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五十二卷

舆图部汇考十

晋一

武帝平吴,地兼秦汉,置十九州、部刺史。元帝中兴江左九州,才有其二,士民南渡者,悉因旧号,各置牧守。按《晋书地理志》:

司州 按禹贡豫州之地。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所部三辅、三河诸郡。郡凡七。及光武都洛阳,司隶所部与前汉不异。魏氏即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置司州。晋仍居魏都,以三辅还属雍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丘,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统郡一十二,县一百,户四十七万五千七百。

河南郡 汉置。统县十二,户一十一万四千四百。置尹。

洛阳 置尉。五部、三市。东西七里,南北九里。东有建春、东阳、清明三门,南有开阳、平昌、宣阳、建阳四门,西有广阳、西明、阊阖三门,北有大夏、广莫二门。司隶校尉、河南尹及百官列城内也。

河南 周东都王城郏鄏也。

巩 周孝王封周桓公孙惠公于巩,号东周。

河阴

新安 函谷关所居。

成皋 有关,郑之武牢。

缑氏 有刘聚,周大夫刘子邑。有延寿城、仙人祠。阳城有鄂阪关。此邑是为地中,夏至景尺五寸。新城有延寿关。故戍蛮子之国。

陆浑 故蛮子国,楚庄王伐陆浑是也。

梁 战国时谓为南梁,别少梁也。

阳翟

荥阳郡 泰始二年置。统县八,户三万四千。

荥阳 地名敖,秦置敖仓者。

京 郑太叔段所居。

密 故周畿内。

卷 有博浪长沙,张良击秦始皇处。

阳武

苑陵

中牟 六国时,赵献侯都。

开封 宋蓬池在东北,或曰蓬泽。

弘农郡 汉置。统县六,户一万四千。

弘农 本函谷关。汉武帝迁于新安县。

湖 故曰胡,汉武更名湖。

陕 故虢国,周分陕东西,二相主之。

宜阳

黾池

华阴 华山在县南。

上洛郡 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统县三,户万七千。

上洛 峣关在县西北。

商 秦相卫商鞅邑。

卢氏 熊耳山在东,伊水所出。

平阳郡 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

平阳 旧尧都。侯国。

杨 故杨侯国。

端氏 韩、魏、赵既为诸侯,以端氏封晋君也。

永安 故霍伯国。霍山在东。

蒲子

狐讘

襄陵 公国相。

绛邑 晋武公自曲沃徙此。

濩泽 析城山在西南。

临汾 公国相。

北屈 壶口山在东南。有南屈,故称北。

皮氏 故耿国

河东郡 秦置。统县九,户四万二千五百。

安邑 旧舜都。

闻喜 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

垣 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

汾阳 公国相。

大阳 吴山在西。周武王封西周太伯后于此。猗氏古猗顿城。

解 有盐池。

蒲坂 有历山,舜所耕也。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

河北

汲郡 泰始二年置。统县六,户三万七千。

汲 有铜关。

朝歌 纣所都。

共 故国。北山,淇水所出。

林虑

获嘉 故汲新中乡。汉武帝行过时,获吕嘉首,因改名。

脩武 晋所启南阳,秦改名脩武。

河内郡 汉置。统县九,户五万二千。

野王 太行山在西北。

州 故晋邑。

怀

平皋 邢侯自襄国徙此。

河阳

沁水

轵 故周原邑。

山阳

温 故国也,苏忿生封。

广平郡 魏置。统县十五,户三万五千二百。

广平

邯郸 秦置为郡

易阳

武安

襄国 故邢侯国都。

南和

曲梁

列人

肥乡

临水

广年 侯相。

斥漳

平恩

阳平郡 魏置。统县七,户五万一千。

元城 汉元后生邑。

馆陶

清泉

发于

东武阳

阳平

乐平

魏郡 汉置。统县八,户四万七百。

邺 魏武受封居此。

长乐

魏县

斥丘

安阳

荡阴

内黄 黄池在西。

黎阳 故黎侯国。

顿丘郡 泰始二年置。统县四,户六千三百。

顿丘

繁阳

阴安

永嘉后,司州沦没刘聪。以洛阳为荆州,及石勒,复以为司州。石季龙分司州之河南、河东、弘农、荥阳,兖州之陈留、东燕为洛州。元帝渡江,侨置司州于徐,非本所也。后以弘农人流寓寻阳者侨立弘农郡。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统安邑、闻喜、永安、临汾、弘农、谯、松滋、大戚八县。并寄居焉。永和五年,桓温入洛,复置河南郡,属司州。

