括。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个的,不容片片段段的割裂。文化生活的各体态、各方面,都有相互结附的关系;不得一部分一部分的割裂着看,亦不得以一部分的生活为历史内容的全体。普通一说历史,便令人想是说社会上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其实道德、学术、宗教、伦理等等,所谓文化的理想,亦莫不应包含在历史以内。说历史只是政治、法律和经济,已经算是狭隘了。还有一派史学家,只认政治的历史为历史,此外的东西似乎都不包括于历史以内。他们认以政治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迁的,是历史学。像那福利曼(Freeman)说: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就是这种观念。以政治为中心,即是以国家为中心;国家的行动,每依主权者的行动而表现;故结局他们认以主权者或关系主权者的行动为中心以考察社会的变迁的,为历史学。中国旧史,其中所载,大抵不外帝王爵贵的起居,一家一姓的谱系;而于社会文化方面,则屏之弗录。这样的史书,就是本于历史只是政治,政治只是主权者的行动的见解而成的。马克思认以经济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的,为历史学;则对于历史学横着考察社会的,乃为经济学,同时亦是社会学。由此类推,这一派的历史家,既认以政治为中心纵着考察社会变革的,为历史学;则对于历史学横着考察社会的,亦应该为政治学,同时亦是社会学。但在事实上,他们并未想到此点。他们并不注意政治学、社会学,在学问上的性质如何。这一派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历史观相同的点有二:① 同认历史为社会的变革;② 同认历史学的目的,在与自然科学相等,发见因果律。政治史观派虽有此与马克思相同的二点,其说亦终是站不住。因为政治是次级的,是结果不是原因,不能依此求得历史上的因果律。马克思所以主张以经济为中心考察社会的变革的原故,因为经济关系能如自然科学发见因果律。这样子遂把历史学提到科学的地位。一方面把历史与社会打成一气,看作一个整个的;一方面把人类的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亦看作一个整个的;不容以一部分遗其全体或散其全体。与吾人以一个整个的活泼泼的历史的观念,是吾人不能不感谢马克思的。

