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 陈梦雷

坤舆典第五十六卷

舆图部汇考十四

宋二

按《宋书州郡志》:

南豫州刺史 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为刺史,治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庾翼镇武昌,领豫州。八年,庾怿为刺史,又镇芜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引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镇芜湖;四年,进寿春;九年,谢尚又镇历阳;十一年,进马头。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谯。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谯退守寿春。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冲戍姑孰。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马头。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历阳。安帝义熙二年,刺史刘毅戍姑孰。宋武帝欲开拓河南,绥定南豫土,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镇寿阳。永初二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淮西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又分。五年,割扬州之淮南、宣城又属焉。徙治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还扬州。九月又分,还治历阳。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扬州之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罢。时自淮以西,悉没寇矣。七年,复分历阳、淮阴、南谯、南兖州之临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阴度属豫州,豫州之庐江度属南豫州。按淮东自永初至于大明,便为南豫,虽乍有离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复于淮东分立两豫。今南豫以淮东为境,不复于此更列二州,览者按此以淮东为境,推寻便自得泰始两豫分域地也。徐志领郡十三,县六十一,户三万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万九千五百。今领郡九,县九十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历阳太守 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安帝割属豫州。《永初郡国》唯有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又有酂、雍丘二县。今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

历阳令 汉旧县,属九江。

乌江令 二汉无,《晋书》有乌江,《太康地志》属淮南。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 汉旧名,属陈留。流寓立,先属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酂令 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谯太守 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志咸实土。《郡国》又有酂县,何、徐无。今领县六,户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陆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山桑令 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谯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铚令 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扶阳令 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并无。

蕲令。

城父令 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庐江太守 汉文帝六年,分淮南国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国以并焉。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九,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陆四百七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陆六百三十一。

灊令 汉旧县。

舒令 汉旧县。

始新令 《永初郡国》、何并无,徐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阴太守 江左立。领县五,户二千七百一,口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五。去州陆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陆五百三十。

汝阴令 所治即二汉、晋合肥县,后省。

慎令 汉属汝南,《太康地志》属汝阴。

宋令。

阳夏令 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陈令属梁,无复此县。又晋地志,惠帝永康中复立。《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志属此。

安阳令 《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属此。

南梁太守 晋孝武太元中,侨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属徐州。武帝永初二年,还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废属南豫,改名淮南,八年复旧。《永初郡国》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何、徐无安丰;又有义昌而并无宁陵县。今领县九,户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百,陆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七百。

睢阳令 汉旧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寿春,八年复旧。前废帝永光有义宁、宁昌二县并睢阳。所治即二汉、晋寿春县,后省。

蒙令。

虞令 汉旧名。

谷孰令 汉旧名。

陈令 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义宁长,何无,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 汉旧名,属颍川。

崇义令 《永初郡国》羌人始立。

宁陵 徐志后所立。

晋熙太守 晋安帝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陆八百,无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无陆。

怀宁令 晋安帝立。

新冶令 晋安帝立。

阴安令 汉旧名,属魏郡,《晋太康地志》属顿立。南楼令,《永初郡国》、何、徐志无。

太湖左县长 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晋熙,后省,明帝太始二年复立。

弋阳太守 本县名,属汝南,魏文帝分立。领县六,户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陆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阙〉。

期思令 汉旧县。

弋阳令 汉旧县。

安丰令 旧郡,晋安帝并为县。

乐安令 新立。

茹由令 新立。

安丰太守 魏文帝分庐江立。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属弋阳,宋末复立。

安丰令 《前汉地理志》无,后汉属庐江。

松滋令。

汝南太守。

上蔡侯相。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阳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临汝令 汉旧名。

