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一
《大綱》與歷次講義章節異同表 [1]
(續表)
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陸機 陸雲 附摯虞,下節摯虞 李充删。
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
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前擬增殷璠 高仲武。
(續表)
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司空圖 附皎然《詩式》。
(續表)
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下注戴石屏 方岳。
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初將黄昇括去,旁注王灼。復以兩節併合,旁注宋代論詞諸家。
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括去。
④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王慎中 唐順之 茅坤 歸有光,又批另一章,王世懋 胡應麟。
(續表)
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作王驥德附吕天成及填詞解。
②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下注賀裳 吴喬。
③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删去,于王士禛下注附翁方綱、趙執信。
(續表)
① 講義目録批改此節下括注亦王、朱、厲、郭言之。
② 講義目録批改于姚鼐下加梅曾亮。
③ 殘稿目録原作阮元附焦循,後將附焦循三字括去。講義目録批改增注焦循。
④ 講義目録批改于曾國藩下注附張、吴。殘稿目録缺寫曾國藩陳廷焯二目,今據殘稿正文補。
* * *
[1] 本表根據朱先生自存三份講義及一份殘稿,以及《大綱》1944年本編製而成,以《大綱》章節爲序。第一欄爲1932年初次講義之章節,第二欄爲1933年講義章節,第三欄爲1937年修訂本殘稿首附目録。另1933年講義目録存先生自批勾改,接近殘稿目録,稍有不同,亦附注第三欄下。《大綱》章節爲第四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