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朱东润

第二十七 黄庭堅

2025-08-30 15:54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江西詩派始于北宋之黄庭堅、陳師道,大張于吕居仁,蔓延于南渡而後百五十年間,而論定于宋亡以後七年,方回《瀛奎律髓》書成之日。此二百年中,國内論文論詩之士,或主張是,若反對是,壁壘森嚴,各不相下,研究此期中之文學批評史者,不可忽也。尤有進者,則主張江西派者,其前後之議論不盡同:反對江西派者,各人之目標亦不一。分别論之,庶幾得其癥結所在。兹舉江西派述之,首黄庭堅,次陳師道、范温,次吕本中、韓駒,最後方回。諸人之論不僅於詩,叙述之際,亦不以詩爲限。

黄庭堅字魯直,號涪翁,分寧人,幼警悟,舉進士,官至起居舍人,紹聖中知鄂州,旋貶涪州别駕,黔州安置。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澗,樂其泉石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有《山谷内外集》。論文之作,有《答王觀復書》《寄洪駒父書》。其言文以理爲主一語,自是蘇門公論:

所送新詩,皆興寄高遠,但語生硬不諧律吕,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此病亦只是讀書未精博耳。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爲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觀杜子美到夔州後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後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文章蓋自建安以來,好作奇語。故其氣象苶然,其病至今猶在,惟陳伯玉、韓退之、李習之,近世歐陽永叔、王介甫、蘇子瞻、秦少游,乃無此病耳。(《答王觀復書》)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爲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文章最爲儒者末事,然既學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答洪駒父書》)

魯直《與徐師川書》云: [1] 詩正欲如此作,其未至者,探經術未深,讀老杜、李白、韓退之詩不熟耳。《與秦少章帖》又云:文章雖末學,要須茂其根本,深其淵源,以身爲度,以聲爲律,不加開鑿之功,而自閎深矣。其他如云詞意高勝,要從學問中來等語,皆足見魯直詩文淵源所自。惟《答王觀復書》,稱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此論本極平實,然魯直之詩,即以好奇得名。《後山詩話》云: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黄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語似不滿於魯直之好奇。不解魯直當日答王觀復時,意究何若。

魯直尚論古人之詩,推重淵明、子美、太白、退之,于劉夢得亦多稱道,而以論陶、杜二人者爲尤多。如云:

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語俗,此庾開府之所長也,然有意于爲詩也。至於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雖然,巧於斧斤者多疑其拙,窘於檢括者輒病其放。孔子曰:甯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淵明之拙與放,豈可爲不知者道哉?(《題意可詩後》)

謝康樂、庾義城之於詩,爐錘之功不遺力也。然陶彭澤之牆數仞,謝、庾未能窺者,何哉?蓋二子有意於俗人贊毁其工拙,淵明直寄焉耳。(《論詩》)

觀之上論,魯直對庾開府,似不謂然,顧後人每每從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語俗處求魯直之詩,而往往所得即在此處,此亦不可解也。

魯直少時,即已推重杜詩,范温《詩眼》言: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詩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謂《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時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爲表裏,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論遂定。

魯直有《大雅堂記》,推論杜詩,其略云:

由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傑出時輩,未有能升子美之堂者,況室家之好耶?余嘗欲隨欣然會意處,箋以數語,終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給。雖然,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於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後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使後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説而求之,則思過半矣。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魚蟲,以爲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間商度隱語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

《大雅堂記》作于魯直入黔以後,當是晚年定論,語極平淡而沉著。《王直方詩話》云:山谷謂洪龜父曰:甥最愛老舅詩中何語?龜父舉蜂房各自開户牖,蟻穴或夢封侯王;黄流不解浣明月,碧樹爲我生涼秋;以爲深類工部。山谷曰:得之矣。魯直自負之處,殆在於此,然與杜詩妙處,所謂無意爲文者不類。