阳安令。

西平令。

瞿阳令。

安阳令。

新蔡太守。

鲖阳令。

固始令。

新蔡令。

东苞信令。

西苞信令 徐志南豫惟一苞信,疑是后侨立所分。

东郡太守 《永初郡国》无苌平、谷阳而有扶沟;何无阳夏、扶沟,徐无阳夏。

项令。

西华令。

阳夏令。

苌平令。

父阳令。

南颍太守 帖治陈郡。

南顿令。

和城令。

颍川太守。

邵陵令。

临颍令。

曲阳令。

西汝阴太守 《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此郡。

汝阴令。

安城令。

楼烦令。

宋令。

汝阳太守。

汝阳令。

武津令。

陈留太守 《永初郡国》无浚仪、封丘,而有酸枣,何、徐无封丘、尉氏。

浚仪令。

小黄令。

雍丘令。

白马令。

襄邑令。

封丘令 汉旧名。

尉氏令。

南陈左郡太守 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属南梁、汝阴郡,而《永初郡国》无,未详。孝建二年以蛮户复立。分赤官左县为蓼城左县。领县二。乐〈疑〉大明八年,省郡,即名为县,属陈左县。

边城左郡太守 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边城、史水、开化、边城七县,属弋阳郡。徐志有边城两,领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两县。大明八年,复省为县,属弋阳,后复立。领县四,户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雩娄令 二汉属庐江,《晋太康地志》云属安丰。开化令。

史水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 《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城左郡为县,弋阳,疑是大明中分弋阳所立。八年复省,后复立。

乐安令。

茹由令。

光城令。此三县,徐志属弋阳。

豫州刺史 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成,晋平吴后治陈国,晋江左所治,已列于前。《永初郡国》、何、徐寄治睢阳,而郡县在淮西。徐又有边城,别见南豫州。何又有初安、绥城二郡,初安领新〈疑脱一字〉、怀德二县,绥城领安昌、招远二县,并云新立。徐无,则是徐志前省也。领郡十,县四十三,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五万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 汉高帝立。领县十一,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去州水一千,陆七百;去京都水三千,陆一千五百。

上蔡令 汉旧县。

平乐令 汉旧县。

北新息令 汉旧县。

慎阳令 汉旧县。《永初郡国》及徐并作真阳。

安成令 汉旧县。

南新息令 汉旧县。

朗陵令 汉旧县。

阳安令 汉旧县。

西平令 汉旧县。

瞿阳令 汉旧县,作灈阳。

安阳令 汉旧县。晋武太康元年,改为南安阳。

新蔡太守 晋惠帝分汝阴立,今帖治汝南。领县四,户二千七百七十四,口一万九千八百八十。去州陆六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陆一千四百。

鲖阳令 汉旧县。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又立。

固始令 故名寝丘之地也。汉光武更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又立。

新蔡令 汉旧县。

苞信令 前汉无,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阴。后汉《郡国》、《晋太康地志》并作褒。

谯郡太守 何志故属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既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永初郡国》无长垣县。今领县六,户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陆道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二百。

蒙令 汉旧县,属沛。

蕲令 汉旧县,属沛。

宁陵令 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梁。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属。

襄邑令。

长垣令 汉旧县,属陈留。《永初郡国》无。何故属陈留,徐新配。

梁郡太守 秦砀郡,汉高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还豫。领县二,户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水九百。

下邑令 汉旧县。何云魏立,非也。

砀令 汉旧县。

陈郡太守 汉高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更名。晋初并,梁王彤薨,还为陈。《永初郡国》有扶沟、阳夏,而无父阳、长平。领县四,户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陆七百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项城令 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陈郡。西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立,属颍川。江左度此。

父阳令 本苦县,前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长平令 前汉属汝南,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南顿太守 故属汝南,晋惠帝分立。领县二,户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四百五十。

南顿令 汉旧县,何故属汝阳,晋武帝改属汝南。按《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无汝阳郡。

和城令 何江左立。

颍川太守 秦立。魏分颍川为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还并颍川。《永初郡国》有许昌、新汲、𨻳陵、长社、颍阴、阳翟六县,而无曲阳。领县三,户六百四十九,口二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邵陵令 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颍川。临颍令,汉旧县。

