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20 以诚为本

2025-08-29 11:38 古代文学

曲则全。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

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则进入灵明的大道之境界,从而明白人生之真谛。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自然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百姓之心为心”,必然政治清明。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否则,将被大道拒之门外。圣人治国,无执无为,不主观臆断、动辙发号施令,让人们去听从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说教,而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寓教于自身的练功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全民的道德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并且稳固持久,代代相传。

“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修练道德功是科学的、严肃的,自我炫耀表明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走火入魔。圣人治国,有功于人民,但在功劳面前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才能功德圆满。否则,就会导致有害于人民的事情发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圣人治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领导职务终身制,是社会停滞不前及政治腐败的最大祸根。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诚:真实无欺、守信无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总之,诚是做人处世的根本。

正因为圣人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由此所造就的圣人形象,是那些一心贪争功名利祿的人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哪里是假话呢?只要心诚,一切都会归属于你。

“曲则全”这一说法,本是古人的见解,老子对它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强调了“诚”是“曲则全”的必要条件。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的大门。圣人心诚于人民,所以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统治者。这就是“无私而成其私”,“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本章阐述了“曲则全”这一古人的至理名言。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只有心诚,才能成就一切。

猜你喜欢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3 古代文学 2025-08-29
  • 30 自知自胜自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9 法律与道德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道属于心灵的世界,是人的外部感官无法感觉到的,故说“无名”。朴,是灵魂的化身,是自我之“法身”;朴是闪电,可以劈开乌云,驱逐黑暗,迎来光明..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8 交战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那些优良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有些常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士不去使用。 越是十性十能优良的兵器,越富有杀伤力。喜欢那些兵器的人,都是不知十爱十惜生命的..

    3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7 用兵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将领,不以武力逞强天下。以武力逞强天下的人,是野蛮的霸权行径,必遭报应。因为恃强凌弱,是垂涎他人领土和财富的不道行为,一定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反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6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夺取国家权力而谋求个人利益的,我预见他们的目的是不会得逞的。国家是由万物之灵之称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让那些怀有个人..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5 立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属十陽十,喻强者。守:关注、重视。雌:属十陰十,喻弱者。溪:漕溪,有融会、融合之意。 “为天下溪”,旨在寻求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平衡。常:永..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4 尊师重教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是比喻那些懂得客观规律的人,办事不拖泥带水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说话的..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3 民重君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指代身十体,身十体是细胞的集合十体,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所以“重”喻体、喻国。轻:比喻人的识神即魂,魂是统治者。“静”应当是魂(统治者)的本分,魂静则灵安,魂不守静则灵必..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2 对立统一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于道境中对微粒子的直观和体悟。 “有物混成”,是说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状态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 ..

    3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1 量变质变规律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9 智慧的源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瞳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8 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7 治国原则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十爱十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 老子是体道..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6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不被周围的人们认识。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5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4 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3 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十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2 贵民思想

    十宠十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1 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4 古代文学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