蘇、黄諸人爲朝士所忌,相繼貶竄,然放跡江湖,詩文風靡當世,可謂盛矣。魯直之詩,在蘇門中自成一家,故對於子瞻,有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之譏,然其平時之論,尚多推重,如云:

余嘗評東坡文字言語,歷劫讚揚,有不能盡,所謂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者也。(《跋王介甫帖》)

東坡道人在黄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跋東坡樂府卜算子》)

東坡《送楊孟容》詩,自云效山谷體作。山谷云: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樊宗師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後生不解,故次韻道之: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月笛,玉堂雲霧窗,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史繩祖《學齋占畢》謂山谷之意,蓋有所諷,以曹鄶雖小,猶入詩篇,楚國雖大,無當風雅故也。語近周内,未可盡信。

山谷論作文、作詩之法,重在識力,重在佈置,范温云:

山谷言學者若不見古人用意處,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遠。如風吹柳花滿店香,若人復能爲此句,亦未是太白。至於吴姬壓酒唤客嘗,壓酒字他人亦難及。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益不同。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此乃真太白妙處,當潛心焉。故學者先以識爲主,禪家所謂正法眼,直須具此眼目,方可入道。

温又云:山谷言文章必謹佈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温即從佈置處考古人法度,于老杜《贈韋見素》詩,尤詳哉言之。蓋山谷師弟間授受如此。《王直方詩話》又載:潘惇嘗以詩呈,山谷云:凡作詩須要開廣,如老杜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之類。惇云:那便到此?山谷云:無此,只是初學詩一門户耳。山谷論詩文,其從大處立言者如此。《答洪駒父書》又云:凡作一文,皆須有宗有趣,終始關鍵,有開有闔,如四瀆雖納百川,或匯而爲廣澤,汪洋千里,要自發源注海耳。其意亦可見。

山谷論詩有句中眼之説,《題李西臺書》云: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此論書者也。論詩之説,見《冷齋夜話》:

造語之工,至於荆公、山谷、東坡,盡古今之變。荆公:江月轉空爲白晝,嶺雲分暝與黄昏。又曰:一水護田將緑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東坡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又曰: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山谷曰:此皆謂之句中眼,學者不知此妙,韻終不勝。

論詩特提句中眼,此説始於此時,然山谷之言,僅指其綱要,其後言者,始加詳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云:汪彦章移守臨川,曾吉甫以詩迓之曰: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宫裏近題詩。先以示子蒼,子蒼爲改兩字云:白玉堂深曾草詔,水晶宫冷近題詩。迥然與前不侔,蓋句中有眼也。古人煉字,只於眼上煉,蓋五字詩以第三字爲眼,七字詩以第四字爲眼也。韓子蒼名駒,名在《江西宗派圖》中,吉甫名幾,與吕本中齊名,皆江西派人也,其言句中眼者如此。至方回言詩,其説與此又略異,詳後。

江西派之詩爲後人所詬病者,在其生硬直率,雖自稱淵源深得老杜句法,而後世譏之者至云:學杜詩者,莫不善於魯直。則議論之乖互可知。山谷《與元勛書》云:文章無他,但要直下道而語不粗俗耳。所謂直下道者,不善用之,則爲直率。至其去俗之説,自是至論。《書嵇叔夜詩》云:余嘗爲諸子弟言:士生於世,可以百爲,惟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余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山谷言不俗是也,求其不同流俗,折而酷摹古人,則矯枉過正之弊生矣。山谷《論作詩文帖》曰:作文字須摹古人。《寄洪駒父書》曰:自作語最難。他如點鐵成金奪胎换骨之説,不善用之,流弊極大,誠齋之言,可以鑒也。點鐵成金見前,奪胎换骨語見《冷齋夜話》:

山谷言: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换骨法;規摹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如鄭谷詩:自緣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荆公《菊詩》曰:千花百卉凋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枝。東坡曰: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凡此之類,皆换骨法也。顧況詩曰:一别二十年,人堪幾回别?其詩簡緩而意精確。荆公與故人詩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江頭路,到老相尋得幾回?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