曲阳令 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

汝阳太守 《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无此郡,应是江左分汝南立。晋成帝咸康三年,省并汝南,后又立。领县二,户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州二百;去京都陆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阳令 汉旧县,属汝南。何故属汝阴,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 何不注置立。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复立。领县四,户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阴令 汉旧县。

宋令 前汉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从宋公国于此,改曰宋。

宋城令 汉旧县。

楼烦令 汉旧县,属雁门。流寓配属。

陈留太守 汉武帝元狩元年立,属兖州,中原乱废。晋成帝咸康四年复立,《永初郡国》属兖州,何、徐属豫州。《永初郡国》无浚仪,有酸枣。今领县四,户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谯郡长垣县界。

浚仪令 汉旧名。

小黄令 汉旧名。

白马令 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濮阳。

雍丘令 汉旧名。

江州刺史 晋惠帝太康元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城十郡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庾悦又治豫章,寻还寻阳。领郡九,县六十五,户五万二千三十三,口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寻阳太守 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二汉属庐江,吴立蕲春郡,寻阳县属焉。晋武帝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改蕲春之安丰为高陵及邾县,皆属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寻阳复属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寻阳县后省。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二十,口一万六千八。郡既立,治此。

柴桑男相 二汉属豫章,晋属武昌。汉、《晋太康地志》属豫章,立寻阳郡后,割度。

松滋伯相 前汉属庐江,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属安丰。

安丰县名 前汉无,后汉属庐江,晋武帝立为安丰郡。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寻阳又有弘农县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豫章太守 汉高帝立,本属扬州。《永初郡国》有海昏,何志无。今领县十二,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陆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陆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 汉旧县。

新淦侯相 汉旧县。

丰城侯相 吴立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建城侯相,汉旧县。

望蔡子相 汉灵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县名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平侯相 汉灵帝中平中立曰汉平,吴更名。永修男相,汉灵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豫宁侯相 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乐侯相 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吴令 汉灵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 汉旧县。

鄱阳太守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立,治鄱阳县;赤乌八年,徙治吴芮故城。《永初郡国》有历陵县,何志无。领县六,户三千二百四十二,口一万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陆二千六十。

广晋令 吴立曰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鄱阳侯相,汉旧县。

馀干令 汉旧县。

上饶男相 吴立。《太康地志》有,王隐《地道》无。

葛阳令 吴立。

乐安男相 吴立。

临川内史 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领县九,户八千九百八十三,口六万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陆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陆三千。

临汝侯相 汉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丰侯相 吴立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新建侯相,吴立。

永城男相 吴立。

宜黄侯相 吴立。

南城男相 汉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复旧。

南丰令 吴立。

东兴侯相 吴立。

安浦男相 吴立。

庐陵太守 庐陵本县名,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豫章立。领县九,户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陆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石阳子相 前汉无,后汉有。

西昌侯相 吴立。

东昌子相 吴立。

吉阳男相 吴立。

己丘男相 吴立。

兴平侯相 吴立。

阳丰男相 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高昌男相,吴立。

遂兴男相 吴立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国》无此县,何、徐并有。

安城太守 孙皓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晋太康地志》属荆州。领县七,户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万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陆三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七百,无陆。

平都子相 前汉曰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

新喻侯相 吴立。

宜阳子相 汉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改名。永新男相,吴立。

安复侯相 汉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长沙。

萍乡侯相 吴立。

广兴侯相 《晋太康地志》有此县,何云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 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立。领县七,户四千四百九十三,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赣侯相 汉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 吴立曰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雩都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 吴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南康公相,吴立曰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陂阳男相,吴立曰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阳移治故陂阳县,改曰陂县,然则陂阳先已为县矣。后汉《郡国》无,疑是吴所立而改曰揭阳也。南野伯相,汉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 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 江左立。领县四,户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陆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 本作褒信,《永初郡国》作苞信。