这样讲来,我们所谓活的历史,不是些写的纪的东西,乃是些进展的行动的东西。写的纪的,可以任意始终于一定的范围内;而历史的事实的本身,则永远生动无已。不但这整个的历史是活的东西,就是这些写入纪录的历史的事实,亦是生动的,进步的,与时俱变的。只有纪录的卷帙册籍,是印版的,定规的。纪录可以终结的,纪入纪录的历史事实则没有终结;纪录是可以完全的(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的,在事实上则完全的亦极少),纪入纪录的历史事实,则没有完全。不但那全个的历史正在那里生动,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的事实亦天天在那里翻新。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虽是一趟过去,不可复返的;但是吾人对于那个事实的解喻,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子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喻中的事实。解喻是活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亦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有充分的解喻,才算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亦只是暂时的,要时时定的,要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解喻是对于事实的知识,知识是天天增长的,天天扩大的,所以解喻是天天变动的。有实在的过去,有历史的过去:实在的过去,是死了,去了;过去的事,是做了,完了;过去的人,是一瞑长逝,万劫不返了;在他们有何变动,是永不可能了;可以增长扩大的,不是过去的本身,乃是吾人关于过去的知识。过去的人或事的消亡,成就了他们的历史的存在;自从他们消亡的那一俄顷,吾人便已发见之于吾人想象中,保藏之于吾人记忆中;他们便已生存于吾人的记忆中、想象中了。吾人保藏之愈益恒久,即发见之愈益完全,即解喻之愈益真切。实在的孔子死了,不能复生了,他的生涯,境遇,行为,丝毫不能变动了;可是那历史的孔子,自从实在的孔子死去的那一天,便已活现于吾人的想象中,潜藏于吾人记忆中,今尚生存于人类历史中,将经万劫而不灭。汉唐时代人们想象中的孔子,与宋明时代人们想象中的孔子,已竟不同了;宋明时代人们想象中的孔子,与现代人们想象中的孔子,又不同了;十年以前,我自己想象中的孔子,与今日我自己想象中的孔子,亦不同了。所以《孔子传》,《基督传》,《释迦牟尼传》,《穆罕默德传》,不能说不要重作。没有一个历史事实,能有他的完满的历史;即没有一个历史事实,不要不断的改作。这不是因为缺乏充分的材料与特殊的天才,乃是因为历史的事实本身,便是一个新史产生者。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去年的真理,到了今年,便不是真理了;昨日的真理,到了今日,又不成为真理了。同一历史事实,昔人的解释与今人的解释不同;同一人也,对于同一的史实,昔年的解释与今年的解释亦异。此果何故?即以吾人对于史实的知识与解喻,日在发展中,日在进步中故。进化论的历史观,修正了退落说的历史观;社会的历史观,修正了英雄的历史观;经济的历史观,修正了政治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观,修正了神学的历史观。从前的史书,都认天变地异与神意有关,与君德有关;现在科学昌明,知道日食一类的事,是天体运行中自然的现象,既不是什么灾异,亦不关什么神意,更不关什么君德了。从前的史书,都认火的发见,农业及农器的发明,衣服的制作,为半神的圣人,如燧人氏、神农氏等的功德;都认黄虞时代,为黄金时代;而由进化论及进步论的史观以为考察,此等重大的发见,实为人类生活一点一点的进步的结果;在原人时代,不知几经世纪,几经社会上的多数人有意无意中积累的发见与应用的结果,始能获享用此文明利器。旧史以之归于几个半神的圣人的功德,宁能认为合理?前人为孔子作传,必说孔子生时有若何奇异祥瑞的征兆,把西狩获麟一类的神话,说得天花灿烂;我们若在现今为孔子作传,必要注重产生他这思想的社会背景,而把那些荒正不经的神话一概删除。本着这一副眼光去考察旧史,必定忍不住要动手改作。一切的历史,不但不怕随时改作,并且都要随时改作。改作的历史,比以前的必较近真。Grote作的《希腊史》,比Herodotus的《希腊史》真确的多,就是这个原故。这不是Grote的天才,比Herodotus的天才高;亦不是Herodotus比Grote爱说谎;时代所限,无可如何。Herodotus在他的时代,他只能作到那个地步,再不能更进了;Grote在他自己的时代,固然算是尽其最善,但亦不能说是作到完全。我们固然不能轻于盲拜古人,然亦不可轻于嘲笑古人。历史要随着他的延长,发展,不断的修补,不断的重作。他同他的前途发展的愈长,他的过去的真实为人们所认识的,愈益明确。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温故知新。普通的解释,就是一面来温故,一面去知新。温故是一事,知新又是一事。但这句话要应用在史学上,便是一件事。温故是知新的手段,知新是温故的目的。改作历史,重新整理历史的材料,都是温故的工夫。在这温的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到许多的新知。我们还可以把这句倒装过来说,知新温故。这就是说拿我们日新月异所进步的知识,去重作历史。故的是事实,新的是知识。人们对于实在的事实的认识,终不能完全,所以要不断的温;人们对于事实的认识,是一天一天的进步,所以以此去不断的温故的事实,亦必不断的有些新见解涌现出来。这样子我们认识了这永续生存的历史,我们可以用几句最明了的话,说出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是只纪过去事实的纪录,亦不是只纪过去的政治事实的纪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纪过去事实的纪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决不是那生活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李大钊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凡六节。本书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过去所谓的历史只是史料,不是今天所要的活的历史本体。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作为其产物的文化,因此,本体的历史应该是社会的历史,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上层是马克思所讲的观念的形态,下层决定上层,历史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来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在不断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它考察的是不断的移动过程,它要通过求证的方法弄清人事发展的真相,但不以零细考证作为结束,还要综合,将历史看成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以寻求其中的普遍规律。史家通过史料认识本体的历史,产生解喻的历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大体上不变,另一部分则随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断变化,历史认识不断发展。作者认为,历史理论十分重要,其结构包括人类经历论、民族经历论、国民经历论、社会集团经历论、氏族经历论、个人经历论六个部分,反对把历史理论与历史研究法混为一谈。对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他逐个分析西方自培根以来历史哲学家们的认识,肯定史学是一门科学。批判神造历史说和天命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认为过去的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提出史学能陶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形成尊疑、重据的学风,帮助人们扩大对过去的同情,促进他们合理的生活,造成脚踏实地、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它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较全面讨论史学理论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 六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史学既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五 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与史学有较近的关系的学问,大别可分为六类:第一类,言语学、文学。第二类,哲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统计学。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四 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史学、哲学、文学,可称为三姊妹的学问,关系极为密切。溯其原始,三者皆起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渐进而流别各殊,然其间终有互相疏通的自然倾向,大有朝宗归一的趋势。进化的程序,大抵由浑之画,由简之繁;学问的分科..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三 历史学的系统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二 什么是历史学

    在今日寻历史的真义,虽如上述;而历史这个名辞的起原,则实起于纪录。汉文的史,其初义即指秉持典册,职掌记事者而言,再转而有纪录的意义。历史在英语为History,在法语为Histoire,在义大利语为Storia,三者同出..