兖州 按禹贡济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其一也。周礼:河东曰兖州。元命包:五星流为兖州。兖,瑞也,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名焉。汉武置十三州,以旧名为兖州,自此不改。州统郡国八,县五十六,户八万三千三百。

陈留国 汉置。统县十,户三万。魏武帝封。

小黄

浚仪 有鸿沟,汉高祖项羽欲分处。

封丘

酸枣 乌巢地在东南。

济阳

长垣 故匡城,孔子所厄也。

雍丘 故杞国。

尉氏

襄邑

外黄

濮阳国 故属东郡,晋初分东郡置。统县四,户二万一千。

濮阳 古昆吾国。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既而投此水。公国相。

廪丘 公国相。有羊角城。

白马 有瓠子堤。

鄄城 公国相。

济阳郡 汉置。统县九,户七千六百。

定陶 汉高帝封彭越为梁王,都此。

乘氏 故侯国。

句阳

离狐

宛句

己氏

成武 有楚丘亭

单父 故侯国。

城阳 舜所渔,尧冢在西。

高平国 故属梁国,晋初置。统县七,户三千八百。

昌邑 侯相。有甲父亭。

钜野 鲁获麟所。

方与

金乡

陆湖

高平 侯国。

南平 阳侯国。有漆亭。

任城国 汉置。统县三,户一千七百。

任城 古任国。

亢父

东平国 汉置。统县七,户六千四百。

须昌

寿张 有蚩尤祠。

无盐

富城

东平陆

刚平

济北国 汉置。统县五,户三千五百。

卢 扁鹊所生。县西有石门。

临邑

东阿

谷城 有乌下聚。

蛇丘 有下灌亭。

泰山郡 汉置。统县十一,户九千三百。

奉高 西南有明台。

博 有龟山。

南武城

梁父 侯国。有菟裘聚。

山茌 茌山在东北。

新泰 故曰平阳。

南武阳 有颛臾城。

莱芜 有原山。

东牟 故牟国。

钜平 有阳关亭。

惠帝之末,兖州阖境沦没石勒。后石季龙改陈留郡为建昌郡,属洛州。是时遗黎南渡,元帝侨置兖州,寄居京口。明帝以郤鉴为刺史,寄居广陵,置濮阳、济阴、高平、太山等郡。后改为南兖州,或还江南,或居盱眙,或居山阳。后始割地为境,常居广陵,南与京口对岸。咸康四年,于北谯界立陈留郡。安帝分广陵郡之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置山阳郡,属南兖州。

豫州 按禹贡为荆河之地。周礼:河南曰豫州。豫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春秋元命包云:钩钤星别为豫州。地界,西自华山,东至于淮,北自济,南界荆山。秦兼天下,以为三川、河东、南阳、颍川、砀、泗水、薛七郡。汉改三川为河南郡,武帝置十三州,豫州旧名不改,以河南、河东二郡属司隶,以南阳属荆州。先是,改泗水曰沛郡,改砀曰梁,改薛曰鲁,分梁沛立汝南郡,分颍川立淮阳郡。后汉章帝改淮阳曰陈郡。魏武分沛立谯郡,魏文分汝南立弋阳郡。及武帝受命,又分颍川立襄城郡,分汝南立汝阴郡,合陈郡于梁国。州统郡国十,县八十五,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九十六。