慎令 汉旧名,本属汝南。

宋令 徐志云宋乐,后复旧。

阳唐左县令 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 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张勃《吴录》云:闽越王冶铸地,故曰安闽王冶。此不应偏以受名,盖句践冶铸之所,故谓之冶乎。闽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炉铸剑为湛炉也。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南部立为建安郡。领县七。〈疑〉户三千四十二,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并无陆。

吴兴子相 汉末立曰汉兴,吴更名。

将乐子相 《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 吴立曰昭武,晋武帝更名。

建阳男相 《晋太康地志》有。

绥成男相 《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沙村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晋安太守 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候官〈缺〉相 前汉无,后汉曰东候官,属会稽。

原丰令 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晋武帝更名。

罗江男相 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永初郡国》无,何、徐并有。

青州刺史 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移治历城。大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立齐、北海、西海郡。旧州领郡九,县四十六,户四万五百四,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去京都陆二千。

齐郡太守 秦立。领县七,户七千三百四十六,口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 汉旧县。

西安令 汉旧县。

安平令 六国时其地曰安平,二汉、魏、晋曰东安平。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海,魏度属齐。

般阳令 前汉属济南,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齐。广饶令,汉旧县。

昌国令 汉旧县。

益都令 魏立。

济南太守 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河,故立此郡。安帝义熙中土断,并济南。案《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国》济南又有祝阿,于陵县,而无朝阳、平陵二县。领县六,户五千五十六,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去州陆四百;去京都二千四百。

广城令 汉旧县。

朝阳令 前汉曰朝阳,后汉、晋曰东朝阳。二汉属济南,《晋太康地志》属乐安。

著令 汉旧县。

土鼓令 汉旧县,晋无。

逢陵令 二汉、晋无,《永初郡国》、何、徐有。

平陵令 汉旧县,至晋并曰东平陵。

乐安太守 汉高立,名千乘,和帝永元七年更名。领县三,户二千二百五十九,口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去州陆一百八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千乘令 汉旧县。

临济令 前汉曰狄,安帝永初二年更名。

博昌令 汉旧名。

高密太守 汉文帝分齐为胶西,宣帝太始元年,更名高密。光武建武十三年,并北海,晋惠帝又分城阳,宋孝武并北海。领县六,户二千三百四,口一万三千八百二。去州陆二百;去京都陆一千六百。

黔陬令 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淳于令 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高密令 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夷安令 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营陵令 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昌安令 汉安帝延光元年立,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平昌太守 故属城阳,魏文帝分城阳立,后省,晋惠帝又立。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七十,口一万五千五十。去州陆二百;去京都陆千七百。

安丘令 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平昌令 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东武令 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琅邪令 二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无。

朱虚令 前汉属琅邪,安帝永初元年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城阳。

北海太守 汉景帝十二年立。领县六,户三千九百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五。寄治州下。

都昌令 汉旧县。寄治州下,馀依本治。

胶东令 本胶东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剧令,二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即墨令 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下密令,前汉属胶东,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北海。平寿令,汉旧县。

东莱太守 汉高帝立。领县七,户一万一百三十一,口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二千一百。

曲城令 汉旧县。

掖令 汉旧县。

令 汉旧县。卢乡令,汉旧县。

牟平令 汉旧县。

当利令 汉旧县。

黄令 汉旧县。

太原太守 秦立,属并州。文帝元嘉十年,割济南、太山立。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五十七,口二万四千六百九十四。去州陆五百;去京都一千八百。

山茌令 汉旧县,属泰山。孝武孝建元年,度济北。太原令,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属太山。

祝阿令。

长广太守 本长广县,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云故属东莱。《起居注》,咸宁三年,以齐东部县为长广郡。领县四,户二千九百六十六,口二万二十三。去州五百;去京都一千九百五十。