    3 史学要论 2025-08-27
  •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自司马迁以后,历东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其间历史学家接踵而起。如东汉之班固、刘珍、荀悦、蔡邕;晋之华峤、陈寿、孙盛、王隐;宋之范晔、徐爰;齐之沈约、裴子野;梁之萧子显、吴均;陈..

    6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中国之有文字的历史记录,早在殷周时代。甲骨上的刻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都是历史记录。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起,百家争鸣,其所著述,亦多称引远古的传说神话,以自实其说。《尚书》、《国语》、..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来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史研究之史料方面的诸问题。我在《怎样研究中国史?》[1]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我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

    7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这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可以说是解放以来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历史文物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中展出的文物共有三千七百余件,全部都是新近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的。以地域而论,..

    6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史料的论文,但总是没有着笔。月前复旦大学文学院约我作一次学术讲演,我就讲《史料与历史科学》这个问题。惟讲演时,为时间所限,不能作较详之发挥。近因书店之约,要我写一本关于史料学方面的..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我到桂林以后,听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谈到历史学的基本功问题。我觉得基本功是要学的,但这个提法不大全面,全面的提法还是要讲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我所知道,现在讲的基本功,主要的是讲如何..

    8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历史第二

    言版本者断自宋,世人尤所矜重。然新城王士禛阮亭《居易录》有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嘉定钱大..

    13 版本通义 2025-08-25
  • 附录 北京历史探故

    Ⅰ明朝人们对于不同朝代中北京的规模及地理位置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那些具有历史意识的中国人对此项研究做了诸多的记载。第一,历代官方历史中总有一部分对其地理状况的记载,包括其大小,城墙的建造及一些宫门、城..

    16 大城北京 2025-08-23
  •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中华文明,千古江山,有数不尽的光荣富强,也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从1840开始,回首祖国的前世今生,一路前进,一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但在这条不凡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车辙永远记载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永..

    28 高中作文 2025-07-24
  • 李大钊

    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坚贞..

    88 觉醒时刻 2025-06-11
  • 历史的哭声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但我认为历史的重要性,不是知与替般寥寥三个字所能代表。──它包含了所有先祖的哭声,述说着不同的灾厄。它包含了人类各种残忍的军事行动、惨烈的革命,也包含了为爱牺牲的悽美。只..

    44 初中作文 2025-06-03
  • 王船山的历史哲学

    王船山是王阳明以后第一人。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远较与他同时代的顾亭林、黄梨洲为高。他的思想的创颖简易或不如阳明,但体系的博大平实则过之。他的学说乃是集心学和理学之大成。道学问即所以尊德性,格物穷理..

    85 文化与人生 2025-06-01
  • 孔子之史学与心学

    一春秋时代,乃一礼文繁缛之时代,又为一政治、社会、种种人事方面将次崩溃转变之时代。故其时人心激动,而有种种之新思想与新观点。此数者交织互染,乃有下一时代新学术之产生。其时则有无数术士,环绕于贵族阶级之..

    47 孔子与论语 2025-05-29
  • 第四章 嘉庆道光:守文

    第一节 乾隆禅位的真实原因乾隆间,高宗常自言:践阼之初,即以周甲归政告天。至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辛亥,帝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入见,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112 清朝大历史 2025-05-21
  • 第三章 雍正乾隆:全盛

    世宗、高宗两朝,为清极盛之时,特世宗操劳,且戕贼诸兄弟,亦觉少暇豫之乐;高宗则享尽太平之荣,位禄名寿,直可侈拟舜之大德,然日中则昃,衰象亦自高宗兆之。分节如下。第一节 世宗雍正初政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

    91 清朝大历史 2025-05-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