魯直點鐵成金之論,與奪胎换骨之説,每爲後人所譏。金王若虚有詩云:戲論誰知出至公,蝤蛑信美恐生風!奪胎换骨何多樣,都在先生一笑中。此則爲東坡張目,排斥山谷之言也。

《江西詩社宗派圖》雖作自吕居仁,然在山谷時即隱隱有宗派之意。山谷《答王子飛書》,論陳師道讀書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絡脈,有開有塞,其作詩淵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此推重後山者也。《與李端叔書》稱比得荆州一詩人高荷,極有筆力,使之凌厲中州,恐不減晁、張。此汲引後輩者也。《書倦殼軒詩後》,述潘邠老等九人,又皆《宗派圖》中人士。總是以觀,山谷在日,江西詩派之成立,已可知矣。《書後》云:

潘邠老密得詩律於東坡,蓋天下奇才也。余因邠老故識二何,二何嘗從吾友陳無己學問,此其淵源深遠矣。洪氏四甥,才器不同,要之皆能獨秀于林者也。師川亦予甥也,比之武事,萬人敵也。因五甥又得潘延之之孫子真,雖未識面,如觀虎皮,知其嘯于林而百獸服也。夫九人者皆可望以名世,予猶能閲世二十年,當見服周穆之箱,絶塵萬里矣。

* * *

[1] 1933年講義其間云:蘇門諸人語多徑直,獨魯直之言,較爲深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

猜你喜欢

  • 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其一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盛唐、大曆詩論述略。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其二讀《談..

  • 附録二

    歷次講義删存及《大綱》再版後記一、1932年本講義節存題記中國文學批評史,現時惟有陳鐘凡著一種。觀其所述,大體略具,然倉卒成書,罅漏時有。略而言之,蓋有數端。荀卿有言,遠略近詳。故劉知幾曰:史之詳略不均,..

  • 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續表)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

  • 第七十六 陳廷焯

    自常州派之興數十年後而有莊、譚。莊棫字中白,號蒿庵,丹徒人;譚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人。蒿庵叙《復堂詞》曰:夫義可相附,義即不深,喻可專指,喻即不廣。托志帷房,眷懷君國,温、韋以下,有跡可尋,然而自宋..

  • 第七十五 曾國藩

    有清叔季之間,以事業文章著者,無踰曾國藩右。國藩字滌笙,道光進士,累官禮部侍郎,丁憂歸,再起治兵事,負天下重望,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于任,諡文正,有《曾文正全集》。曾氏治古文於桐城派中衰之後,一以雄..

  •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爲詞賦,惲子居嘗以爲自相如、枚乘没後,二千年無此作。既而與子居同爲古文,遂爲陽湖派鉅子。其學深于《易》《禮》,嘉慶中以進士官編修卒,有《周易虞氏易》《儀禮圖》及《茗柯詩文集》..

  • 第七十三 惲敬 包世臣

    繼桐城派古文而興者有陽湖派,而爲之宗主者,惲敬、張惠言二家。惲、張之學古文,皆由桐城派入。惠言《送錢魯斯序》云:魯斯大喜,顧而謂余,吾嘗受古文法于桐城劉海峰先生,顧未暇以爲,子儻爲之乎?余愧謝未能。已..

  • 第七十二 阮元 [1]

    乾隆、嘉慶之間,主張駢體,與古文家争文章之正統者,則有阮元。元字伯元,號芸臺,儀徵人,乾隆進士,道光時官至大學士,有《揅經室集》。芸臺早歲受知于孫梅,梅字松圃,號春浦,烏程人,乾隆進士,官太平府同知,..

  • 第七十一 章學誠

    章學誠字實齋,會稽人,乾隆進士,官國子監典籍,邃于史學,以纂修方志爲時所重,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實齋文鈔》。 [1]劉子玄論史家,謂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實齋指爲此猶文士之識,非史識也,未足以盡..