不其令 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长广令 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昌阳令 晋惠帝元康八年,分长广县立。

挺令 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太康地志》属长广。

冀州刺史 江左立南冀州,后省。义熙中更立,治青州,又省。文帝元嘉九年,又分青州立,历城,割土置郡县。领郡九,县五十,户三万八千七十六,口一十八万一千一。去京都陆二千四百。

广川太守 本县名,属信都,《地理志》不言始立。景帝二年,以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明帝更名乐安,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晋武帝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广川县,前汉属信都,后汉属清河,魏属勃海,晋还清河。何志,广川江左所立。又有蓨县而无广川。孝武大明元年,省广川之枣强、勃海之浮阳、高城、立广川县,非旧广川县也。属广川郡。领县四,户三千二百五十,口二万三千六百一十四。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九百八十。

广川令。

中水令 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度。

武强令 何江左立。

索卢令 何江左立。

平原太守 汉高帝立。旧属青州,魏、晋属冀州。领县八,户五千九百一十三,口二万九千二百六十七。

广宗令 前汉无,后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安平;《永初郡国》、何无;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平原令 汉旧县。

鬲令 汉旧县。

安德令 汉旧县。

平昌令 汉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般县令,汉旧县。

茌平令 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太康地志》属平原。

高唐令 汉旧县。

清河太守 汉立,桓帝建和二年,改曰甘陵,魏复旧。何有重合县。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九十四,口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去州一百一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清河令 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

武城令 汉旧县,并曰东武城。

绎幕令 汉旧县。

贝丘令 汉旧县。

零令 汉旧县,作灵。

鄃令 汉旧县。

安次令 前汉旧县,属勃海,后汉属广阳,《晋太康地志》属燕国。

乐陵太守 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度属。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三,口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一。去州一百四十;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乐陵令 汉旧县,故属平原。

阳信令 二汉属勃海,《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新乐令

厌次令 前汉曰富平,明帝更名,属平原,《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湿沃令 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地志》属乐陵。

魏郡太守 汉高帝立。二汉属冀州,魏、晋属司隶,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八,户六千四百五,口三万三千六百八十二。

魏令 汉旧县。

安阳令 《晋太康地志》有。

聊城令 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博平令 汉属东郡,晋属平原。

肥乡令 《晋太康地志》属广平。

蠡吾令 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太康地志》属高阳。孝武始立,属高阳,大明七年度此。

顿丘令 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流民归顺,孝武孝建二年立。

临邑令 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孝武孝建二年,与顿丘同立。

河间太守 汉文帝二年,分赵立。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六,户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一万七千七百七。

乐城令 汉旧县。

城平令 前汉属勃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武垣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章武令,二汉属勃海,《晋太康地志》属章武。江左立,属广川,孝武大明七年度此。

南皮令 汉旧县,属勃海。孝武始立,属勃海,大明六年度此。

阜城令 前汉勃海有阜城县,《续汉》安平有阜城县,注云故昌城。汉信都有昌城,未详孰是。

顿丘太守 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四,户一千二百三十八,口三千八百五十一。

顿丘令

卫国令 《晋太康地志》有。肥阳令,何志以前无。阴安令,二汉属魏。

阳平 晋属顿丘。

高阳太守 高阳,前汉县名,属涿,后汉属河间。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涿为范阳,又属焉。后又分范阳为高阳。江左屡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九十七,口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五。

安平令 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太康地志》属博陵。

饶阳令 前汉属涿,《续汉》安平有饶阳县,注云故名饶,属涿。按《地理志》,涿唯有饶阳县,无饶县。

邺令 汉旧县,属魏郡。江左避悯帝讳,改曰临漳。孝武始立,属魏郡,大明七年度此。

高阳令。

新城令 前汉属中山,后汉属涿,《晋太康地志》高阳,并曰北新城。

勃海太守 汉高帝立,属幽州;后汉、晋属冀州。江左省置,孝武又侨立,何无。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五,口万二千一百六十六。

