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三
中國文學批評史授課試題 [1]
其一
十七日交卷,任作一題,以二千字完篇。
盛唐、大曆詩論述略。
白居易論李、杜謂不得《風》《雅》遺意,果有當耶,試就《風》《雅》之旨辨之。
論劉勰、鍾嶸與齊梁時代之關係。
其二
讀《談藝録》書後。
元明雜劇綜述。
論公安、竟陵兩派之得失。
廿六日。
其三
一、蕭子顯云: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此文章貴新之説也。元好問云: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詩百態新。若有不滿於新者,何也?能折衷於其間耶?李德裕論文章,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果有是耶?所謂常新者又何指,試抒所見。
二、楊萬里、陸游言詩,由江西派入,其後各成一家,試舉其論詩之説。
三、嚴羽論詩爲有宋名家,而後人病其浮光掠影,何也?試舉其論詩要旨而略評之。
四、述李夢陽、何景明論詩異同。
五、唐順之論文章重在本色,其語何指?今人之文,能本色者多矣,而其文未必足重者,何也?將順之之言有未盡耶,抑本色之外更有可貴者耶?試舉所見而暢論之。
任作三題(但標題次,不須抄題)
* * *
[1] 所見凡三份,其一、其二皆用國立武漢大學便箋手書,夾於1933年講義中,估計是1933年至1937年所試。其三爲油印,他人字迹,夾於1939年講義間,估計爲1939年至1942年間試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理论著作。朱东润著。初稿为作者1931年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义。几经修改,1937年曾在武汉付排,因抗战爆发,未能出书。1944年由开明书店第一次出版。1957年12月古籍出版社在开明版的基础上再版,1983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古典文学版再版。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后记。正文皆以文言写成。包括绪言在内,共76讲。每一讲的题目相对集中,而且较少引证和注释。就内容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批评家为线索,每讲以一个或几个批评家为中心,较少涉及时代与背景。认为,每个批评家的理论虽然和他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关,但“就宗派而论,伟大的批评家也和伟大的政治家一样,他们的抱负往往是指导宗派而不受宗派指导。”2.中国古代批评家有诗文分论的习惯。认为,诗文各有特点,但更多的是相通,所以,在谈论古代批评家时,一般将他们的诗论和文论合并介绍。3.重视对宋以后的批评家的研究,在本书之前,一般谈中国文学都止于唐代,文学批评多谈到司空图。这实际上是受明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观点的影响。本书有意纠正这一偏差,而采用远略近详的原则,这是文学批评研究的一大进步。4.虽是“史”之论述,但其中融进了作者许多观点。如对严羽,指出其《沧浪诗话》多处抄袭前人,等等。作为中国现代较早出现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批评史,本书对现当代古典文论研究的影响颇大,迄今一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