  • 第七十 趙翼

    與隨園同時以詩名者,曰趙翼、蔣士銓。翼字雲松,號甌北,陽湖人,乾隆進士,累官至貴西道,有《廿二史劄記》《陔余叢考》《甌北詩集》《甌北詩話》。方甌北刻集時,或評其詩曰:雖不能及杜子美,已過楊誠齋矣。甌北..

  • 第六十九 袁枚

    清代詩人聲氣最廣者,康熙之時必推王士禛,乾隆之時必推袁枚,其議論主張足以爲一代之中心者,勢亦相埒。枚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人,少負才名,乾隆初試鴻博報罷,旋成進士,出知江寧等縣。年四十即告歸,築室小倉山..

  • 第六十八 沈德潛 [1]

    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乾隆間舉鴻博未遇,後成進士,累官至禮部侍郎,有《歸愚詩文鈔》《古詩源》《唐詩别裁》《明詩别裁》及《清詩别裁》,其論詩之説,見《説詩晬語》。歸愚少時受業横山之門,然其持論略異,則環..

  • 第六十七 紀昀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獻縣人,乾隆進士,累遷侍讀學士,坐事戍烏魯木齊,尋釋還,後官至協辦大學士,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一生精力,悉注於此,年八十二卒,有《紀文達公遺集》。曉嵐論析詩文源流正僞,..

  • 第六十六 姚鼐 劉開

    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進士,散館主事,遷郎中,告歸主講鍾山書院,年八十五卒,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説》《三傳補注》等書,學者稱爲惜抱先生。嘗撰集《古文辭類纂》及《今詩選》以教後進,而《古文辭類纂》尤..

  • 第六十五 方苞 劉大櫆

    清初古文家侯方域、魏禧,皆天才縱恣,不屑屑拾古人唾余。汪琬文稍質厚,然其《答陳藹公論文書》,亦謂古人爲文,其中各有所主。 [1] 蓋清初之人,席前明余習,其議論固如此。及桐城派代興而論大變。桐城派以方苞爲..

  • 第六十四 李漁

    聖歎評《西厢》,全是文人見地,于戲曲之甘苦,未能深知。至李漁則以戲曲家而論戲曲,其中甘苦,言之娓娓,此則吾國文學批評中僅有之人才也。漁字笠翁,錢塘人,康熙時流寓江寧,著《一家言》,有《風筝誤》等傳奇十..

  • 第六十三 金人瑞

    明季以來,批評戲曲及小説之風漸盛,逮明社既屋,其風不衰,而金人瑞、李漁二人之論,遂爲一代之高峰。自兹以降,間有述作,莫能與之伍矣。述金人瑞之論于次,李漁别見。人瑞一名喟,字聖歎,長洲人。本姓張,名采,..

  • 第六十二 清初論詞諸家

    清初詞家以雲間爲最盛,及王士禛官揚州司理,主持東南風雅,其時則有董以寧、鄒祗謨、彭孫遹等和之,皆得盛名。既而漁洋入朝,位高望重,絶口不言倚聲, [1] 而羨門亦悔其少作,不欲人知矣。同時朱彝尊、陳維崧並世..

  • 第六十一 葉燮

    葉燮字星期,號已畦,嘉善人,康熙進士,官寶應知縣,被劾歸,居吴縣之横山,學者稱爲横山先生,有《原詩》,《已畦詩文集》。《原詩》有《内篇》《外篇》,其説以不蹈襲前人,能自立言爲主,深源於正變盛衰之所以然..

  • 第六十 吴喬 趙執信 [1]

    李、何言格調,漁洋言神韻,格調之説變而爲枵響,神韻之説流而爲蹈空,兩説均不能無弊。 [2] 與漁洋並世而立論違反者,則有吴喬、趙執信。喬字修齡,崑山人,有《圍爐詩話》、《西崑發微》、《答萬季野詩問》。執信..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