长乐令 晋之长乐郡也。疑是江左省为县,至是又立。

蓨令。

重合令 汉旧县。

司州刺史 汉之司隶校尉也。晋江左以来,沦没戎寇,虽永和、太元王化暂及,太和、隆安还复湮陷。牧司之任,示举大纲而已。县邑户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领河南荥阳、弘农、实土三郡。河南领洛阳、河南、巩、缑氏、新城、梁、河阴、陆浑、东垣、新安、西东垣。凡十一县。荥阳领京、密、荥阳、卷、阳武、苑陵、中牟、开封、成皋。凡九县。弘农领弘农、陕、宜阳、黾池、卢氏、曲阳。凡七县。三郡合二十七县,一万六千三百六户。又有河内东京兆二侨郡。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东京兆寄治荥阳,领长安、万年、新丰、蓝田、蒲阪凡六县。合十六县,一千九百九十二户。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文帝元嘉末,侨立于汝南,寻亦省废。明帝复于南豫州之义阳郡立司州,渐成实土焉。领郡四,县二十,去京都水二千七百,陆一千七百。

义阳太守 魏文帝立,后省,晋武帝又立。《太康地志》、《永初郡国》、何志并属荆州,徐则南豫也。明帝太始五年,度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属司州。领县七。户八千三十一,口四万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阳侯相 前汉无,后汉属江夏曰平春,《晋太康地志》属义阳,晋孝武改。

鄳令 二汉属江夏,《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并作鄳,音盲。《永初郡国》、何并作鄳。

钟武令 前汉属江夏,后汉、《晋太康地志》无,《永初郡国》属义阳。

义阳令 《晋太康地志》有,后省。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阳立。

平春令 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阳立。

环水长 《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明帝太始三年,度属宋安郡,后省宋安,还此。宋安,本县名,孝武大明八年,省义阳郡所统东随二左郡立为宋安县,属义阳。明帝立为郡。

随阳太守 晋武帝分南阳义阳立义阳国,太康年,又分义阳为随国,属荆州。孝武孝建元年度属郢,前废帝永光元年度属雍;明帝太始五年还属郢,改为随阳;后废帝元徽四年,度属司州。徐志又有革音县,今无。领县四,户四千六百。去京都三千四百八十。

随阳子相 汉随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义阳。后随国与郡俱改。

水阳男相 徐志有。

关西令 宋末新立。

西平林令 宋末新立。

安陆太守 孝武孝建元年,分江夏立,属郢州;后废帝元徽四年度司州。徐志有安蛮县,《永初郡国》、何并无,当是何志后所立。寻为郡,孝武大明八年,省为县,属安陆;明帝太始初,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领县二,户六千四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四。去京都水二千三百。

安陆公相 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阳曰曲阳;明帝太始六年,并安陆。

南汝南太守

平舆令

北新息令

真阳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阳令

临汝令 新立。

陈梦雷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方舆汇编》是《古今图书集成》有关地理内容的资料汇编,分为4典。其中,《坤舆典》分为土、泥、石、砂、 汞、矾、黄、灰尘、水、冰、泉、温泉、井、舆图、建都、留都、关隘、市肆、陵寝、冢墓等20部,共140卷。

猜你喜欢

  • 坤舆典第一百三十四卷

    冢墓部汇考二《畿辅通志》顺天府燕昭王墓 在密云县无终山。《九州记》云:古渔阳无终山上,有燕昭王墓。羡门子墓 《松漠纪闻》云:羡门子墓,在蓟州潞县,即今通州。淳于髡墓 在丰润县南,逼近海滨。蒯文通墓 《景物..

