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道德经解读

21 量变质变规律

2025-08-29 11:41 古代文学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所以,大自然的语言是至理之言。飘风:龙卷风。终朝:一早晨的时间。龙卷风来去匆匆,一般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时间不过几个小时。暴风骤雨虽然来势凶猛,却不会超过一天就消失了。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但不会长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决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须作长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行道也是这样,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决不是靠几个运动就能实现的。大搞暴风骤雨式的形式主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事业(悟道和行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的获得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你的人生道路和大道保持一致,道也乐意接纳你;你所取得的成果合乎客观规律,成果也正是你乐意得到的;你所抛弃的东西合乎自然法则,那么失去的东西也正是你乐意失去的。

这一节是说,不论修道行道,思想意识必须和大道保持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事物要乐于抛弃。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得与失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

信不足,有不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衿者,不长。

“信不足,有不信”,是承上启下之句。有些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在得与失之间心思不定,信心不足。“信不足”者,缺乏的是诚心;“有不信”者,是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以下五句就是具体说明不信者的主观行为和结果。

企:用脚尖站着。虽有一时之高,但决不会持久。跨:跨大步行走。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顺其自然而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修道者存自我,则不能明于大道;行道者存自我,则丧失民心。

自是者,不彰:修道者自以为是,道的境界得不到彰显;行道者自以为是,施政方针就得不到推广。

自伐者,无功:修道者自我炫耀,没有功德;行道者自我炫耀,名利之心抵消了功德。

自矜者,不长:修道者骄傲自满,功力就不会长进;行道者骄傲自满,就不可能取得新的成就。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其:上文所列举的行为。物:代词,在经文中有多处出现,有多重含义,当区别对待。这里指常人。

这些行为,对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无用的,因而也是有害的。对此,常人都会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采取这些方式。

本章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旨在说明,一切形式的主观、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遵循由量变质变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具有诚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目的。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有不信”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今从魏源本。盖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从事于道者”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后半部分则从反面加以论证。

猜你喜欢

  • 31 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十性十。氾(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十精十至微,其十性十至静至虚、至真..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30 自知自胜自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9 法律与道德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道属于心灵的世界,是人的外部感官无法感觉到的,故说“无名”。朴,是灵魂的化身,是自我之“法身”;朴是闪电,可以劈开乌云,驱逐黑暗,迎来光明..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8 交战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那些优良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有些常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士不去使用。 越是十性十能优良的兵器,越富有杀伤力。喜欢那些兵器的人,都是不知十爱十惜生命的..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7 用兵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将领,不以武力逞强天下。以武力逞强天下的人,是野蛮的霸权行径,必遭报应。因为恃强凌弱,是垂涎他人领土和财富的不道行为,一定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反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6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夺取国家权力而谋求个人利益的,我预见他们的目的是不会得逞的。国家是由万物之灵之称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让那些怀有个人..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5 立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属十陽十,喻强者。守:关注、重视。雌:属十陰十,喻弱者。溪:漕溪,有融会、融合之意。 “为天下溪”,旨在寻求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平衡。常:永..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4 尊师重教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是比喻那些懂得客观规律的人,办事不拖泥带水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说话的..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3 民重君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指代身十体,身十体是细胞的集合十体,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灵子,所以“重”喻体、喻国。轻:比喻人的识神即魂,魂是统治者。“静”应当是魂(统治者)的本分,魂静则灵安,魂不守静则灵必..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2 对立统一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于道境中对微粒子的直观和体悟。 “有物混成”,是说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状态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 ..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20 以诚为本

    曲则全。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十性十的压抑和扭..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9 智慧的源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瞳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8 圣凡有别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7 治国原则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十爱十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 老子是体道..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6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道的境界太高的人,不被周围的人们认识。 真正的得道高人,有着出神入化的功夫,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即使你天天和他在一起,也不会认识他的真正面目,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道家弟子..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5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4 有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3 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十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

    1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2 贵民思想

    十宠十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

    2 古代文学 2025-08-29
  • 11 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4 古代文学 2025-08-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