颍川 郡秦置。统县九,户一万八千三百。

许昌 汉献帝都许。魏禅,徙都洛阳,许宫室武库存焉,改为许昌。

长社

颍阴

临颍 公国相。

邵陵 公国相。

𨻳陵 公国相。

新汲

长平

汝南郡 汉置。统县十五,户一万一千五百。

新息

南安阳

安成 侯相。

慎阳

北宜春

朗陵

阳安 故江国。有江亭。

上蔡

平舆 故沈子国。有沈亭。

定颍

濯阳

南顿

汝阳

吴房 故房子国。

西平 故柏国。有龙泉,水可用淬刀剑。

襄城郡 泰始二年置。统县七,户一万八千。

襄城 侯相。有西不羹城。

繁昌 魏文受禅于此。

定陵 侯相。

父 城侯相。

昆阳 公国相。

舞阳 宣帝始封此邑。

汝阴郡 魏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统县八,户八千五百。

汝阴 故胡子国。

慎 故羌邑。

原鹿

固始

鲖阳

新蔡

宋 侯相。

褒信

梁国 汉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三千。

睢阳 春秋时宋都。

下邑 有砀山,山有文石。

宁陵 故葛伯国。

谷熟

陈县

长平

阳夏

武平

苦东 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

沛国 汉置。统县九,户五千九十六。

沛 汉高祖所起处。

竺邑

符离

杼秋

谯郡 魏置。统县七,户一千。

城父

山桑

龙亢

鲁郡 汉置。统县七,户二千五百。

鲁 曲阜之地,鲁侯伯禽所居。

汶阳

邹 有绎山。

番 故小邾子国。

薛 奚仲所封。

公丘

弋阳郡 魏置。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七百。

西阳 故弦子国。

蕲春

西陵

期思

弋阳

安丰郡 魏置。统县五,户一千一百。

安风

𩁹娄

安丰 侯相。

松滋 侯相。

惠帝分汝阴立新蔡,分梁国立陈郡,分汝南立南顿。永嘉之乱,豫州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以春谷县侨立襄城郡及繁昌县。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宁康元年,移镇姑孰。孝武改蕲春县为蕲阳县,因新蔡县人于汉九江王黥布旧城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又于汉庐江郡之南部置晋熙郡。

冀州 按禹贡、周礼并为河内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春秋元命包云: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周人因焉。及汉武置十三州,以其地依旧名为冀州,历后汉至晋不改。州统郡国十三,县八十二,户三十二万六千。

赵国 汉置。统县九,户四万二千。

房子

元氏

平棘

高邑 公国相。

中丘

柏人

平乡

下曲阳 故鼓子国。

钜鹿国 秦置。统县二,户一万四千。

廮陶

钜鹿

安平国 汉置。统县八,户二万一千。

信都

下博

武邑

武遂

观津 侯相。

扶柳

广宗 侯相。

平原国 汉置。统县九,户三万一千。

平原

高唐

茌平

博平

聊城

安德

西平昌

般放

乐陵国 汉置。统县五,户三万三千。

厌次

阳信

漯沃

新乐

乐陵 有都尉居。

勃海郡 汉置。统县十,户四万。

南皮

东光

浮阳

饶安

高城

重合

东安陵

广川 侯相。

阜城

章武国 泰始元年置。统县四,户一万三千。

东平野

文安

章武

束州

河间国 汉置。统县六,户二万七千。

乐城 侯相。

武垣

鄚 侯相。

易城

中水

成平

高阳国 泰始元年置。统县四,户七千。

博陆

高阳

北新城 侯相。

蠡吾

博陵国 汉置。统县四,户一万。

安平

饶阳

南深泽

安国

清河国 汉置。统县六,户二万二千。

清河

东武城

绎幕 侯相。

贝丘

中山国 汉置。统县八,户三万二千。

卢奴

魏昌

新韨

安喜

蒲阴

望都

唐县

北平

常山郡 汉置。统县八,户二万四千。

真定

石邑

井陉

上曲阳 恒山在县西北,有坂号飞狐口。蒲吾

南行唐

灵寿

九门 侯相。

惠帝之后,冀州沦没于石勒。勒以太兴二年僭号于襄国,称赵。后为慕容隽所灭,慕容氏又为苻坚所灭。孝武太元八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于中山,是为后燕。后燕卒灭于魏。

幽州 按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与六国俱称王。及秦灭燕,以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幽州依旧名不改。其后开东边,置元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元凤元年,改燕曰广阳郡。幽州所部凡九郡,至晋不改。幽州统郡国七,县三十四,户五万九千二十。

范阳国 汉置涿郡。魏文更名范阳郡。武帝置国,封宣帝弟子绥为王。统县八,户一万一千。

涿

良乡

方城

长乡

故安

范阳

容城 侯相。

燕国 汉置,孝昭改为广阳郡。统县十,户二万九千。

安次 侯相。

昌平

军都 有关。

广阳

安国 国相。蜀主刘禅封此县公。

泉州 侯相。

雍奴

狐奴

北平郡 秦置。统县四,户五千。

徐无

土垠

俊靡

无终

上谷郡 秦置,郡在谷之上头,故因名焉。统县二,户四千七百。

沮阳

居庸

广宁郡 故属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居。统县三,户三千九百三十。

下洛

涿鹿

代郡 秦置。统县四,户三千四百。

广昌

平舒

富城

辽西郡 秦置。统县三,户二千八百。

阳乐

肥如

海阳

惠帝之后,幽州没于石勒。及穆帝永和五年,慕容隽僭号于蓟,是为前燕。七年,隽移都于邺。隽死,子炜为苻坚所灭。坚败,地复入慕容垂,是为后燕。垂死,宝迁于和龙。

平州 按禹贡冀州之域,于周为幽州界,汉属右北平郡。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焉。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元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夷校尉,居襄平。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元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统县二十六,户一万六千一百。