  • 坤舆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冢墓部汇考一《礼记》《檀弓》易墓,非古也。《王制》墓地不请。〈注〉墓地有族葬之序,人不得而请求,己亦不得以擅与。故争墓地者,墓大夫听其讼焉。长乐陈氏曰:墓地,墓大夫之所掌,不可以请。墓地不请,则死者有..

  • 坤舆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陵寝部艺文二〈诗〉《途经孙氏陵》梁何逊昔在炎陵厌,神器若无依。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呼吸开霸道,叱咤掩江畿。豹变分奇略,虎视肃戎威。长蛇衄巴汉,骥马绝淮淝。交戟无内禦,重门岂外扉。成功举已弃,凶德愎..

  • 坤舆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陵寝部艺文一《罢昌陵诏》汉成帝朕执德不固,谋不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坤舆典第一百三十卷

    陵寝部汇考二晋武帝葬峻阳陵。按《晋书惠帝本纪》:太熙元年夏五月辛未,葬武皇帝于峻阳陵。按《河南府志》:峻阳陵,在洛阳。惠帝葬太阳陵。按《晋书怀帝本纪》:光熙元年十二月己酉,葬孝惠皇帝于太阳陵。按《河南..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陵寝部汇考一上古太昊伏羲氏葬宛丘。按《史记补三皇本纪注》:皇甫谧云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按《文献通考》:太昊葬宛丘,在陈州。按《路史》:太昊葬山阳。〈注〉《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按《帝冢..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市肆部总论《管子》《乘马篇》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市肆部汇考二《南宋市肆纪》《诸市》药市 炭桥 花市 官巷口珠子市 融和坊南官巷。米市 北关门外黑桥头。肉市 大瓦修义坊。菜市 新门外东青门霸子头。鲜鱼行 候潮门外。鱼行 北关门外。南猪行 候潮门外。北猪行 打猪..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市肆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本义》〉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五卷

    关隘部艺文一《函谷关赋》汉李尤惟皇汉之休烈兮,包八极以据中。混无外之荡荡兮,惟唐典之极崇。万国喜而洞洽兮,何天衢以流通。襟要约之险固兮,制关键以擒并。其南则有苍梧、荔浦、离水、谢沐、涯浦、零中,以穷海..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关隘部汇考二《江南通志》江宁府龙江关 在龙江宣课司旁。大胜关 在府南二十里。石灰山关江淮关浦子口关 江浦。淮安府南锁关 安东关柳淮关 淮北关泾河关 以上俱山阳县。刘马蒋关 宿迁县。安庆府集贤关 在府城北十五里..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关隘部汇考一《易经》《系辞下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本义》〉豫备之意。〈《大全》〉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故取诸豫重门以禦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至。二阴在前,重门之象也。一阳在..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留都部艺文一《南都赋》汉张衡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留都部汇考周成王七年,置东都。按《书经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解〉武王既克殷迁九鼎于洛之郏鄏。《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之言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

  • 坤舆典第一百二十卷

    建都部杂录《诗经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公羊传》: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师者,众也;京者,大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汉书张敞传》:京..

  • 坤舆典第一百十九卷

    建都部纪事《史记秦本纪》:周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平王。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秋,八月,王..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八卷

    建都部艺文五〈诗〉《小雅鱼藻三章》此天子燕诸侯,而诸侯美天子之诗也。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兴也〉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兴也〉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

  • 坤舆典第一百十七卷

    建都部艺文四《东西周辩》元吴澄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其名一,以二公封邑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鄏。周公相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瀍水西以朝诸侯。谓之王城,又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

  • 坤舆典第一百十六卷

    建都部艺文三《命张中庸为开封府判官制》宋仁宗京师众大之居,其俗具五方,而诸侯所视法也。号称难治。盖自古记之,为之尹者,专用击断,则网密俗敝;崇之以宽,则威信不立。故当择精明疏通之人,以参其职。兵部员外..

  • 坤舆典第一百十五卷

    建都部艺文二《三都赋》〈有序〉晋左思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