昌黎郡 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置郡。统县二,户九百。

昌黎

宾徒

辽东国 秦立为郡。汉光武以辽东等属青州后,还幽州。统县八,户五千四百。

襄平 东夷校尉所居。

居就

乐就

安市

西安平

新昌

力城

乐浪郡 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

朝鲜 周封箕子地。

屯有

浑弥

遂城 秦筑长城之所起。

镂方

驷望

元菟郡 汉置。统县三,户三千三百。

高句丽

望平

高显

带方郡 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

带方

列口

南新

长岑

提奚

含资

海冥

平州初置,以慕容廆为刺史,遂属永嘉之乱,廆为众所推。及其孙隽移都于蓟。其后慕容垂子宝又迁于和龙,自幽州至于庐漙镇以南地入于魏。慕容熙以幽州刺史镇令支,青州刺史镇新城,并州刺史镇凡城,营州刺史镇宿军,冀州刺史镇肥如。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并州刺史镇白狼。后为冯跋所篡,跋僭号于和龙,是为后燕,卒灭于魏。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市肆部汇考二《南宋市肆纪》《诸市》药市 炭桥 花市 官巷口珠子市 融和坊南官巷。米市 北关门外黑桥头。肉市 大瓦修义坊。菜市 新门外东青门霸子头。鲜鱼行 候潮门外。鱼行 北关门外。南猪行 候潮门外。北猪行 打猪..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市肆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本义》〉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关隘部艺文一《函谷关赋》汉李尤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荡荡兮,惟唐典之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何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涯浦、零中,以穷海..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关隘部汇考二《江南通志》江宁府龙江关 在龙江宣课司旁。大胜关 在府南二十里。石灰山关江淮关浦子口关 江浦。淮安府南锁关 安东关柳淮关 淮北关泾河关 以上俱山阳县。刘马蒋关 宿迁县。安庆府集贤关 在府城北十五里..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关隘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本义》〉豫备之意。〈《大全》〉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至。二阴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留都部艺文一《南都赋》汉张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汇考周成王七年,置东都。按《书经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解〉武王既克殷迁九鼎于洛之郏鄏。《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卷

    建都部杂录《诗经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师者,众也;京者,大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张敞传》:京..

  • 坤舆典第一百十九卷

    建都部纪事《史记秦本纪》:周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平王。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秋,八月,王..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八卷

    建都部艺文五〈诗〉《小雅鱼藻三章》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兴也〉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兴也〉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七卷

    建都部艺文四《东西周辩》元吴澄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其名一,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鄏。周公相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瀍水西以朝诸侯。谓之王城,又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六卷

    建都部艺文三《命张中庸为开封府判官制》宋仁宗京师众大之居,其俗具五方,而诸侯所视法也。号称难治。盖自古记之,为之尹者,专用击断,则网密俗敝;崇之以宽,则威信不立。故当择精明疏通之人,以参其职。兵部员外..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五卷

    建都部艺文二《三都赋》〈有序〉晋左思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

  • 坤舆典第一百十四卷

    建都部艺文一《两都赋》〈有序〉汉班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三卷

    建都部总论二《古今冶平略》《古今都会》若乃敦庞于天地之始,昭晰于羲农之世,用长黎元,未争疆场,而南翚表贶,东风入律,光乎上德,奚远弗臻。然则星象丽天,山河纪地,仰观俯察,万物攸归。是以庖羲氏生于成纪,..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二卷

    建都部总论一《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太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度地篇》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一卷

    建都部汇考三北魏太祖都平城。按《魏书太祖本纪》: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按《地理通释》:拓拔氏世居北荒力微,迁定襄之盛乐。〈注:..

  • 坤舆典第一百十卷

    建都部汇考二周武王都镐。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朱注》:〉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朱..

  • 坤舆典第一百九卷

    建都部汇考一上古大皞庖牺氏,都于陈。按《史记补三皇本纪》:大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按《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诸。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

  • 坤舆典第一百八卷

    舆图部纪事《通鉴外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度为九州,谓之九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氏居中州,以制八辅。《淮南子地形训》: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使竖亥步自..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